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科学试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科学试题

资源简介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科学试题
1.(2024七下·吴兴期中)下列一定是光源的是(  )
A.夜晚皎洁的月亮
B.道路两旁起警示作用的反光胶带
C.发光的电灯
D.璀璨的钻石
2.(2024七下·吴兴期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提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下列关于人的生殖与发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是在子宫中完成的
B.胎儿直接从母体血液中获取氧气和养料
C.男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是输精管
D.胚胎发育的场所在子宫
3.(2024七下·吴兴期中)4月,樱花绽放,一簇簇挂满枝头。如图是樱花的结构示意图,图中表示雌蕊的是(  )
A.序号1 B.序号7 C.序号4 D.序号6
4.(2024七下·吴兴期中)乡村美景美不胜收:池塘正中长着千年古柏,水边白鹭悠走,水下鱼儿畅游……游客用手机拍下了这些场景。下列相关“影”的形成原理中正确的是(  )
A.妈妈手机的“摄影”——光的折射
B.水下鱼儿的“鱼影”——光的反射
C.岸边白鹭的“黑影”——光的色散
D.水中古柏的“倒影”——光的直线传播
5.(2024七下·吴兴期中)图1为某微生物的细胞结构模式图,图2为该微生物的一种生殖方式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所示的细胞属于真核细胞
B.图2所示的生殖方式属于有性生殖
C.该细胞有细胞壁和液泡,属于植物细胞
D.该微生物是一种细菌
6.(2024七下·吴兴期中)新生熊猫宝宝胃肠功能非常弱,不能直接食用竹子等食物,熊猫宝宝通过母乳获得营养。熊猫的生殖方式是(  )
A.体内受精、卵生 B.体内受精、胎生
C.体外受精、卵生 D.体外受精、胎生
7.(2024七下·吴兴期中)如图是将一粒玉米种子纵切后得到的结构图,在切面上滴一滴碘酒后会变成蓝色的部位是(  )
A.1 B.2 C.3 D.6
8.(2024七下·吴兴期中)斐豹蛱蝶是我国分布最广的一种蝴蝶(如图),其属昆虫纲,生长发育阶段与家蚕相似, 斐豹蛱蝶一生要经历的时期依次是(  )
A.受精卵→幼虫→成虫 B.受精卵→幼虫→蛹→成虫
C.受精卵→蛹→成虫 D.受精卵→蛹→幼虫→成虫
9.(2024七下·吴兴期中)阿宁同学在课外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小孔成像实验,如果易拉罐底部有一个很小的方形小孔,则他在半透明纸上看到的是(  )
A.蜡烛的正立像 B.蜡烛的倒立像
C.圆形光斑 D.方形光斑
10.(2024七下·吴兴期中)盛夏时节,常听见“蛙声一片”、“声声蝉鸣”。为了减轻蛙声和蝉鸣的影响,我们常常紧闭门窗或者戴上耳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蛙声和蝉鸣都是由它们身体的某部分振动产生的
B.我们能分辨蛙声和蝉鸣,是因为它们的音调不同
C.听到蛙声和蝉鸣声,这种听觉的形成部位是在耳蜗
D.紧闭门窗是通过防止声音的产生来控制噪声
11.(2024七下·吴兴期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如图),关于此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  )
A.小球的作用是将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B.此实验为了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C.实验中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D.若将此实验放到月球上做,只会观察到小球被多次弹开而听不到声音
12.(2024七下·吴兴期中)公园里开满了色彩鲜艳的郁金香,小明将一块绿色的玻璃片对准一株绿叶红花的郁金香,则小明透过玻璃片看到叶和花的颜色分别是 (  )
A.绿色,红色 B.无色,黑色 C.绿色,黑色 D.黑色,绿色
13.(2024七下·吴兴期中)手机培养了许多“低头族",长期看手机会损伤对光敏感的细胞,使视力下降;而长期用蓝牙耳机则会损伤对声波敏感的细胞,使听力下降。上述两类细胞分别位于(  )
A.外耳道、虹膜 B.鼓膜、瞳孔
C.视网膜、耳蜗 D.耳蜗、巩膜
14.(2024七下·吴兴期中)王老师在改作业时自言自语道:“老了,作业本上的字都看不清了,放远点就好了”由此可知,能解释王老师视力障碍的模型和所需配戴眼镜的镜片分别是题图中的(  )
A.乙和丁 B.甲和丁 C.乙和丙 D.甲和丙
15.(2024七下·吴兴期中)如图为某数码相机的成像原理,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影像传感器相当于光屏。拍照时,将镜头对准景物,相机通过自动调节,就能得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为拍摄到更大的像应将镜头远离景物
B.为扩大拍摄范围应将镜头远离景物
C.影像传感器上成的是正立的实像
D.影像传感器的位置在镜头二倍焦距以外
16.(2024七下·吴兴期中)小华的身高为1.4米,他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2米处,则他在镜中的像是   (填“实像”或“虚像”);若他向平面镜走近0.5米后,则现在像到他的距离为   米,这一过程中像的大小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7.(2024七下·吴兴期中)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多种颜色的光,在白色光屏上形成一条彩色光带,如图所示,   是紫光,如果将温度计放在   外侧,一段时间后示数会明显上升。(均选填“A”或“B”)
18.(2024七下·吴兴期中)如图所示,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发生了反射和折射。则折射角度数为   ,玻璃在   (选填“的左边”、“的右边”、“的上边”或“的下边”)。
19.(2024七下·吴兴期中)“科学就在身边”,请解释下列生活现象。
(1)每年4月份,周边城区到处都是成片的油菜花,油菜花主要靠   传粉的。(填“风力”或“昆虫”)
(2)这个季节大批的枇杷上市,一个枇杷中往往有很多粒种子,说明其花的一个子房内有多个    。
(3)铁皮石斛生态基地通过组织培养方法进行育种苗 ,组 织培养在生殖类型上属于    (填“有性生殖”或“无性生殖”)。
20.(2024七下·吴兴期中)软籽石榴由于口感好,深受消费者喜爱。某农户种植有硬籽石榴,他购入软籽石榴的枝条, 嫁接在硬籽石榴树上,快速生产软籽石榴,抢占市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嫁接时应当使接穗与砧木的   紧密结合,确保接穗成活。嫁接繁育的优点是   、   
(2)嫁接完成后,接穗上结的是   石榴。
21.(2024七下·吴兴期中)我国科研人员已经突破了制造高端芯片的5纳米光刻技术。光刻机以紫外光为信息载体,通过凸透镜将画在模板上的电路图投影到微小的半导体材料——硅晶板上,利用曝光反应进行缩刻,原理如图所示。
(1)缩刻成像,其原理与   (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相同。
(2)要使硅晶板上刻画的电路图更小(凸透镜位置不能改变),应怎样操作?   。
22.(2024七下·吴兴期中)小金和同桌小徐为了探究“光的反射规律”,进行了如图实验:
(1)小金按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纸板上显示出了入射光EO和反射光OF的径迹,小徐想光的径迹保留在纸板上以便研究,请你为他设计一个保留的方法:   ;
(2)当在图甲上出现反射光OF后,小金以ON为轴旋转该纸板。如图乙,观察纸板上能否出现反射光,他的设计意图是为了探究   ;
(3)小金让光沿FO方向入射,发现反射光沿OE方向射出,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
(4)小徐测出一组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后,得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结论。于是准备整理器材,但小金告诉小徐,实验还未结束,你认为小徐还要怎么做?   
