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井冈翠竹》课件(共2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8课《井冈翠竹》课件(共23张PPT)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井冈翠竹
袁鹰
1、体会作者通过丰富的联想,在对井冈翠竹的描绘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2、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传达心志的。
3、体会作者的心志,学习和发扬井冈山精神。
学习目的
激情导入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那里的翠竹不仅是美丽的自然景观,更承载着深厚的革命历史和伟大的革命精神。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袁鹰先生的《井冈翠竹》,去感受井冈翠竹的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
袁鹰,原名田钟洛,1924年生于江苏淮安县。40年代中期开始文学创作,以散文影响最大。他在上海读完中学、大学,一度担任中学教员,长期从事新闻工作。迄今为止,他已出版文学创作、评论随笔的集子约四十多种,散文集、儿童文学作品多次获全国性的优秀文学奖。本文是他1961年发表的。
走近作者
1927 年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上了井冈山,开辟了中国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在这里,坚定的共产党人高擎火炬前行,从狭窄山路中走出了一条通向光明的道路。自此,革命的火种,在井冈山这片群山怀抱、沟壑纵横的红色沃土上熊熊点燃。井冈翠竹,就是这段光荣历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1960年,作者有幸来到了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回去后,写了一组抒情散文《井冈山记》。《井冈翠竹》是其中的一节,原题为《青山翠竹》。在《井冈山记》里,作者写了四样富有典型意义的事物:“茨坪灯火”“红军路”“青山翠竹”“风雨狮子岩”。全文采用类似组诗的结构,分别从斗争历史、革命文物、建设成果和人民风貌等不同角度,描绘了旧貌换新颜的井冈山。
背景链接
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一种表现手法。往往借某一具体事物来寄托作者的情感,或表达作者的思考,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散文中运用这种手法,首先要细致描绘某一具体事物,突出其某些方面的特征;同时常常使用象征手法,赋予这一事物某种象征意义,借此表达情感或志向。
知识链接
梭镖( ) 赣江( ) 稠密( )
迢迢( ) 摇撼( ) 功勋( )
biāo
gàn
chóu
tiáo
hàn
xūn
检查预习
1、给红色的字注音。
检查预习
2、解释下列词语。
修长:
坚 韧:
呼 啸:
生 机:
殷切:
魂飞魄散:
意气风发:
血雨腥风:
绞尽脑汁:
鬼哭狼嚎:
坚贞不屈:
一望无际:
细长。
坚固有韧劲。
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生命力,活力。
深厚而急切。
形容非常惊恐。
形容精神振奋,气概昂扬。
血溅得像下雨一样,风里带有腥气,形容残酷屠杀的景象。也说“腥风血雨”。
费尽思虑,费尽脑筋。
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含贬义)。
节操坚定不变。
一眼望不到边,形容十分辽阔。
第一部分(1-4)写毛竹的“神采”,点明井冈翠竹是革命的竹子。
第二部分(5-9)写井冈翠竹在革命斗争时期的“神勇”。
第三部分(10-12)写井冈翠竹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贡献”。
第四部分(13)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带问自学
1、默读课文,划分层次,归纳大意。
2、第一部分用了怎样的手法刻画井冈山翠竹?写出了竹子怎样的特点?第一部分有什么作用?
带问自学
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白描,写出竹子生长多且密集的特点。
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冒出来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比喻,写出了竹子挺拔、有些竹子生长位置隐秘的特点;拟人,写出了竹子姿态优美的特点。排比,写出了竹子形态各异,别有一番神采。
结构上:开门见山,让读者直接领略井冈山竹子的美。
内容上:描写竹子特征,为后文内容做铺垫,奠定全文赞颂竹子的感情基调。
3、默读第二部分,圈画出竹子用途的词语或句子,分类概括井冈山竹子有哪些革命功绩?描写了哪些与井冈翠竹相关的人物和事件?这些内容有何作用?
