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2025年中考历史阶段检测3 中国现代史(检测范围:中国现代史)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2分,共24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某年《人民日报》报道:“当国旗图案在政协会议上通过后,许多机关、团体、学校、商号以至民宅,立即自发去订新式国旗。顾客们成排地挤在门前急着买,一定要想在十月一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时挂出来,或挂得更早一些。”材料反映当时(A)A.人民期盼新生政权 B.土地改革已经完成C.祖国大陆实现统一 D.盼望进入社会主义2.毛泽东评价抗美援朝:“如果不打回三八线,前线仍在鸭绿江和图们江,沈阳、鞍山、抚顺这些地方的人民就不能安心生产。”这表明抗美援朝战争(A)A.为经济建设赢得和平环境B.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C.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D.壮大世界和平民主力量3.下面一组图片共同反映了(A)一辈子第一回(1954年)少数民族学生正在讨论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草案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的代表举手表决A.人民实现当家作主 B.各民族团结互助C.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D.社会主义制度建立4.20世纪50年代,国家抽调有文化的干部到工业战线,兴办和扩大高等院校,特别是工程技术学校,让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提前毕业,向苏联等国家派遣大批留学生。这些举措(B)A.体现了“双百”方针的成效B.适应了国家工业化的需要C.表明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D.照搬苏联经济发展的模式5.周恩来曾指出:“一亿二千万农户和五百多万个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已经变为集体经济,七万户的私营工业企业已经变为公私合营企业。”这反映了当时(B)A.中国人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人B.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D.开始有计划地建设社会主义6.下表是史明辨同学在阅读教材时做的笔记,据此判断他阅读的内容是(B)1.《论十大关系》 2.中共八大 3.社会主义总路线 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5.八字方针A.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B.在探索中曲折前进C.人民生活方式变化 D.社会主义建设成就7.1986年11月14日,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董事长约翰·范尔霖访华,邓小平会见他时特意赠送了一张新中国的股票——飞乐股票(1984年发行)。如今,这张股票仍然陈列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的橱窗内。该“股票”可用于研究(B)A.农村改革普遍实行 B.经济体制改革开展C.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D.对外开放格局形成8.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20世纪末以来,西部大开发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2006年,下图中的“天路”全线通车,大大增进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这条铁路是(A)A.青藏铁路 B.宝成铁路C.兰新铁路 D.兰青铁路9.2024年4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京会见马英九一行时表示:“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始终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命运所系。”由此可知,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关键是(B)A.调整“三不”政策 B.坚持“九二共识”C.进行汪辜会谈 D.奉行独立自主10.1971年4月14日,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接见美国乒乓球队时说:“你们在中美两国人民的关系上打开了一个新篇章。”尼克松总统迅速作出反应,宣布了美国放松对华贸易禁运的五条措施。这表明(C)A.中美已经结束敌对情绪 B.中美两国加强体育交流C.中美有意改善两国关系 D.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11.下面是1993—2014年中国国家元首出访地区及次数分布示意图。由此可见,我国(A)A.形成了全方位的外交布局B.实现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C.奉行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加强与亚非国家团结合作12.1964年10月23日,在南非,一个在当地开饭店的中国人按照惯例(在当地乘坐公交车,有一种歧视有色人种的规定:白人坐在前排,有色人种坐在后排)往车厢的后面走。这个中国人却被白人司机喊住了,司机让他坐在前排并说道:“你们中国的原子弹爆炸成功了,你坐前排吧。”由此可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C)A.增强了我国国防现代化实力B.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C.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D.极大地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36分)13.【对外开放】(8分)材料一 那时候,从国际范围来看,也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提供了有利机会:许多西方国家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产业结构正处于大调整的过程中,许多生产设备和资金闲置,市场萎缩,需要寻求出路,愿意同新中国打交道;东(南)亚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利用发达国家产业调整的机会,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加快经济发展,引起全世界的注意,被称为亚洲的“四小龙”。——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四卷)材料二 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期间,邓小平提出可以划出一块地区,叫作经济特区。