23.(2024七下·吴兴期中)为了研究温度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某科学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材料]某品种小麦种子,培养皿,脱脂棉,自动恒温箱,蒸馏水等。
[实验过程]①取培养皿6只,在沸水中煮沸一段时间再冷却,编号为A、B、C、D、E、F;将脱脂棉在开水中浸泡后冷却,再平铺在培养皿内;②挑选600粒种子并随机分成6等份,然后再均匀地摆放在6只培养皿内,盖上盖,放到6个温度不同的自动恒温箱内,每隔一天检查并适时喷水;③6天后,统计各组培养皿内种子的发芽率。结果记录如表:
组别 A B C D E F
温度(℃) 10 15 20 25 30 35
发芽率(%) 48 74 82 94 86 75
(1)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的初步实验结论是    。
(2)如图是小麦种子萌发成幼苗过程重中干重的变化曲线。OB段干重减少是因为小麦种子在萌发过程中,消耗掉了储存在小麦种子结构中   里的营养物质。
(3)每天检查并适时喷水,说明种子萌发还需要   。
24.(2024七下·吴兴期中)面对新冠肺炎我们需要常洗手,洗手可以减少手沾染病原菌的数量。为了验证这一结论,甲、乙两位同学进行了如图实验。实验前,在培养皿内放入经灭菌处理的酵母菌培养基,甲、乙都清洗并消毒自己的手。每次握手前,乙均用无菌棉蘸取含酵母菌的培养液,擦遍自己的手。
第一步:与乙握手后,甲清洗手,再用大拇指在1号培养基上按三下,盖上盖子。
第二步:与乙再握手后,甲不洗手,直接用大拇指在2号培养基上按三下,盖上盖子。
第三步:把两个培养皿同时放入培养箱中,在28℃条件下培养24小时,并观察。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酵母菌与细菌在细胞结构上的主要不同点是   。
(2)培养24小时后,如果在   号培养皿内的培养基上酵母菌数量(菌落数)较多,则结论得以验证。
(3)实验中不是立刻观察甲手上的酵母菌,而是在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再进行观察,这种做法的好处是   。
25.(2024七下·吴兴期中)小科与几位同学做手影游戏时发现,手影大小经常在改变,影子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他猜想:影子的大小可能与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他们借助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研究影子高度与光源到物体距离的关系。
实验中,把手电筒正对黑板擦由近及远先后放在距离黑板擦不同位置,保持其它因素不变,分别测量影子在墙面上的高度,记录数据如下表:
手电筒到黑板擦距离L/cm 20 30 40 50 60 70
黑板擦影子高度H/cm 20 17 14.5 13.5 13 12.6
(1)分析数据他们发现:若保持其它因素不变,当手电筒由近处逐渐远离黑板擦,影子的高度随之   ;
(2)为了进一步发现其中的规律,他们根据数据绘制了影子高度H随手电筒到黑板擦距离L变化的图象(如下图),由图可知,当手电筒到黑板擦的距离L=35cm时,影子的高度H大致是   cm;
(3)当手电筒距黑板擦较远时,观察图像的变化趋势发现,影子变小得   (填“快”或“慢”);当手电筒距黑板擦足够远时,影子的大小将   。
26.(2024七下·吴兴期中)为探究声音的反射与吸收特点,小明同学进行了实验探究。
(1)在玻璃圆筒内垫上一层棉花,棉花上放一块机械表,耳朵靠近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 cm处,能清晰地听见表声,表声是通过   传播的。
(2)当耳朵水平移动离开玻璃圆筒口一段距离(如图甲所示位置)后,恰好听不见表声。在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 cm处安放一块平面镜,调整平面镜的角度直到眼睛能从镜面里看到表,如图乙所示,则∠AOB是该光路的   角。此时耳朵又能清晰地听见表声了,说明声音   (填“能”或“不能”)像光一样反射。
(3)用海绵板代替平面镜,听见的声音明显减弱,说明海绵板吸收声音的能力   (填“强”或“弱”)于玻璃板。
27.(2024七下·吴兴期中)(1)画出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A'B';
(2)将光路图补充完整;
(3)如图,MN为平面镜, 画出点光源S射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经过A点的光路图。(在图上保留作图痕迹)
28.(2024七下·吴兴期中)杨梅据有史记载已有500年以上的栽培历史。其果形美观,果肉柔软多汁,甜酸适口
(1)杨梅果实,它是由   发育而来。
(2)六月,杨梅园的杨梅结果了,小丽走入自家的杨梅园,看到满树红彤彤的杨梅,闻到满园的香味,他随手摘了一棵杨梅,感觉软软的,放入嘴巴真是又酸又甜。请你说说小丽在这个过程中用了    (请写出至少二种)等感觉器官。小丽在园内久了,觉得没有刚进园时那么香了,这是因为   的缘故。
(3)小丽家今年的杨梅收获颇好,但是杨梅容易腐烂,除了低温保存以外,还能通过    方法延长杨梅保存时间。
29.(2024七下·吴兴期中)某煤矿一遇险矿工被困井下几天后成功获救。图一和图二分别是耳和眼球的结构示意图,请结合图示分析解答:
(1)遇险矿工的“求救声”刺激救援队员   (填序号)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位听神经被传递到   形成听觉。
(2)矿工被救后望着逐渐远去的救援人员时,其眼球中的结构   (填字母)的曲度变小,从而能清晰看清远去的救援人员。
(3)救援人员进入到黑暗的洞内,眼球中   (填名称)会放大以适应黑暗环境。
30.(2024七下·吴兴期中)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小华用红色的发光二极管按“F”字样镶嵌在白色不透明方格板上代替烛焰作为光源,实验使用的凸透镜焦距为10cm,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实验时,她先调节光源、凸透镜和光屏,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   ;
(2)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零刻度线上,她将光源移至15cm处,移动光屏,得到的清晰像是   (填像的完整性质);
(3)将光源“F”放在30cm处,其大小如图2所示,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零刻度线上,调整后,在光屏上得到清晰像,再用遮光罩将凸透镜的上半部分遮住,在光屏上所成像可能是图3中的   ;
(4)如果此时将蜡烛和光屏对调,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呈现烛焰清晰的像。
31.(2024七下·吴兴期中)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实验时应选   (填“较厚”或“较薄”)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竖立在水平桌面上。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优点是   ;
(2)在玻璃板前放置棋子A,将完全相同的棋子B放在玻璃板后并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B与A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得结论:   ;
(3)B与A的像完全重合后,分别测出A和B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在表中,再次改变A的位置,重复刚才的步骤并记录;
(4)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到结论: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进行多次实验是为了   。
序号 1 2 3
A到玻璃板的距离/cm 3.00 5.00 8.00
B到玻璃板的距离/cm 3.00 5.00 8.00
32.(2024七下·吴兴期中)科学课上同学们开展“制作投影灯”项目化学习活动,活动包括投影灯设计、制作和评价三个环节。提供项目的材料有:开关、电池,电池盒,电线若干、小灯泡(1个)、投影片、凸透镜(焦距f=10cm)、固定材料、热熔胶(用于粘合)、鞋盒、银白色锡纸、剪刀。(每一组材料都相同)
投影灯评价量表(部分)
评价指标 达 标 待 改 进
指标一 像的大小 像的大小可调 像的大小无法调节
指标二 像的清晰度 像的清晰可调 像的清晰无法调节
(1)投影灯的原理是凸透镜成像,下列物距(u)和像距(v)关系,符合投影灯成像时要求的是(  )
A.u=2f v= 2f
B.u>2f fC.f2f
D.uf
(2)在投影灯设计前,A小组认真研读评价量表,设计结果如图甲。老师观看后说:按此设计图制作的作品,在指标一评价结果为   。请你根据图甲和评价量表,对老师的评价作出解释   ;
设计图说明:
1.各原件都用热熔胶进行固定。
2.图上字母表示鞋盒与固定材料连接处。
(3)A小组根据设计图制作出作品后,拿到暗室进行检测效果。发现所成的像与其他组相比较暗。由于灯光亮度无法调节,A小组同学结合图甲及所学知识选择了项目提供的   材料进行了方案的改进后,像的亮度提高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能够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解答】月亮,道路两旁起警示作用的反光胶带和璀璨的钻石,它们自身不能发光,则它们都不是光源,故A、B、D不符合题意。
发光的电灯自身能够发光,属于光源,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2.【答案】D
【知识点】人的受精、胚胎发育、分娩和哺乳过程;人体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解析】【分析】人的生殖过程中,受精卵在输卵管中形成,受精卵在输卵管就开始进行细胞分裂,逐渐发育成胚泡,胚泡缓慢地移动到子宫中,最终附着在子宫内膜发育,胎儿通过胎盘与母体完成物质交换。胎儿发育成熟后,从母体阴道产出,这个过程叫做分娩。
【解答】 A、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是在输卵管中完成的,不符合题意;
B、胎儿通过胎盘从母体血液中获取氧气和养料,不符合题意;
C、男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是睾丸,不符合题意
D、胚胎在子宫内进行发育,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3.【答案】B
【知识点】花的结构
【解析】【分析】根据花的结构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雌蕊是序号7,由4柱头、5花柱、6子房组成。
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4.【答案】A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折射、广的反射和直线传播的知识判断。
【解答】A.摄影的主要设备为照相机,照相机的主要结构为凸透镜,光从空气射入玻璃,再从玻璃射入空气发生折射现象,故A正确;
B.水里的鱼发出的光从水射入空气,从而发生光的折射现象,我们看到的是它的虚像,故B错误;
C.岸边白鹭的黑影,其实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照不到的黑色区域,故C错误;
D.古柏发出的光在水面发生反射,因此“倒影”是反射形成的虚像,故D错误。
故选A。
5.【答案】A
【知识点】真菌的主要特点
【解析】【分析】A. 真菌的细胞具有真正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细胞;
B.真菌营寄生或腐生生活,在环境适宜的情况下,大多数真菌的繁殖方式是孢子生殖;
C.根据细胞结构的知识判断;
D.根据细胞结构确定该微生物的种类。(1)细菌是一类没有成形细胞核的单细胞生物,属于原核生物。绝大多数细菌营寄生或腐生生活。细菌通过分裂的方式进行传宗接代。
(2)酵母菌、霉菌、蘑菇等都是常见的真菌,都具有真正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
【解答】A.根据图1可知,该细胞为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属于真核细胞,故A正确;
B.根据图2可知,此为酵母菌的出芽生殖,这种生殖方式属于无性生殖,故B错误;
C.该微生物有细胞壁和液泡,是酵母菌,属于真菌,故C错误;
D.该微生物是酵母菌,是一种真菌,故D错误。
故选A。
6.【答案】B
【知识点】动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
【解析】【分析】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面有毛,一般分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个部分;牙齿分化,体腔内有膈,心脏四腔,用肺呼吸;大脑发达,体温恒定,是恒温动物;哺乳;胎生。
【解答】 体内受精是在雌、雄亲体交配时,精子从雄体传递到雌体的生殖道,逐渐抵达受精地点,在那里精卵相遇而融合的,熊猫属于哺乳动物,它的生殖和发育方式是体内受精、胎生、哺乳。
故答案为:B
7.【答案】A
【知识点】种子的结构
【解析】【分析】图中1胚乳、2子叶、3胚芽、4胚轴、5胚根、6胚,根据种子结构的知识解答。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玉米种子的营养物质储存在1胚乳中,因此玉米种子纵切面上滴一滴碘酒,变成蓝色的部位是1胚乳。
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8.【答案】B
【知识点】昆虫的生殖方式
