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3.2 物态变化(第6课时)分层练习(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3.2 物态变化(第6课时)分层练习(含解析)

资源简介

3.2 物态变化(第6课时) 分层练习
科学观念: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科学思维:用粒子模型解释升华和凝华的发生,会解释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探究实践:通过实验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态度责任: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通过做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欣赏色彩美的能力。
1.科学家研发了一种“激光橡皮”,用它发出的激光照射显示字迹的黑色碳粉,可让字迹消失。这是由于黑色碳粉发生了(  )
A.熔化 B.汽化 C.凝华 D.升华
2.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吸热现象的是哪一组(  )
①初春:冰雪消融 ②盛夏:洒水降温 ③深秋:浓雾弥漫 ④严冬:寒霜遍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如图是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其中属于凝华的是(  )
A.露珠的形成 B.“雾凇”的形成
C.樟脑丸逐渐变小 D.河水结冰
4.在试管中放少量碘,塞紧盖子放入热水中。当固态碘变为紫色的碘蒸气并充满试管后,将试管从热水中取出,放入凉水中,碘蒸气又会变为固态碘附着在试管内壁上,关于物质碘的物态变化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先放热升华后吸热凝华 B.先吸热升华后放热凝华
C.先放热熔化后吸热凝固 D.先吸热熔化后放热凝固
5.水无常形,变化万千。早在公元1世纪王允在《论衡》提出:“云雾,雨之征也,夏则为露,冬则为霜,温则为雨,寒则为雪”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雾是水汽化形成的 B.露是水蒸气汽化形成的
C.霜是水凝固形成的 D.雪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6.《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喜爱,下列诗词中涉及的物态变化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雪是升华形成的
B.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霜是凝固形成的
C.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是液化形成的
D.天街小雨润,草色遥看新—雨是汽化形成的
7.如图密封的锤形玻璃泡内装有少量碘颗粒,碘的熔点约为114℃。打开电吹风热风挡对玻璃泡加热,温度约为60℃,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玻璃泡内弥漫着紫红色的碘蒸气,停止加热,冷却后玻璃泡内又出现碘颗粒。关于这个过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加热时,碘颗粒汽化 B.冷却时,碘蒸气凝固
C.加热时,碘颗粒升华 D.冷却时,碘蒸气液化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夏天吃棒冰时,棒冰在嘴里发生熔化现象,需要吸热
B.雾、露都是液化现象,需要吸热
C.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D.冬天人呼出的“白气”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9.目前家庭汽车保有量越来越高,以下跟汽车有关的热现象中说法错误的是(  )
A.汽车玻璃起“雾”影响行车安全,是车内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B.空调制冷时,制冷剂汽化吸热、液化放热将车内的“热”,“搬”到车外
C.汽车水箱中加入适量酒精降低了水的凝固点,防止水结冰胀破水箱
D.冬天排气管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凝华成的小冰晶
10.以下对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北方冬季外面冰冻的衣物也能晾干,属于汽化现象
B.人游泳后从水中出来感觉冷,属于升华现象
C.浴室的镜子变模糊,属于液化现象
D.烧坏的日光灯管两端变黑,属于凝固现象
11.固态的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干冰被抛到空中,会迅速变为气体,促使其周围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实现人工降雨。下列关于上述描述中包含的物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干冰变成二氧化碳气体,放出热量 B.水蒸气凝结成水,是凝固
C.水蒸气凝结成小冰晶,吸收热量 D.冰晶下落变成水,吸收热量
12.物态变化现象在一年四季中随处可见。关于这些现象以及发生这些现象过程中的吸、放热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春天的早晨经常出现大雾,这是汽化现象,要吸收热量
B.夏天常用干冰给运输中的食品降温,这是升华现象,要放出热量
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会出现小露珠,这是液化现象,要放出热量
D.初冬的早晨落叶上会出现一层白霜,这是凝华现象,要吸收热量
13.二十四节气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关于水在不同节气发生物态变化时的吸热或放热情况,判断正确的是(  )
A.立春之日风解冻,冰熔化成水要放热
B.立秋五日白露降,水蒸气液化成露水要吸热
C.霜降节气寒霜降,水蒸气凝华成霜要放热
D.立冬之日水始冰,水结冰要吸热
