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 同步课件(共33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 同步课件(共33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清明简介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唯一具有“节气”和“节日”
两种“身份”的清明,是我国重要的“八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在公历的4月5日。清明节气,与岁时物候相关,常以指导农事,有天朗气清、春耕时宜之意;清明节日,是人们扫墓祭祖、慎终追远的日子;因为二者相融,让清明兼具自然和人文内涵。
今天,我们就从清明习俗说开去,感受其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
THE FAR-REACHING HUMANISTIC SPIRIT
从清明习俗说开去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强调以人文化成天下,以人类社会和人本身发展的道理来教育世人,达到促进社会和谐、成就美好人生的目的,并由此发展出影响深远的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人文精神有哪些丰富内涵?我们应该怎样弘扬中华人文精神?
学习目标
体会人文精神中的道德内涵,在生活中践行人文关怀,提升道德修养。
借人文精神培养积极情感与独立思考等能力,塑造健全人格,用于探索自我价值。
通过清明节习俗的四个活动,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加强中华民族价值认同和文化自信,坚定政治方向,热爱伟大祖国。
中华人文精神的价值
中华人文精神的主要表现
中华人文精神的丰富内涵
说起清明,你想到了什么?
清明节我都要回乡祭祖,共读家训,在我们那可是很隆重的!
我奶奶常和我说“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这是几千年来农耕文化的智慧结晶。
我喜欢吃青团,用艾草汁和糯米粉做的,过了清明节可就吃不到了!
思考:一俗见精神,从上述同学的讨论中,谈谈人文精神对你的启发。
清明还有踏青呢!《八达游春图》就描绘的是古人清明踏青娱乐,出城郊游的景象。
点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对现实生活意义的探索和道德情操的涵养。中华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处世方法、教化思想、美学追求、生活理念等诸多方面。
知识归纳
KNOWLEDGE INDUCTION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对现实生活意义的探索和道德情操的涵养。
1. 中华人文精神的价值
知识归纳
KNOWLEDGE INDUCTION
2. 中华人文精神的主要表现
① 处世方法。
② 教化思想。
③ 美学追求。
④ 生活理念。
南北习俗差异中的“大同”
活动二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方地理环境的差别也造就了不同的清明习俗,你知道有哪些吗?
1. 南北方有没有共同习俗?
踏青、插柳、荡秋千、植树等。
南方
吃青团、清明螺、芥菜饭...
时间为清明节前三天后四天,称为“前三后四”
祭祀活动为压坟头纸,燃烧香烛
广东、广西、海南特有拜山
北方
吃馓子、子推馍、枣糕....
时间为清明节当天
祭祀活动为烧纸钱、燃烧香烛
南北习俗“大比拼”
地区
饮食习俗
祭祀习俗
2.在南北方不同的习俗中,却有着共同的精神内涵,你能说说是什么吗?
都表达了对祖先的怀念与尊敬、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对美好未来的期许等。
3. 这种从不同中求共同,保留差异追求和谐的处事方式被称为什么?
知识归纳
KNOWLEDGE INDUCTION
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事方法
求同存异,就是既找出共同点,找到最大公约数,又保留不同点,尊重不同意见。求同能让人们更加亲近、友善,存异则让人们彼此尊重、包容。
和而不同,就是倡导和谐相处,协调不同意见,但不盲从苟同。
内涵
思考:在集体生活、人际交往中,你遇到过哪些不同意见、矛盾分歧?又是怎么解决的?