【解析】【分析】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四个时期。不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斐豹蛱蝶是我国分布最广的一种蝴蝶,其属昆虫纲,生长发育阶段与家蚕相似, 所以斐豹蛱蝶一生要经历的时期依次是受精卵→幼虫→蛹→成虫。
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9.【答案】B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小孔成像的原理和特点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 如果易拉罐底部有一个很小的方形小孔 ,则蜡烛发出的光经过小孔时成像。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物体经过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而不是光斑,像的形状与物体相同,而与小孔的形状无关。
故选B。
10.【答案】A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A.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B.声音的特点叫音色,由发声体的特点决定;
C.根据人体听觉的形成知识判断;
D.根据减弱噪声的途径和方法判断。
【解答】A.蛙声和蝉鸣都是由它们身体的某部分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我们能分辨蛙声和蝉鸣,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故B错误;
C.听到蛙声和蝉鸣声,这种听觉的形成部位是在听觉中枢,故C错误;
D.紧闭门窗是通过阻断噪声的传播来控制噪声,故D错误。
故选A。
11.【答案】B
【知识点】声音产生的条件
【解析】【分析】A.根据乒乓球的振动幅度较大分析;
BC.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判断;
D.根据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判断。
【解答】A.发生的音叉振幅很小,用眼睛看不到,而小球的振幅较大,因此小球的作用是将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此实验为借助乒乓球的振动反映音叉的振动,即探究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故B错误符合题意;
C.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月球上没有空气,由于真空不能传声,故听不到声音,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12.【答案】C
【知识点】物体的颜色
【解析】【分析】透明体的颜色由透过的色光决定,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解答】绿色的玻璃片只能透过绿光,而绿光射到红花上被吸收,因此红花为黑色。绿光射到绿叶上被反射,因此显示绿色,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13.【答案】C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听觉的感受器是耳蜗;视觉的感受器是视网膜。
【解答】 长期玩手机可能会损伤对光敏感的细胞,使视力下降,感光细胞位于视网膜内。当外界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导鼓膜时,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听觉中枢),这样就产生了听觉;因此感受声波刺激敏感的细胞位于内耳的耳蜗内。
故答案为:C。
14.【答案】A
【知识点】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根据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分析解答。
【解答】根据“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可知,当物体放远时,像距变小,此时成像在视网膜上。根据“ 放远点就好了 ”可知,原来像成在视网膜的后面,那么为远视眼,如乙图所示。
矫正远视眼应该配戴凸透镜来矫正;丙透镜中间薄,边缘厚,是凹透镜;丁透镜中间厚,边缘薄,是凸透镜,则矫正视力选择丁。
故选A。
15.【答案】B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AB.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分析;
C.根据凸透镜成实像的特点判断;
D.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分析。
【解答】A.要得到更大的像,根据“物近像远大”可知,必须减小物距,即将镜头靠近景物,故A错误;
B.扩大拍摄范围,则所成的像比原来变小,根据“物远像近小”可知,此时需要增大物距,即远离景物,故B正确;
C.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影像传感器相当于光屏,其上形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错误;
D.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景物应该在镜头的二倍焦距以外,此时影像传感器的位置应该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故D错误。
故选B。
16.【答案】虚像;3;不变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解答;
(2)根据平面镜成像“物像等距”的规律分析解答。根据平面镜成像“物像等大”的规律分析解答。
【解答】(1) 小华的身高为1.4米,他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2米处,则他在镜中的像有反射光线返现延长线的交点形成,因此为虚像;
(2) 若他向平面镜走近0.5米后, 此时他到镜面的距离为:2m-0.5m=1.5m。根据“物像等距”可知,他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也是1.5m,因此像到他的距离为:1.5m+1.5m=3m。
在这一过程中,像的大小始终等于人的大小,因此像的大小不变。
17.【答案】B;A
【知识点】光的色散
【解析】【分析】(1)根据三棱镜对红光和紫光偏折作用的大小分析;
(2)红外线的热作用好,紫外线的化学作用强。
【解答】(1)当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对红光的偏折能力弱,对紫光的偏折能力强,因此B是紫光;
(2)在红光的外侧有红外线,放上一只非常灵敏的温度计,过一段时间,发现温度计的示数会升高,因此温度计应放在A的外侧。
18.【答案】40°;的右边
【知识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规律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
那么
则,
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二者肯定为入射角或反射角,且为法线;
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则OC为折射光线,而BO为入射光线,OA为反射光线;
此时入射角∠BON=70°;
折射角;
因光从空气中斜射入玻璃中时会发生折射,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所以玻璃在MM'的右侧,左侧为空气。
19.【答案】(1)昆虫
(2)胚珠
(3)无性生殖
【知识点】花的结构;植物的有性生殖
【解析】【分析】(1)植物传粉方式主要包括自花传粉、异花传粉、风媒、虫媒、鸟媒等;(2)一朵花要经过传粉受精过程后,雌蕊的子房继续发育,最终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
(3)无性生殖是一类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解答】(1)每年4月份,周边城区到处都是成片的油菜花,油菜花主要靠昆虫传粉的。
(2)受精完成后,内部的胚珠将发育成种子,一个枇杷中往往有很多粒种子,说明其花的一个子房内有多个胚珠。
(3) 铁皮石斛生态基地通过组织培养方法进行育种苗 ,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
(1)油菜花属于虫媒花,主要靠昆虫传粉的。
(2)受精完成后,花瓣、花萼等先后凋落后萎缩.子房将来发育成果实,它内部的胚珠将发育成种子,一个枇杷中往往有很多粒种子,说明其花的一个子房内有多个胚珠。
(3)组织培养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
20.【答案】(1)形成层;繁殖速度快;保持接穗的优良特性
(2)软籽
【知识点】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分析】(1)嫁接是指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嫁接时,要确保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在一起。因为形成层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不断分裂产生新的细胞,使接穗和砧木生长到一起,以确保接穗成活。
(2) 无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只具有母体的遗传特性;如植物中的扦插、嫁接等繁殖方式。
【解答】(1)图示嫁接时应当使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确保接穗成活。嫁接繁育的优点是繁殖速度快、保持接穗的优良特性。
(2)接穗上结出的果实会维持软籽石榴的特性,即接穗上结的是软籽石榴。
(1)嫁接是指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嫁接时,要确保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在一起。因为形成层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不断分裂产生新的细胞,使接穗和砧木生长到一起,以确保接穗成活。
嫁接属于无性繁殖,没有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后代一般不会出现变异,能保持嫁接上去的接穗优良性状的稳定,加快繁殖速度。
(2)因为接穗决定了果实的品种特性,所以接穗上结出的果实会维持软籽石榴的特性;即接穗上结的是软籽石榴。
21.【答案】(1)照相机
(2)将模板远离凸透镜,同时江硅晶板靠近凸透镜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1)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解答。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缩刻成像时,即通过凸透镜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与照相机的原理相同。
(2)要使硅晶板上刻画的电路图更小,根据“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可知,应增大物距,减小像距,所以应使模板远离凸透镜,同时硅晶板靠近凸透镜。
(1)根据题意可知,模板相当于物体,硅晶板相当于光屏,由图可知像距小于物距,物体在凸透镜二倍焦距以外,像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则缩刻成像时,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与照相机的原理相同。
(2)要使硅晶板上刻画的电路图更小(即所成实像更小),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应减小像距、增大物距,所以,应使模板远离凸透镜,同时硅晶板靠近凸透镜。
22.【答案】(1)用笔描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路径
(2)入射光线、法线和反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3)可逆
(4)改变入射角的度数,多做几次实验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1)用笔沿光的传播路径画出直线,可以记录光路的位置;
(2)根据光的反射中“三线共面”的规律分析;
(3)根据光路的可逆性解答;
(4)在科学探究中,往往需要多次完成实验,从而收集多组数据,这样得到的结论更加客观,具有普遍意义。
【解答】(1) 小徐想光的径迹保留在纸板上以便研究, 它的方法为:用笔描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路径。
(2)根据题意可知,当在图甲上出现反射光OF后,小金以ON为轴旋转该纸板,此时观察纸板上看不到反射光,这样做是为了探究入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上。
(3)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F沿FO射到O点,反射光将沿图中的OE方向射出,说明光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4)小金告诉小徐,实验还未结束,我认为小徐还需要:改变入射角的度数,多做几次实验。
(1)为了保留光的传播路径,可以用笔描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路径。
(2)当在图甲上出现反射光OF后,小金以ON为轴旋转该纸板,如图乙,观察纸板上能否出现反射光,这样做是为了探究入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上。
