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九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9.4 全民守法 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全民守法的内涵、标准、推进全民守法的要求。2.知道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3.通过学习,明确全民守法是依法治国的基础。【学习重、难点】1.学习重点:理解全民守法的内涵与标准。2.学习难点:理解如何推进全民守法。【课前预习】一.全民守法的内涵1.内涵:所有社会成员普遍 和 法律、依法行使 和履行 的状态。2.原因: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推动全民守法,增强全社会 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 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3.要求(1)全民守法要求依法 。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2)全民守法要求依法 。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公民也负有相应的 。只有所有的人都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才能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3)全民守法意味着依法维护自己的 。当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应通过 的手段,理性维权。可以通过 、 、 、 等方式,解决争议、化解矛盾,不应诉诸暴力或其他违法手段。二.推进全民守法1.推进全民守法,要着力增强全民 观念,坚持把全民 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树立 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2.推进全民守法,要调动人民群众投身 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3.推进全民守法,要不断加强公民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 ,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提示:权利和义务关系的常见误区(1)等同论:权利即是义务,义务即是权利。(2)割裂论:权利和义务是可以分离的。(3)放弃论:权利和义务都可以放弃。(4)先后论:先享有权利,后履行义务。(5)侧重论:享有权利比履行义务重要。(6)均等论:享有多少权利就履行多少义务。【课堂探究】议学情景一:何某爱好弹钢琴,退休后在家支起两架钢琴,除自己弹奏之外,还招了几个学生,在晚上进行教学活动。此起彼伏的琴声并没有让小区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反而成为影响邻居休息的噪声。在居委会、派出所多次协调未果的情况下,邻居把何某告上了法庭。何某则认为自己是在合法行使权利。议学问题:(1)何某的行为是否侵犯了邻居的权益?为什么?(2)如果遇到类似情况,你会如何处理?【课后练习】1.对下图漫画理解正确的是( )①公民要依法行使权利②行使权利不得超越宪法和法律的范围③跳广场舞没有自由④行使权利和自由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权利和自由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指出:“法律能见成效,全靠民众的服从。”民者,万世之本也。人民群众的一举一动是否合法,决定着能否建立起全面的法治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推进全民守法,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必须( )A.加强人权司法保障B.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C.完善行政执法具体操作流程D.健全立法机关和社会沟通机制3.在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应当注重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营造法治氛围,不断提高公民的法治素养。公民提高自身法治素养,要积极做到( )①严格执法,科学立法②依法行政,规范有序③严格守法,依法维权④弘扬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和社会运行的稳定器。截至2024年3月末,我国已有801.7万人被纳入新型工伤保险保障范围。但普通劳动者举证能力和举证意识都比较弱,尤其是法律对新就业形态特点的劳动者的权利义务和举证责任分配缺乏权威规定。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 )①立法部门与时俱进,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相关法律②劳动部门加强法治宣传,提升劳动者法律素养③国家行政机关不断完善规则,公平划分举证责任④司法机关参与企业规则制定,发挥司法监督职能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新时代国家治理的各个领域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全民守法是社会治理的必然现实导向。实现全民守法需要( )①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培养公民法治思维②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③立法机关根据国家治理需要,授予国家机关必要的权力④强化道德在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6.某进城务工人员为要回被拖欠的工资,爬上楼顶以死威胁老板,引起众人围观,后被公安民警解救下来。在有关部门的干预下,他要回了自己的工资,却因扰乱社会秩序被拘留了7天。这一事例说明( )A.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经常会受到侵害B.进城务工人员的生命健康权不受侵害C.进城务工人员要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D.进城务工人员可以用任何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7.在生活用纸领域,“清风”绝对是个响当当的大品牌,而杭州富阳有一家生产纸品的家庭小厂,主推的品牌是“清凤”,商标和“清风”也长得非常像。为此,李逵一纸诉状将“李鬼”告上了法庭,要求对方赔偿100万元。杭州铁路运输法院在线作出一审判决:杭州富阳某纸业公司停止侵权,其与股东陈某共同赔偿某纸业集团有限公司经济损失及维权合理支出共100万元,全额支持原告赔偿诉讼请求。法院的这一判决有利于( )①有效遏制违法犯罪行为,让每个人都能遵守②能够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③消除违法、侵权行为的发生,构建和谐社会④更好地促进全社会形成学法、信法、守法、用法的氛围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8.全民守法意味着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当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应该通过正确的途径,采取合法的手段来维护。下列事例中体现的方法和途径不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A.赵先生在某营业厅办理199元套餐(免费赠送宽带),但运营商没有遵守承诺,经协商无果,赵先生投诉到市消协,最终达成一致意见B.王女士在高铁盒饭中发现虫子后拍照、录像取证,向列车长反馈无回应,他就把相关证据发送到了市长热线的邮箱,列车长迫于压力赔偿了他一千元C.某农民工群体采取到政府门前静坐、打条幅的方式讨回包工头拖欠他们的工资,结果不但没要到钱,还被公安局以扰乱治安为由拘留了5天D.某保安在工作中,为保护小区公共设施,造成八级工伤,其所在单位拒绝支付赔偿。经劳动仲裁2次开庭,为其挽回8万元工伤赔偿金9.面对流动商贩这一城市治理“堵点”,Z市考查调研后绘制热点地图,按照“主干道严禁、次干道严控、街巷支路规范”总体思路,选取城市闲散用地选址设点,引导流动摊贩入点集中规范经营,真正把执法人员与商贩转变成互帮互助暖人又暖心的“手拉手”模式,找到了群众满意的“最大公约数”。Z市做法有助于( )①改进执法方式,实现执法效果最大化,坚持文明执法②推进自觉守法、依法行政,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主旨③促进严格执法,作为唯一执法主体依法全面履行职能④坚持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提升执法机关的公信力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0.网友把在微博上十分活跃、“粉丝”数通常超过50万的微博用户称为“网络大V”,对于“网络大V”们而言,传播网络舆情要注意守好法律、国家利益等底线。这一要求的原因在于①公民履行义务可以为行使权利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②国家利益和公民个人利益总是一致的③遵守宪法和法律是公民的根本行为准则④公民的权利是法定的、神圣的、不可非法剥夺的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11.活动1: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法治建设从法律体系向囊括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的法治体系全面提升。