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有助于解决人际矛盾,为化解当代社会冲突提供重要启示。
意义
KNOWLEDGE LINK
知识链接
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从此,“求同存异”也成为中国政府在外交方面一直倡导的方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多次阐述“求同存异”“君子和而不同”的中国主张。
扫墓仪式中的德育课堂
活动二
每年的清明节是小林一家最重视的节日,其中扫墓是最隆重的环节。一大早小林就跟着爷爷去扫墓。爷爷教他把青团和水果摆整齐:“青团要摆三盘,代表天、地、人和谐。”小林发现爷爷还带了一本旧家谱,里面夹着张泛黄的纸,写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爷爷指着墓碑说:“这是你太爷爷,他当年是村里老师,每天教学生背《朱子家训》。”爷爷翻开家谱念道:“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这是咱们林家的规矩。”他还讲起太爷爷用卖粮食的钱给村里修桥的故事,“做人要像桥一样,帮人过坎儿”。爸爸点燃三支香递给小林:“先鞠躬三次,再插香。腰要弯到90度,这是对祖先的尊重。”爷爷提醒他:“上香时心里默念家训,祖先会听见的。”小林认真照做,突然发现墓碑旁的小松树是他去年种的,已经长高了。回家的路上,小林主动帮爷爷拎祭品。爷爷笑着说:“这就是《朱子家训》里的‘见老者,敬之。晚上吃饭时,小林把掉在桌上的米粒捡起来吃掉:‘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太爷爷说的!”全家人惊喜地为他鼓掌。
1.小林家的扫墓活动体现了哪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这些文化思想是通过什么方式传承下来的呢?
孝、仁等
文学作品《朱子家训》
扫墓仪式中的德育课堂
3. 下列这些熟悉的文学作品分别传递了什么中华文化理念?
忠义与智谋
义气与反抗
修行与坚持
繁华与虚幻
4. 除了文学作品之外,还有什么其他的文艺形式?
知识归纳
KNOWLEDGE INDUCTION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
各种各样的文化表现形式都承载着做人做事的道理,可以教育人、感化人,成就理想人格。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对于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升精神境界具有重要意义。
内涵
意义
陇上踏歌行
陇上踏歌行
舞蹈艺术
河南卫视清明奇妙游
陇上踏春之美学追求
1. 你觉得这段舞蹈美吗?美在何处?
美在动作流畅,美在山水与舞蹈的融合,美在传递出来的欢乐的情感。
绘画《踏歌图》宋 马远
一半是山河湖海 一半是怡然自得
舞蹈《陇上踏歌行》
绘画《踏歌图》宋 马远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陇上踏歌行》是河南卫视与中国歌剧舞剧院合作的舞蹈,灵感来源于南宋画家马远的《踏歌图》。
《踏歌图》描绘的是田间小道上四位老农踏歌欢庆的景象。画中的山间、田地、小道、拱桥、牧牛、柳树都在桂林山水中呈现,欢唱起舞的也变成了一群男子,但细看之下,他们的舞蹈动作也与画中老农的动作有几分神似,传递出的都是丰年乐景下怡然自得的气象。
2. 结合作品的介绍,你能再说说美在何处吗?
3. 同学们,除了舞蹈和绘画之外,还有什么能凸显中华文化的美学追求呢?
无论是舞蹈还是绘画,都美在形神兼备、情景交融。
书法艺术
THE ART OF CALLIGRAPHY
古诗词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陆游
ANCIENT POETRY
知识归纳
KNOWLEDGE INDUCTION
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
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诗歌、舞蹈、绘画、书法等文艺作品不但有美妙形态,而且富有独特神韵,可谓“形具而神生”。在文化生活中,人们追求立象尽意,主张将人的思想情感与外界景物融为一体。
内涵
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气质。
意义
“立象尽意”是一种哲学和美学观点,源自《周易》和《易传》,强调通过形象来充分表达意念。
立象尽意
传统与现代的平衡之道
1. 你参与过清明节祭祀吗?说说你参与或者你见过的祭祀方式,并谈谈你的看法。
“ ”
但是我还是很不喜欢烧纸祭祀的习惯,污染空气还加重了环卫工人的负担,最重要还有火灾隐患!

你说的对!不过我们现在也可以用别的形式寄托哀思,如何鲜花祭祀、网上祭祀等等,大家的生活理念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呢!
