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突破)2025年人教版地理中考一轮复习16:南方地区 第1课时 自然特征与农业 长江三角洲地区(课件)(共4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考点突破)2025年人教版地理中考一轮复习16:南方地区 第1课时 自然特征与农业 长江三角洲地区(课件)(共46张PPT)

资源简介

(共46张PPT)
目录
高频考点精讲
练真题,悉要点
02
03
01
中考真题演练
专题16 南方地区
第1课时 自然特征与农业 长江三角洲地区
高频考点精讲
知识点1:自然特征与农业★★★(八下P44~P48)
一、气候湿热的红土地
位置 和范围 南方地区位于____________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面和南面分别濒临黄海、____和南海
图1 我国南方地区
地形 地形复杂多样,东西差异明显。西部以____和____为主;东部有交错分布的平原、低山和丘陵,沿江有面积较大的平原和三角洲 地形区 ________、四川盆地、____________平原、东南丘陵 秦岭—淮河
东海
高原
盆地
云贵高原
长江中下游
气温 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8~30℃,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
降水 年平均降水量在____毫米以上
气候 大部分地区为____________气候,南部小部分地区为________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是本区气候的主要特征
河流 长江、珠江、澜沧江等,含沙量较小,水量大,汛期长,降水集中在夏季,无结冰期
植被 主要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土壤 在湿热的环境下发育了红色的土壤,因此南方地区被称为“________”
。四川盆地被称为“____盆地”,云贵高原被称为“______高原”
800
亚热带季风
热带季风
红土地
紫色
喀斯特
二、重要的水田农业区
1.农业发展条件:气候湿热,水热条件优越;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河湖密布,灌溉条件良好。
2.耕地类型:以____为主,是我国重要的____农业区。
3.分布:平原地区,水田集中连片;山区水田零散分布在河谷和____。
4.主要农作物:粮食作物——____;经济作物——油菜、甘蔗、棉花、茶、竹、橡胶;水果——____、香蕉、菠萝等热带、亚热带水果。
水田
水田
缓坡
水稻
柑橘
知识点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八下P49~P57)
图2 长江三角洲地区
一、江海交汇之地
1.位置和范围: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濒临____和东海。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包括______、江苏省南部和______北部地区。
2.自然环境特征:大部分地区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星罗,水运发达,是我国著名的“________”。
黄海
上海市
浙江省
鱼米之乡
【名师点拨】“鱼米之乡”形成的原因
3.发展的优越条件:沿江沿海港口众多,长江干支流水运发达,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远洋航线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
二、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1.主要城市:____、南京、____、苏州、扬州等。
2.我国最大的城市群:____________城市群。
3.核心城市——上海
(1)地位:上海是我国的超大城市,也是我国最重要的______工业城市。
(2)作用:上海不仅对长江三角洲地区,而且对长江流域乃至____都有辐射带动作用。
4.“同城效应”:借助发达的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们往返往于不同城市之间,就像是生活在同一座城市一样。
上海
杭州
长江三角洲
综合性
全国
三、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
1.世界文化遗产:____________、杭州西湖、南京明孝陵等。
2.传统的水乡风貌:江苏的____、同里,浙江的乌镇、西塘等。
3.传统文化:戏曲文化、茶文化、丝绸文化和饮食文化等。
4.旅游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便捷的交通;较为完善的服务设施。
苏州古典园林
周庄
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城市,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航运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区域乃至全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从交通运输、商贸流通、资金流通、信息交流和技术合作等角度,举例说明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上海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资金充足,可以为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企业筹集发展资金;上海有众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力量雄厚,可以为长江三角洲提供广泛的技术支持等。
练真题,悉要点
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
1.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区位的优越性
如果把长江比作“箭”,把东部沿海地区比作“弓”,那么长江三角洲就位于箭头的位置。
2.长江三角洲地区内外联系的优势条件
