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3.3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第1课时)分层练习(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3.3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第1课时)分层练习(含解析)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3.3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第1课时) 分层练习
科学观念: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及区别。
科学思维:能微观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辨认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探究实践: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态度责任: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1.下列我国古代的技术应用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粮食酿酒 B.棉纱织布
C.火药应用 D.瓷器烧制
2.“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云南建水人早在3500多年前就掌握了制陶技术。下列陶瓷制作过程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镇浆制泥 B.拉坯造型
C.高温烧制 D.磨光上釉
3.氮化硅是一种性能优异的非金属材料,它具有熔点高、硬度大、耐腐蚀、绝缘性好等特点。用它制作切削刀具是利用了该材料的(  )
A.熔点高 B.硬度大 C.耐腐蚀 D.绝缘性好
4.下列实验室中的交流,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锥形瓶:“同学们不爱惜我,我被摔碎了。”
B.铁架台:“好难受啊!我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了。”
C.酒精灯:“帽子哪里去了?我的燃料越来越少了。”
D.氯化钠:“把我扔在水中,我就隐身了。”
5.下列一种性质与其它三种性质不同的是(  )
A.延展性 B.挥发性 C.腐蚀性 D.吸附性
6.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  )
A.变化时物体的形状是否改变 B.变化时是否生成新的物质
C.变化时是否有光和热产生 D.变化时物体的状态是否改变
7.诗词中蕴含着中华文化的精髓,下列诗句描写的变化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C.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D.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8.下列是一些物质的自我介绍,其中介绍自己化学性质的是(  )
A.我是紫红色固体 B.我在自然界中硬度最大
C.我在常温下是气体 D.我能杀死新型冠状病毒
9.若长期食用“地沟油”可能会引发癌症。以下都是辨别“地沟油”的简易方法,其中一定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看油是否透明 B.听油燃烧时是否有“噼啪”声
C.闻油是否有异味 D.降温看油是否更易凝固
10.在物理变化中,一定不变的是(  )
A.分子的运动 B.分子间的间隔
C.分子的物理性质 D.分子的构成和结构
11.常用的“灭火弹”里装有液态四氯化碳,使用时,液态四氯化碳迅速转化为气态并覆盖在火焰上。据此推测,四氯化碳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
A.气态时密度比空气大 B.沸点较低,容易气化
C.不支持燃烧 D.可燃性
12.下列物质在生活中的用途体现其化学性质的是(  )
A.盐水用于选种 B.活性炭用于冰箱除味
C.氢氧化铝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D.水银用作体温计的测温物质
13.阅读下列信息:①木炭是灰黑色的多孔性固体;②木炭能燃烧;③我国某些地方冬天用木炭来取暖;④将木炭粉碎;⑤木炭可用于制造渗碳剂;⑥取一块木炭点燃,放入氧气瓶中燃烧,发出白光。上述描述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填序号,下同),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属于用途的是    。
14.请在下列小题的横线上选填“①物理变化”、“②化学变化”、“③物理性质”或“④化学性质”:
(1)蜡烛燃烧    
(2)蜡烛受热熔化    
(3)糖能溶于水    
(4)酒精受热挥发    
(5)酒越陈越香,有一部分变成了醋    
(6)氧气能支持可燃物燃烧,本身不能燃烧    
(7)盐酸具有刺激性气味    
(8)生石灰加水变成熟石灰    .
