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 议题式同步课件(共33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 议题式同步课件(共33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2025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
作为中国文博界的“顶流”,故宫博物院集古代建筑群、宫廷收藏、历代文化艺术为一体,共藏有180余万件文物,一级藏品更是多达8000余件,堪称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
所谓文物不言,自有春秋。文物见证历史,承载文化,提供滋养。今天我们就云游“故宫博物院”,解读文物蕴含的“人文精神”!
文物仅仅是一件古老的物品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周易》讲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古人认为,观察大自然中日月星辰的变化,可以知晓四季转换的规律;观察人间万象,可以知晓人和社会的道理,通过礼乐教化促成人类的文明。


人文,在古代主要指礼乐教化、典章制度,即诗书、礼乐、法度等精神文明的创造,也泛指人事,即人类社会的行为、习俗或状态。中国古人的许多思想尤其是政治、伦理思想,都基于“人”提出,闪耀着人文关怀的光辉。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强调以人文化成天下,以人类社会和人本身发展的道理来教育世人,达到促进社会和谐、成就美好人生的目的,并由此发展出影响深远的中华人文精神。
—第7课 弘扬中华人文精神
—恰逢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云游故宫博物院,品味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
总议题:循迹故宫博物院,
叩响千年人文精神的时空回响
分议题1:步入展览天地,开启人文精神价值之门
分议题2:对话无声瑰宝,解语人文精神千年沉淀
步入展览天地,
开启人文精神价值之门
01
交流交往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主题。在历史之遇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与西亚之间跨越千年的交往交流,体悟我国与别国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和谐共处。
故宫博物院每年都会推出多个展览,涵盖了多个主题和领域。
在苏轼主题书画特展中,我们可以在诗文、书画中感受其豁达的人生态度。
“琴者,情也”。琴声可以直抒悲愤与决绝、可以在送别之际抒发离思别情...置身古琴展中,我们仿佛听到古人抒情达志的琴音跨越千年而来。
中国人将饮茶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诸多文人以茶言志:“人生当如茶,清廉胜浮华。”“宁饮清茶一杯,不愿涉足豪门。”
表露宁愿在清贫之中觅求一杯清茶的淡泊志趣。
议一议:从以上展览中,谈谈中华人文精神对你的启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与人们的生活实践紧密相连,彰显了中华民族对现实生活意义的探索和道德情操的涵养,具体表现在处世方法、教化思想、美学追求、生活理念等诸多方面。
知识总结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对现实生活意义的探索和道德情操的涵养。
②(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成就美好人生。
★③历史上的中华人文精神,渗透在诗书礼乐等精神文明的创造中,发挥了强大的熏陶教化、凝聚示范作用。
1.中华人文精神的价值 P59、P58蓝字、P62
02
对话无声瑰宝
解语人文精神千年沉淀
东汉朝廷授予乌桓族首领的官印。
乌桓是中国古代东胡族的一支。“率众长”为乌桓族部之长,“率众”的封号与其率众归附、守备边塞、助战平叛等事迹相关。
“汉保塞乌桓率众长”驼钮铜印
丁云鹏三教图轴
佛、儒、道三教创始者红衣罗汉、孔子、老子坐于树下共同探究玄理。
故宫博物院文物号:新00025705
故宫博物院文物号:新00105980
①这两件文物分别表达了不同民族和谐共处;
佛、儒、道三教创始者和谐共处的场景,从中给予我们何种处世方法的启示?
议一议
求同存异
②这种处世方法有何作用?请你能列举一些相应的例子。
既找出共同点,找到最大公约数,又保留不同点,尊重不同意见。
倡导和谐相处,协调不同意见,但不盲从苟同。
和而不同
有助于解决人际矛盾,为化解当代社会冲突提供重要启示。
这些古老的民族智慧不仅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方法,还影响了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理念。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多次阐述“求同存异”“君子和而不同”的中国主张。
知识总结
①内涵:求同存异,就是既找出共同点,找到最大公约数,又保留不同点,尊重不同意见。和而不同,就是倡导和谐相处,协调不同意见,但不盲从苟同。
②作用:求同能让人们更加亲近、友善,存异则让人们彼此尊重、包容。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有助于解决人际矛盾,为化解当代社会冲突提供重要启示。
(1)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P59
顾安竹石图轴
文物号:新00023082
梅清双松图轴
文物号:新00053975
玄烨行书九日对菊诗轴
文物号:故00237966
不与繁花竞,寒苞晚更香。
数茎偏挺秀,嘉尔傲风霜。
①“岁寒三友”(松竹梅)和“四君子”(梅兰竹菊)是传统诗词、绘画等文艺作品中常见的主题,寄托着中国人对高尚品格的推崇,从这些文艺作品中你体会到了哪些高尚品格?