……其意义是:“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特区将成为开放的基地,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我国建立经济特区,除了发挥四个“窗口”的作用以外,在政治上的意义也是十分深远的。经济特区的建立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摘编自陈文灿等《中国经济特区研究》材料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简表(部分)时间 具体情况1984年 广州、上海、大连、连云港、宁波、温州等14个沿海城市1985年 设立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长江三角洲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 建立海南经济特区,成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20世纪 90年代 各地出现一大批不同级别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科技园区、保税区、金融贸易区和出口加工区,对外开放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对外开放从沿海发展到沿江、沿边,并深入到内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有利条件。(2分)新一轮科技革命兴起;国际形势趋于缓和,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为中国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答出两点即可)(2)根据材料二,概括设立经济特区的意义。(3分)经济特区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有利于扩大中国的对外影响力;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对外开放的对象、程度、领域等方面概括我国对外开放的特点。(3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14.【“熊猫外交”】(8分)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熊猫外交”概况时期 受赠大熊猫国家20世纪五六十年代 朝鲜、苏联20世纪七八十年代 朝鲜、美国、日本、法国、英国、 联邦德国、墨西哥、西班牙——摘编自吕冰《熊猫与政治近半个世纪的不解之缘》材料二 “熊猫外交”是中国行使软实力的一种方式,熊猫其实已经逐渐成为西方媒体比喻中国的动物。大熊猫作为亲善大使,它走遍全世界,起到了人类的外交使节起不到的作用,极大地改善了中国同世界各国之间的关系。——摘自浮澜《熊猫“外交官”》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至今,大熊猫的国际合作保护成为主调,熊猫外交的政府色彩淡化,更多转移到公共外交领域。中国以大熊猫为介质进行国际传播的未来方向,应当是鼓励世界各国放下成见、齐心协力、团结努力,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地球生命共同体,携手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明天。——摘编自张磊、纪君奕《从国礼到情感纽带:国际传播史视野下的熊猫外交》(1)根据材料一,分别归纳“熊猫外交”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其中一个时期对其进行合理解释。(4分)特点:20世纪五六十年代,“熊猫外交”的对象是朝鲜、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20世纪七八十年代,“熊猫外交”的对象扩展到资本主义国家。(2分)解释: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成立以后,与苏联、朝鲜等社会主义国家关系密切(或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中苏关系恶化,我国开始调整外交政策,注重发展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2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熊猫外交”对我国外交事业发展的意义。(2分)极大地改善了中国同世界各国之间的关系。(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熊猫外交’推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加以阐释。(2分)中国以大熊猫为介质进行国际传播,有利于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有利于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地球生命共同体。(言之有理即可)15.【社会主义新时期人们生活的变化】(10分)材料一1955年发行的第二套人民币1985年发行的中国大陆第一张信用卡顾客用智能手机扫码支付购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城乡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商品零售额大幅度增长,货币需要量也相应增加……大量携带小面额现金用作大额支付手段,既不便于交易和清点,也不便于安全保管。——《北京日报》1987年4月29日材料二国内旅游人数(亿人次) 国内旅游收入(亿元) 入境旅游人数(万人次) 入境旅游收入(亿美元)1995年 6.29 1 375.7 180.92 126.022005年 12.12 5 285.86 12 029 292.962012年 29.57 22 706.22 13 241 500.282018年 55.39 51 278.29 14 119.83 1 271.03——《旅游70年:发展历程与未来大势》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将旅游业确定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国务院积极优化法定节假日的方案,积极推进带薪年休假的制度创新;交通、信息和城市公共设施建设水平都实现了质的提升;星级饭店、旅行社、A级景区等旅游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化和高级化。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旅游模式改变,更使得旅游者和市场对旅游信息化产生了更高的需求。——前瞻产业研究院(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支付方式发生的变化及影响变化的因素。(4分)变化:从现金支付到信用卡支付再到手机支付(或移动支付)。(2分)因素:科技的进步;经济迅速发展。(2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旅游业变化的原因。