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提优】统编版语文三下( 第五单元重难点梳理)复习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学霸提优】统编版语文三下( 第五单元重难点梳理)复习课件

资源简介

(共59张PPT)
统编版语文
三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知识梳理
目录
单元主题与目标
01
基础知识点梳理
02
重点句式与背诵内容
03
课文深度解析
04
单元总结与启示
05
第一节
单元主题与目标
单元主题:奇妙的想象
16《宇宙的另一边》:揭秘宇宙另一边的秘密,感受大胆奇特想象,拓展想象边界。
1
17《我变成了一棵树》:了解 “我” 变树后的奇妙经历,大胆展开自我想象之旅。
2
交流平台:梳理想象故事,借实践活动学习想象方法,分享想象体会。
3
习作例文:学习独特想象方法,围绕话题创编故事,实践写作技巧。
4
习作:奇妙的想象:运用多元想象创作新奇故事,经互评完善作品,展现奇妙构思 。
5
第二节
基础知识点梳理
易读错的字
流淌 (tǎng) 秘密 (mì) 栋梁 (dòng) 气喘吁吁 (xū)
思绪 (xù) 篇章 (piān) 希望 (xī) 痒痒 (yǎng)
鳄鱼 (è) 丁零 (líng) 香肠 (cháng) 糖醋 (cù)
小馋猫 (chán)
易写错的字
生字 易错点说明
梯 右边是 “弟”,注意笔顺(点、撇、横折、横、竖折折钩、竖)
乘 中间是 “北”,非 “匕”
绪 右边是 “者”,非 “猪”
狐 右面是 “瓜”,下方点不可丢
零 上下结构,下部是 “令”,非 “今”
肠 右面第一笔是横折折折钩
生字 组词
宇 宇宙、庙宇
宙 宇宙、宙斯
淌 流淌、淌血
秘 秘密、神秘
栋 栋梁、一栋
铃 铃声、铃铛
乘 乘法、乘坐
绪 思绪、情绪
篇 篇章、一篇
状 形状、奖状
生字组词
多音字
多音字 读音 组词 例句
长 cháng 长短、长江 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
zhǎng 成长、长辈 小树苗在阳光中茁壮成长。
系 xì 关系、系统 宇宙的另一边有关系(《宇宙的另一边》)
jì 系鞋带、系绳子 妈妈教我系鞋带。
担 dān 担心、担当 我担心妈妈发现(《我变成了一棵树》)
dàn 扁担、重担 爷爷用扁担挑水。
背 bēi 背包、背书包 我背着书包去上学。
bèi 背后、背诵 这首诗我背得很熟。
形近字
字组 辨析 组词示例
栋(栋梁) 冻(冷冻) 栋梁 / 冷冻
梯(楼梯) 递(传递) 楼梯 / 传递
乘(乘法) 乖(乖巧) 乘法 / 乖巧
狐(狐狸) 孤(孤独) 狐狸 / 孤独
肠(香肠) 汤(喝汤) 香肠 / 喝汤
栋(栋梁) 冻(冷冻) 栋梁 / 冷冻
梯(楼梯) 递(传递) 楼梯 / 传递
重点词语
浩瀚 汩汩 气喘吁吁 穿梭 一瞬间 希望 津津有味 香喷喷 丁零丁零 暄腾腾
近义词
绷紧 — 拉紧 麻烦 — 繁琐 遗憾 — 可惜 羡慕 — 爱慕
悠闲 — 清闲 希望 — 渴望 奇怪 — 怪异 喜欢 — 喜爱
浩瀚 — 广阔 思绪 — 思路 拜访 — 访问 瞬间 — 刹那
反义词
绷紧 — 放松 悠闲 — 忙碌 遗憾 — 庆幸 羡慕 — 妒忌
失望 — 希望 容易 — 困难 打开 — 关上 抬头 — 低头
浩瀚 — 渺小 开放 — 凋谢 尴尬 — 自然 有趣 — 乏味
词语积累
越飞越高、自言自语、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2.ABAC式:

一(棵)树、一(种)声音、一(块)排骨、一(丝)乌云。