(3)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F沿FO射到O点,反射光将沿图中的OE方向射出,说明光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4)实验有偶然性,不能只由一组数据就得出结论,凭一次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有偶然性,应进行多次实验。所以,接下来应改变入射角的度数,多做几次实验。
23.【答案】(1)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小麦种子的发芽率随温度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25℃时发芽率最大
(2)胚乳
(3)适量的水分
【知识点】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发芽率随温度的变化规律;
(2)种子萌发时消耗胚乳中的营养物质;
(3) 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为充足的空气,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
【解答】(1)根据表中数据可知,25℃前后发芽率的变化不同,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种子的发芽率先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再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减少。
(2)根据图片可知,OB段干重减少是因为小麦种子在萌发过程中,消耗掉了储存在种子胚乳里的有机物。
(3)每天检查并适时喷水,说明种子萌发还需要适量的水分。
(1)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种子的发芽率先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再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减少。
(2)如图是小麦种子萌发成幼苗过程重中干重的变化曲线。OB段干重减少是因为小麦种子在萌发过程中,消耗掉了储存在种子胚乳里的有机物。
(3)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为充足的空气,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每天检查并适时喷水,说明种子萌发还需要适量的水分。
24.【答案】(1)酵母菌有成形的细胞核,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2)2
(3)酵母菌太小,无法直接用肉眼观察,培养后酵母菌数量增多,形成菌落,可以直接观察
【知识点】观察酵母种群
【解析】【分析】(1)细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没有叶绿体;真菌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没有叶绿体。
(2)在科学实验中,往往只选择一个变量。为研究变量对研究对象的影响,需要设计对照实验,这样可以增强实验结论的说服力。在对照实验中,除了已选择的实验变量不同外,其他条件应完全相同。
(3)根据酵母菌的体积很小,不容易直接观察解答。
【解答】(1)真菌与细菌相比,在结构上最大的不同点是真菌有成形的细胞核,细菌无成形的细胞核。
(2)我们要探究的是洗手前后手上细菌数量变化的情况,在上述实验中,只有洗手前接种还是洗手后接种这一条件为变量的,其他条件都一样,可以作为一组对照试验。培养24小时后,如果在2号培养皿内的培养基上酵母菌菌落数较多,则结论得以验证。
(3)实验中不是立刻观察甲手上的酵母菌,因为酵母菌很小,不易观察。
(1)细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没有叶绿体;真菌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没有叶绿体。因此真菌与细菌相比,在结构上最大的不同点是真菌有成形的细胞核,细菌无成形的细胞核。
(2)在科学实验中,往往只选择一个变量。为研究变量对研究对象的影响,需要设计对照实验,这样可以增强实验结论的说服力。在对照实验中,除了已选择的实验变量不同外,其他条件应完全相同。我们要探究的是洗手前后手上细菌数量变化的情况,在上述实验中,只有洗手前接种还是洗手后接种这一条件为变量的,其他条件都一样,可以作为一组对照试验。培养24小时后,如果在2号培养皿内的培养基上酵母菌菌落数较多,则结论得以验证。
(3)实验中不是立刻观察甲手上的酵母菌,因为酵母菌很小,不易观察。因此,在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再进行观察,这种做法的好处是通过培养酵母菌形成菌落,可以直接进行观察。
25.【答案】减小;15.5;慢;基本不变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影子的高度随距离的变化规律;
(2)根据图像确定距离为35cm时影子的大概高度;
(3)根据图像的斜率变化分析影子高度的变化快慢即可。
【解答】(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当手电筒由近处逐渐远离黑板擦时,影子的高度应随之减小。
(2)从横轴找到35cm,然后作横轴的垂线与图像相交,再通过交点作纵轴的垂线,与纵轴的交点大约为15.5cm,则当手电筒到黑板擦的距离为35cm时,影子的高度H大致是15.5cm。
(3)当手电筒距离黑板擦较远时,图像的斜率变小,说明当手电筒距离黑板擦较远时,影子变小得慢。当手电筒距黑板擦足够远时,影子大小将不变。
26.【答案】空;入射;能;强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
【解析】【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2)入射角是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根据平面镜能够使声音改变传播方向解答;
(3)根据声音明显减弱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此时只有空气作为介质把耳朵和振动的机械表连在一起,所以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2)根据图片可知,AO是入射光线,OB为法线,则∠AOB是该光路的入射角。没有平面镜时声音不能传播到人耳,有了平面镜后能听到声音,说明声音也能像光一样反射。
(3) 用海绵板代替平面镜,听见的声音明显减弱, 说明海绵反射的声音能力弱,吸音能力强。
27.【答案】(1)
(2)
(3)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分析】(1)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完成作图;
(2)根据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完成作图;
(3)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是所有反射光线的交点,即所有的反射光线都经过像点。将像点和经过点相连,与镜面的交点就是对应的入射点,最后补充光路图即可。
【解答】(1)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在镜面右侧分别找到对应的像点A'和B',然后连接A'B'即为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如下图所示:
(2)根据图片可知,从焦点发出的光,经过凸透镜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经过光心的光,经过凸透镜后,折射光线的传播方向不变,如下图所示:
(3)根据图片可知,首先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在镜面下边作出光源S的像点S',然后连接AS',与镜面的交点为入射点O,再连接SO,为入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1)由平面镜成像规律可知,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所以做出A、B在平面镜中的对称点A'、B',连接A'B'即为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如下图所示:
(2)由于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所以从焦点发出的光,经过凸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经过光心的光,经过凸透镜后,传播方向不变,如下图所示:
(3)由平面镜成像规律可知,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光源S的像点S',连接AS',与镜面的交点为入射点O,再连接SO,为入射光线,画上箭头,如下图所示:
28.【答案】(1)子房
(2)鼻、舌、皮肤、眼睛(任意写出两个就可以);嗅觉中枢适应
(3)真空保存
【知识点】种子的结构;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1)根据子房的发育结果解答;
(2)根据描述的现象分析使用的感觉器官。根据神经中枢的适应性解答;
(3)根据食物的保鲜方法解答。
【解答】(1)杨梅果实,它是由子房发育而来。
(2)六月,杨梅园的杨梅结果了,小丽走入自家的杨梅园,看到满树红彤彤的杨梅,闻到满园的香味,他随手摘了一棵杨梅,感觉软软的,放入嘴巴真是又酸又甜。则小丽在这个过程中用了鼻、舌、皮肤、眼睛等感觉器官。小丽在园内久了,觉得没有刚进园时那么香了,这是因为嗅觉中枢适应的缘故。
(3)小丽家今年的杨梅收获颇好,但是杨梅容易腐烂,除了低温保存以外,还能通过真空保存方法延长杨梅保存时间。
29.【答案】(1)6;大脑
(2)F
(3)瞳孔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1)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2)正常眼的眼球是通过睫状体调节晶状体的曲度,使物像落在眼球的视网膜上;
(3)瞳孔能调节进入眼内的光量,强光下瞳孔缩小,减少进入眼内的光量,以保护视网膜不受过强的刺激;弱光下瞳孔扩大,增加进入眼内的光量,使视网膜得到足够光的刺激。
【解答】(1)遇险矿工的“求救声”刺激救援队员6(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位听神经被传递到大脑形成听觉。
(2)眼球中睫状体舒张,F晶状体的曲度变小,从而矿工被救看清逐渐远去的救援人员;
(3)救援人员进入到黑暗的洞内,眼球中的瞳孔会放大以适应黑暗环境。
(1)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1外耳道传到2鼓膜,引起2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3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6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2)正常眼的眼球是通过睫状体调节晶状体的曲度,使物像落在眼球的视网膜上,来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矿工被救后望着逐渐远去的救援人员时,眼球中睫状体舒张,F晶状体的曲度变小了。
(3)瞳孔能调节进入眼内的光量,强光下瞳孔缩小,减少进入眼内的光量,以保护视网膜不受过强的刺激;弱光下瞳孔扩大,增加进入眼内的光量,使视网膜得到足够光的刺激。因此救援人员进入到黑暗的洞内,眼球中的瞳孔会放大以适应黑暗环境。
30.【答案】(1)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2)倒立、放大、实像
(3)D
(4)能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根据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的注意事项解答;
(2)比较物距和焦距的大小关系,从而确定成像特点;
(3)比较物距和焦距的大小关系,从而确定成像特点。遮住透镜后,注意分析透镜的焦距等参数是否改变,进而确定成像的变化;
(4)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分析解答。
【解答】(1)实验时,她先调节光源、凸透镜和光屏,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位置;
(2)她将光源移至15cm处,此时物距f(3)将光源“F”放在30cm处,此时物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的下半部,经凸透镜折射后,照样能会聚成像,像的大小不发生变化,故选D。
(4)如果此时将光源和光屏对调,像距和物距对调,根据光路可逆可知:光屏上能呈现光源清晰的像,但是此时光屏上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1)调节光源、凸透镜和光屏,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位置,便于观察和记录成像情况。
(2)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零刻度线上,她将光源移至15cm处,此时,物体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像在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零刻度线上,将光源“F”放在30cm处,物距
像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的下半部,经凸透镜折射后,照样能会聚成像,像的大小不发生变化,故选D。
