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对外交流 课件(18页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3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对外交流 课件(18页PPT)

资源简介

(共18张PPT)
新课导入
“南海一号”沉船
“南海一号”出水瓷器
“南海一号”沉船打捞现场
“南海一号”是南宋初期一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时失事的木质沉船,1987年发现于广东阳江海域,残存长22米,宽约9米。目前,沉船中共发现18万余件文物,其中已出水2000多件完整瓷器。这批瓷器带有明显的异域风格,包括具有浓郁阿拉伯风情的酒壶、大瓷碗等,被认为是宋代接受海外订货来样加工的产品。“南海一号”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
“南海一号”的发现可以得出什么历史信息?
为什么这一时期的对外交流如此频繁?又有什么影响?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13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对外交流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宋代海路交通路线图、元朝交通路线图,了解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状况及新发展。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2.通过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海外贸易的盛况,从政府管理、对外政策和交通状况等方面,分析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中外文化交往的史实,认识中国古代文化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对外交流,认识宋元时期繁荣的经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家国情怀)
一、发达的中外交通
1.唐朝中后期,陆上交通下降
草原丝绸之路
宋朝与西域、中亚的陆路交通被阻断后,辽夏金通过草原丝绸之路仍维持着与西域、中亚较大规模的交流。
受割据、战乱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经由西北、中亚连通亚欧大陆的丝绸交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
一、发达的中外交通
2.宋代海路交通发达
高丽
日本
东南亚
印度
阿拉伯
东非海岸
(1)原因:①陆路交通被阻断;②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③经济重心南移;④繁荣海外贸易的推动。
(2)航线:宋代海路形成了多条航线,可通往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海上丝绸之路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交流的主要通道。
(3)特点:出发地点集中在东南沿海港口城市,航线多,贸易范围广。
(4)最远到达:波斯湾及东非海岸
辽夏金:丝绸之路维持着与西域、中亚较大规模的交流。
一、发达的中外交通
3.元朝海陆并举
▲元代交通路线图
日本
高丽
东南亚
印度
阿拉伯
东非海岸
地中海沿岸
(1)概况:元朝建立后,陆路和海路交通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开创了中外交通的新局而。
(2)陆路交通:元朝打通了北方和西北被阻断的陆路交通线,建立了与中亚、西亚及东欧等地区的联系。
(3)陆上:①陆上丝绸之路畅通,并向西延伸,到达俄罗斯等欧洲国家。②形成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
(4)海上: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①东海航线可通达朝鲜半岛、日本,南海航线可通达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东非和欧洲等地。
原因:
①元代国家统一,幅员辽阔;
②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
③繁荣海上贸易的推动;
④元朝陆路交通网络的完善 ;
一、发达的中外交通