15.下列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铜呈紫红色,可用作导线 B.石墨能导电,可用作润滑剂
C.金刚石无色透明,可用于切割玻璃 D.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作保护气
16.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①点燃酒精灯,酒精燃烧;②一段时间后蜡烛熔化、掉落;③再过一段时间后火柴燃烧。则下列有关分析中,正确的是(  )
A.①中酒精燃烧属于物理变化
B.②中蜡烛熔化属于化学变化
C.②③的现象能说明所有金属都具有导热性这一物理性质
D.①③中的现象体现出物质可燃性这一化学性质
17.自来水的生产过程主要包括以下流程,其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A B.B C.C D.D
18.为解决能源危机,下列新能源的开发过程,只发生了物理变化的是(  )
A.将乙醇与汽油混合生产乙醇汽油 B.农村用生活垃圾制沼气
C.“地沟油”在硫酸催化下制生物柴油 D.利用太阳能电解水制氢气
1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在化学变化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C.物理变化后物质颜色一定不变
D.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
20.某公司通过提取玉米中的某种营养成分,加工成可以承受110℃高温的“玉米杯”。玉米杯在自然环境中降解的产物只有水和二氧化碳,既安全又环保。玉米杯加工流程如图所示。你分析,该加工流程过程中主要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发酵 B.降解 C.加工成型 D.融合
21.“碳海绵”是已知最轻的固体材料,密度仅0.16mg cm﹣3。其主要成分是石墨烯和碳纳米管等。两种碳单质,是一种良好的绝缘材料。下列关于“碳海绵”性质的推测不正确的是(  )
A.碳海绵能浮在水面上 B.碳海绵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
C.碳海绵不易导电 D.碳海绵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
22.下列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新物质”就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B.“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形状上有所不同的物质
C.“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质
D.“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组成或结构上有所不同的物质
23.汽车部分信息如图。下列描述中相关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钢化玻璃透光性好 B.合成橡胶做轮胎耐磨
C.汽车大灯可用稀有气体做电光源 D.铝合金做引擎盖,耐氧化耐腐蚀
24.下列叙述中,前者是化学性质,后者是该项性质表现出来的化学变化的是(  )
A.蜡烛有可燃性——点燃蜡烛产生黄色火焰,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B.铁的熔点高达1538℃——熔化的铁极易在空气中变成黑色物质
C.酒精易挥发——滴几滴酒精在手心上感到凉意
D.汽油能燃烧——人靠近汽车时,闻到一股刺激性气味
25.某天然气矿并发生特大“井喷”,含有的大量硫化氢的天然气逸出,造成人员的中毒死亡。硫化氢则是一种无色、有臭鸡蛋气味的剧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可溶于水,其水溶液显酸性,有可选性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和水。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硫化氢的物理性质:   (任写一点)。
(2)写出硫化氢的化学性质:   (任写一点)。
26.现有一种人工制成的膜,为探究淀粉和碘能否透过该膜,用铁架台、烧杯、用这种膜做成的袋、细棉线、1%的淀粉溶液、稀碘溶液等用品,设计如图的实验装置:
(1)碘能使淀粉变蓝,这是碘的   性质(填“物理”或“化学”)。
(2)如果实验结果是袋内外液体均不变蓝,则表明淀粉和碘均不能透过该膜;如果袋内液体变蓝,袋外液体不变蓝,则表明   。
27.胭脂红作为国家批准使用的食用合成色素,可用于食品、饮料、药品、化妆品等的着色,一旦超标使用,会对人体健康、生命安全造成危害。查阅资料:胭脂红色素又称食用赤色102号,是一种呈红色或暗红的颗粒或粉末,易溶于水,难溶于乙醇,无臭,耐光、耐热(105℃)性强,遇碱性物质会变为褐色。
(1)根据资料,请写出一点胭脂红的物理性质:   。
(2)某日,市场监督管理局曝光了某市场上的部分虾米中的胭脂红色素超标。小明家也有一包虾米,为了放心食用,小明在烹饪虾米之前,先将虾米在阳光下曝晒,再将虾米在水里浸泡后使用。请结合以上的信息指出小明处理虾米的方法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3.3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第1课时) 分层练习
科学观念: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及区别。
科学思维:能微观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辨认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探究实践: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态度责任: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1.【答案】B
【解答】解:A、粮食酿酒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棉纱织布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火药应用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瓷器烧制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答案】C
【解答】解:A、镇浆制泥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拉坯造型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高温烧制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D、磨光上釉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这里的新物质是指和变化前的物质是不同种的物质,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3.【答案】B
【解答】解:切削刀具说明物体硬度大,氮化硅硬度大,所以可以用于切削刀具。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的基本属性,属于基础题。
4.【答案】B
【解答】解:A、锥形瓶被摔碎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
B、铁架台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正确。
C、酒精挥发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
D、氯化钠溶于水,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
故选:B。
【点评】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
5.【答案】C
【解答】解:A、延展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B、挥发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C、腐蚀性属于化学性质,与其它三种性质不同;故选项正确;
D、吸附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要记忆有关物质的性质,并能够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6.【答案】B
【解答】解: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故选:B。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7.【答案】C
【解答】解:A、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体现了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D、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8.【答案】D
