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3.3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第2课时)分层练习(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3.3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第2课时)分层练习(含解析)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3.3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第2课时) 分层练习
科学观念:了解温度对物质性质的影响;了解物质变化的证据。
科学思维:能微观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辨认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探究实践:了解探究物质变化规律的方法和应用;学习研究物质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
态度责任: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1.陶瓷是中华民族在人类科技史上的伟大发明。下列陶瓷制作工艺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混合 B.成型 C.晾干 D.烧结
2.自来水厂净化水的过程可表示为:取水→沉降→过滤→吸附→消毒→配水。下列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沉降 B.过滤 C.吸附 D.消毒
3.银是一种银白色金属,密度较大,具有良好的导电性,长期放置会被氧化而发黑。其中属于银的化学性质的是(  )
A.银白色 B.密度较大
C.导电性良好 D.能被氧化
4.某同学用干冷的烧杯罩在点燃着的蜡烛火焰上方,如图所示,下列能作为蜡烛燃烧发生了化学变化的证据是(  )
A.出现“蜡烛油” B.蜡烛变软
C.闻到了蜡烛油的气味 D.烧杯内壁出现水珠
5.下列变化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B.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C.有气体生成 D.有新物质生成
6.用来判断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
A.固体逐渐减少
B.有气泡产生
C.生成了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D.所得液体的颜色发生了变化
7.镁带投入到食醋中,能证明其是化学变化的现象是(  )
①镁带逐渐减少,直至消失 ②镁带表面有大量气泡产生
③溶液的温度略有升高 ④食醋气味逐渐减轻,直至消失.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8.蜡烛燃烧时会发光发热,并产生二氧化碳,同时有一部分石蜡受热熔化。关于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石蜡熔化是物理变化
②只要是发光发热的变化,都属于化学变化
③化学变化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物理变化
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之间没有本质区别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9.铁粉露置在空气中时间久了以后会变成铁锈,下列选项能作为此变化是化学变化的最可靠证据的是(  )
A.“铁粉”的质量增加了 B.“铁粉”的颜色变红了
C.“铁粉”的体积膨胀了 D.“铁粉”不能被磁铁吸引了
10.为应对新冠疫情,我们要养成勤洗手的习惯,还可以用75%的酒精溶液对手进行消毒。查阅资料发现:酒精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易燃、易挥发的无色透明液体;具有略带刺激性的特殊香味;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可用作燃料和消毒剂。请回答下列问题:
(1)属于物理性质的有    (回答一点即可);
(2)属于用途的有    (回答一点即可);
(3)酒精燃烧属于    (选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11.某同学进行实验,其过程如下:
a.研磨:将硫的块状固体通过研钵磨成硫的粉末;
b.混合:将1g铁粉与1g硫粉混合均匀;
c.加热:将上述混合物加热一会儿,产生强光、放热现象,冷却后得到一种黑色的固体.
请回答:
(1)小明认为b是物理变化过程,你认为a是   变化过程,c是   变化过程。
(2)证明b是物理变化过程的方法是   。
(3)证明c是化学变化过程的方法是   。
12.胆矾是一种蓝色晶体,化学式是CuSO4 5H2O,胆矾受热时易失去结晶水,成为白色的无水CuSO4,在工业上精炼铜、镀铜等都要用胆矾.上述对胆矾的描述中,没有涉及到的是(  )
A.物理性质 B.制法 C.用途 D.化学性质
13.2017年哈佛大学科学家在《科学》杂志上发布了获取金属氢的相关报告。将微小的固态氢置于 488 万个标准大气压下,氢气分子破裂为氢原子,由氢原子直接构成金属氢。金属氢具有金属的性质,储藏着巨大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B.金属氢与氢气的化学性质相同
C.金属氢的形成过程中,氢原子核发生了改变
D.金属氢的构成可能与钠相似
14.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图,请回答:
①变化I表示的是   变化(已知:●代表氧原子,〇代表硫原子)。
②图1中显示的是   (纯净物或混合物)。
③由上述微观图可得到什么信息?   。
15.如图是在上科学课“几个重要的科学概念”一节时,小明和小亮发生的争论,他们列举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回答下面的问题。
(1)小明认为“物质在发生变化时,如果发光、发热,一定是物理变化”。他可以列举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有    。
(2)小亮认为“物质在发生变化时,如果发光、发热,一定是化学变化”。他可以列举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有    。
(3)小明和小亮两位同学发生争论的原因是    。
16.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研究蜡烛燃烧的产物,设计了以下实验,如图所示。取A、B两个空集气瓶,瓶底分别装有澄清石灰水和无水硫酸铜,瓶口均用玻璃片盖好。(已知:无水硫酸铜为白色固体,遇水会变成蓝色)
①点燃集气瓶A中的蜡烛,观察到蜡烛燃烧的产物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②点燃集气瓶B中的蜡烛,观察到蜡烛燃烧的产物使无水硫酸铜变成蓝色。
(1)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过程是    (填字母)。
A.物理变化
B.化学变化
C.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2)以上实验说明蜡烛的燃烧产物有:   。
17.新型发光陶瓷是将高科技蓄光材料融入传统陶瓷釉料中,经高温改变矿物结构而形成。它吸蓄光能后,可在阴暗环境中自行发光。如图是其部分生产流程,分析并回答问题:
(1)上述设备中,一定有化学变化发生的是    (填设备名称)。
(2)练泥机中,胚料在研磨后能使反应更充分。在科学中有很多“通过增大表面积以提高化学反应速率”的例子,请你再举一个类似的例子    。
18.许多物质燃烧都伴随发光放热的现象,王刚同学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王刚和小组的同学对此展开了探究:
【知识回顾】化学变化的本质是    。
【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猜想与假设】猜想1:都是化学变化;猜想2: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实验与分析】同学们设计了下列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1)将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火焰上,观察到:烧杯内壁出现    ;手摸烧杯壁有    ;蜡烛火焰逐渐变小至熄灭。
(2)将烧杯迅速倒置,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观察到石灰水发生了变化,蜡烛燃烧产生了新物质。蜡烛燃烧为 变化。
(3)观察白炽灯(灯丝为钨丝):