(4分)变化:国内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大幅度增长,入境旅游人数和收入快速增长。(1分)原因:国家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改革开放推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答出三点即可,3分)(3)大别山是湖北红色旅游的代表景点之一,请你为大别山拟写一条宣传标语。(2分)示例:披荆斩棘,战略反攻,刘邓大军精神永放光芒;欣赏大别山山水,感悟大别山精神。(言之有理即可)16.【重大历史事件与社会发展】(10分)图例1 《中华人民共 和国土地改革法》受到 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图例2 1984年国庆 游行时的标语 “联产承包好” 图例3 庆香港 回归根据上述材料,围绕“重大历史事件与社会发展”,选取其中两个图例,自拟标题,运用中国现代史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示例一)观点:经济政策的调整要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2分)论述:1950年开始,我国在新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生产积极性极大提高,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进行农村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结论:经济政策的调整要从本国国情出发,要充分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8分)(示例二)观点:制度创新促进社会发展。(2分)论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进行农村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为解决港澳台问题,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在这一构想的指引下,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祖国,也为台湾问题的解决指明了方向。结论:制度上的改革或者创新对于国家的兴盛有着重要作用,能够促进社会发展。(8分)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2025年中考历史阶段检测3 中国现代史(检测范围:中国现代史)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2分,共24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某年《人民日报》报道:“当国旗图案在政协会议上通过后,许多机关、团体、学校、商号以至民宅,立即自发去订新式国旗。顾客们成排地挤在门前急着买,一定要想在十月一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时挂出来,或挂得更早一些。”材料反映当时(A)A.人民期盼新生政权 B.土地改革已经完成C.祖国大陆实现统一 D.盼望进入社会主义2.毛泽东评价抗美援朝:“如果不打回三八线,前线仍在鸭绿江和图们江,沈阳、鞍山、抚顺这些地方的人民就不能安心生产。”这表明抗美援朝战争(A)A.为经济建设赢得和平环境B.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C.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D.壮大世界和平民主力量3.下面一组图片共同反映了(A)一辈子第一回(1954年)少数民族学生正在讨论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草案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的代表举手表决A.人民实现当家作主 B.各民族团结互助C.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D.社会主义制度建立4.20世纪50年代,国家抽调有文化的干部到工业战线,兴办和扩大高等院校,特别是工程技术学校,让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提前毕业,向苏联等国家派遣大批留学生。这些举措(B)A.体现了“双百”方针的成效B.适应了国家工业化的需要C.表明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D.照搬苏联经济发展的模式5.周恩来曾指出:“一亿二千万农户和五百多万个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已经变为集体经济,七万户的私营工业企业已经变为公私合营企业。”这反映了当时(B)A.中国人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人B.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D.开始有计划地建设社会主义6.下表是史明辨同学在阅读教材时做的笔记,据此判断他阅读的内容是(B)1.《论十大关系》 2.中共八大 3.社会主义总路线 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5.八字方针A.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B.在探索中曲折前进C.人民生活方式变化 D.社会主义建设成就7.1986年11月14日,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董事长约翰·范尔霖访华,邓小平会见他时特意赠送了一张新中国的股票——飞乐股票(1984年发行)。如今,这张股票仍然陈列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的橱窗内。该“股票”可用于研究(B)A.农村改革普遍实行 B.经济体制改革开展C.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D.对外开放格局形成8.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20世纪末以来,西部大开发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2006年,下图中的“天路”全线通车,大大增进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这条铁路是(A)A.青藏铁路 B.宝成铁路C.兰新铁路 D.兰青铁路9.2024年4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京会见马英九一行时表示:“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始终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命运所系。”由此可知,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关键是(B)A.调整“三不”政策 B.坚持“九二共识”C.进行汪辜会谈 D.