【解答】解:A、我是紫红色固体,颜色、状态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B、我在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硬度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C、我在常温下是气体,状态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D、我能杀死新型冠状病毒,杀毒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要记忆有关物质的性质,并能够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9.【答案】B
【解答】解:A、看油是否透明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听油燃烧时是否有“噼啪”声,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C、闻油是否有异味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降温看油是否更易凝固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0.【答案】D
【解答】解:A、物理变化中分子的运动要改变,错误;
B、分子间的间隔要发生改变,错误;
C、分子的物理性质要改变,错误;
D、物理变化中分子的构成和结构一定不变,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理变化的特点,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11.【答案】C
【解答】解:A、四氯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属于物理性质,故错误;
B、沸点较低,容易气化,属于物理性质,故错误;
C、不支持燃烧,不燃烧,属于化学性质,故正确;
D、四氯化碳能够用于灭火,说明不支持燃烧,不燃烧,故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为信息题的考查,难度不大,依据题目信息结合燃烧的条件、灭火的措施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即可。
12.【答案】C
【解答】解:A、盐水用于选种,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B、活性炭用于冰箱除味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C、氢氧化铝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是利用氢氧化铝的碱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D、水银用作体温计的测温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要记忆有关物质的性质,并能够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3.【答案】①;④;②;⑥;③⑤。
【解答】解:①木炭是灰黑色的多孔性固体,属于物理性质;
②木炭能燃烧,属于化学性质;
③我国某些地方冬天用木炭来取暖,属于木炭的用途;
④将木炭粉碎,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⑤木炭可用于制造渗碳剂,属于木炭的用途;
⑥取一块木炭点燃,放入氧气瓶中燃烧,发出白光,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上述描述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①,属于物理变化的是④,属于化学性质的是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⑥,属于用途的是③⑤。
故答案为:①;④;②;⑥;③⑤。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14.【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蜡烛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答案为:化学变化;
(2)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蜡烛受热熔化属于物理变化,故答案为:物理变化;
(3)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糖能溶于水,溶解性属于物理性质,故答案为:物理性质;
(4)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酒精受热挥发属于物理变化,故答案为:物理变化;
(5)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酒越陈越香,有一部分变成了醋,醋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答案为:化学变化;
(6)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氧气能支持可燃物燃烧,本身不能燃烧,氧气的助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答案为:化学性质;
(7)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盐酸具有刺激性气味,气味属于物理性质,故答案为:物理性质;
(8)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生石灰加水变成熟石灰属于化学变化,故答案为:化学变化;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变化是指正在发生的过程,性质是物质表现出来的特性,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5.【答案】D
【解答】解:A、铜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可用作导线,故选项说法错误。
B、石墨具有优良的润滑性,可用作润滑剂,故选项说法错误。
C、金刚石硬度大,可用于切割玻璃,故选项说法错误。
D、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作保护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了解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6.【答案】D
【解答】解:A、①中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B、②中蜡烛熔化,只是状态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为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实验中只有铜这一种金属,无法得到所有金属具有导热性的结论,故选项错误;
D、①中酒精燃烧,③中火柴燃烧,说明物质具有可燃性这一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变化是指正在发生的过程,性质是物质表现出来的特性,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7.【答案】D
【解答】解:A、自然沉淀是不溶性大的颗粒沉降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
B、过滤只是将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和液体分离的方法,只是混合物的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
C、活性炭吸附是利用活性炭疏松多孔的结构,把杂质吸附在它的表面,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
D、杀菌消毒是通入氯气,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次氯酸,次氯酸具有杀菌消毒作用,所以属于化学变化,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
18.【答案】A
【解答】解:A、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将乙醇与汽油混合生产乙醇汽油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正确;
B、农村用生活垃圾制沼气,沼气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C、“地沟油”在硫酸催化下制生物柴油,生物柴油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D、利用太阳能电解水制氢气,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9.【答案】B
【解答】解:A、水加热变为水蒸气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
B、化学变化一定存在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存在化学变化,故B正确;
C、氧气变为液态氧变为淡蓝色,故C错;
D、灯泡发光放热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熟悉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现象和特征.