14.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某物质通过放热、吸热在甲、乙、丙三种物态之间转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为液态,由甲到乙是凝固过程,冰的形成与该过程相同
B.乙为液态,由乙到丙是汽化过程,衣服晾干与该过程相同
C.丙为气态,由丙到甲是凝华过程,霜的形成与该过程相同
D.丙为气态,由乙到丙是升华过程,冰雪消融与该过程相同
15.填写物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
(1)露的形成   , (2)冰变成水   ,
(3)霜的形成   , (4)铁水变铁块   ,
(5)雾的形成   , (6)碘变成碘蒸气   ,
(7)夏天,自来水管常“出汗”,是   现象。
16.如图所示是物质三种状态的分子模型。某物质由图丙状态直接变为图甲状态时,发生的物态变化为    ,下列事例中所发生的物态变化与之相同的是    (选填“A”、“B”或“C”)。
A.固体清香剂用了一段时间后变小
B.打开冰箱门,看到有“白气”冒出
C.寒冷的冬天,早上看到的霜。
17.小明在探究物态变化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甲、乙所示的两种探究“碘的升华”的实验方案。
(1)已知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为400℃,标准大气压下,碘的熔点为113.5℃。上述设计中,更合理的方案是    (选填“甲”或“乙”),此方案可防止碘发生    现象。
(2)为了进一步探究此类现象,小明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进行了下列实验:在烧杯中放入适量的水,向水中放入一小块干冰,观察到水中很快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水面有大量白气,如图丙。实验中,水中大量的气泡是由   形成的,水面上大量的白雾是由    形成的。
18.热升华打印机工作时,通过“热成像打印头”将涂在色带上的干性固态颜料加热至160℃,颜料变为气体,打印头一过,温度下降,气态颜料又变成固态颜料附着在相纸上生成彩色的影像,所打印的相片层次丰富,色彩持久鲜艳.热升华打印机工作的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先熔化后凝固 B.先凝固后熔化
C.先升华后凝华 D.先凝华后升华
19.下列实例中利用了升华吸热的是(  )
A.天热时向地上洒水会感到凉快
B.运输食品时利用干冰降温防止食品腐烂
C.给发烧的病人用酒精擦拭身体以进行物理降温
D.向可乐饮料中加冰块会使饮料变得更凉
20.在冬季,某地的地下水管破裂了,水喷射出来形成了如图所示的“冰花”。虽然气温没有回升,过一段时间,发现“冰花”还是变小了。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冰花”是由空气水蒸气凝华而形成的
B.“冰花”变小了主要是冰升华的原因
C.“冰花”形成时的气温一定为0℃
D.“冰花”变小过程中要放热
21.向锥形瓶内放入适量干冰(固态的二氧化碳),向纸盘中倒入少量凉水,再将锥形瓶放于盘中,接着将气球套在瓶口,静置片刻,发现气球的体积增大,如图甲所示。一段时间之后,锥形瓶壁上的不同位置形成了露和霜,纸盘中的水有结冰现象,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露、霜、冰都是固体 B.霜是由露凝固形成的
C.干冰发生了升华现象,该过程吸收热量 D.水结冰是凝华现象,该过程吸收热量
22.某些金属在高温、低压下比较容易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用此方法可以给照相机、望远镜及其他光学仪器的玻璃镜头进行真空镀膜,即在真空室内将金属或金属化合物加热,使它的蒸气喷到玻璃镜头上去,从而镀上一层极薄的金属膜,这层镀膜可以改善玻璃镜头的光学性能,这层镀膜镀上去的原因是(  )
A.金属直接粘到玻璃镜头上去的 B.金属熔化后粘到玻璃镜头上的
C.金属升华后再凝华到玻璃镜头上的 D.金属直接凝华到玻璃镜头上的
23.国家速滑馆在冬奥会历史上首次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二氧化碳在常温常压下是气态,但在施加一定高压后,二氧化碳会变为临界状态的流体,这些流体随后被送到需要制冷的区域,在其汽化过程中会大量吸热,进而达到降温制冷的目的。技术原理简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O2经过压缩机时温度降低
B.CO2经过冷凝器时发生凝华
C.CO2经过膨胀阀时发生升华
D.CO2经过蒸发器时吸收热量
24.如图所示,将冰块放于单层的不锈钢盆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盆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将装有西瓜汁的小塑料杯放在盆中的冰块里,几分钟后西瓜汁变成了水果冰棍,这时观察到盆外壁出现白霜,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西瓜汁变成水果冰棍的过程属于凝华
B.西瓜汁变成水果冰棍的过程要放热
C.白霜是盆周围的水蒸气凝固形成的
D.吃冰棍感觉凉爽,是因为冰棍升华时吸热
25.在观察碘的升华实验中,甲图用“水浴法”加热碘锤,乙图直接将碘锤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两种方法碘锤中都出现碘蒸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已知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碘的熔点是113.7℃、沸点是184.4℃,酒精灯外焰温度约为600℃)(  )
A.观察碘的升华实验,选用图甲装置更合理
B.选用甲图的加热方式,最主要的目的是使碘锤受热均匀
C.乙装置中固态碘只发生升华现象
D.两种方式停止加热后,碘蒸气都会发生液化现象
26.美丽的树挂、霜都是怎样形成的?小红在物理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下面的实验: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某种物质,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用温度计测量罐中混合物的温度,这时观察易拉罐的下部和底部,就会发现白霜(如图),下列有关这个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易拉罐中加入的“某种物质”是水,混合后的温度等于0℃