(4)如果此时将光源和光屏对调,像距和物距对调,根据光路可逆可知:光屏上能呈现光源清晰的像,光屏上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31.【答案】较薄;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相等;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并寻找普遍规律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①光线在玻璃板的两个表面成像,且玻璃板越厚,则两个像的距离越大;
②根据玻璃板半透明的特点分析。
(2)所谓重合,即两个物体大小和形状完全相同;
(4)①比较像距和物距的大小,找到二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②根据科学探究中多次测量的目的解答。
【解答】(1)①玻璃板有前后两个反射面,则前后表面都会形成虚像,它们之间的距离等于玻璃板的厚度。若玻璃板较厚,则会出现双像互相干扰,因此需要选用较薄的玻璃板。
②玻璃板是半透明的,不但反射光成像,还能透光看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透过玻璃板确定像的位置。
(2)根据题意可知,妻子B与A的像完全重合,那么得到: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4)①由表中物距和像距的数值知道,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②在“探究平面镜将成像特点”的实验也至少需要做三次,目的是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避免结论的偶然性。
32.【答案】(1)C
(2)待改进;各原件固定,所以像的大小无法调节
(3)银白色锡纸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投影机的成像特点确定像距和物距的大小范围;
(2)注意分析是否能够调节像的大小即可;
(3)银白色的锡纸可以反射光线,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投影灯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像距大于二倍焦距,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根据题意可知,投影片和凸透镜是固定的,即物距一定,像的大小无法调节,因此指标一评价结果为待改进。
(3)根据题意知道,所成的像与其他组相比较暗,由于灯光亮度无法调节,又因为项目提供了银白色锡纸,可以通过反射提高像的亮度。
(1)投影灯的原理是凸透镜成像,即当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像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1][2]由图甲和说明知道,指标一评价结果为待改进,由于投影片和凸透镜是固定的,即物距一定,像的大小无法调节。
(3)根据题意知道,所成的像与其他组相比较暗,由于灯光亮度无法调节,又因为项目提供了银白色锡纸,可以通过反射提高像的亮度。
1 / 1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科学试题
1.(2024七下·吴兴期中)下列一定是光源的是(  )
A.夜晚皎洁的月亮
B.道路两旁起警示作用的反光胶带
C.发光的电灯
D.璀璨的钻石
【答案】C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能够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解答】月亮,道路两旁起警示作用的反光胶带和璀璨的钻石,它们自身不能发光,则它们都不是光源,故A、B、D不符合题意。
发光的电灯自身能够发光,属于光源,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2.(2024七下·吴兴期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提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下列关于人的生殖与发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是在子宫中完成的
B.胎儿直接从母体血液中获取氧气和养料
C.男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是输精管
D.胚胎发育的场所在子宫
【答案】D
【知识点】人的受精、胚胎发育、分娩和哺乳过程;人体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解析】【分析】人的生殖过程中,受精卵在输卵管中形成,受精卵在输卵管就开始进行细胞分裂,逐渐发育成胚泡,胚泡缓慢地移动到子宫中,最终附着在子宫内膜发育,胎儿通过胎盘与母体完成物质交换。胎儿发育成熟后,从母体阴道产出,这个过程叫做分娩。
【解答】 A、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是在输卵管中完成的,不符合题意;
B、胎儿通过胎盘从母体血液中获取氧气和养料,不符合题意;
C、男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是睾丸,不符合题意
D、胚胎在子宫内进行发育,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3.(2024七下·吴兴期中)4月,樱花绽放,一簇簇挂满枝头。如图是樱花的结构示意图,图中表示雌蕊的是(  )
A.序号1 B.序号7 C.序号4 D.序号6
【答案】B
【知识点】花的结构
【解析】【分析】根据花的结构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雌蕊是序号7,由4柱头、5花柱、6子房组成。
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4.(2024七下·吴兴期中)乡村美景美不胜收:池塘正中长着千年古柏,水边白鹭悠走,水下鱼儿畅游……游客用手机拍下了这些场景。下列相关“影”的形成原理中正确的是(  )
A.妈妈手机的“摄影”——光的折射
B.水下鱼儿的“鱼影”——光的反射
C.岸边白鹭的“黑影”——光的色散
D.水中古柏的“倒影”——光的直线传播
【答案】A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折射、广的反射和直线传播的知识判断。
【解答】A.摄影的主要设备为照相机,照相机的主要结构为凸透镜,光从空气射入玻璃,再从玻璃射入空气发生折射现象,故A正确;
B.水里的鱼发出的光从水射入空气,从而发生光的折射现象,我们看到的是它的虚像,故B错误;
C.岸边白鹭的黑影,其实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照不到的黑色区域,故C错误;
D.古柏发出的光在水面发生反射,因此“倒影”是反射形成的虚像,故D错误。
故选A。
5.(2024七下·吴兴期中)图1为某微生物的细胞结构模式图,图2为该微生物的一种生殖方式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所示的细胞属于真核细胞
B.图2所示的生殖方式属于有性生殖
C.该细胞有细胞壁和液泡,属于植物细胞
D.该微生物是一种细菌
【答案】A
【知识点】真菌的主要特点
【解析】【分析】A. 真菌的细胞具有真正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细胞;
B.真菌营寄生或腐生生活,在环境适宜的情况下,大多数真菌的繁殖方式是孢子生殖;
C.根据细胞结构的知识判断;
D.根据细胞结构确定该微生物的种类。(1)细菌是一类没有成形细胞核的单细胞生物,属于原核生物。绝大多数细菌营寄生或腐生生活。细菌通过分裂的方式进行传宗接代。
(2)酵母菌、霉菌、蘑菇等都是常见的真菌,都具有真正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
【解答】A.根据图1可知,该细胞为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属于真核细胞,故A正确;
B.根据图2可知,此为酵母菌的出芽生殖,这种生殖方式属于无性生殖,故B错误;
C.该微生物有细胞壁和液泡,是酵母菌,属于真菌,故C错误;
D.该微生物是酵母菌,是一种真菌,故D错误。
故选A。
6.(2024七下·吴兴期中)新生熊猫宝宝胃肠功能非常弱,不能直接食用竹子等食物,熊猫宝宝通过母乳获得营养。熊猫的生殖方式是(  )
A.体内受精、卵生 B.体内受精、胎生
C.体外受精、卵生 D.体外受精、胎生
【答案】B
【知识点】动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
【解析】【分析】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面有毛,一般分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个部分;牙齿分化,体腔内有膈,心脏四腔,用肺呼吸;大脑发达,体温恒定,是恒温动物;哺乳;胎生。
【解答】 体内受精是在雌、雄亲体交配时,精子从雄体传递到雌体的生殖道,逐渐抵达受精地点,在那里精卵相遇而融合的,熊猫属于哺乳动物,它的生殖和发育方式是体内受精、胎生、哺乳。
故答案为:B
7.(2024七下·吴兴期中)如图是将一粒玉米种子纵切后得到的结构图,在切面上滴一滴碘酒后会变成蓝色的部位是(  )
A.1 B.2 C.3 D.6
【答案】A
【知识点】种子的结构
【解析】【分析】图中1胚乳、2子叶、3胚芽、4胚轴、5胚根、6胚,根据种子结构的知识解答。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玉米种子的营养物质储存在1胚乳中,因此玉米种子纵切面上滴一滴碘酒,变成蓝色的部位是1胚乳。
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8.(2024七下·吴兴期中)斐豹蛱蝶是我国分布最广的一种蝴蝶(如图),其属昆虫纲,生长发育阶段与家蚕相似, 斐豹蛱蝶一生要经历的时期依次是(  )
A.受精卵→幼虫→成虫 B.受精卵→幼虫→蛹→成虫
C.受精卵→蛹→成虫 D.受精卵→蛹→幼虫→成虫
【答案】B
【知识点】昆虫的生殖方式
【解析】【分析】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四个时期。不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斐豹蛱蝶是我国分布最广的一种蝴蝶,其属昆虫纲,生长发育阶段与家蚕相似, 所以斐豹蛱蝶一生要经历的时期依次是受精卵→幼虫→蛹→成虫。
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9.(2024七下·吴兴期中)阿宁同学在课外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小孔成像实验,如果易拉罐底部有一个很小的方形小孔,则他在半透明纸上看到的是(  )
A.蜡烛的正立像 B.蜡烛的倒立像
C.圆形光斑 D.方形光斑
【答案】B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小孔成像的原理和特点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 如果易拉罐底部有一个很小的方形小孔 ,则蜡烛发出的光经过小孔时成像。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物体经过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而不是光斑,像的形状与物体相同,而与小孔的形状无关。
故选B。
10.(2024七下·吴兴期中)盛夏时节,常听见“蛙声一片”、“声声蝉鸣”。为了减轻蛙声和蝉鸣的影响,我们常常紧闭门窗或者戴上耳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蛙声和蝉鸣都是由它们身体的某部分振动产生的
B.我们能分辨蛙声和蝉鸣,是因为它们的音调不同
C.听到蛙声和蝉鸣声,这种听觉的形成部位是在耳蜗
D.紧闭门窗是通过防止声音的产生来控制噪声
【答案】A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A.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B.声音的特点叫音色,由发声体的特点决定;
C.根据人体听觉的形成知识判断;
D.根据减弱噪声的途径和方法判断。
【解答】A.蛙声和蝉鸣都是由它们身体的某部分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我们能分辨蛙声和蝉鸣,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故B错误;
C.听到蛙声和蝉鸣声,这种听觉的形成部位是在听觉中枢,故C错误;
D.紧闭门窗是通过阻断噪声的传播来控制噪声,故D错误。
故选A。
11.(2024七下·吴兴期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如图),关于此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  )
A.小球的作用是将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B.此实验为了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C.实验中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D.若将此实验放到月球上做,只会观察到小球被多次弹开而听不到声音
【答案】B
【知识点】声音产生的条件
【解析】【分析】A.根据乒乓球的振动幅度较大分析;
BC.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判断;
D.根据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判断。
【解答】A.发生的音叉振幅很小,用眼睛看不到,而小球的振幅较大,因此小球的作用是将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此实验为借助乒乓球的振动反映音叉的振动,即探究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故B错误符合题意;