4.量词搭配:

(浩瀚)的宇宙、(暄腾腾)的被子、(香喷喷)的饭菜。
6.修饰词:

丁零丁零、咕噜咕噜、确确实实、干干净净。
1.AABB式:

汩汩(水声)、丁零(铃声)、嗵嗵(心跳声)。
3.描写声音的词:

(眨)眼睛、(挂上)鱼饵、(打开)背包、(钓)鱼。
5.动词搭配:

第三节
重点句式与背诵内容
句子积累
“只要把头发像紫菜卷那样卷在身上,就成了暄腾腾的被子了。”(《我变成了一棵树》)
“头发在水里轻轻地荡来荡去,好像海带一样。”(《我变成了一棵树》)
1.比喻句:
“风一吹,它们就在枝头跳起了舞。”(《我变成了一棵树》)
2.拟人句:
“我的心嗵嗵地跳着,震得树上的鸟窝都一动一动的。”(《我变成了一棵树》)
3.夸张句:
“你猜,我变的树上会长什么?当然不是苹果啦…… 对了,鸟窝!”(《我变成了一棵树》)
4.设问句:
背诵内容整理
《宇宙的另一边》重点段落:
“在宇宙的这一边,石头是没有生命的;在宇宙的另一边,它会不会像花朵一样开放,或者像人一样行走?”
《我变成了一棵树》精彩片段:
“傍晚的时候,妈妈背着一个大包过来了,我的心嗵嗵地跳着,震得树上的鸟窝都一动一动的,发出丁零丁零的声音。”
日积月累(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的典型例句(见“句子积累”部分)。
第四节
课文深度解析
第 16 课 宇宙的另一边
课题解读
本文以充满童趣和奇幻想象的文字,描绘了作者对宇宙另一边的奇妙遐想。通过展现宇宙另一边与现实世界截然不同的景象,如相反的自然现象、独特的数学运算和新奇的写作方式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感受想象的神奇与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主要内容
第 1 自然段:开篇点明 “我” 趴在窗台,看着浩瀚星空,引发对宇宙另一边的想象。为后文展开想象世界做铺垫,引出下文对宇宙另一边秘密的探索。
第 2 自然段:写星光告诉 “我” 宇宙的另一边是这一边的倒影,这是宇宙另一边的核心秘密,也是后续想象的基础。
第 3 - 5 自然段:围绕 “倒影”,描述宇宙另一边的秘密。包括另一个 “我” 的相反动作、与这边相反的自然现象(雪在夏天下、太阳从西边升起)以及石头具有生命的奇特想象,突出宇宙另一边与现实世界的相反性和神奇之处。
主要内容
第 6 - 9 自然段:讲述作者有关数学的奇特想象。宇宙另一边的加法和乘法运算与现实不同,加法是大地万物和大雪叠加的快乐场景,乘法是通过诗句描绘出的奇妙春景,展现想象的趣味性和独特性。
第 10 自然段:“我” 的思绪被语文老师的声音拉回现实,此时 “我” 决定将宇宙另一边的秘密告诉大家,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从想象过渡到与他人分享。
第 11 - 12 自然段:“我” 告诉大家宇宙另一边关于写作的奇特方式,如写风时自己变成风,飞得越高习作分数越高。最后表达 “我” 对宇宙另一边的留恋,再次强调想象世界的奇妙。
“星光洒进我的眼睛,在我身体里汩汩流淌,告诉我一个秘密:很远很远的地方,宇宙的另一边,是这一边的倒影。”
理解: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星光人的行为“告诉”,形象地引出宇宙另一边是这一边倒影的秘密。
作用:激发读者的好奇心,为后文展开对宇宙另一边奇妙景象的想象做铺垫。
课文重点理解
课文重点理解
“在宇宙的这一边,雪是在冬天下的;那么在宇宙的另一边,雪是在夏天下的吗?在宇宙的这一边,太阳从东边升起;那么,在宇宙的另一边,太阳是从西边升起的吗?”