B.在易拉罐中加入的“某种物质”是盐,混合后的温度低于0℃
C.在易拉罐中主要发生了冰的熔化,在易拉罐的外壁上主要发生了凝固
D.在易拉罐中主要发生了水的凝固,在易拉罐的外壁上主要发生了凝华
27.2021年12月9日,小金同学在观看中国航天员太空授课后,了解到“液体表面张力”这一概念,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家中进行了有关实验。
(1)他先在玻璃杯中导入少量水,放入两块干冰,观察到液面上方出现大量白雾,形成白雾的物态变化为    ;
(2)然后他在杯口用沾有洗洁精的细线作出一层水膜,发现水膜逐渐上凸,但不破裂,这里也应用了液体表面张力,此时水膜分子之间主要表现的相互作用力为    ;
(3)完成实验后,小金发现玻璃杯外壁上出现了一层白霜,请用所学知识解释白霜的成因  。
28.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有霜的季节,农作物常被冻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遭到霜冻,实际上,农作物不是因为霜而受冻的,0℃以下的低气温才是真正的凶手。当空气干燥时,即使温度降低到﹣20℃~﹣10℃,也不会出现霜,但此时农作物早就被冻坏了,农民们称这种情况为“黑霜”。
(1)霜是由    直接变为小冰晶形成的,对应的物态变化是    。
(2)小红由短文猜想:“霜”形成的条件是    和    。
(3)小明为了验证小红的上述猜想,做了如下实验:从冰箱取出一些﹣10℃的冰块,放在不锈钢杯子里,一段时间后可看到在杯底出现一些白色的小冰晶(即霜).你认为该实验    (选填“能”或“不能”)验证上述猜想。
29.小明打开冰箱门,发现冷冻室的侧壁有很多的霜,这些霜是怎么形成的?当他拿起湿抹布去擦时,抹布却粘在侧壁上,这又是什么现象?小明进一步想,怎样才能使箱内的霜尽可能的少呢?请你帮忙替他想一个办法。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3.2 物态变化(第6课时) 分层练习
科学观念: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科学思维:用粒子模型解释升华和凝华的发生,会解释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探究实践:通过实验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态度责任: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通过做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欣赏色彩美的能力。
1.【答案】D
【分析】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
【解答】解:激光照射显示字迹的黑色碳粉,可让字迹消失。这是由于固态的黑色碳粉直接升华为气态。
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2.【答案】A
【分析】物质在发生物态变化时必然要伴随着吸放热的进行,其中熔化、汽化、升华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凝固、液化、凝华过程需要放出热量。
【解答】解:①初春:冰雪消融是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熔化过程,熔化吸热;故①符合题意;
②盛夏:洒水降温是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是汽化过程,汽化吸热,故②符合题意;
③深秋:浓雾弥漫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小水珠,是液化过程,液化放热,故③不符合题意;
④严冬:寒霜遍野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是凝华过程,凝华放热,故④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对物态变化过程的判断及物态变化过程的吸热和放热的判断。
3.【答案】B
【分析】(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解答】解:
A、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水珠。不符合题意;
B、“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符合题意;
C、樟脑丸逐渐变小是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升华现象。不符合题意;
D、河水结冰是水凝固成为冰。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4.【答案】B
【分析】物体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升华吸热;物体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凝华放热。
【解答】解:碘由固态变为碘蒸气,是升华现象,需要吸收热量;碘蒸气遇到较冷的玻璃板会放出热量直接变成固态的碘,这是凝华现象,故B正确。
故选:B。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5.【答案】D
【分析】物质从固态到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解答】解:A、雾的形成是由气态变为液态的液化现象。故A错误;
B、露的形成是由气态变为液态的液化现象。故B错误;
C、霜的形成是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凝华现象。故C错误;
D、雪的形成是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凝华过程。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三种物质三种状态之间六种物态变化的辨析,都是基础性的,要求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加强对所学的基础知识的储备,以便能够灵活应用。