奉行独立自主10.1971年4月14日,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接见美国乒乓球队时说:“你们在中美两国人民的关系上打开了一个新篇章。”尼克松总统迅速作出反应,宣布了美国放松对华贸易禁运的五条措施。这表明(C)A.中美已经结束敌对情绪 B.中美两国加强体育交流C.中美有意改善两国关系 D.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11.下面是1993—2014年中国国家元首出访地区及次数分布示意图。由此可见,我国(A)A.形成了全方位的外交布局B.实现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C.奉行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加强与亚非国家团结合作12.1964年10月23日,在南非,一个在当地开饭店的中国人按照惯例(在当地乘坐公交车,有一种歧视有色人种的规定:白人坐在前排,有色人种坐在后排)往车厢的后面走。这个中国人却被白人司机喊住了,司机让他坐在前排并说道:“你们中国的原子弹爆炸成功了,你坐前排吧。”由此可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C)A.增强了我国国防现代化实力B.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C.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D.极大地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36分)13.【对外开放】(8分)材料一 那时候,从国际范围来看,也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提供了有利机会:许多西方国家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产业结构正处于大调整的过程中,许多生产设备和资金闲置,市场萎缩,需要寻求出路,愿意同新中国打交道;东(南)亚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利用发达国家产业调整的机会,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加快经济发展,引起全世界的注意,被称为亚洲的“四小龙”。——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四卷)材料二 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期间,邓小平提出可以划出一块地区,叫作经济特区。……其意义是:“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特区将成为开放的基地,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我国建立经济特区,除了发挥四个“窗口”的作用以外,在政治上的意义也是十分深远的。经济特区的建立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摘编自陈文灿等《中国经济特区研究》材料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简表(部分)时间 具体情况1984年 广州、上海、大连、连云港、宁波、温州等14个沿海城市1985年 设立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长江三角洲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 建立海南经济特区,成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20世纪 90年代 各地出现一大批不同级别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科技园区、保税区、金融贸易区和出口加工区,对外开放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对外开放从沿海发展到沿江、沿边,并深入到内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有利条件。(2分)新一轮科技革命兴起;国际形势趋于缓和,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为中国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答出两点即可)(2)根据材料二,概括设立经济特区的意义。(3分)经济特区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有利于扩大中国的对外影响力;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对外开放的对象、程度、领域等方面概括我国对外开放的特点。(3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14.【“熊猫外交”】(8分)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熊猫外交”概况时期 受赠大熊猫国家20世纪五六十年代 朝鲜、苏联20世纪七八十年代 朝鲜、美国、日本、法国、英国、 联邦德国、墨西哥、西班牙——摘编自吕冰《熊猫与政治近半个世纪的不解之缘》材料二 “熊猫外交”是中国行使软实力的一种方式,熊猫其实已经逐渐成为西方媒体比喻中国的动物。大熊猫作为亲善大使,它走遍全世界,起到了人类的外交使节起不到的作用,极大地改善了中国同世界各国之间的关系。——摘自浮澜《熊猫“外交官”》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至今,大熊猫的国际合作保护成为主调,熊猫外交的政府色彩淡化,更多转移到公共外交领域。中国以大熊猫为介质进行国际传播的未来方向,应当是鼓励世界各国放下成见、齐心协力、团结努力,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地球生命共同体,携手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明天。——摘编自张磊、纪君奕《从国礼到情感纽带:国际传播史视野下的熊猫外交》(1)根据材料一,分别归纳“熊猫外交”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其中一个时期对其进行合理解释。(4分)特点:20世纪五六十年代,“熊猫外交”的对象是朝鲜、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20世纪七八十年代,“熊猫外交”的对象扩展到资本主义国家。(2分)解释: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成立以后,与苏联、朝鲜等社会主义国家关系密切(或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中苏关系恶化,我国开始调整外交政策,注重发展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2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熊猫外交”对我国外交事业发展的意义。(2分)极大地改善了中国同世界各国之间的关系。(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熊猫外交’推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加以阐释。