理解:通过对比宇宙这一边和另一边相反的自然现象,以设问的方式呈现,突出想象的奇特。
作用:引导读者思考,加深对宇宙另一边与现实世界差异的印象,感受想象的魅力。
课文重点理解
“早春二月 × 竹外桃花三两枝 × 春雨贵如油 = 春风又绿江南岸 =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理解:将数学运算与经典诗句相结合,把乘法想象成春景的累积过程,展现了独特的想象逻辑。
作用:让读者感受到想象的奇妙和富有诗意,体会到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问题探究
作者是如何展开想象,描绘宇宙另一边的秘密的?
方法:①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出发,如以 “我” 的日常行为、自然现象、数学运算等为基础;②运用逆向思维,将现实中的情况反过来想象,像宇宙另一边的 “我” 做着与 “我” 相反的动作,自然现象与这边完全相反;③结合文化知识,如在数学想象中融入经典诗句,增添想象的文化内涵和趣味性。
效果:构建出一个充满奇幻色彩、与现实世界截然不同的想象世界,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和对未知的探索欲望,让读者沉浸在奇妙的想象情境中。
问题探究
课文中宇宙另一边的想象世界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思维拓展:鼓励我们打破常规思维,大胆发挥想象力,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感受美好:让我们感受到想象世界的奇妙和美好,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激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探索未知:引导我们对未知世界保持好奇心,勇于探索和发现,像作者探索宇宙另一边的秘密一样,去挖掘生活中的新奇事物 。
第 17 课 我变成了一棵树
课题解读
本文以充满童趣的笔触,讲述了 “我” 因为不想在玩的时候被打扰吃饭,而幻想自己变成一棵树的奇妙经历。通过描述 “我” 变成树后发生的一系列趣事,如树上长满各种形状的鸟窝、小动物们住进鸟窝、妈妈用美食引诱 “我” 等情节,展现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想象世界。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还让学生感受到想象的乐趣,同时也体现了妈妈对 “我” 的爱,以及孩子天真烂漫的内心世界。
主要内容
第1 - 4 自然段:“我” 在玩耍时不想被人叫去吃饭,心里渴望变成一棵树,随后真的变成了树。这部分通过描写 “我” 的心理活动和身体变化,展现了 “我” 从产生愿望到愿望实现的过程,为后文故事的展开做铺垫。
第 5 - 7 自然段:“我” 变成的树上长满了各种形状的鸟窝,有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等。风一吹,鸟窝在枝头跳舞,十分奇妙。“我” 还邀请了小白兔、小刺猬、小松鼠等许多动物住进鸟窝,体现了 “我” 丰富的想象力和天真的童趣。
主要内容
第 8 - 10 自然段:妈妈来到树下,带来很多好吃的分给小动物们。“我” 看到美食馋得直流口水,却不能表露,心情复杂。这部分通过描写妈妈的行为和 “我” 的心理,展现了 “我” 的矛盾心理,也体现了妈妈的爱心。
第 11 自然段:“我” 肚子发出 “咕噜噜” 的声音,馋得流口水,被小动物们误解,而妈妈叫 “我”“小馋猫”,表明妈妈早就知道树就是 “我”。这一情节既有趣又温馨,揭示了妈妈对 “我” 的了解和爱。
课文重点理解
“我真希望变成一棵树,这样就没人在你玩的时候叫你吃饭了。”
理解:这句话直接表达了 “我” 变成树的原因,体现了孩子贪玩的天性和对自由玩耍时光的渴望。
作用:为后文 “我” 变成树后的一系列奇妙经历埋下伏笔,让读者能够理解故事发生的缘由,引发共鸣。
课文重点理解
“风一吹,它们就在枝头跳起了舞。”
理解: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鸟窝当作人来写,赋予鸟窝人的动作 “跳舞”,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鸟窝在风中摇曳的情景。
作用: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鸟窝的活泼有趣,增强了画面感,体现了想象的神奇,也凸显了 “我” 丰富的想象力。
课文重点理解
“小馋猫,肚子饿了,对吧?英英!”
理解:妈妈的这句话既充满了对 “我” 的宠溺,又揭示了妈妈早就知道树就是 “我” 的事实,体现了妈妈对 “我” 的了解和关爱。
作用:点明主旨,升华了文章中母子之间的情感,使故事在充满童趣的同时,也洋溢着温暖的亲情。
问题探究
作者是如何展开想象,描绘 “我” 变成树后的奇妙经历的?