6.【答案】C
【分析】(1)自然界中常见的物质因其存在的形式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2)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解答】解:A.雪是空气中水蒸气低温环境中遇冷直接凝华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A错误;
B.霜是空气中水蒸气低温环境中遇冷直接凝华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B错误;
CD.露和雨是空气中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后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点评】熟练掌握“三态、六变化、三吸热、三放热”,解题的关键是要明确各个物态之间的转化关系。
7.【答案】C
【分析】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
【解答】解:已知碘的熔点约为114℃。用电吹风热风挡对玻璃泡加热,温度约为60℃,低于碘的熔点,碘没有发生熔化,观察到玻璃泡内弥漫着紫红色的碘蒸气,说明固态的碘颗粒升华成碘蒸气;停止加热,冷却后玻璃泡内又出现碘颗粒,说明碘蒸气遇冷凝华成颗粒,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8.【答案】A
【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解答】解:A、棒冰在嘴里发生熔化现象,需要吸热,故A正确;
B、雾、露都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故B错误;
C、樟脑丸变小是升华现象,需要吸热,故C错误;
D、冬天人呼出的“白气”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9.【答案】D
【分析】(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解答】解:A、汽车玻璃起“雾”影响行车安全,是车内水蒸气遇到玻璃液化形成的,故A说法正确。
B、空调制冷时,制冷剂汽化吸热、液化放热将车内的“热”,“搬”到车外,实现了制冷作用,故B说法正确。
C、液体混合后,凝固点会降低,所以汽车水箱中加入适量酒精降低了水的凝固点,防止水结冰胀破水箱,故C说法正确。
D、冬天排气管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10.【答案】C
【分析】(1)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
(2)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
【解答】解:A、北方冬季外面冰冻的衣物也能晾干,是冰吸热直接变成了水蒸气,属于升华现象,故A错误;
B、人游泳后从水中出来感觉冷是人身上的水蒸发吸热造成的,属于汽化(蒸发)现象,故B错误;
C、浴室的镜子变模糊,是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C正确;
D、烧杯的日光灯管两端会发黑,是钨丝先升华后凝华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
11.【答案】D
【分析】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解答】解:A、干冰变成二氧化碳气体,是升华现象,升华过程吸热,故A错误;
B、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是液化现象,液化过程放热,故B错误;
C、水蒸气凝结成小冰晶,是凝华现象,凝华过程放热,给C错误;
D、冰晶下落变成水,是熔化现象,熔化过程吸热,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12.【答案】C
【分析】判断物态变化吸放热现象,首先要知道物态变化的定义,然后看物体是由什么状态变为什么状态,从而得出结论。
【解答】解:
A.春天的早晨经常出现大雾,这是液化现象,要放收热量,故A错误;
B.夏天常用干冰给运输中的食品降温,这是升华现象,要吸收热量,故B错误;
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会出现小露珠,这是液化现象,要放出热量,故C正确;
D.初冬的早晨落叶上会出现一层白霜,这是凝华现象,要放出热量。
故选:C。
【点评】该题主要考查物态变化中吸放热现象,物态变化知识是中考必考的知识点,需要好好掌握。
13.【答案】C
【分析】(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解答】解:A、冰化成水,固体变为液体,是熔化现象,熔化吸热,故A错误;
B、露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化放热,故B错误;
C、霜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凝华放热,故C正确;
D、水结冰是凝固现象,凝固放热,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判断物态变化过程中物质吸热或放热时,要确定物质从哪种状态到了哪种状态。
14.【答案】A
【分析】在物态变化中,熔化、汽化和升华需要吸热,凝固、液化和凝华需要放热,结合图中甲、乙、丙之间的吸放热情况分析出各个物质的物态。
【解答】解:由图知,丙放热变化成甲,甲放热变化成乙,而乙吸热直接变化成丙,则丙为气态,甲为液态,乙为固态,
则甲到乙是凝固过程,如:冰的形成;
乙到丙是升华过程,如: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樟脑丸变小等;
丙到甲是液化过程,如:“白气”的形成,露水的形成等,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6种物体变化的吸放热特点,根据图中甲、乙、丙之间的吸放热情况分析出甲、乙、丙各自的物态是解题的关键。
15.【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过程。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过程是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是凝华。
