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山地回忆 课件(1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 山地回忆 课件(17张ppt)

资源简介

(共17张PPT)
11.山地回忆
孙犁
1、了解有关小说的文学常识,积累常考词语。
2、梳理小说的情节,理清文章思路,把握小说的主题。
3、结合关键语句,抓住细节分析妞儿的形象,欣赏孙犁作品的语言特色。
4、感受文中所表现的战争中的诗情画意和人情美,理解军民之间亲密的鱼水情。
学习目标
大型史诗般影片《长津湖》在万众期待中隆重上映。这部电影全景式地再现了战争的惨烈、悲壮,其中“冰雕连”的画面荡气回肠、震撼人心,更让人们体会到了战争的冷酷无情。
然而在战争文学中,还有一些作家另辟蹊径,他们有意避开了硝烟弥漫、枪林弹雨的战斗场景,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深厚的文学功底,叙写出战争的诗情画意和人情美。孙犁的《山地回忆》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清新自然,细腻多情,字里行间涌动着作者深沉隽永的感怀之情。
孙犁说:“人的一生能够被一个村庄,哪怕是异乡的水土所记忆、所怀念,也就算不错了。”
下面让我们共同品读这记忆中的山水情吧。
激情导入
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河北省衡水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的创始人。
12岁开始接受新文学,受鲁迅和文学研究会影响很大。“孙犁”是他参加抗日战争后于1938年开始使用的笔名。
代表作有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中篇小说《 铁木前传 》、长篇小说《风云初记》等。
走近作者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孙犁毅然投身抗战,在平汉路西的山里工作,作者聚焦晋察冀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首府阜平,创作了一系列反映边区军民抗战生活的散文和小说 ,有《山地回忆 》《白洋淀纪事》等。
在创作中,作者有意回避战争中的残酷场面,集中笔墨书写战争中的人性美。
背景链接
1、概念:散文化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带有创新性的小说样式,是小说与散文、诗歌等文体融合的产物,也是一种独特的跨文体现象。
2、特点:
(1)强化抒情性:散文化小说通过散文化的语言增强抒情性,通过自然环境的渲染,氛围的营造增强小说的诗意氛围,注重对民风民俗进行描写,传达出纯朴的民风和优美的人性人情美。
(2)弱化故事情节:散文化小说采用一种随意的、散化的小说叙事笔法,小说中只有自然环境、生活片段的描写。人物被虚化,作为一种意象放入片段式的叙述中,融入小说的抒情氛围之中,表现了特有的情感、意境,渲染一种人情美。
知识链接
文体知识:散文化小说
阜平( ) 土靛( ) 裤褂( ) 冀中( )
炕台( ) 玉黍( ) 浸湿( ) 单薄( )
破袄( ) 水沤( ) 袄襟( ) 刨抓( )
碛口( ) 缓和( ) 赚( ) 瘪( )
检查预习
挂火:
下口:
齐备:
被垒:
盈余:
陪送:
蓝士林布:
穷山恶水:
1、给红色的字注音。
2、解释下列词语。