(2分)中国以大熊猫为介质进行国际传播,有利于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有利于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地球生命共同体。(言之有理即可)15.【社会主义新时期人们生活的变化】(10分)材料一1955年发行的第二套人民币1985年发行的中国大陆第一张信用卡顾客用智能手机扫码支付购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城乡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商品零售额大幅度增长,货币需要量也相应增加……大量携带小面额现金用作大额支付手段,既不便于交易和清点,也不便于安全保管。——《北京日报》1987年4月29日材料二国内旅游人数(亿人次) 国内旅游收入(亿元) 入境旅游人数(万人次) 入境旅游收入(亿美元)1995年 6.29 1 375.7 180.92 126.022005年 12.12 5 285.86 12 029 292.962012年 29.57 22 706.22 13 241 500.282018年 55.39 51 278.29 14 119.83 1 271.03——《旅游70年:发展历程与未来大势》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将旅游业确定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国务院积极优化法定节假日的方案,积极推进带薪年休假的制度创新;交通、信息和城市公共设施建设水平都实现了质的提升;星级饭店、旅行社、A级景区等旅游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化和高级化。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旅游模式改变,更使得旅游者和市场对旅游信息化产生了更高的需求。——前瞻产业研究院(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支付方式发生的变化及影响变化的因素。(4分)变化:从现金支付到信用卡支付再到手机支付(或移动支付)。(2分)因素:科技的进步;经济迅速发展。(2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旅游业变化的原因。(4分)变化:国内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大幅度增长,入境旅游人数和收入快速增长。(1分)原因:国家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改革开放推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答出三点即可,3分)(3)大别山是湖北红色旅游的代表景点之一,请你为大别山拟写一条宣传标语。(2分)示例:披荆斩棘,战略反攻,刘邓大军精神永放光芒;欣赏大别山山水,感悟大别山精神。(言之有理即可)16.【重大历史事件与社会发展】(10分)图例1 《中华人民共 和国土地改革法》受到 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图例2 1984年国庆 游行时的标语 “联产承包好” 图例3 庆香港 回归根据上述材料,围绕“重大历史事件与社会发展”,选取其中两个图例,自拟标题,运用中国现代史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示例一)观点:经济政策的调整要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2分)论述:1950年开始,我国在新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生产积极性极大提高,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进行农村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结论:经济政策的调整要从本国国情出发,要充分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8分)(示例二)观点:制度创新促进社会发展。(2分)论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进行农村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为解决港澳台问题,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在这一构想的指引下,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祖国,也为台湾问题的解决指明了方向。结论:制度上的改革或者创新对于国家的兴盛有着重要作用,能够促进社会发展。(8分)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5张PPT)中考历史模拟考试讲解课件统编版2025年中考历史 阶段测试(新考向)时间:50分钟 总分:60分2025年中考历史阶段检测3 中国现代史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2分,共24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某年《人民日报》报道:“当国旗图案在政协会议上通过后,许多机关、团体、学校、商号以至民宅,立即自发去订新式国旗。顾客们成排地挤在门前急着买,一定要想在十月一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时挂出来,或挂得更早一些。”材料反映当时( )A.人民期盼新生政权 B.土地改革已经完成C.祖国大陆实现统一 D.盼望进入社会主义A2.毛泽东评价抗美援朝:“如果不打回三八线,前线仍在鸭绿江和图们江,沈阳、鞍山、抚顺这些地方的人民就不能安心生产。”这表明抗美援朝战争( )A.为经济建设赢得和平环境B.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C.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D.壮大世界和平民主力量A3.下面一组图片共同反映了( )A.人民实现当家作主 B.各民族团结互助C.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D.社会主义制度建立A4.20世纪50年代,国家抽调有文化的干部到工业战线,兴办和扩大高等院校,特别是工程技术学校,让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提前毕业,向苏联等国家派遣大批留学生。这些举措( )A.体现了“双百”方针的成效B.适应了国家工业化的需要C.表明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D.照搬苏联经济发展的模式B5.周恩来曾指出:“一亿二千万农户和五百多万个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已经变为集体经济,七万户的私营工业企业已经变为公私合营企业。”这反映了当时( )A.中国人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人B.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D.