(2)六种物体变化中,熔化、汽化、升华是吸热的;凝固、液化、凝华是放热的。
【解答】解:(1)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放热;
(2)冰变成水是熔化现象,吸热;
(3)霜的形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的,放热;
(4)铁水变成铁块是凝固现象,放热;
(5)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成,放热;
(6)碘变成碘蒸气是升华现象,吸热;
(7)夏天,自来水管“出汗”是水蒸气液化而成,放热。
故答案为:(1)液化、放热;(2)熔化、吸热;(3)凝华、放热;(4)凝固、放热;(5)液化、放热;(6)升华、吸热;(7)液化、放热
【点评】掌握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状态变化情况。
16.【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根据物态变化的定义可以确定是哪种物态变化:
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熔化;
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固;
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是汽化;
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液化;
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是升华;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华。
【解答】解:因为图甲是固态,图丙是气态,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凝华,所以某物质由图丙状态直接变为图甲状态时,发生的物态变化为凝华。
A、固体清香剂用了一段时间后变小是因为固态的清香剂变成气态消散在了空气中,属于升华现象;
B、打开冰箱冷冻室的门,外界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冻室里冒出的冷气会放出热量变成小水滴,所以可看到有“白气”冒出,属于液化现象;
C、寒冷的冬天早晨看到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固体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
故下列事例中所发生的物态变化与之相同的是C。
故答案为:凝华;C。
【点评】此题考查了固体、液体、气体中分子的排列特点及物态变化的判断,判断物态变化需要牢固掌握六种物态变化的定义,先看物质开始处于什么状态,最终变成什么状态即可正确解题。
17.【答案】(1)乙;熔化。
(2)干冰升华;水蒸气液化。
【分析】(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解答】解:
(1)探究“碘的升华”的实验方案最合理的是方案乙,因为热水的温度不会超过碘的熔点,可以防止碘发生熔化现象。
(2)向水中放入一小块干冰,干冰发生升华现象,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所以水中大量的气泡是干冰升华形成的;因升华吸热,所以水的温度会降低;水面上大量的白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故答案为:(1)乙;熔化。
(2)干冰升华;水蒸气液化。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18.【答案】C
【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解答】解:热升华打印的原理是物态变化;在高温下,将涂在色带上的干性固态颜料加热至160℃,固态颜料会受热升华为气态,打印头一过,温度下降,气态颜料遇冷发生凝华现象,形成色彩亮丽的图像,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19.【答案】B
【分析】(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2)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解答】解:A、天热时向地上洒水会感到凉快,是利用了水汽化吸热,故A错误;
B、运输食品时利用干冰降温防止食品腐烂,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起到降温作用,故B正确;
C、给发烧的病人用酒精擦拭身体以进行物理降温,是利用酒精汽化吸热,故C错误;
D、向可乐饮料中加冰块会使饮料变得更凉,是利用冰熔化吸热,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20.【答案】B
【分析】(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在六个物态变化中,有三个吸热:熔化、汽化、升华;三个放热:凝固、液化、凝华。
(3)凝固的条件:到达凝固点继续放热
【解答】解:
A、“冰花”是喷射出来的水遇冷凝固形成的,不是凝华现象,故A错误;
BD、“冰花”变小是固态的冰升华形成水蒸气,升华吸热,故B正确,D错误;
C、水的凝固点为0℃,气温低于或等于0℃,如果继续放热,就会凝固,“冰花”形成时的气温不一定为0℃,可以低于0℃,故C错误。
故选:B。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21.【答案】C
【分析】(1)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
(2)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解答】解:AB.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态小水滴,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固态小冰晶,冰是液态水凝固形成的固态小冰晶,故A、B错误;
C.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干冰升华吸热,使锥形瓶内的温度降低,故C正确;
