资源简介 (共19张PPT)2025年春季道德与法治(统编版)七年级下册(2025)第四单元 生活在法治社会第十一课 远离违法犯罪11.3 严于律己学习目标:1.政治认同: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远离犯罪,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2.道德修养:树立法治观念,加强自身修养,防微杜渐,增强防范意识,杜绝不良行为,自觉遵纪守法。3.法治观念: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防微杜渐,感受法律的尊严,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4.健全人格:能够明辨是非,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5.责任意识:树立法律意识,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新课讲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P99-102的内容,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并圈画好。(3分钟)情境一 朱某在工厂浴室拾到苏某的进口名牌手表,先说第二天还,后来又说自己把手表弄丢了。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或者照价赔偿给苏某。情境二 17岁的中学生赵某,多次手持尖刀,强夺9名小学生的财物,得赃款200多元。人民法院认定赵某犯了抢劫罪,依据刑法判处其有期徒刑。探究与分享1.上述行为分别是哪种违法行为?2.如何避免上述情境中违法行为的发生?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违法犯罪的危害,依法自律,做自觉遵纪守法的人。(1)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违法犯罪的危害,依法自律,做自觉遵纪守法的人。笔记整理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案例一 16岁的中学生秦某在学校多次无故殴打、辱骂同学郭某,还用手机拍摄视频并在网上传播,导致郭某身体受伤、精神抑郁,无法正常生活和学习。人民检察院经审查认为,秦某无故殴打他人,造成他人轻微伤,辱骂他人情节恶劣,侵犯了他人的人身权利,严重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破坏了社会秩序,其行为触犯刑法,应追究其刑事责任。案例二 依依无端被同校的一群16岁学生盯上了。这些学生有组织、有计划地长期在各种线上课堂、社交平台发送侮辱、谩骂、诬陷依依的网络信息,甚至将群内的聊天记录剪辑制作成视频再次传播,导致依依的生活和学习受到严重干扰。最终,这些学生被依法逮捕并提起公诉。探究与分享1.分析案例中的行为涉及刑法中的哪些罪名。2.学生欺凌、网络暴力行为有什么危害?遇到这些行为该怎么办?认清危害,增强法治观念。违法犯罪会对他人、社会和国家造成危害。我们要时刻警惕违法犯罪,远离违法犯罪。七年级学生小亮私自将家里的电动车改装,擅自调高速度。私自改装的电动车在路上违章行驶,会威胁行人安全,扰乱交通秩序。针对小亮的行为,有同学说,未成年人年龄小,社会经验少,即使犯罪也不会受处罚。对此,你怎么看?辩一辩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尽管法律规定人到了一定年龄实行严重危害行为才可能构成犯罪,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年龄小实施犯罪行为不会受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对依照前三款规定追究刑事责任的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依法进行专门矫治教育。相关链接(2)认清危害,增强法治观念。违法犯罪会对他人、社会和国家造成危害。我们要时刻警惕违法犯罪,远离违法犯罪。那种认为自己年龄小与违法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处罚的想法,是非常错误的。笔记整理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15岁的中学生陈某原本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群游手好闲的“朋友”,他逐渐无心学习,经常旷课。他开始还有些自责,觉得对不起父母和老师,后来便放纵自己,并因偷东西、打骂同学等受到学校纪律处分。他非但没有接受教训,反而经常偷窃财物等,因此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他仍不悔改。为了搞到钱去网吧玩游戏,他和另外两个“朋友”竟拦路抢劫,在短短几天内多次作案,最终因犯抢劫罪被判刑。探究与分享思考:1.陈某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2.陈某的经历带给我们什么启示?最开始交友不慎,染上一些恶习。然后从旷课等不良行为发展到偷东西、打骂同学等一般违法行为,却仍然不思悔改,没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最终发展成为犯罪。违纪、一般违法、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如果不加以阻止,就有可能发展成犯罪。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自控力,严于律己,积极抵制不良心理和行为,防患于未然。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所称不良行为,是指未成年人实施的不利于其健康成长的下列行为:(一)吸烟、饮酒;(二)多次旷课、逃学;(三)无故夜不归宿、离家出走;(四)沉迷网络;(五)与社会上具有不良习性的人交往,组织或者参加实施不良行为的团伙;(六)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场所;(七)参与赌博、变相赌博,或者参加封建迷信、邪教等活动;(八)阅览、观看或者收听宣扬淫秽、色情、暴力、恐怖、极端等内容的读物、音像制品或者网络信息等;(九)其他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的不良行为。 相关链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所称严重不良行为,是指未成年人实施的有刑法规定、因不满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不予刑事处罚的行为,以及严重危害社会的下列行为:(一)结伙斗殴,追逐、拦截他人,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等寻衅滋事行为;(二)非法携带枪支、弹药或者弩、匕首等国家规定的管制器具;(三)殴打、辱骂、恐吓,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四)盗窃、哄抢、抢夺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五)传播淫秽的读物、音像制品或者信息等;(六)卖淫、嫖娼,或者进行淫秽表演;(七)吸食、注射毒品,或者向他人提供毒品;(八)参与赌博赌资较大;(九)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3)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犯罪都不是一朝一夕铸成的,而是有一条从不良行为到违法行为、再到犯罪的变化轨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干预、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作了明确规定,给我们划出了明确的是非界限。(4)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自控力,严于律己,积极抵制不良心理和行为,防患于未然。笔记整理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课堂小结严于律己珍惜美好生活,自觉遵纪守法认清危害,增强法治观念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严于律己,防患于未然1.“小时偷针,大时偷金”“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下列与这两句古训寓意相符的是( )①许多犯罪往往是从小错开始的②犯些小错不必在意③有点小错不改,最终必然走向犯罪的深渊④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课堂练习D2.“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这一警示语告诉我们( )A.人民法院应严格依法行使检察权B.违法行为都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C.犯罪不一定违法,违法一定犯罪D.必须树立法律意识,防患于未然课堂练习D谢谢!同学们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