开始有计划地建设社会主义B6.下表是史明辨同学在阅读教材时做的笔记,据此判断他阅读的内容是( )A.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B.在探索中曲折前进C.人民生活方式变化 D.社会主义建设成就1.《论十大关系》 2.中共八大3.社会主义总路线 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5.八字方针B7.1986年11月14日,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董事长约翰·范尔霖访华,邓小平会见他时特意赠送了一张新中国的股票——飞乐股票(1984年发行)。如今,这张股票仍然陈列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的橱窗内。该“股票”可用于研究( )A.农村改革普遍实行B.经济体制改革开展C.乡镇企业异军突起D.对外开放格局形成B8.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20世纪末以来,西部大开发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2006年,下图中的“天路”全线通车,大大增进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这条铁路是( )A.青藏铁路B.宝成铁路C.兰新铁路D.兰青铁路A9.2024年4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京会见马英九一行时表示:“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始终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命运所系。”由此可知,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关键是( )A.调整“三不”政策 B.坚持“九二共识”C.进行汪辜会谈 D.奉行独立自主B10.1971年4月14日,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接见美国乒乓球队时说:“你们在中美两国人民的关系上打开了一个新篇章。”尼克松总统迅速作出反应,宣布了美国放松对华贸易禁运的五条措施。这表明( )A.中美已经结束敌对情绪 B.中美两国加强体育交流C.中美有意改善两国关系 D.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C11.下面是1993—2014年中国国家元首出访地区及次数分布示意图。由此可见,我国( )A.形成了全方位的外交布局B.实现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C.奉行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加强与亚非国家团结合作A12.1964年10月23日,在南非,一个在当地开饭店的中国人按照惯例(在当地乘坐公交车,有一种歧视有色人种的规定:白人坐在前排,有色人种坐在后排)往车厢的后面走。这个中国人却被白人司机喊住了,司机让他坐在前排并说道:“你们中国的原子弹爆炸成功了,你坐前排吧。”由此可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A.增强了我国国防现代化实力 B.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C.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D.极大地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C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36分)13.【对外开放】(8分)材料一 那时候,从国际范围来看,也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提供了有利机会:许多西方国家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产业结构正处于大调整的过程中,许多生产设备和资金闲置,市场萎缩,需要寻求出路,愿意同新中国打交道;东(南)亚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利用发达国家产业调整的机会,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加快经济发展,引起全世界的注意,被称为亚洲的“四小龙”。——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四卷)材料二 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期间,邓小平提出可以划出一块地区,叫作经济特区。……其意义是:“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特区将成为开放的基地,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我国建立经济特区,除了发挥四个“窗口”的作用以外,在政治上的意义也是十分深远的。经济特区的建立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摘编自陈文灿等《中国经济特区研究》材料三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简表(部分)时间 具体情况1984年 广州、上海、大连、连云港、宁波、温州等14个沿海城市1985年 设立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长江三角洲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 建立海南经济特区,成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20世纪 90年代 各地出现一大批不同级别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科技园区、保税区、金融贸易区和出口加工区,对外开放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对外开放从沿海发展到沿江、沿边,并深入到内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有利条件。(2分)新一轮科技革命兴起;国际形势趋于缓和,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为中国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答出两点即可)(2)根据材料二,概括设立经济特区的意义。(3分)经济特区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有利于扩大中国的对外影响力;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对外开放的对象、程度、领域等方面概括我国对外开放的特点。(3分)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熊猫外交”概况——摘编自吕冰《熊猫与政治近半个世纪的不解之缘》时期 受赠大熊猫国家20世纪五六十年代 朝鲜、苏联20世纪七八十年代 朝鲜、美国、日本、法国、英国、联邦德国、墨西哥、西班牙材料二 “熊猫外交”是中国行使软实力的一种方式,熊猫其实已经逐渐成为西方媒体比喻中国的动物。