传统与现代的平衡之道
2024年鲜花祭祀的比例显著提升,达到了71.33%。 根据民政部清明节祭扫工作办公室的统计,2024年4月1日至7日,全国各地累计接待现场祭扫群众5101.27万人次,其中选择绿色低碳祭扫方式的群众达3638.8万人次,占现场祭扫总人次的71.33%,较去年同期占比提高了3.63个百分点 。
此外,全国开通了1164个网络祭扫平台,服务网络祭扫群众40.98万人次;各地共累计安葬骨灰4.86万份,其中采取海葬、树葬等绿色生态葬方式的有5554份,占安葬总数的11.4%,较去年同期占比提高了5.87个百分点 。
2. 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
3. 结合以上材料,你会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寄托哀思?为什么?
这些数据表明,绿色殡葬理念正逐步获得群众认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
判断一下,以下情境中的消费行为是否合理?
1. 小红看到同学买了新手机,也要求父母给自己买最新款的手机,尽管她的旧手机还能正常使用。 ( )
2. 小明在超市购物时,发现薯片正在打折,便买了好几包,尽管他平时并不怎么吃薯片。 ( )
3. 小丽在书店看到一本喜欢的书,但价格有点贵,她决定先记下书名,等以后有优惠再买。 ( )
4. 小强为了买限量版球鞋,连续一个月不吃早饭,把省下来的钱都用来买鞋。 ( )
判断一下,以下情境中的消费行为是否合理?
5. 小美和同学一起去游乐园玩,她提前在网上购买了优惠票,并自带水和零食。 ( )
6. 小刚看到网上有“免费领取”的活动,便填写了自己的个人信息,结果收到了很多垃圾短信和电话。 ( )
7. 小芳在购买文具时,会优先选择环保、耐用的产品,尽管价格可能稍贵一些。 ( )
8. 小华为了在朋友圈炫耀,经常购买一些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并拍照发朋友圈。( )
探究与分享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东晋诗人陶渊明的这些诗作感情真挚、朴素自然,表达了陶渊明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和俭朴、自然的生活态度,深受后人喜爱。
查阅陶渊明的田园诗,谈谈你从中感受到的生活理念。
知识归纳
KNOWLEDGE INDUCTION
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
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中华民族倡导俭朴、简约的生活方式,强调不为物役,追求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和谐统一。
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有助于人们坚守做人的品格,克服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有利于真正是实现人的价值。
内涵
意义
俭约自守:俭约自守出自《素书》,原文是“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意为做人要以勤俭节约来要求自己,这是中华民族的一项传统美德。
中和泰和:“中和泰和”则是指一个人表现的非常谦虚,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能让人感受到他心中的美好。这种态度能够得到周围人的认可,所做的事情才能变得正确。
俭约自守和中泰和的生活理念强调谦虚、节制和和谐,认为只有通过这样的态度和行为,才能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
词语解释
知识归纳
KNOWLEDGE INDUCTION
3. 中华人文精神的丰富内涵
①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有助于解决人际矛盾,为化解当代社会冲突提供了重要启示。
②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对于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升精神境界具有重要意义。
③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气质。
④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有助于人们坚守做人的品格,克服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有利于真正实现人的价值。
知识小结
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
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
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
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
素养提升
1. 活动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核心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孝亲、环保)
3. 实施步骤:
第一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人文清明”方案
示例:“家庭植树祭祖:种一棵树,续千年情”
课堂训练
A.友好相处,消除差异
B.相互尊重,逐渐趋同
C.求同存异,和而不同
D.开放包容,全盘模仿
1. 春秋时期,管仲和鲍叔牙是好友。两人虽然性格和才能各异,但能够相互理解和尊重,共同为齐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这启示我们与他人相处应该( )
课堂训练
A. 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
B.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
C. 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
D. 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
2. 《石灰吟》是明代文学家于谦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表达了于谦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启迪人们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体现了( )
课堂训练
A. 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
B.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
C. 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
D. 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
3.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取材于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青绿两色,点染出中国山水的清朗峻秀;舞步蹁跹,传递出传统文墨的意蕴悠远。这体现了( )
课堂训练
A. 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
B.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
C. 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
D. 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
4. “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东晋诗人陶渊明的这些诗作感情真挚、朴素自然,表达了他(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