生活上:搭过帐篷、盛过水、蒸过饭、做过扁担挑粮食、做过吹火筒、被当成容器送饭、修竹桥和竹滑道、被砍伐运输做建筑材料。
战场上:做过梭镖、摆过三十里竹钉阵。
带问自学
当年用自己血汗保卫过第一个红色政权的战士们用竹子作为生活器皿、战场武器的原材料。
用竹筒给山头的红军送饭的两个“老表”。
当年毛主席和朱军长带领队伍用竹子做的扁担挑粮食。
被党派来的开发井冈山的中华儿女,用毛竹盖房,竹筒盛水做饭,用竹桥、竹滑道运下竹子为建设祖国做材料。
体现了井冈山翠竹在中华民族的革命战争年代和新中国建设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2、井冈山人冒着生命危险,历经千辛万苦,取得革命胜利凭的是坚韧不拔、坚韧不屈的革命精神,井冈山竹子也是如此。齐读8、9自然段,思考:井冈山竹子遭受过怎样的困境?它们在困境中有何表现?这里只是在写竹子吗?
在腥风血雨中被压、被烧、被砍;依旧挺立,依旧生长,彰显无限生机,过了二十年依旧青翠稠密。
交流质疑
不只是在写竹子!更是井冈山革命战士们的真实写照。
1、第7自然段“你看那毛竹做的扁担,多么坚韧,多么结实,再重的担子也能挑得起”中,“再重的担子”指的是什么?
表面:指的是给红军队伍送的粮食。
深层:竹扁担挑起的实际上是全体在战场搏杀的红军队伍,他们靠着竹扁担上的粮食要给中国挣来一个光辉灿烂的未来。
3、井冈山竹子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读第10-12自然段,总结概括人们和翠竹积极参与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又体现了什么样的精神力量?
交流质疑
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热爱祖国,投身建设。
4、最后一段中,作者对井冈山竹子的赞美,蕴含着什么样的深层含义?
作者从竹写起,写它挺拔,生长茂盛,不畏烧砍,春风吹又生,实际上是以竹喻人,层层推进,歌颂以井冈山革命人为代表的中国人民英勇顽强、不屈不挠,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寓情于物。
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了井冈翠竹的秀美外形和刚强气节,记述了井岗翠竹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作出的贡献,讴歌了井冈山人民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表达了作者对井冈山人民的崇敬之情。
课堂小结
井冈翠竹:葱郁挺美、不惧危险、甘于奉献
井冈人:英勇顽强、不屈不挠、无私奉献
练习反馈:1、物与志的配对
向日葵
溪流
蜗牛
荷花
心怀希望
勇往直前
负重前行
正直高洁
练习反馈:1、物与志的配对
向日葵
溪流
蜗牛
荷花
心怀希望
勇往直前
负重前行
正直高洁
练习反馈
2、自选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1)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2)他们肩上挑的,哪里只是粮食?挑的是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
(2)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毛主席和老一辈革命家所肩负的责任重大,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粮食,更是精神上的革命使命,突出了井冈山毛竹扁担所承载的历史意义和革命精神,增强了语气和情感表达。
(1)运用了远近结合的描写方法,先从远处写竹子的整体形象“郁郁苍苍,重重叠叠”,再从近处写竹子的不同姿态,如 “修直挺拔”“密密麻麻”“亭亭玉立”等,使读者对井冈翠竹有了更全面、更直观的感受,表现了竹子的繁茂与生机勃勃。
练习反馈
3、文中第⑥段和第⑦段的回忆有什么作用?
【示例】第⑥段和第⑦段的回忆,通过具体的事例,如竹筒饭、毛委员和朱军长挑粮食等,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井冈山竹子在革命时期的重要作用,进一步突出了“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这一主题,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情感更加真挚,也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革命先辈们的艰苦卓绝和伟大精神,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历史厚重感。
4、如果你是井冈山“百竹园”景点的讲解员,你如何根据本文内容,向游客简单介绍井冈翠竹?
练习反馈
示例:
游客朋友们,现在在我们面前的,就是郁郁葱葱、一望无垠的井冈翠竹。它们不仅别有一番婀娜多姿的神韵,而且有“革命的竹子”之称。革命斗争时期,它们被用来搭帐篷、做梭镖、吹风生火、盛水蒸饭、挑担送粮,还被削成竹钉抗击白匪,立下了赫赫战功。
硝烟退去,井冈翠竹依然生机无限。它们滑下溪水,转入大河,流进赣江,挤火车,走进了工地、工厂、矿山、城市、农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立新功!
朋友们,尽情欣赏吧,你会更深刻地理解井冈山人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
1、课下搜集阅读有关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有关资料和文章,进一步加深对井冈山革命历史的理解。
2、诵读或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在自己的作文中仿写句式。
家庭作业
下 课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