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时《吨的认识》说课课件(共2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时《吨的认识》说课课件(共21张PPT)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吨的认识》说课
——义务教育西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本课选自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克、千克、吨》的第2课时,属于“常见的量”知识模块。学生在二年级已掌握“克”与“千克”的概念,本课在此基础上引入更大的质量单位“吨”,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质量单位体系,理解不同单位间的换算关系,并通过生活实例感知“吨”的实际意义。教材通过“动物体重”“货车载重”等情境,引导学生从具象到抽象逐步理解“吨”的概念,为后续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但对抽象质量单位的理解仍需要直观支撑。他们对“吨”的认知较为模糊,容易混淆单位间的进率(如误认为1吨=100千克)。教学中需借助生活化素材(如电梯限重标志、矿泉水桶重量等),通过对比、估算、实践操作等方式强化量感。
教学目标:
1:认识质量单位“吨”,掌握1吨=1000千克的换算关系,能结合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发展量感与推理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
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理解吨与千克的换算关系。
教学难点 :
在具体情境中合理选择质量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教法:情境创设法、直观演示法(如搬动一桶水感知重量)、问题驱动法。
学法:合作探究、实践操作、对比分析。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1升矿泉水桶(约1千克)、载重标志图片、动物体重卡片。
学生:课前调查家庭用水的月消耗量(吨)、记录3种常见物品的质量单位。
教法与学法
教学过程
联系实际 探究新知
应用新知 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 归纳总结
创设情境 诱发兴趣
课堂导入
(1)一个苹果大约重200( )。
(2)妈妈的体重大约是50( )。
(3)一头大象约重3( )。

千克
填合适的单位。

探究新知
3
认识吨。
计量很重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
1000千克
1吨=1000千克
这些玉米共重1吨。
1吨有多重呢?
1个三年级小学生的体重大约是25kg
体重大约是100kg
40个
……
体重大约是( )kg
1000
40个三年级小学生的体重大约是1吨。
说 一 说
计量哪些物品有多重用到了吨?
我的体重用吨作单位。
我的载质量用吨作单位。
4
还剩多少吨小麦?
5吨小麦
运走2000kg小麦
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需要注意什么?
先统一单位,再计算。
4
还剩多少吨小麦?
5吨小麦
运走2000kg小麦
2000kg=2吨
答:还剩3吨小麦。
5-2=3(吨)
课堂练习
1.在( )里填适当的数。
6吨=( )kg
6000
8000kg=( )吨
8
( )kg=3吨
3000
2.沙坑里总共要装多少吨沙?
3000kg=3吨
1+3=4(吨)
答:沙坑里总共要装4吨沙。
沙坑里已经有1吨沙了。
我们还要倒进
3000千克沙。
课堂小结
1吨=1000千克

1
2
单位不同
先统一单位
再计算。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1、必做题:教材P5第1题(填单位)、第4题(计算货船载货量)。
2、实践作业:调查小区垃圾车的载重量(吨),并计算一周运载总重量。
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1吨=1000千克
↓应用场景
大宗物品:煤炭、货物
大型动物:大象、鲸鱼
交通工具:货车、轮船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预想学生可能在单位换算时忽略进率(如将1吨直接等同于100千克),需在练习中增加对比纠错环节;小组讨论时可引入“角色分工”(记录员、汇报员等)提升合作效率。
本课以“生活即数学”为核心,通过具身体验活动促进量感发展,注重从“知识传递”转向“素养生成”,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敬请指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