(2024泰安)区域经济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读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位置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本区域得天独厚的位置优势是
__ __
__ 。
(2)地形影响区域经济布局和产业发展。请描述本区域的地形特点。
地处东部沿海与长江流域的结合部,地理位置优越;位于长江入海口,交通运输便利
地势低平、湖泊众多。
(3)河流是区域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说出图中R河对本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提供灌溉水源;提供便利的水运;提供淡水资源(工业、农业、生活);有利于发展水产养殖等。
(4)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甲是本区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其辐射带动作用表现在__ __
__ 。
为长江沿江地带提供科技、高素质人才、雄厚的资金、广阔的市场等
(5)旅游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请写出本区域代表性的旅游特色。
苏州园林、杭州西湖。
(6)开放性设问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高新技术产业聚集。请简要分析本区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有利条件。
高等院校多,科技人才多;工业基础雄厚等。
中考真题演练
(2024深圳)革命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阵地。下图为1930年中国主要革命根据地和游击区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示革命根据地和游击区位于我国的( )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B
2.图示革命根据地和游击区共同的地理环境特征是( )
A.城市众多,人口稠密
B.河网密布,河运发达
C.山区为主,地形崎岖
D.地势平坦,交通便利
C
3.(2024泰安)川剧主要流行于川渝云贵地区,昆曲发源于苏州昆山,川剧的高亢与昆曲的细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读图结合所学知识,
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川剧主要流行于长江中游地区,昆曲流行于长江下游地区
B.川剧流行地区为半湿润区,昆曲流行地区属于湿润区
C.川剧流行地区地形以高原为主,昆曲流行地区以平原为主
D.地理环境不同是造成两剧种风格差异的重要原因
D
(2024深圳)海南省三亚市的农民过去每年只种一季水稻和一季瓜菜。2022年起,当地实行国有公司托管制度,将分散的小地块集中管理,统一大规模机械化耕作,在瓜菜收获后多种一季水稻,促进粮食增产。目前,该农业生产模式已向全省推广。据此完成4~6题。
4.与东北地区相比,当地可多种一季水稻的决定性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光照
D.土壤
A
5.当地将分散的小地块集中管理的主要目的是( )
A.培育优质稻种
B.推广机械化耕作
C.施用绿色肥料
D.轮作水稻和瓜类
B
6.该农业生产模式向全省推广有利于( )
A.保障粮食安全
B.提高空气质量
C.增加生物种类
D.减少农业用水
A
(2024云南)太湖位于长江三角洲。太湖南岸先民曾饱受洪涝灾害之苦,夏商时期开始开挖溇(lóu)港建设圩(wéi)田,曾经地广人稀的太湖流域,逐渐成为鱼米之乡。湖州是目前唯一完整保存溇港圩田系统的地区,该系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和《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读“太湖周边地区示意图”和“太湖溇港圩田系统示意图”,完成7~9题。
7.★早期,太湖南岸洪涝灾害频繁的原因是( )
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
②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③落差较大,水流湍急
④冻土广布,水分不易下渗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A
8.★溇港圩田农业生产模式的优点,分析错误的是( )
A.堤坝挡水,堤上设闸排灌,可做到农田旱涝保收
B.开挖溇塘,可扩大太湖面积,提高太湖蓄洪能力
C.塘基种桑、圩田种稻、塘中养鱼,提高土地生产效率
D.桑叶喂蚕、蚕粪养鱼、塘泥肥田,形成良性生态模式
B
9.★从保护遗产的角度看,该地区最适宜发展( )
A.丝绸纺织工业
B.家具制造产业
C.休闲观光旅游
D.家禽家畜养殖
C
(2024云南)“千脚落地房”是云南省怒江地区的传统民居。房屋通常建在向阳的斜坡或靠山处,底部竖立几十根木桩,像千百只脚一样支撑着整个房屋,屋顶覆盖茅草,建房时尽量少动土石。读“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位置示意图”和“千脚落地房”图片,完成10~11题。
10.“千脚落地房”反映了当地( )
A.全年炎热干燥
B.植被以热带草原为主
C.地形起伏较大
D.土层深厚,直立性强
C
11.当地人建房时尽量少动土石,主要目的是( )
A.保持坡体稳定
B.保持房屋美观
C.降低建房成本
D.减少地震发生
A
12.(2024成都节选)南方地区树木常绿,山清水秀,河湖密布。下图是南方地区区域图。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主题一 复杂多样的地形
(1)A地形区名称是 ,B地形区名称是 ,两地均位于我国的第 级阶梯。
四川盆地
云贵高原

主题二 重要的水田农业区
(2)长江中下游平原主要的粮食作物是 ;简述该地形区发展水田农业的优越自然条件(至少三点)。
水稻
地势平坦;雨热同期;灌溉水源充足;土壤肥沃。
元阳哈尼梯田是人地协调的典范,完美体现了山水林田居的统一。
(3)说出图中林区布局的合理性。
涵养水源,为聚落梯田提供用水;保持水土,防止滑坡泥石流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