通电前 通电中 通电后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有发热感觉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分析: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    变化。
【实验结论】猜想    (填“1”或“2”)正确。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3.3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第2课时) 分层练习
科学观念:了解温度对物质性质的影响;了解物质变化的证据。
科学思维:能微观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辨认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探究实践:了解探究物质变化规律的方法和应用;学习研究物质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
态度责任: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1.【答案】D
【解答】解:A、混合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成型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晾干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烧结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这里的新物质是指和变化前的物质是不同种的物质,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答案】D
【解答】解:A、沉降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过滤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吸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消毒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3.【答案】D
【解答】解:A、银白色,颜色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B、密度较大,密度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C、导电性良好,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D、能被氧化,氧化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要记忆有关银的性质,并能够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4.【答案】D
【解答】解:判断蜡烛在氧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需抓住其本质特征产生新物质。出现“蜡烛油”、蜡烛变软、闻到了蜡烛油的气味,都不能说明产生了新物质;烧杯内壁出现水珠,说明有新物质生成,是判断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是对化学变化特征的考查,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
5.【答案】C
【解答】解:A、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一定发生变化,故选项错误;
B、发生化学变化时,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有新的分子生成,一定发生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C、有气体生成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如水加热变成水蒸气,故选项正确;
D、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一定发生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6.【答案】C
【解答】解:判断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是否是化学变化,关键是看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选项A、B、D均是描述的现象,不能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而选项C说明有新物质生成,是判断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
故选:C。
【点评】对于新物质的生成的判断是建立在颜色等现象变化基础上的,所以要通过现象的变化分析物质发生的变化的实质.
7.【答案】C
【解答】解:A中③不能说明是化学变化的现象,如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使温度升高,是物理过程,故A错误。
B中③不能说明,故B错误。
C中①是固体溶解,②是有气体生成,③醋酸反应消失都是化学变化的现象,故C正确。
D中③不能说明,也可能是化学变化中的现象,也可能不是,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在化学变化中看、闻、听、摸等感觉到的,都是变化中的现象,注意描述的规范性.
8.【答案】B
【解答】解:①蜡烛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石蜡熔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正确;
②化学变化中,常伴随一些现象的发生,如发光、放热等,但是这些现象不能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直接依据,因此发光发热的变化,不一定属于化学变化,错误;
③蜡烛燃烧的过程中,由于反应放热,会有蜡烛熔化,因此化学变化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物理变化,正确;
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错误;
故正确的有:①③;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学变化的特征、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等相关知识掌握化学变化的特征即可解答。
9.【答案】D
【解答】解:A、铁粉”的质量增加了,并不能说明有新物质生成,故A不可靠;
B、“铁粉”的颜色变红了,不能说明是化学变化,例如氧气变为液态,变成淡蓝色,所以颜色变化不能说明是化学变化,故B不可靠;
C、“铁粉”的体积膨胀了,并不能说明有新物质生成,故C不可靠;
D、“铁粉”不能被磁铁吸引了,说明成分发生了变化,有新物质生成了,是化学变化的最可靠证据。
故选:D。
【点评】正确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关键是判断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方法是比较变化前后物质的差别:是只限于物质的状态变化,还是物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10.【答案】(1)无色(合理即可);
(2)用作燃料等;
(3)化学。
【解答】解:(1)酒精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易燃、易挥发的无色透明液体;具有略带刺激性的特殊香味;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以上性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来表现,都属于物理性质;
(2)酒精可用作燃料和消毒剂,是酒精的用途;
(3)酒精燃烧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故答案为:(1)无色(合理即可);
(2)用作燃料等;
(3)化学。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善于从题干中提取有用信息,并能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11.【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a、研磨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加热铁粉和硫粉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可用磁铁对混合物进行吸引,然后称量吸引铁粉的质量,发现仍为1g,证明是物理变化;
(3)可用磁铁对黑色物质进行吸引,固体不被吸引,说明黑色物质的性质已经不同于原来的铁粉与硫粉,据此确定发生了化学变化.