20.【答案】C
【解答】解:A、发酵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降解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加工成型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融合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C。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
21.【答案】B
【解答】解:A、“碳海绵”是已知最轻的固体材料,密度仅0.16mg cm﹣3,能浮在水面上,故A正确;
B、碳海绵主要成分是石墨烯和碳纳米管等,属于混合物,故B错误;
C、石墨烯和碳纳米两种碳单质,是一种良好的绝缘材料,所以碳海绵不易导电,故C正确;
D、碳海绵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碳的化学性质稳定,碳既具有可燃性,又具有还原性。
22.【答案】D
【解答】解:A、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也可能属于新物质,例如对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来说,水是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属于该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故A错误;
B、物质在形态上的变化可能是物理变化,不一定有新物质生成,故B错误;
C、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变化可能是物理变化,不一定有新物质生成,故C错误;
D、化学变化中生成的新物质是相对于反应物来说的,即生成了与反应物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充分理解新物质的含义,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23.【答案】D
【解答】解:A、钢化玻璃透光性好,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B、合成橡胶做轮胎耐磨,是因为其具有良好的耐磨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C、汽车大灯可用稀有气体做电光源,利用稀有气体在高压电作用下会发光,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D、铝合金做引擎盖,耐氧化耐腐蚀,是因为铝合金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需要通过化学反应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区分物质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关键是看这条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24.【答案】A
【解答】解:A、蜡烛有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点燃蜡烛产生黄色火焰,生成了气体,属于化学变化,故正确;
B、铁的熔点高达1538℃,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熔化的铁极易在空气中变成黑色的物质,是因为铁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错误;
C、酒精易挥发,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滴一滴酒精在手心中感到凉意,是因为酒精挥发带走热量导致的,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D、汽油能燃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人靠近汽车能闻到一股刺激性气味,是因为汽油具有挥发性,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故选:A。
【点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一对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则掌握起来并不困难。
25.【答案】(1)无色或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或密度比空气大或可溶于水;
(2)毒性或可燃性。
【解答】解:(1)硫化氢的物理性质有:无色、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可溶于水;故答案为:无色或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或密度比空气大或可溶于水;
(2)硫化氢的化学性质有:毒性、可燃性;故答案为:毒性或可燃性。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要记忆有关硫化氢的性质,并能够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26.【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
(1)碘遇淀粉变蓝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碘能使淀粉溶液变蓝是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2)由题意如果实验结果是袋内外液体均不变蓝,则表明淀粉和碘均不能透过该膜;则如果袋内液体变蓝,则表明碘溶液能透过该膜;袋外液体不变蓝,则表明淀粉溶液不能透过该膜.
故答案为:(1)化学;(2)碘溶液能透过该膜,淀粉溶液不能透过该膜.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淀粉的特性的应用,掌握淀粉的特性、正确的获取信息进行分析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7.【答案】(1)呈红色或暗红的颗粒或粉末,易溶于水,难溶于乙醇,无臭;
(2)不合理,将虾米在阳光下暴晒不能除去,但将虾米在水里浸泡后可以除去。
【解答】解:(1)呈红色或暗红的颗粒或粉末,易溶于水,难溶于乙醇,无臭,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2)因为胭脂红耐光、耐热性(105℃)强,易溶于水,所以在烹饪虾米之前,先将虾米在阳光下暴晒不能除去,但再将虾米在水里浸泡后可以除去。
故答案为:(1)呈红色或暗红的颗粒或粉末,易溶于水,难溶于乙醇,无臭;
(2)不合理,将虾米在阳光下暴晒不能除去,但将虾米在水里浸泡后可以除去。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区别、物质的用途等,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变化是指正在发生的过程,性质是物质表现出来的特性,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