C.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月球上没有空气,由于真空不能传声,故听不到声音,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12.(2024七下·吴兴期中)公园里开满了色彩鲜艳的郁金香,小明将一块绿色的玻璃片对准一株绿叶红花的郁金香,则小明透过玻璃片看到叶和花的颜色分别是 (  )
A.绿色,红色 B.无色,黑色 C.绿色,黑色 D.黑色,绿色
【答案】C
【知识点】物体的颜色
【解析】【分析】透明体的颜色由透过的色光决定,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解答】绿色的玻璃片只能透过绿光,而绿光射到红花上被吸收,因此红花为黑色。绿光射到绿叶上被反射,因此显示绿色,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13.(2024七下·吴兴期中)手机培养了许多“低头族",长期看手机会损伤对光敏感的细胞,使视力下降;而长期用蓝牙耳机则会损伤对声波敏感的细胞,使听力下降。上述两类细胞分别位于(  )
A.外耳道、虹膜 B.鼓膜、瞳孔
C.视网膜、耳蜗 D.耳蜗、巩膜
【答案】C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听觉的感受器是耳蜗;视觉的感受器是视网膜。
【解答】 长期玩手机可能会损伤对光敏感的细胞,使视力下降,感光细胞位于视网膜内。当外界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导鼓膜时,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听觉中枢),这样就产生了听觉;因此感受声波刺激敏感的细胞位于内耳的耳蜗内。
故答案为:C。
14.(2024七下·吴兴期中)王老师在改作业时自言自语道:“老了,作业本上的字都看不清了,放远点就好了”由此可知,能解释王老师视力障碍的模型和所需配戴眼镜的镜片分别是题图中的(  )
A.乙和丁 B.甲和丁 C.乙和丙 D.甲和丙
【答案】A
【知识点】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根据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分析解答。
【解答】根据“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可知,当物体放远时,像距变小,此时成像在视网膜上。根据“ 放远点就好了 ”可知,原来像成在视网膜的后面,那么为远视眼,如乙图所示。
矫正远视眼应该配戴凸透镜来矫正;丙透镜中间薄,边缘厚,是凹透镜;丁透镜中间厚,边缘薄,是凸透镜,则矫正视力选择丁。
故选A。
15.(2024七下·吴兴期中)如图为某数码相机的成像原理,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影像传感器相当于光屏。拍照时,将镜头对准景物,相机通过自动调节,就能得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为拍摄到更大的像应将镜头远离景物
B.为扩大拍摄范围应将镜头远离景物
C.影像传感器上成的是正立的实像
D.影像传感器的位置在镜头二倍焦距以外
【答案】B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AB.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分析;
C.根据凸透镜成实像的特点判断;
D.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分析。
【解答】A.要得到更大的像,根据“物近像远大”可知,必须减小物距,即将镜头靠近景物,故A错误;
B.扩大拍摄范围,则所成的像比原来变小,根据“物远像近小”可知,此时需要增大物距,即远离景物,故B正确;
C.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影像传感器相当于光屏,其上形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错误;
D.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景物应该在镜头的二倍焦距以外,此时影像传感器的位置应该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故D错误。
故选B。
16.(2024七下·吴兴期中)小华的身高为1.4米,他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2米处,则他在镜中的像是   (填“实像”或“虚像”);若他向平面镜走近0.5米后,则现在像到他的距离为   米,这一过程中像的大小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虚像;3;不变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解答;
(2)根据平面镜成像“物像等距”的规律分析解答。根据平面镜成像“物像等大”的规律分析解答。
【解答】(1) 小华的身高为1.4米,他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2米处,则他在镜中的像有反射光线返现延长线的交点形成,因此为虚像;
(2) 若他向平面镜走近0.5米后, 此时他到镜面的距离为:2m-0.5m=1.5m。根据“物像等距”可知,他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也是1.5m,因此像到他的距离为:1.5m+1.5m=3m。
在这一过程中,像的大小始终等于人的大小,因此像的大小不变。
17.(2024七下·吴兴期中)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多种颜色的光,在白色光屏上形成一条彩色光带,如图所示,   是紫光,如果将温度计放在   外侧,一段时间后示数会明显上升。(均选填“A”或“B”)
【答案】B;A
【知识点】光的色散
【解析】【分析】(1)根据三棱镜对红光和紫光偏折作用的大小分析;
(2)红外线的热作用好,紫外线的化学作用强。
【解答】(1)当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对红光的偏折能力弱,对紫光的偏折能力强,因此B是紫光;
(2)在红光的外侧有红外线,放上一只非常灵敏的温度计,过一段时间,发现温度计的示数会升高,因此温度计应放在A的外侧。
18.(2024七下·吴兴期中)如图所示,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发生了反射和折射。则折射角度数为   ,玻璃在   (选填“的左边”、“的右边”、“的上边”或“的下边”)。
【答案】40°;的右边
【知识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规律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
那么
则,
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二者肯定为入射角或反射角,且为法线;
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则OC为折射光线,而BO为入射光线,OA为反射光线;
此时入射角∠BON=70°;
折射角;
因光从空气中斜射入玻璃中时会发生折射,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所以玻璃在MM'的右侧,左侧为空气。
19.(2024七下·吴兴期中)“科学就在身边”,请解释下列生活现象。
(1)每年4月份,周边城区到处都是成片的油菜花,油菜花主要靠   传粉的。(填“风力”或“昆虫”)
(2)这个季节大批的枇杷上市,一个枇杷中往往有很多粒种子,说明其花的一个子房内有多个    。
(3)铁皮石斛生态基地通过组织培养方法进行育种苗 ,组 织培养在生殖类型上属于    (填“有性生殖”或“无性生殖”)。
【答案】(1)昆虫
(2)胚珠
(3)无性生殖
【知识点】花的结构;植物的有性生殖
【解析】【分析】(1)植物传粉方式主要包括自花传粉、异花传粉、风媒、虫媒、鸟媒等;(2)一朵花要经过传粉受精过程后,雌蕊的子房继续发育,最终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
(3)无性生殖是一类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解答】(1)每年4月份,周边城区到处都是成片的油菜花,油菜花主要靠昆虫传粉的。
(2)受精完成后,内部的胚珠将发育成种子,一个枇杷中往往有很多粒种子,说明其花的一个子房内有多个胚珠。
(3) 铁皮石斛生态基地通过组织培养方法进行育种苗 ,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
(1)油菜花属于虫媒花,主要靠昆虫传粉的。
(2)受精完成后,花瓣、花萼等先后凋落后萎缩.子房将来发育成果实,它内部的胚珠将发育成种子,一个枇杷中往往有很多粒种子,说明其花的一个子房内有多个胚珠。
(3)组织培养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
20.(2024七下·吴兴期中)软籽石榴由于口感好,深受消费者喜爱。某农户种植有硬籽石榴,他购入软籽石榴的枝条, 嫁接在硬籽石榴树上,快速生产软籽石榴,抢占市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嫁接时应当使接穗与砧木的   紧密结合,确保接穗成活。嫁接繁育的优点是   、   
(2)嫁接完成后,接穗上结的是   石榴。
【答案】(1)形成层;繁殖速度快;保持接穗的优良特性
(2)软籽
【知识点】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分析】(1)嫁接是指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嫁接时,要确保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在一起。因为形成层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不断分裂产生新的细胞,使接穗和砧木生长到一起,以确保接穗成活。
(2) 无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只具有母体的遗传特性;如植物中的扦插、嫁接等繁殖方式。
【解答】(1)图示嫁接时应当使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确保接穗成活。嫁接繁育的优点是繁殖速度快、保持接穗的优良特性。
(2)接穗上结出的果实会维持软籽石榴的特性,即接穗上结的是软籽石榴。
(1)嫁接是指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嫁接时,要确保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在一起。因为形成层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不断分裂产生新的细胞,使接穗和砧木生长到一起,以确保接穗成活。
嫁接属于无性繁殖,没有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后代一般不会出现变异,能保持嫁接上去的接穗优良性状的稳定,加快繁殖速度。
(2)因为接穗决定了果实的品种特性,所以接穗上结出的果实会维持软籽石榴的特性;即接穗上结的是软籽石榴。
21.(2024七下·吴兴期中)我国科研人员已经突破了制造高端芯片的5纳米光刻技术。光刻机以紫外光为信息载体,通过凸透镜将画在模板上的电路图投影到微小的半导体材料——硅晶板上,利用曝光反应进行缩刻,原理如图所示。
(1)缩刻成像,其原理与   (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相同。
(2)要使硅晶板上刻画的电路图更小(凸透镜位置不能改变),应怎样操作?   。
【答案】(1)照相机
(2)将模板远离凸透镜,同时江硅晶板靠近凸透镜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1)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解答。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缩刻成像时,即通过凸透镜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与照相机的原理相同。
(2)要使硅晶板上刻画的电路图更小,根据“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可知,应增大物距,减小像距,所以应使模板远离凸透镜,同时硅晶板靠近凸透镜。
(1)根据题意可知,模板相当于物体,硅晶板相当于光屏,由图可知像距小于物距,物体在凸透镜二倍焦距以外,像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则缩刻成像时,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与照相机的原理相同。
(2)要使硅晶板上刻画的电路图更小(即所成实像更小),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应减小像距、增大物距,所以,应使模板远离凸透镜,同时硅晶板靠近凸透镜。
22.(2024七下·吴兴期中)小金和同桌小徐为了探究“光的反射规律”,进行了如图实验:
(1)小金按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纸板上显示出了入射光EO和反射光OF的径迹,小徐想光的径迹保留在纸板上以便研究,请你为他设计一个保留的方法:   ;
(2)当在图甲上出现反射光OF后,小金以ON为轴旋转该纸板。如图乙,观察纸板上能否出现反射光,他的设计意图是为了探究   ;
(3)小金让光沿FO方向入射,发现反射光沿OE方向射出,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
(4)小徐测出一组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后,得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结论。于是准备整理器材,但小金告诉小徐,实验还未结束,你认为小徐还要怎么做?   
