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回延安》教学设计课题基本信息课题 回延安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单元 第一单元版本 人教版 册别 下册1.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内容分析: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 “信天游” 形式写成的抒情诗,是本单元诗歌学习的重要内容。这首诗以贺敬之重回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展现了延安的新貌和作者对延安的深厚情感,体现了浓郁的陕北风情和革命精神。教材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体会诗歌的形式美、语言美和情感美,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学生情况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诗歌学习基础,对诗歌的节奏、韵律有初步的感知,也能理解一些简单诗歌的情感。但 “信天游” 这种民歌形式对于学生来说较为陌生,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内涵和多样的抒情方式可能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此外,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学生对作者在诗中表达的对延安的深情以及延安精神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探究式、互动式、合作学习、学科实践。 4.信息技术(配套课件)准备:多媒体(PPT课件、网络资源、人工智能等)2.学习目标与学习效果评价设计学习目标 评价内容与方式通过查阅资料、分析诗歌文本,能准确说出 “信天游” 的体裁特点,体会其形式美,提高对诗歌体裁的鉴赏能力。2. 借助圈点勾画、小组合作等方式,梳理诗歌脉络,概括每一章节的主要内容,掌握诗歌的叙事线索,培养分析概括能力。3.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感受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提升语感。 4. 研读诗歌,分析诗中蕴含的情感,理解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体会诗人对 “母亲延安” 的深情,培养情感感知和审美鉴赏能力。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学生 “信天游” 的体裁特点、诗歌的叙事线索等内容,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评价主体为教师。2. 小组讨论表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合作能力以及对延安的人、景物、红色基因等内容的分析归纳情况,评价主体为教师和小组成员。3. 朗读评价: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从节奏、语调、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主体为教师和学生,可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4. 作业评价:布置与诗歌内容、抒情方式相关的作业,如分析诗歌中某一句诗的抒情方式、仿写 “信天游” 片段等,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评价主体为教师。3.学习重难点及突破方法学习重难点 突破方法学习重点:体会 “信天游” 的形式特点,感受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梳理诗歌脉络,理解诗歌的叙事线索;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深情,掌握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表达技巧。 学习难点: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延安精神及其当代价值;深入体会诗人多样的抒情方式,尤其是比兴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 实践创作:组织 “信天游” 创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形式与抒情方式。 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诗歌,理解叙事、情感与表现手法。 情境创设:展示延安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背景与延安精神。 对比阅读:对比同类诗歌,体会特点与抒情妙处。4.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展示学校开展 “我爱我校” 校园诗歌创作大赛的情境,引出模仿《回延安》创作 “信天游”《回校园》的提议。学生活动:倾听情境介绍,思考 “信天游” 的相关问题。任务一:了解 “信天游” 体裁 教师活动:播放《回延安》朗诵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信天游” 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 “信天游” 的体裁特点,包括错落有致的诗行、浓郁的陕北风情、多样的表现手法、浓烈直白的情感,并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解释。学生活动:观看朗诵视频,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对 “信天游” 特点的直观感受;倾听教师总结,理解 “信天游” 的体裁特点。任务二:梳理文脉,撷取个性化歌词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读全诗,选择精练的动词为每一章节拟小标题,并说明拟定依据;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提示归纳提炼作者展现 “个性化” 延安的内容,包括延安的人、景物、红色基因;展示资料链接,解释作者能将延安景象写得生动的原因。学生活动:认真阅读诗歌,思考并拟定小标题;小组合作,圈点勾画相关内容,进行归纳提炼;阅读资料链接,了解作者创作背景。任务三:以读为媒,体验多层次情感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蕴含浓烈情感的句子,进行朗读指导,强调重读关键词,读出相应的情感;总结诗歌的情感线索,展示资料链接,介绍作者创作时的情感背景。学生活动:寻找情感浓烈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分享自己感受到的作者的深情;理解诗歌的情感线索,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任务四:分类品析,学习多样化抒情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齐读诗歌中的直接抒情句,讲解直接抒情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间接抒情句,分析其运用的修辞、描写方法和比兴手法,总结间接抒情的方式。学生活动:齐读直接抒情句,理解直接抒情的概念;分析间接抒情句,学习不同的抒情方式,做好笔记。任务五:实战演练,开展 “信天游” 创作 教师活动:布置创作任务,要求学生模仿《回延安》创作 “信天游”《回学校》,可以模仿整首诗或创作节选;展示评价量表,说明评价标准;组织学生分享诗作,进行评价和投票。学生活动:进行 “信天游” 创作;在班级内分享自己的作品,根据评价量表评价其他同学的诗作,参与投票。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 “信天游” 的体裁特点、诗歌的叙事线索、情感表达和抒情方式,强调延安精神的重要性。学生活动:倾听教师小结,回顾所学知识,思考延安精神的内涵和价值。布置作业 教师活动:布置作业,如背诵《回延安》、完成一篇关于延安精神的心得体会、修改自己创作的 “信天游”《回学校》等。学生活动:记录作业内容,课后完成作业。5.板书设计回延安 形式:错落有致/陕北风情/直白抒情 情感:回—忆—话—看—颂(递进) 手法: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描写/修辞/比兴) 主题:延安精神,薪火相传6.教学反思与改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