议一议
梅:凌霜傲雪、玉洁冰清;兰:优雅朴素、高洁坚贞;
竹:中空外直、宁折不弯;菊:清新高雅、悠然宁静;
松:高风亮节、坚韧顽强等。
②你还知道哪些蕴含着中华人文精神的文艺作品?
这些文艺作品体现了什么思想?
文学和书法:如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作品《兰亭集序》。《兰亭集序》记述了兰亭周围的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体现了对生命的珍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独特看法,呈现出超然自得的魏晋风度。书法布局疏朗有致,笔法变化多端,取势纵横自如,可谓字字精妙,被誉为
“天下第一行书”。世人常用“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艺术。
知识总结
①内涵:各种各样的文化表现形式都承载着做人做事的道理,可以教育人、感化人,成就理想人格。
②作用: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对于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升精神境界具有重要意义。
(2)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P60
“文”指的是文学创作及作品;
“道”指的是作品蕴含的道理或思想。
“文”,主要指礼乐教化、典章制度,即诗书、礼乐、法度等精神文明的创造;
“化”,则是教化、教导民众,并使之改变。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
民族史诗《玛纳斯》
《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的英雄史诗,有二十三万余行,讲述了传奇英雄玛纳斯及其子孙七代带领柯尔克孜族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故事。
《玛纳斯》经久流传、生生不息,以史诗的恢宏叙事主题和崇高演述风格凝聚民心、团结人民,给予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希望和力量。
我国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成
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像《玛纳斯》这样的文化遗产,既是少数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
文物号:新00146004
种种人物鲜明逼真,井然有序;江河烟波浩渺,气象万千,壮丽恢宏;千里江山之壮阔....
观看《千里江山图》时,你内心产生了何种感受?
议一议
画家寄情于景,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自己的思想情感与外界景物融为一体,构成情景交融、物我交融的审美意象,使得这幅作品充满了生命力。
知识总结
①体现:诗歌、舞蹈、绘画、书法等文艺作品不但具有美妙形态,而且富有独特神韵,可谓“形具而神生”。在文化生活中,人们追求立象尽意,主张将人的思想情感与外界景物融为一体。
②作用: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气质。
(3)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P60
“形”即有形的形体,“神”则是内在的精神世界、生命活动和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
“情”外化为“景”,成为“景”的有机构成部分;“景”贯注了“情”,成为“情”的外化和显现,二者达成内在统一,构成情景交融、物我交融的审美意象。
原济陶渊明诗意册
文物号:新00128958-10/12
议一议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东晋诗人陶渊明的这些诗作感情真挚、朴素自然,表达了陶渊明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和俭朴、自然的生活态度,深受后人喜爱。
分析陶渊明的田园诗,你从中感受到何种生活理念?