故答案为:(1)物理;化学;(2)可用磁铁对混合物进行吸引,然后称量吸引铁粉的质量,发现仍为1g;(3)可用磁铁对黑色物质进行吸引,固体不被吸引.
【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12.【答案】B
【解答】解:A、胆矾是一种蓝色晶体,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B、对胆矾的描述中,没有涉及到的是制法,故选项正确;
C、在工业上精炼铜、镀铜等都要用胆矾,属于用途;故选项错误;
D、胆矾受热时易失去结晶水,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等,要记忆有关胆矾的性质,并能够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3.【答案】D
【解答】解:A、将微小的固态氢置于 488 万个大气压下,氢气分子破裂为氢原子,由氢原子直接构成金属氢,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说法错误。
B、金属氢具有金属的性质,与氢气的化学性质不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C、氢气分子破裂为氢原子,由氢原子直接构成金属氢,金属氢形成过程中,氢原子核没有发生改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由氢原子直接构成金属氢,钠是由钠原子构成的,金属氢的构成可能与钠相似,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理解题意,掌握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方法、常见物质的微观构成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4.【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由为的变化可知,在变化I中有新的分子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图1中的物质是由不同种的分子构成,属于混合物;
(3)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的破裂、原子的重新组合等.
故答案为:(1)化学;(2)混合物;(3)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等.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物质构成的微粒、学会从微观的角度看化学变化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5.【答案】(1)电灯通电时发光、发热;
(2)燃料燃烧时发光、发热;
(3)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时,都可能伴有发光、发热现象。
【解答】解:(1)电灯通电时会发光、发热,但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2)各种燃料燃烧时,发光、发热的同时有形的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3)小亮和小明得出的结论不同主要是因为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时,都可能伴有发光、发热现象。
故答案为:(1)电灯通电时发光、发热;
(2)燃料燃烧时发光、发热;
(3)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时,都可能伴有发光、发热现象。
【点评】正确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关键是判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方法是比较变化前后的物质区别:是否是物质的种类发生了变化。
16.【答案】(1)C;
(2)二氧化碳和水。
【解答】解:
(1)物理变化指没有新的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过程,蜡烛熔化是物理变化,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故答案为:C;
(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无水硫酸铜变蓝,说明有水生成,所以以上实验说明蜡烛的燃烧产物有二氧化碳、水,故答案为:二氧化碳和水。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蜡烛的燃烧实验,注意在书写化学方程式后,首先检查化学式,再检查是否配平、反应条件和沉淀、气体符号的标注。
17.【答案】(1)烧成炉。
(2)燃料煤做成蜂窝煤。
【解答】解:(1)上述设备中,一定有化学变化发生的是烧成炉。
故答案为:烧成炉。
(2)练泥机中,胚料在研磨后能使反应更充分。在科学中有很多“通过增大表面积以提高化学反应速率”的例子,例如燃料煤做成蜂窝煤。
故答案为:燃料煤做成蜂窝煤。
18.【答案】有新物质生成;
水珠;发热
化学
物理;
2。
【解答】解:【知识回顾】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物质生成,故填:有新物质生成;
【实验与分析】(1)蜡烛燃烧放出热量,所以感觉到烧杯的外壁变热;而烧杯内壁产生了水;蜡烛火焰逐渐变小至熄灭.故填:水珠;发热;
(2)将烧杯迅速倒置,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所以蜡烛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填: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
(3)灯泡通电后发光放热,比较通电前后灯丝的变化可以知道灯丝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所以可以判断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光通电发光、放热属于物理变化,故填:发烫;物理;
【实验结论】根据上述实验可以知道发光、放热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即猜想2正确.故答案为:2。
【点评】本题以试验探究的形式验证了发光放热的变化,由此可以得出判断物质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主要标准为是否产生了新的物质。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