方法:①从自身愿望出发,以孩子不想被打扰吃饭的日常想法为切入点,展开想象变成树;②赋予树和动物们人的情感、行为,如树长出各种形状会 “跳舞” 的鸟窝,小动物们像人一样交流、吃东西;③结合生活场景,如妈妈给小动物们分美食,肚子饿会发出声音等,让想象贴近生活又充满奇幻色彩。
效果:构建出一个充满奇幻、童趣且温馨的想象世界,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想象的魅力,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孩子内心的天真和对生活的热爱。
问题探究
课文中 “我” 变成树的想象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释放天性:鼓励我们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像文中的 “我” 一样,大胆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快乐时光,释放孩子天真烂漫的天性。
感受亲情:让我们体会到亲情的温暖和家人的理解,妈妈虽然知道 “我” 变成了树,但并没有直接戳破,而是用一种巧妙的方式照顾 “我”,让我们感受到家人之间的爱与包容。
激发想象:启发我们在生活中要保持丰富的想象力,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乐趣,用独特的视角去看待世界,创造属于自己的奇妙故事。
交流平台
主要内容
01
这单元的想象故事可真奇妙!像《宇宙的另一边》里,作者想象宇宙另一边是这边的倒影,有和这边完全相反的世界,雪在夏天下,太阳从西边升起,太有意思啦!还有《我变成了一棵树》,“我” 因为不想被打扰吃饭就变成了树,树上还长满各种形状的鸟窝,住着好多小动物,充满了想象力。
没错!这些故事里的想象不仅有趣,还让我们感受到了想象的神奇力量。从这些故事里,我发现想象的方法可多了。比如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其他事物,像 “我” 变成树;也能想象事物之间有特别的关系,就像宇宙两边不同的自然现象;还能根据事物特点展开想象,“我” 变的树上那些形状各异的鸟窝就是例子。
02
主要内容
而且想象的世界能做好多有趣的事呢!可以创造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和想象,实现美好的愿望,还能拥有奇异的经历。这对我们写作和思考问题都很有帮助,能让我们的思维更开阔。
确实!我们还能把这些想象运用到生活里。看到天空的云朵,就可以像课文作者一样展开想象,它可能是另一个世界的棉花糖城堡;写作文的时候,也能大胆想象,让文章更精彩。这就是想象带给我们的启发,能让我们的生活和学习都变得更有趣。
手指画想象
示例:把手指印想象成扎着丸子头、穿漂亮裙子跳舞的小女孩;可爱的小猫咪;俏皮的小象。
创作思路:仔细观察手指印的形状、轮廓,联系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动物或人物形象进行联想,比如手指印的圆形像小猫的脸,再添加耳朵、眼睛等细节。
故事接龙想象
故事开头一:夏天到了,瞌睡虫王国一片沸腾。它们纷纷飞出洞口,去寻找自己的朋友……
示例故事:瞌睡虫飞进了歌剧院,一位明星正在舞台上唱歌。“啊,他的歌声真好听,我要和他做好朋友!” 瞌睡虫一边说一边飞到了明星的头上唱起了歌:“睡吧,睡吧,亲爱的朋友……” 明星突然感觉眼皮越来越重,他的歌声越来越小,最后倒在台上呼呼大睡。观众们都惊呆了,有的拿起手机拍照,有的朝台上扔水果,还有的抢着要退票,真是乱得一团糟!瞌睡虫一看闯了祸,赶紧飞出了歌剧院……