大熊猫作为亲善大使,它走遍全世界,起到了人类的外交使节起不到的作用,极大地改善了中国同世界各国之间的关系。——摘自浮澜《熊猫“外交官”》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至今,大熊猫的国际合作保护成为主调,熊猫外交的政府色彩淡化,更多转移到公共外交领域。中国以大熊猫为介质进行国际传播的未来方向,应当是鼓励世界各国放下成见、齐心协力、团结努力,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地球生命共同体,携手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明天。——摘编自张磊、纪君奕《从国礼到情感纽带:国际传播史视野下的熊猫外交》(1)根据材料一,分别归纳“熊猫外交”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其中一个时期对其进行合理解释。(4分)特点:20世纪五六十年代,“熊猫外交”的对象是朝鲜、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20世纪七八十年代,“熊猫外交”的对象扩展到资本主义国家。(2分)解释: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成立以后,与苏联、朝鲜等社会主义国家关系密切(或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中苏关系恶化,我国开始调整外交政策,注重发展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2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熊猫外交”对我国外交事业发展的意义。(2分)极大地改善了中国同世界各国之间的关系。中国以大熊猫为介质进行国际传播,有利于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有利于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地球生命共同体。(言之有理即可)(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熊猫外交’推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加以阐释。(2分)材料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城乡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商品零售额大幅度增长,货币需要量也相应增加……大量携带小面额现金用作大额支付手段,既不便于交易和清点,也不便于安全保管。——《北京日报》1987年4月29日材料二——《旅游70年:发展历程与未来大势》 国内旅游人数 (亿人次) 国内旅游收入 (亿元) 入境旅游人数 (万人次) 入境旅游收入(亿美元)1995年 6.29 1 375.7 180.92 126.022005年 12.12 5 285.86 12 029 292.962012年 29.57 22 706.22 13 241 500.282018年 55.39 51 278.29 14 119.83 1 271.03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将旅游业确定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国务院积极优化法定节假日的方案,积极推进带薪年休假的制度创新;交通、信息和城市公共设施建设水平都实现了质的提升;星级饭店、旅行社、A级景区等旅游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化和高级化。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旅游模式改变,更使得旅游者和市场对旅游信息化产生了更高的需求。——前瞻产业研究院(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支付方式发生的变化及影响变化的因素。(4分)变化:从现金支付到信用卡支付再到手机支付(或移动支付)。(2分)因素:科技的进步;经济迅速发展。(2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旅游业变化的原因。(4分)变化:国内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大幅度增长,入境旅游人数和收入快速增长。(1分)原因:国家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改革开放推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答出三点即可,3分)(3)大别山是湖北红色旅游的代表景点之一,请你为大别山拟写一条宣传标语。(2分)示例:披荆斩棘,战略反攻,刘邓大军精神永放光芒;欣赏大别山山水,感悟大别山精神。(言之有理即可) 图例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图例2 1984年国庆游行时的标语“联产承包好” 图例3 庆香港回归16.【重大历史事件与社会发展】(10分)据上述材料,围绕“重大历史事件与社会发展”,选取其中两个图例,自拟标题,运用中国现代史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示例一)观点:经济政策的调整要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2分)论述:1950年开始,我国在新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生产积极性极大提高,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进行农村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结论:经济政策的调整要从本国国情出发,要充分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8分)(示例二)观点:制度创新促进社会发展。(2分)论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进行农村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为解决港澳台问题,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在这一构想的指引下,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祖国,也为台湾问题的解决指明了方向。结论:制度上的改革或者创新对于国家的兴盛有着重要作用,能够促进社会发展。(8分)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兼职招聘: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年中考历史阶段检测3 中国现代史(原卷版).docx 2025年中考历史阶段检测3 中国现代史(解析版).docx 2025年中考历史阶段检测3 中国现代史.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