①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体现对自然的亲近,反映了他对尘世的厌倦和对俭朴、自然生活的向往。
②淡泊名利、安贫乐道、追求心灵自由的生活态度,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③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描述了人生的短暂易逝,鼓励人们奋发进取。
总的来说,蕴含着回归自然、淡泊名利、追求心灵自由的生活理念。
知识总结
①体现:中华民族倡导俭朴、简约的生活方式,强调不为物役,追求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和谐统一。
②作用: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有助于人们坚守做人的品格,克服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有利于真正实现人的价值。
(4)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P61
强调在物质生活中的节俭和自律
追求内心平和、行为适当、人际关系和谐的生活态度
中和泰和
中和泰和。这是一种追求内心平和、行为适当、人际关系和谐的生活态度。
“中和”出自《礼记》,强调遵循中庸之道,找到恰当的道路,避免极端和偏离,以达到内外平衡的状态,包括诸多方面,如情绪的稳定、思想的平衡、行为的适当、人际关系的和谐等。
“泰和”,又称“太和”,出自《周易》,强调事物之间的整体和谐,达到一种完美的平衡状态。
总的来说,在日常生活层面,“中和泰和”体现了以豁达平和、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变化,在交往中尊重他人、理解差异,以和谐友好的方式解决分歧、塑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国家和社会层面,“中和泰和”意味着国家安定、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在国际关系层面,“中和泰和”展现了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秉承“协和万邦”的中国智慧,有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故宫中和殿(左)、太和殿(右)
知识总结
中华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
处世方法、
教化思想、
美学追求、
生活理念
等诸多方面。
2.中华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P59-P61
求同存异、和而不同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
形神兼备、情景交融
俭约自守、中和泰和
知识总结
影响深远的
人文精神
价值
体现
①彰显了中华民族对现实生活意义的探索和道德情操的涵养
②促进社会和谐、成就美好人生
③强大的熏陶教化、凝聚示范作用
①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
②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
③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
④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
随堂练习
03
随堂练习
1.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
人文精神理解不正确的是(  )
①它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
②它深邃博大,是解读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密码
③它彰显了中华民族对现实生活意义的探索和道德情操的涵养
④它包括讲仁爱、重民本等核心思想理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①对中华人文精神解读错误。②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念的特点与内容,解读错误。③是中华人文精神的重要性。本题为逆向选择题,因此选B。
B
随堂练习
2.孔子言:“君子和而不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倡蕴含
丰富多样性、承认差异和矛盾、承认个性和特殊性的和谐。
这启示我们要(  )
①求同存异,尊重不同意见
②和而不同,协调不同意见
③盲从苟同,保留不同意见
④耐心劝导,保证达成一致意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本题考查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题干中的“承认差异和矛盾”“承认个性和特殊性”等信息启示我们要求同存异,坚持和而不同,①②符合题意。“盲从苟同”说法错误,排除③。“保证达成一致意见”与题意不符,排除④。故本题选A。
A
随堂练习
3.2024年,央视总台特邀93岁的敦煌艺术和工艺美术设计研
究专家常沙娜设计《年锦图》。这幅作品展现了优美典
雅、别具韵味的中国传统纹样,寓意吉祥喜庆和对幸福繁荣
的美好向往。对此作品理解正确的是(  )
①体现了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
②富有独特神韵,追求立象尽意
③通过多感官切入,成为最优秀的文艺作品
④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气质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由题干中的“优美典雅、别具韵味”等信息可以看出,《年锦图》体现了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分析可知,①②④符合题意。③中的“最优秀”说法绝对,排除。故本题选A。
A
随堂练习
4.漫画启示我们要坚持(  )
解析:由漫画中的“厉行节约”“避免浪费”以及“拒绝浪费”等信息可以看出D符合题意。
D
A.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
B.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
C.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
D.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
随堂练习
5.(2024安徽合肥庐阳区三模改编)某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围绕建立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面向学生征集宣传标语。下列标语不适用的有(  )
①人而无礼,焉以为德
②求同存异,和而不同
③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④天地之大,黎元为本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①强调的是礼貌和礼仪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礼,就无法形成良好的品德。②求同存异能让人们更加亲近、友善,有利于彼此尊重、包容,有利于解决人际矛盾。③强调的是志向和勤奋对于事业成功的重要性。④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③④与建立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这一主题关联不大,但符合题意。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故选D。
D
随堂练习
6.(2024广东惠来期末改编)
材料1:雷锋热爱集体,关心战友、群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雷锋生活节俭,一双袜子补了又补,穿了多年不舍得丢掉……
(1)雷锋身上体现了怎样的核心思想理念和怎样的中华人文精神
材料2:要增强文化主体性,努力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中华文化,让中国故事更为生动、中国形象更加鲜活、中华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2)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有什么重要作用和意义
解析:(1)讲仁爱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俭约自守的中华人文精神。
(2)各种各样的文化表现形式都承载着做人做事的道理,可以教育人、感化人,成就理想人格;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对于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升精神境界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