公平正义,国之基址。法治政府建设换挡提速,依法行政成为各级政府鲜明印记。坚持公正司法,依法公正对待人民群众的诉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全面实行“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建立健全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制定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实施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七五”普法顺利完成,公民法治素养明显提升。结合材料,运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的知识,谈谈对我国法治建设从法律体系向法治体系全面提升的认识。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B D A A C C C B A1.B【详解】①②④:公民要依法行使权利,跳广场舞也要尊重他人的权利,①②④说法正确。③:公民有跳广场舞的自由,但自由不是绝对的,行使权利和自由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权利和自由,③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2.B【详解】B: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推进全民守法,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必须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B正确。ACD:此三项分别从公正司法、严格执法、科学立法的角度阐述的具体要求,不符合题意所提出的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推进全民守法,增强全民法治观念,ACD排除。本题选B项。3.D【详解】①:执法机关要严格执法,立法机关科学立法,主体不是公民,①说法错误。②:依法行政的主体是行政机关,②说法错误。③④:公民要提高法治意识,严格守法,依法维权,弘扬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③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4.A【详解】①:法律对新就业形态特点的劳动者的权利义务和举证责任分配缺乏权威规定,为此需要立法机关及时将新就业形态纳入法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相关法律,①正确。②:劳动者举证责任和举证意识比较弱,需要相关部门加强法治宣传,②正确。③:举证责任是由法律规定的,而不是国家行政机关划分的,③错误。④:司法机关不能干涉企业内部经营管理,④错误。故本题选A。5.A【详解】①②:实现全民守法,需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培养公民法治思维,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①②符合题意。③:科学立法要求立法科学合理地配置权力与责任,根据国家治理需求,授予国家机关必要的权力,不属于“全民守法”内容,③排除。④:应强化法律在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④排除。故本题选A。6.C【详解】AB:材料强调进城务工人员采用了非法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扰乱了社会秩序,法律的制裁,而材料未涉及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经常会受到侵害,也未涉及进城务工人员的生命健康权,AB不符合题意。C:本题中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在受到侵害时,采用了非法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扰乱了社会秩序,最终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因而这一事例说明我们在维权时,要做到依法维权,C正确。D:进城务工人员可以采用合法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D错误。故本题选C。7.C【详解】①:“让每个人都能遵守”说法过于绝对,夸大了题中法院判决的作用,①排除。②④:杭州富阳某纸业公司涉嫌商标侵权,法院的判决有利于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全社会形成学法、信法、守法、用法的氛围,②④符合题意。③:“消除违法、侵权行为的发生”说法过于绝对,夸大了题中法院判决的作用,事实上也不可能“消除违法、侵权行为的发生”,③排除。故本题选C。8.C【详解】C:当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应通过合法的手段,理性进行维权,该选项中农民工的行为扰乱了社会治安,没有通过合法手段进行维权,故C当选。ABD:这三项表述均符合全民守法的要求,与题目要求不符,排除ABD。故本题选C。9.B【详解】①④:Z市坚持文明执法、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改进执法方式,考查调研后绘制热点地图,选取城市闲散用地选址设点,引导流动摊贩入点集中规范经营,找到了群众满意的“最大公约数”,有利于实现执法效果最大化,提升执法机关的公信力,①④符合题意。②:材料强调的是执法机关严格执法,没有涉及自觉守法,②排除。③:在我国法律实施体系中,行政机关是执法的最重要主体。执法主体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③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10.A【详解】①③:“网络大V”在网络上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其发布的言论往往影响面甚广,这要求此类公众人物要严于律己,传播网络舆情要注意守好法律、国家利益等底线,因为公民履行义务可以为权利行使创造有利条件,使用网络遵守宪法和法律是公民的根本行为准则,①③符合题意。②:国家利益和公民个人利益总是一致的中“总是一致”说法绝对化,②说法错误。④:材料侧重讲公民的义务,并非公民的权利,排除④。故本题选A。11.提示:①法治意味着依法治国,它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求科学立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臻完善,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法律制度依据。③全面依法治国,要求严格执法,行政机关是执法的最主要主体,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保证法律严格实施。④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公正司法,持续提升司法质量效率和公信力,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⑤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全民守法,进一步加强普法,把法律交给人民,让法治信仰根植于人民心中,养成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行为习惯,形成全民守法的氛围,才能共建法治国家。【分析】背景素材:我国法治建设从法律体系向法治体系全面提升 考点考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为理解认识类主观题,需要运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的知识,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角度来分析对我国法治建设从法律体系向法治体系全面提升的认识。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有效信息①: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可联系法治的重要性的知识,说明法治意味着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有效信息②:公平正义,国之基址→可联系科学立法的要求的知识,说明科学立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法律制度依据。有效信息③:法治政府建设换挡提速,依法行政成为各级政府鲜明印记→可联系严格执法的要求,说明行政机关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保证法律严格实施。有效信息④:坚持公正司法,依法公正对待人民群众的诉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可联系公正司法的要求的知识,说明持续提升司法质量效率和公信力,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有效信息⑤:实施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七五”普法顺利完成,公民法治素养明显提升→可联系全民守法的要求的知识,说明进一步加强普法,让法治信仰根植于人民心中,形成全民守法的氛围。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1)(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