【答案】(1)用笔描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路径
(2)入射光线、法线和反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3)可逆
(4)改变入射角的度数,多做几次实验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1)用笔沿光的传播路径画出直线,可以记录光路的位置;
(2)根据光的反射中“三线共面”的规律分析;
(3)根据光路的可逆性解答;
(4)在科学探究中,往往需要多次完成实验,从而收集多组数据,这样得到的结论更加客观,具有普遍意义。
【解答】(1) 小徐想光的径迹保留在纸板上以便研究, 它的方法为:用笔描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路径。
(2)根据题意可知,当在图甲上出现反射光OF后,小金以ON为轴旋转该纸板,此时观察纸板上看不到反射光,这样做是为了探究入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上。
(3)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F沿FO射到O点,反射光将沿图中的OE方向射出,说明光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4)小金告诉小徐,实验还未结束,我认为小徐还需要:改变入射角的度数,多做几次实验。
(1)为了保留光的传播路径,可以用笔描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路径。
(2)当在图甲上出现反射光OF后,小金以ON为轴旋转该纸板,如图乙,观察纸板上能否出现反射光,这样做是为了探究入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上。
(3)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F沿FO射到O点,反射光将沿图中的OE方向射出,说明光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4)实验有偶然性,不能只由一组数据就得出结论,凭一次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有偶然性,应进行多次实验。所以,接下来应改变入射角的度数,多做几次实验。
23.(2024七下·吴兴期中)为了研究温度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某科学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材料]某品种小麦种子,培养皿,脱脂棉,自动恒温箱,蒸馏水等。
[实验过程]①取培养皿6只,在沸水中煮沸一段时间再冷却,编号为A、B、C、D、E、F;将脱脂棉在开水中浸泡后冷却,再平铺在培养皿内;②挑选600粒种子并随机分成6等份,然后再均匀地摆放在6只培养皿内,盖上盖,放到6个温度不同的自动恒温箱内,每隔一天检查并适时喷水;③6天后,统计各组培养皿内种子的发芽率。结果记录如表:
组别 A B C D E F
温度(℃) 10 15 20 25 30 35
发芽率(%) 48 74 82 94 86 75
(1)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的初步实验结论是    。
(2)如图是小麦种子萌发成幼苗过程重中干重的变化曲线。OB段干重减少是因为小麦种子在萌发过程中,消耗掉了储存在小麦种子结构中   里的营养物质。
(3)每天检查并适时喷水,说明种子萌发还需要   。
【答案】(1)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小麦种子的发芽率随温度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25℃时发芽率最大
(2)胚乳
(3)适量的水分
【知识点】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发芽率随温度的变化规律;
(2)种子萌发时消耗胚乳中的营养物质;
(3) 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为充足的空气,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
【解答】(1)根据表中数据可知,25℃前后发芽率的变化不同,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种子的发芽率先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再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减少。
(2)根据图片可知,OB段干重减少是因为小麦种子在萌发过程中,消耗掉了储存在种子胚乳里的有机物。
(3)每天检查并适时喷水,说明种子萌发还需要适量的水分。
(1)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种子的发芽率先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再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减少。
(2)如图是小麦种子萌发成幼苗过程重中干重的变化曲线。OB段干重减少是因为小麦种子在萌发过程中,消耗掉了储存在种子胚乳里的有机物。
(3)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为充足的空气,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每天检查并适时喷水,说明种子萌发还需要适量的水分。
24.(2024七下·吴兴期中)面对新冠肺炎我们需要常洗手,洗手可以减少手沾染病原菌的数量。为了验证这一结论,甲、乙两位同学进行了如图实验。实验前,在培养皿内放入经灭菌处理的酵母菌培养基,甲、乙都清洗并消毒自己的手。每次握手前,乙均用无菌棉蘸取含酵母菌的培养液,擦遍自己的手。
第一步:与乙握手后,甲清洗手,再用大拇指在1号培养基上按三下,盖上盖子。
第二步:与乙再握手后,甲不洗手,直接用大拇指在2号培养基上按三下,盖上盖子。
第三步:把两个培养皿同时放入培养箱中,在28℃条件下培养24小时,并观察。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酵母菌与细菌在细胞结构上的主要不同点是   。
(2)培养24小时后,如果在   号培养皿内的培养基上酵母菌数量(菌落数)较多,则结论得以验证。
(3)实验中不是立刻观察甲手上的酵母菌,而是在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再进行观察,这种做法的好处是   。
【答案】(1)酵母菌有成形的细胞核,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2)2
(3)酵母菌太小,无法直接用肉眼观察,培养后酵母菌数量增多,形成菌落,可以直接观察
【知识点】观察酵母种群
【解析】【分析】(1)细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没有叶绿体;真菌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没有叶绿体。
(2)在科学实验中,往往只选择一个变量。为研究变量对研究对象的影响,需要设计对照实验,这样可以增强实验结论的说服力。在对照实验中,除了已选择的实验变量不同外,其他条件应完全相同。
(3)根据酵母菌的体积很小,不容易直接观察解答。
【解答】(1)真菌与细菌相比,在结构上最大的不同点是真菌有成形的细胞核,细菌无成形的细胞核。
(2)我们要探究的是洗手前后手上细菌数量变化的情况,在上述实验中,只有洗手前接种还是洗手后接种这一条件为变量的,其他条件都一样,可以作为一组对照试验。培养24小时后,如果在2号培养皿内的培养基上酵母菌菌落数较多,则结论得以验证。
(3)实验中不是立刻观察甲手上的酵母菌,因为酵母菌很小,不易观察。
(1)细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没有叶绿体;真菌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没有叶绿体。因此真菌与细菌相比,在结构上最大的不同点是真菌有成形的细胞核,细菌无成形的细胞核。
(2)在科学实验中,往往只选择一个变量。为研究变量对研究对象的影响,需要设计对照实验,这样可以增强实验结论的说服力。在对照实验中,除了已选择的实验变量不同外,其他条件应完全相同。我们要探究的是洗手前后手上细菌数量变化的情况,在上述实验中,只有洗手前接种还是洗手后接种这一条件为变量的,其他条件都一样,可以作为一组对照试验。培养24小时后,如果在2号培养皿内的培养基上酵母菌菌落数较多,则结论得以验证。
(3)实验中不是立刻观察甲手上的酵母菌,因为酵母菌很小,不易观察。因此,在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再进行观察,这种做法的好处是通过培养酵母菌形成菌落,可以直接进行观察。
25.(2024七下·吴兴期中)小科与几位同学做手影游戏时发现,手影大小经常在改变,影子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他猜想:影子的大小可能与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他们借助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研究影子高度与光源到物体距离的关系。
实验中,把手电筒正对黑板擦由近及远先后放在距离黑板擦不同位置,保持其它因素不变,分别测量影子在墙面上的高度,记录数据如下表:
手电筒到黑板擦距离L/cm 20 30 40 50 60 70
黑板擦影子高度H/cm 20 17 14.5 13.5 13 12.6
(1)分析数据他们发现:若保持其它因素不变,当手电筒由近处逐渐远离黑板擦,影子的高度随之   ;
(2)为了进一步发现其中的规律,他们根据数据绘制了影子高度H随手电筒到黑板擦距离L变化的图象(如下图),由图可知,当手电筒到黑板擦的距离L=35cm时,影子的高度H大致是   cm;
(3)当手电筒距黑板擦较远时,观察图像的变化趋势发现,影子变小得   (填“快”或“慢”);当手电筒距黑板擦足够远时,影子的大小将   。
【答案】减小;15.5;慢;基本不变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影子的高度随距离的变化规律;
(2)根据图像确定距离为35cm时影子的大概高度;
(3)根据图像的斜率变化分析影子高度的变化快慢即可。
【解答】(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当手电筒由近处逐渐远离黑板擦时,影子的高度应随之减小。
(2)从横轴找到35cm,然后作横轴的垂线与图像相交,再通过交点作纵轴的垂线,与纵轴的交点大约为15.5cm,则当手电筒到黑板擦的距离为35cm时,影子的高度H大致是15.5cm。
(3)当手电筒距离黑板擦较远时,图像的斜率变小,说明当手电筒距离黑板擦较远时,影子变小得慢。当手电筒距黑板擦足够远时,影子大小将不变。
26.(2024七下·吴兴期中)为探究声音的反射与吸收特点,小明同学进行了实验探究。
(1)在玻璃圆筒内垫上一层棉花,棉花上放一块机械表,耳朵靠近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 cm处,能清晰地听见表声,表声是通过   传播的。
(2)当耳朵水平移动离开玻璃圆筒口一段距离(如图甲所示位置)后,恰好听不见表声。在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 cm处安放一块平面镜,调整平面镜的角度直到眼睛能从镜面里看到表,如图乙所示,则∠AOB是该光路的   角。此时耳朵又能清晰地听见表声了,说明声音   (填“能”或“不能”)像光一样反射。
(3)用海绵板代替平面镜,听见的声音明显减弱,说明海绵板吸收声音的能力   (填“强”或“弱”)于玻璃板。
【答案】空;入射;能;强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
【解析】【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2)入射角是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根据平面镜能够使声音改变传播方向解答;
(3)根据声音明显减弱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此时只有空气作为介质把耳朵和振动的机械表连在一起,所以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2)根据图片可知,AO是入射光线,OB为法线,则∠AOB是该光路的入射角。没有平面镜时声音不能传播到人耳,有了平面镜后能听到声音,说明声音也能像光一样反射。
(3) 用海绵板代替平面镜,听见的声音明显减弱, 说明海绵反射的声音能力弱,吸音能力强。
27.(2024七下·吴兴期中)(1)画出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A'B';
(2)将光路图补充完整;
(3)如图,MN为平面镜, 画出点光源S射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经过A点的光路图。(在图上保留作图痕迹)
【答案】(1)
(2)
(3)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分析】(1)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完成作图;
(2)根据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完成作图;
(3)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是所有反射光线的交点,即所有的反射光线都经过像点。将像点和经过点相连,与镜面的交点就是对应的入射点,最后补充光路图即可。
【解答】(1)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在镜面右侧分别找到对应的像点A'和B',然后连接A'B'即为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如下图所示:
(2)根据图片可知,从焦点发出的光,经过凸透镜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经过光心的光,经过凸透镜后,折射光线的传播方向不变,如下图所示:
(3)根据图片可知,首先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在镜面下边作出光源S的像点S',然后连接AS',与镜面的交点为入射点O,再连接SO,为入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1)由平面镜成像规律可知,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所以做出A、B在平面镜中的对称点A'、B',连接A'B'即为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如下图所示:
(2)由于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所以从焦点发出的光,经过凸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经过光心的光,经过凸透镜后,传播方向不变,如下图所示:
(3)由平面镜成像规律可知,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光源S的像点S',连接AS',与镜面的交点为入射点O,再连接SO,为入射光线,画上箭头,如下图所示:
28.(2024七下·吴兴期中)杨梅据有史记载已有500年以上的栽培历史。其果形美观,果肉柔软多汁,甜酸适口
(1)杨梅果实,它是由   发育而来。
(2)六月,杨梅园的杨梅结果了,小丽走入自家的杨梅园,看到满树红彤彤的杨梅,闻到满园的香味,他随手摘了一棵杨梅,感觉软软的,放入嘴巴真是又酸又甜。请你说说小丽在这个过程中用了    (请写出至少二种)等感觉器官。小丽在园内久了,觉得没有刚进园时那么香了,这是因为   的缘故。
(3)小丽家今年的杨梅收获颇好,但是杨梅容易腐烂,除了低温保存以外,还能通过    方法延长杨梅保存时间。
【答案】(1)子房
(2)鼻、舌、皮肤、眼睛(任意写出两个就可以);嗅觉中枢适应
(3)真空保存
【知识点】种子的结构;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1)根据子房的发育结果解答;
(2)根据描述的现象分析使用的感觉器官。根据神经中枢的适应性解答;
(3)根据食物的保鲜方法解答。
【解答】(1)杨梅果实,它是由子房发育而来。
(2)六月,杨梅园的杨梅结果了,小丽走入自家的杨梅园,看到满树红彤彤的杨梅,闻到满园的香味,他随手摘了一棵杨梅,感觉软软的,放入嘴巴真是又酸又甜。则小丽在这个过程中用了鼻、舌、皮肤、眼睛等感觉器官。小丽在园内久了,觉得没有刚进园时那么香了,这是因为嗅觉中枢适应的缘故。
(3)小丽家今年的杨梅收获颇好,但是杨梅容易腐烂,除了低温保存以外,还能通过真空保存方法延长杨梅保存时间。
29.(2024七下·吴兴期中)某煤矿一遇险矿工被困井下几天后成功获救。图一和图二分别是耳和眼球的结构示意图,请结合图示分析解答:
(1)遇险矿工的“求救声”刺激救援队员   (填序号)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位听神经被传递到   形成听觉。
(2)矿工被救后望着逐渐远去的救援人员时,其眼球中的结构   (填字母)的曲度变小,从而能清晰看清远去的救援人员。
(3)救援人员进入到黑暗的洞内,眼球中   (填名称)会放大以适应黑暗环境。
【答案】(1)6;大脑
(2)F
(3)瞳孔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1)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2)正常眼的眼球是通过睫状体调节晶状体的曲度,使物像落在眼球的视网膜上;
(3)瞳孔能调节进入眼内的光量,强光下瞳孔缩小,减少进入眼内的光量,以保护视网膜不受过强的刺激;弱光下瞳孔扩大,增加进入眼内的光量,使视网膜得到足够光的刺激。
【解答】(1)遇险矿工的“求救声”刺激救援队员6(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位听神经被传递到大脑形成听觉。
(2)眼球中睫状体舒张,F晶状体的曲度变小,从而矿工被救看清逐渐远去的救援人员;
(3)救援人员进入到黑暗的洞内,眼球中的瞳孔会放大以适应黑暗环境。
(1)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1外耳道传到2鼓膜,引起2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3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6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2)正常眼的眼球是通过睫状体调节晶状体的曲度,使物像落在眼球的视网膜上,来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矿工被救后望着逐渐远去的救援人员时,眼球中睫状体舒张,F晶状体的曲度变小了。
(3)瞳孔能调节进入眼内的光量,强光下瞳孔缩小,减少进入眼内的光量,以保护视网膜不受过强的刺激;弱光下瞳孔扩大,增加进入眼内的光量,使视网膜得到足够光的刺激。因此救援人员进入到黑暗的洞内,眼球中的瞳孔会放大以适应黑暗环境。
30.(2024七下·吴兴期中)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小华用红色的发光二极管按“F”字样镶嵌在白色不透明方格板上代替烛焰作为光源,实验使用的凸透镜焦距为10cm,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实验时,她先调节光源、凸透镜和光屏,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   ;
(2)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零刻度线上,她将光源移至15cm处,移动光屏,得到的清晰像是   (填像的完整性质);
(3)将光源“F”放在30cm处,其大小如图2所示,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零刻度线上,调整后,在光屏上得到清晰像,再用遮光罩将凸透镜的上半部分遮住,在光屏上所成像可能是图3中的   ;
(4)如果此时将蜡烛和光屏对调,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呈现烛焰清晰的像。
【答案】(1)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2)倒立、放大、实像
(3)D
(4)能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根据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的注意事项解答;
(2)比较物距和焦距的大小关系,从而确定成像特点;
(3)比较物距和焦距的大小关系,从而确定成像特点。遮住透镜后,注意分析透镜的焦距等参数是否改变,进而确定成像的变化;
(4)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分析解答。
【解答】(1)实验时,她先调节光源、凸透镜和光屏,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位置;
(2)她将光源移至15cm处,此时物距f(3)将光源“F”放在30cm处,此时物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的下半部,经凸透镜折射后,照样能会聚成像,像的大小不发生变化,故选D。
(4)如果此时将光源和光屏对调,像距和物距对调,根据光路可逆可知:光屏上能呈现光源清晰的像,但是此时光屏上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1)调节光源、凸透镜和光屏,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位置,便于观察和记录成像情况。
(2)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零刻度线上,她将光源移至15cm处,此时,物体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像在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零刻度线上,将光源“F”放在30cm处,物距
像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的下半部,经凸透镜折射后,照样能会聚成像,像的大小不发生变化,故选D。
(4)如果此时将光源和光屏对调,像距和物距对调,根据光路可逆可知:光屏上能呈现光源清晰的像,光屏上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31.(2024七下·吴兴期中)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实验时应选   (填“较厚”或“较薄”)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竖立在水平桌面上。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优点是   ;
(2)在玻璃板前放置棋子A,将完全相同的棋子B放在玻璃板后并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B与A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得结论:   ;
(3)B与A的像完全重合后,分别测出A和B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在表中,再次改变A的位置,重复刚才的步骤并记录;
(4)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到结论: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进行多次实验是为了   。
序号 1 2 3
A到玻璃板的距离/cm 3.00 5.00 8.00
B到玻璃板的距离/cm 3.00 5.00 8.00
【答案】较薄;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相等;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并寻找普遍规律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①光线在玻璃板的两个表面成像,且玻璃板越厚,则两个像的距离越大;
②根据玻璃板半透明的特点分析。
(2)所谓重合,即两个物体大小和形状完全相同;
(4)①比较像距和物距的大小,找到二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②根据科学探究中多次测量的目的解答。
【解答】(1)①玻璃板有前后两个反射面,则前后表面都会形成虚像,它们之间的距离等于玻璃板的厚度。若玻璃板较厚,则会出现双像互相干扰,因此需要选用较薄的玻璃板。
②玻璃板是半透明的,不但反射光成像,还能透光看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透过玻璃板确定像的位置。
(2)根据题意可知,妻子B与A的像完全重合,那么得到: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4)①由表中物距和像距的数值知道,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②在“探究平面镜将成像特点”的实验也至少需要做三次,目的是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避免结论的偶然性。
32.(2024七下·吴兴期中)科学课上同学们开展“制作投影灯”项目化学习活动,活动包括投影灯设计、制作和评价三个环节。提供项目的材料有:开关、电池,电池盒,电线若干、小灯泡(1个)、投影片、凸透镜(焦距f=10cm)、固定材料、热熔胶(用于粘合)、鞋盒、银白色锡纸、剪刀。(每一组材料都相同)
投影灯评价量表(部分)
评价指标 达 标 待 改 进
指标一 像的大小 像的大小可调 像的大小无法调节
指标二 像的清晰度 像的清晰可调 像的清晰无法调节
(1)投影灯的原理是凸透镜成像,下列物距(u)和像距(v)关系,符合投影灯成像时要求的是(  )
A.u=2f v= 2f
B.u>2f fC.f2f
D.uf
(2)在投影灯设计前,A小组认真研读评价量表,设计结果如图甲。老师观看后说:按此设计图制作的作品,在指标一评价结果为   。请你根据图甲和评价量表,对老师的评价作出解释   ;
设计图说明:
1.各原件都用热熔胶进行固定。
2.图上字母表示鞋盒与固定材料连接处。
(3)A小组根据设计图制作出作品后,拿到暗室进行检测效果。发现所成的像与其他组相比较暗。由于灯光亮度无法调节,A小组同学结合图甲及所学知识选择了项目提供的   材料进行了方案的改进后,像的亮度提高了。
【答案】(1)C
(2)待改进;各原件固定,所以像的大小无法调节
(3)银白色锡纸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投影机的成像特点确定像距和物距的大小范围;
(2)注意分析是否能够调节像的大小即可;
(3)银白色的锡纸可以反射光线,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投影灯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像距大于二倍焦距,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根据题意可知,投影片和凸透镜是固定的,即物距一定,像的大小无法调节,因此指标一评价结果为待改进。
(3)根据题意知道,所成的像与其他组相比较暗,由于灯光亮度无法调节,又因为项目提供了银白色锡纸,可以通过反射提高像的亮度。
(1)投影灯的原理是凸透镜成像,即当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像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1][2]由图甲和说明知道,指标一评价结果为待改进,由于投影片和凸透镜是固定的,即物距一定,像的大小无法调节。
(3)根据题意知道,所成的像与其他组相比较暗,由于灯光亮度无法调节,又因为项目提供了银白色锡纸,可以通过反射提高像的亮度。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