创作要点:顺着故事开头的情节发展,抓住主角(如瞌睡虫)的特点,通过不断追问(如去哪里找朋友、找到后发生什么)展开想象,使故事有趣且合理。
故事接龙想象
故事开头二:一阵大风过后,小牧童被吹到了颠倒村。他睁开眼睛,只见树枝和树叶长进土里,树根却张牙舞爪地伸向天空……
创作提示:根据事物特点大胆想象,如颠倒村的房子可能是屋顶朝下、烟囱朝上;还可借助民间歌谣(如吃牛奶,喝面包,夹着火车上皮包等颠倒歌),想象颠倒村其他奇妙景象,像人们用脚拿东西、用头走路等。
习作例文
课题解读
《一支铅笔的梦想》以充满童趣的笔触,赋予一支被闲置在抽屉里的铅笔丰富的梦想,通过描述铅笔的五个奇妙梦想,展现了大胆而合理的想象,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感受想象带来的快乐,学习如何基于事物特点展开想象创作。
01
《尾巴它有一只猫》则采用逆向想象的独特方式,打破常规认知中猫拥有尾巴的思维定式,从尾巴的视角宣称“拥有一只猫”,并通过有趣的对话和情节,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思维,培养创新想象能力,体会不同想象角度带来的奇妙效果。
02
《一支铅笔的梦想》
结构 内容 核心要点
开头 提出 “一支老憋在抽屉里的铅笔,会有多少梦想” 的疑问 引发读者好奇心,为下文讲述铅笔的梦想做铺垫
主体(第 2 - 6 自然段) 第一个梦想是溜出教室到山坡上萌出芽儿、开出花儿;第二个梦想是跳进荷塘为小鱼虾撑伞;第三个梦想是躲到菜园长成豆角或伪装成丝瓜;第四个梦想是来到小溪边为玩水的鸟当船篙、为过河的蚂蚁当木筏;第五个梦想是跑到运动场当小松鼠的撑竿和小猴子的标枪 基于铅笔细长的特点展开想象,每个梦想都描述了实现梦想后的有趣场景,展现想象的奇妙与快乐,且段落结构相似,采用反复结构,使文章节奏明快、条理清晰
结尾 指出一支铅笔有许多梦想,如同稿纸上的字能发芽开花,结出童话 强调想象的丰富性和无限可能,升华主题
《尾巴它有一只猫》
结构 内容 核心要点
开头 尾巴自豪宣称 “我拥有一只猫” 设置悬念,打破常规认知,引发读者兴趣
主体 尾巴得意表示从出生就拥有猫,猫听它的话;有人质疑尾巴的猫是跳蚤,尾巴反驳猫很乖;尾巴以小孩子当爸爸妈妈 “小尾巴” 类比,坚持自己的想法;狗尾巴受启发认为自己有一只狗,狗也认为自己有一个人 通过对话和情节发展,运用逆向想象,以独特视角解释尾巴 “拥有” 猫的合理性,展示逆向思维的奇妙,引导读者突破常规思考
结尾 无明确结尾,留有思考空间 让读者对逆向想象有更深刻理解,激发读者进一步思考和想象
课文重点理解
“第一个梦想,是溜出教室。知道我要做什么吗?我要到山坡上,萌出嫩嫩的芽儿;还在头顶上,开出一朵漂亮的花儿。”
理解:作者基于铅笔细长,与植物新芽、花朵茎干形态有相似之处展开想象。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自然流畅地引出铅笔的梦想及实现梦想后的情景。
作用:生动展现铅笔梦想的奇妙,激发读者想象力,同时为后文各段落的想象描述做示范,让读者感受到基于事物特点展开想象的趣味性和合理性。
“哈,多么好玩!多么开心!”
理解:反复出现的语句,是铅笔对实现梦想后的快乐感受的直接表达,也是作者情感的传递。
作用:强化了想象带来的愉悦感,增强文章感染力,让读者更能体会到想象的美好,同时在结构上使各段落之间形成呼应,增强文章节奏感。
课文重点理解
课文重点理解
“有一条尾巴,它很自豪地说:‘我拥有一只猫!’”
理解:打破常规认知,以逆向思维赋予尾巴 “拥有猫” 的想法,是故事的核心悬念。
作用:瞬间抓住读者眼球,引发强烈好奇心,促使读者继续阅读以探寻尾巴为何会有这样的想法,为故事的展开奠定独特的思维基调。
课文重点理解
“你看看小孩子,个个当爸爸妈妈的小尾巴,跟着他们跑。难道只能是爸爸妈妈有小孩子,不能是小孩子有爸爸妈妈吗?猫可以有一条尾巴,为什么尾巴就不能有一只猫呢?”