宋元时期的海上交通发达的条件是什么?
造船和航海技术有了发展;(使用指南针、初步掌握了潮汛、信风、气象的规律)
宋代南方地区相对统一稳定,元朝实现中国古代第四次大统一;
宋元时期的经济繁荣为中外贸易往来提供了有利条件;
海运的优势: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
二、繁荣的海外贸易
1.政府管理: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
(1)机构:港口设立市舶司
(2)职能:管理船舶、关税、货物及外商招徕等。
(3)地位:宋元时期外贸税所得,在政府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上(宋高宗)曰:“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万计。”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2.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
①中外交通发达
②政府政策的支持
③造船技术的进步
④航海技术的进步
⑤经济的繁荣
二、繁荣的海外贸易
3.范围与规模
(1)宋元:海外贸易超过前代。当时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半岛、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①宋元时,中国与阿拉伯、波斯以及东非之间有大量的商船定期往返。
②宋代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六十个,元代时达到140多个。
(3)辽金:与朝鲜半岛、日本、波斯、大食等国都有贸易关系。
(2)贸易范围:近至朝鲜半岛、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等是与中国交往最密切的国家和地区。
二、繁荣的海外贸易
4.海外贸易繁荣的表现
六胜塔
①港口:广州、泉州、明州等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②贸易范围:东亚、东南亚、印度及孟加拉湾沿岸地区、红海周围及东非沿海地区
③贸易商品:中国以输出瓷器、茶叶和丝织品为主,进口货物多为香料、象牙、珠宝等
香料、象牙、珠宝
中国
外国
瓷器、茶叶、丝织品
手工业制成品
原材料和初级制品
进口商品在北宋前期不超过50种,到南宋激增至300余种。
“南海一号”沉船打捞现场及出水瓷器
5、海外贸易繁荣的特点
与五六十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关系
与超过140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关系
①贸易范围广
观察下列两幅地图,找出宋元时期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三大商港:广州、泉州、明州
②贸易种类丰富
③双向贸易
④贸易数量大
二、繁荣的海外贸易
三、密切的中外文化交往
1.背景:辽宋夏金元时期,陆路和海路交通的发展,使中外物质、科技文化的交流进一步密切起来。
2.原因:①陆路和海路交通的发展;②外来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在元朝受到重视。
《回回药方》书影
3.交往概况 (1)引进来
①西方的药物、天文、历法、数学、建筑、音乐、宗教等传到中国;
②外来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在元朝受到重视。元世祖任用波斯人主持天文历法工作;
③元朝还收集和翻译了一些阿拉伯医学书籍,《回回药方》中记载了 治疗骨折的方法。
材料:世祖至元四年,扎马鲁丁造西域仪象。——《元史 天文志》
三、密切的中外文化交往
3、交往概况 (2)传出去
①中国的创造发明,如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纸币和驿传制度等输往国外;
②天文、历法、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传到亚洲其他国家和欧洲,对亚欧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③中国的外销瓷器、丝绸深受外国人喜爱。西亚和北非工匠仿制的瓷器,器型、花纹和色彩等,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
医学、天文、历法、数学、建筑、音乐、宗教等传到中国。
中国
西方
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纸币和驿传制度等输往国外,天文、历法、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传到亚洲其他国家和欧洲。
双向交流
共同发展
特点:交往频繁、交往范围广;双向交流,共同发展
三、密切的中外文化交往
4.影响:①对亚欧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起到重要作用。②其他国家和地区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
马可·波罗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忽必烈时(1275年)通过陆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在中国各地游历参观甚至在政府任职,17年之后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返回威尼斯。马可·波罗来华,他的《马可·波罗行记》激发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等。
马黎诺里由泉州起航,经印度、斯里兰卡、霍尔木兹、巴格达、耶路撒冷、塞浦路斯,于 1353 年抵阿维南城,进呈元顺帝致教皇克莱孟六世的国书。
三、密切的中外文化交往
任务: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宋元时期文化交往密切的原因?概括特点 启示
特 点
领域广泛、内容丰富、双向交流、共同发展
材料:北宋初年,阿拉伯药物大量出口到中国,计有100来种,阿拉伯人的“吹鼻术”(将药末吹入鼻子)成为中原流行的一种治疗手段。……元代,阿拉伯医学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1273年春,秘书监收集了多种伊斯兰医学书籍,据此编撰《回回药方》,并设置“回回药物院”等机构研究和推广阿拉伯医学……阿拉伯医学家阿维森纳很推崇中国医学,他所著的《医典》广泛收录中国药物,还采用了针灸、泥疗、汗蒸法;在诊断方面,他很注意切脉,将脉搏区别为48种。在他的推动下,中国的医学深入了西方。 ——【英】K 特拉维斯《伊斯兰医学史》
原因
政策开明、科技进步、贸易繁荣、交通发达
启示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我们应以开明、尊重、平等、包容的态度对待人类文明。
课堂小结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对外交流
唐陆路衰落、宋海路为主
元朝通陆路、海路鼎盛
设市舶司管理贸易
陆海路促进文化交往
发达的中外交通
西方传入中国的科技文化
密切的中外文化交往
中国外传的发明与器物
繁荣的海外贸易
随堂训练
1.汉唐时,陆上丝绸之路非常繁荣,是中外交往的主要通道。宋代,陆上丝绸之路地位下滑,海路形成了多条航线。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朝贡贸易的发展需要 B .市舶司管理能力提高
C .政治经济形势的变迁 D .外国人热衷中国市场
2.元朝扩展了汉唐交通网,在全国遍设驿站,构成了以大都为中心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驿站交通网。"陆则以马、以牛,或以驴,或以车,而水则以舟"。这些举措旨在( )
A .适应广阔疆域的统治需求 B .削弱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 .促进交通工具的进步 D .消除边疆与内地差距
C
A
随堂训练
3.“一带一路”倡议中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源自汉朝时已形成的海上交通。中国古代海上交通范围大为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主要是在( )
A.东汉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4.宋朝与日本、东南亚、阿拉伯乃至非洲都保持着密切的国际贸易。日本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对宋钱趋之若鹜,宋钱几乎成为他们的国际货币。这说明宋朝( )
A.对外贸易繁荣 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C.钱币制作精美 D.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C
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