diàn
guà

kàng
shǔ
jìn

ǎo
òu
jīn
páo


zhuàn
biě
指因某事或者某种状况而感到羞愧、脸红,所以觉得面部发热,好像起火一样。 还有就是生气、恼火、发火。
下嘴去咬或吃。
指齐全。
意思为堆迭起的被子。
有富余,有剩余,文中指剩余的钱。
1. 旧俗结婚时娘家送给新娘(嫁妆)。 2. 嫁妆。
旧时代的一种青蓝色的布被称为士林蓝布或士林布,它是一种使用士林染料染成 青蓝色调的布料。它在旧时代因其色泽鲜亮、耐磨耐用等特点而广受欢迎。
经常引起灾害的河流湖泊等。形容自然条件非常差。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内容,梳理小说中的主要事件。
带问自学
内容:因为想给朋友买布,让“我”回忆起抗日战争期间,在山村的河边遇到妞儿,她用白粗布帮“我”做了一双袜子。“我”帮助妞儿家贩枣,她用赚的钱购买了织布机。开国大典那天,“我”给妞儿全家买了做衣服的布。
主要事件:
想给朋友买布;回忆“山地蓝”;回忆山地生活;河边偶遇妞儿;妞儿制做袜子;“我”帮大伯贩枣;给妞儿买织布机;妞儿学会织布;洗澡丢失袜子;给大伯全家买布。
带问自学
2、找出文中关于“袜子”的内容,思考“袜子”在小说中的作用。
那里不种棉花,我刚到那里的时候,老大娘们手里搓着线锤。很多活计用麻代线,连袜底也是用麻纳的。
就是因为袜子,我和这家人认识了,并且成了老交情。
从九月里就反‘扫荡’,可是我们八路军,是非到十月底不发袜子的。这时候,正在打仗,哪里去找袜子穿呀
“我给你做。”女孩子洗好菜站起来,“我家就住在那个坡子上,”她用手一指,“你要没有布,我家里有点,还够做一双袜子。”
第二天去,袜子已经剪裁好,第三天去她己经纳底子了,用的是细细的麻线。“这样坚实。”女孩子说,“保你穿三年,能打败日本不 ” 第五天,我穿上了新袜子。
“沾他什么光,他穿了我们的袜子,就该给我们做活了!”
从此以后,我走遍山南塞北,那双袜子,整整穿了三年也没有破绽。一九四五年,我们战胜了日本强盗,我从延安回来,在碛口地方,跳到黄河里去洗了一个澡,一时大意,奔腾的黄水,冲走了我的全部衣物,也冲走了那双袜子。
1、袜子是贯穿小说的一条线索,并且推动情节向前发展。开头由阜平麻纳袜底引出回忆,然后写妞儿做袜子,我穿上袜子打日本,最后在黄河边丢失袜子。
2、象征着军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亲密无间的关系。妞儿怜惜“我”冬天光脚打仗,给“我”做一双袜子,表现了对子弟兵的无私关爱之情。袜子的坚实牢固象征着军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偶然的疏忽虽冲走袜子,却永远冲不掉“我”对山地生活的回忆和对姑娘的怀念。
3、以小见大,深化主题。从“送袜子”到“做国旗”,反映了两个时代的伟大进程,表现了革命群众对战争胜利和新中国成立的无比欢欣和热爱。从中也体现了孙犁小说以小见大,让“细枝末节”放射出时代光芒的特点。
带问自学
3、找出文中人物对话,说说这篇小说通过对话刻画出妞儿怎样的形象?
我又登在那块石头上去,砸开那个冰口,正要洗脸,听见在下水流有人喊:
“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 洗脸到下边洗去!”
这声音是那么严厉,我听了很不高兴。这样冷天,我来砸冰洗脸,反倒妨碍了人。心里一时挂火,就也大声说:
“离着这么远,会弄脏你的菜!”
我站在上风头,狂风吹送着我的愤怒,我听见洗菜的人也恼了,那人说:
“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洗屁股,为什么不脏?”
好一个心直口快、蛮不讲理的女孩!几句话便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
“我们是真卫生,你们是装卫生! 你们尽笑话我们,说我们山沟里的人不讲卫生,住在我们家里,吃了我们的饭,还刷嘴刷牙,我们的菜饭再不干净,难道还会弄脏了你们的嘴 为什么不连肠子肚子都刷刷干净!”说着就笑的弯下腰去。
“那是假话吗 你们一个饭缸子,也盛饭,也盛菜,也洗脸,也洗脚,也喝水,也尿泡,那是讲卫生吗 ”她笑着用两手在冷水里刨抓。
“这是物质条件不好,不是我们愿意不卫生。等我们打败了日本,占了北平,我们就可以吃饭有吃饭的家伙,喝水有喝水的家伙了,我们就可以一切齐备了。”
“什么时候,才能打败鬼子 ”女孩子望着我,“我们的房,叫他们烧过两三回了!”
“也许三年,也许五年,也许十年八年。可是不管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我们总是要打下去,我们不会悲观的。”
口语化、个性化的语言配合笑的神态和动作,表现出女孩子有话不藏,热情大方,开朗直白的性格。
一问一答,彼此回应,既有鼓励,又有期许。在朴素的话语中蕴含着女孩对“打败鬼子”的期盼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和“我”对抗日的坚定意志和必胜的信心。
“光着脚打下去?”女孩子转脸望了我脚上一下,就又低下头去洗菜了。
我一时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就问:
“你说什么?”
“说什么?”女孩子也装没有听见,“我问你为什么不穿袜子,脚不冷吗 不会求人做一双?”
“哪里有布呀?就是有布,求谁做去呀?”
“我给你做。”女孩子洗好菜站起来,“我家就住在那个坡子上,”她用手一指,“你要没有布,我家里有点,还够做一双袜子。”她端着菜走了,我在河边上洗了脸。我看了看我那只穿着一双“踢倒山”的鞋子,冻的发黑的脚,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
多么善良体贴的女子!那温柔的话语像春日的暖阳,融化了“我”冰冻的心。这正是军民之间鱼水情深、人民子弟兵永远离不开人民的真实写照。
妞儿形象:
性情爽朗,心直口快:从开篇女孩子骂人的话,到关心他没袜子,再到关于占领北平揶揄的语句,都反映女孩子有话不藏,热情大方,开朗直白的性格。
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从女孩主动帮我做袜子,要我去她家洗脸、吃饭等方面,都可以看出她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
心灵手巧,勤劳纯朴:女孩子会做袜子,一学就会织布等,说明了她的心灵手巧,做事勤快,热爱劳动。
带问自学
4、除了人物对话,找出你认为精彩的细节描写,在旁边批注赏析。
环境描写:
我每天到河边去洗脸,河里结了冰,我登在冰冻的石头上,把冰砸破,浸湿毛巾,等我擦完脸,毛巾也就冻挺了。有一天早晨,刮着冷风,只有一抹阳光,黄黄的落在河对面的山坡上。
冰冻的河流,刺骨的冷风,罕见的阳光,从细节上写出了山地环境的恶劣,为人物的出场提供背景。
外貌描写:
我站立起来转过身去,才看见洗菜的是个女孩子,也不过十六七岁。风吹红了她的脸,象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象上冻的红萝卜。她穿的衣服很单薄,就是那种蓝色的破袄裤。
肖像描写很有特色:重神似不重形貌,比喻性描绘生动传神,耐人寻味,重点突出女孩贫寒的身份和吃苦耐劳的特征。
动作描写:
她说着,扭着身子逆着河流往上去了。登在一块尖石上,把菜篮浸进水里,把两手插在袄襟底下取暖,望着我笑了。
一系列的动作细节描写,将女孩俏皮活泼、率真可爱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两人之间的紧张气氛也被灿烂的笑容化解了。
侧面描写:
女孩子早起晚睡给我们做饭,饭食很好。
一天,大伯说: “同志,你知道我是沾你的光吗?”
“往年,我一个人背枣,我们妞儿是不会给我吃这么好的!”
大伯口中的“沾光”,从侧面表现出女孩的质朴善良和对子弟兵的无私关爱之情。
本文用第一人称讲故事。结合小说的标题,以开头、结尾两部分为例,说说这种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
交流质疑
开头作用:小说开篇运用倒叙的手法,由农民代表身上穿的一件“山地蓝”粗布衣服,想到多年前艰苦的山地战斗生活;由山地不种棉花,以麻代线,引出一双麻线袜子的故事,追忆“我”和女孩那段难忘的往事。这种写法一方面给人特别真实亲切的感受,另一方面也巧妙烘托出当年半块布头、一双袜子的深情。
作用:回忆结束,又回到故事起点接续叙述。“我”同大伯到百货公司去买布,与开头写“我”买布的想法遥相呼应,这样写使小说结构紧凑,首尾圆合。从“送袜子”到“做国旗”,反映了两个时代的伟大进程,表现了革命群众对战争胜利和新中国成立的无比欢欣和热爱。简单交代女孩的现状,再次点明她好学要强的性格,揭示我怀念她的主要原因。
本文用第一人称讲故事有什么好处:
这篇文章的发表时间是1950年,而作者采取的讲述人所处的时间则是开国典礼前后,以一个回顾的叙事方式倒叙十年前的故事,贴近了当时读者的现实时空,激发了读者自己的追忆往昔之情。
借由回顾式的叙事结构,让读者能够更加真切的感受到自己所处的当下和十年前的巨大变革。无论是当年对于被日本人烧去房屋的仇恨,穷苦没有袜子穿的“踢倒山”鞋子,还是对于“打败鬼子”的殷切期盼,都是那一代读者的真实经历,是读者真切有感的所在。而站在一个当下的视角去回看过去,也更能体会到时代的巨大变革,阜平县从“用麻代线”到女孩子被女同志教导学会织布,再到有一套自己的织布机子,直到开国前后,有了工业展览会,体现出了生产力的进步。而“我”从以前穿洋布到现在带农民代表去参观中织的展览,体现出的更是国家力量的强盛。读者本身就处在当时的时代语境中,文本以这种方式进来了召唤读者的行为,唤起读者的民族自豪感和生活的幸福感,加深了读者本身的阅读感受,也使得读者更相信作者说的就是“真实”。
小说通过对“山地蓝”的回忆,讲洗脸、做饭、纺线、贩枣等故事,生动地表现了在抗日战争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建立起来的革命战士同人民群众之间的鱼水深情,赞美了新中国新气象、开拓创新精神。
课堂小结
1、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回忆从我到河边洗脸开始,回忆结束后又回到故事起点接续叙述,首尾圆合,浑然一体。
B.小说故事情节别开生面,离奇曲折,引人入胜,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小说的艺术结构。
C.小说体察人民苦乐,直面人生,以博大的人道主义关怀,使作品散发出耐人寻味的清香。
D.小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故事虽然发生在战争年代,却没有刀光剑影,生活也充满着诗意。
“离奇曲折”错误,小说叙事在朴素的对话中展开,全文大部分内容都是直接引用“我”与女孩子一家人的对话,无“离奇曲折”。
练习反馈
B
2、孙犁的小说常被人称为“散文化小说”或“诗化小说”,请结合内容说说你的认识。
①《山地回忆》不以故事情节的连贯、缜密和完整取胜,而是打破小说传统的艺术结构,用一连串的生活画面串通起来,呈现出一种别开生面的散文式结构。
②《山地回忆》中关于乡村景象的记忆、战争年代的日常生活的真切表现以及自然流露的诗意,都给读者以绵长的回味。
③叙述过程中抒情主体的融入,使所叙述的家常闲话、纺纱织布、运枣卖枣等极其普通的生活琐事饱含真情,因而楚楚动人,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本文是抗日战争题材的作品,同类作品你还了解哪些?与同学交流。
2、有兴趣的话,进一步阅读孙犁的《白洋淀纪事》,体会其语言风格。
家庭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