理解:尾巴通过类比生活中常见的亲子关系,为自己 “拥有猫” 的观点寻找合理性,将逆向想象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作用: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这种看似荒诞的逆向想象,引导读者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突破常规思维局限,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问题探究
作者是如何围绕铅笔的特点展开想象的?
方法:作者抓住铅笔细长的外形特点,联想与之形态相似的事物。如山坡上细长的新芽、花朵的茎干,荷塘中撑伞的细杆,菜园里细长的豆角和丝瓜,小溪边细长的船篙和木筏,运动场细长的撑竿和标枪等,将铅笔与这些事物建立联系,展开想象。
效果:使想象既大胆又合理,创造出一系列新奇有趣的场景,让读者感受到想象的魅力,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基于事物特点展开想象的范例,帮助学生掌握想象方法。
问题探究
反复结构在文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作用:在内容上,每段都围绕铅笔的一个梦想展开,反复强调铅笔在不同情境下实现梦想的快乐,突出想象带来的丰富体验;在结构上,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读者能轻松把握文章脉络;在节奏上,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记忆,强化了故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问题探究
逆向想象在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有什么好处?
体现:常规认知是猫拥有尾巴,而本文从尾巴的角度出发,让尾巴宣称 “拥有一只猫”,这是典型的逆向想象。在后续情节中,尾巴通过与跳蚤的对话、和亲子关系类比等方式,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始终坚持逆向的思维逻辑。
好处:打破读者的思维定式,制造悬念和新鲜感,极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导读者从全新角度思考问题,拓宽思维视野,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让读者体会到想象的多元性和无限可能。
问题探究
文中尾巴与跳蚤的对话对表现逆向想象有什么作用?
作用:跳蚤的质疑代表了常规思维,与尾巴坚持的逆向想象形成鲜明对比,通过两者的对话冲突,进一步凸显尾巴 “拥有猫” 这一逆向想象观点的独特性。同时,对话推动了情节发展,使故事更具趣味性和可读性,也让读者在对比中更深刻理解逆向想象的内涵和特点。
习作:奇妙的想象
想象方法与示例
方法 定义 课文示例 题目应用
时空转换 切换时间或空间维度展开想象 《宇宙的另一边》:现实与倒影世界对比 《二十年后的我》:科技与生活场景的未来想象
物人化 赋予事物人的特征或情感 《一支铅笔的梦想》:铅笔的五个愿望 《水果们的音乐会》:水果演奏乐器、跳舞
反转视角 从非常规角度切入(如尾巴有猫) 《尾巴它有一只猫》:尾巴“拥有”猫 《手罢工啦》:以手的视角写罢工后的混乱
逆向思维 反常规逻辑设计情节 《宇宙的另一边》:夏天飘雪、太阳西升 《假如人类冬眠》:冬眠带来的利弊反转
写作技巧与要求
教材题目(如《躲在草丛里的星星》《滚来滚去的小土豆》)或自拟题目。
题目需简洁有趣,能激发联想(如《爱因斯坦来到21世纪》)。
(1)题目选择:
引入:从现实切入(如“我正玩得开心,忽然……”)。
想象世界:运用方法展开情节(如手罢工后的生活瘫痪)。
结尾:回归现实或引发思考(如“原来是一场梦,但我更珍惜双手了”)。
(2)结构设计:
动作:“小土豆滚过山坡,撞到石头,‘哎哟’一声弹了起来。”
心理:“星星躲在草丛里,心怦怦直跳,生怕被月亮妈妈发现。”
环境:“音乐会上,西瓜敲着大鼓,葡萄弹着钢琴,空气中飘着甜甜的果香。”
(3)细节描写:
示例题目与提纲
(2)《小树的心思》提纲:
自我介绍:一棵孤单的梧桐树。
心事一:无人倾听它的故事。
心事二:害怕被砍伐。
结局:孩子们为它系上许愿带,小树感到温暖。
(1)《手罢工啦》提纲:
引入:早晨发现手无法动弹。
混乱场景:穿不了衣服、写不了字、司机无法开车。
解决:手罢工是为了抗议过度劳累,人类学会珍惜双手。
结尾:梦醒后反思手的重要性。
奇思妙想
点亮未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