D.水结冰是凝固现象,该过程放出热量,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22.【答案】C
【分析】物体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体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解答】解:
将金属或金属化合物加热,固态的金属直接变为了金属蒸汽,这是一种升华现象;蒸气喷到玻璃镜头上去,受冷变为固态的金属膜,这是一种凝华现象。所以这层膜镀的产生是先升华后凝华。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了有关升华和凝华现象,对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要有所了解。
23.【答案】D
【分析】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解答】解:A、CO2经过压缩机时,对CO2做功,CO2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故A错误;
B、CO2经过冷凝器时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了液化现象,故B错误;
C、由图可知,液态CO2经过膨胀阀时一部分变为气态CO2,则此过程中发生了汽化现象,故C错误;
D、CO2经过蒸发器时由液态变成了气态,发生了汽化现象,汽化吸热,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内能的改变和物态变化的知识,属于综合题。
24.【答案】B
【分析】(1)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凝固放热;
(2)物质由气态变为固态叫凝华,凝华放热;
(3)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熔化吸热。
【解答】解:A.西瓜汁变成了冰棍,由液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固现象,凝固放热,故A错误、B正确;
C.盆外壁出现的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固态小冰晶,凝华过程放热,故C错误;
D.吃冰棍感觉凉爽,是因为冰棍熔化时吸热,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晶体熔点与杂质是否有关的了解,以及凝固、凝华现象和影响内能的因素,对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要有所认识。
25.【答案】A
【分析】(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晶体熔化的条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解答】解:A.观察碘的升华实验,选用图甲装置更合理,因为甲中水沸腾后温度保持100℃不变,达不到碘的熔点,碘不会发生熔化现象,但可以发生升华现象,故A正确;
B.选用甲图的加热方式,最主要的目的是使碘不会发生熔化现象,只会发生升华现象,故B错误;
C.乙装置中,酒精灯外焰温度超过了碘的熔点和沸点,固态碘可以发生熔化现象,熔化后的碘会发生沸腾现象,固态碘也可以发生升华现象,故C错误;
D.两种方式停止加热后,甲中碘蒸气只发生凝华现象,乙装置会发生液化现象,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掌握升华和熔化、汽化之间的区别,升华是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它和固态的碘先熔化成液态,再由液态发生汽化现象变成气态,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26.【答案】B
【分析】(1)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熔化过程要吸收热量;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过程需要放出热量。
【解答】解:AB、往冰上撒盐,使冰中参入杂质,降低冰的熔点,低于0℃,使冰熔化,故A错误,B正确;
CD、在易拉罐中主要发生了冰的熔化,吸收热量,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成小冰晶附在底部形成霜,故CD错误。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熔化、凝华现象及其吸放热情况,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难度不大。
27.【答案】(1)液化;(2)引力;(3)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
【分析】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解答】解:(1)干冰在温水中迅速由固态升华成为气态,同时吸收热量,所以水中的气泡中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气体使水面上方空气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白雾,白雾其实就是小水珠;
(2)水膜逐渐上凸,但不破裂,此时水膜分子之间主要表现的相互作用力为引力;
(3)白霜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
故答案为:(1)液化;(2)引力;(3)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28.【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3)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4)设计实验时,要考虑充分常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进行对比实验,方可得出结论。
【解答】解:(1)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植被表面;
(2)根据文中的“当空气干燥时,即使温度降低到﹣20℃~﹣10℃,也不会出现霜。”可知:霜的形成条件是:空气湿润且温度在0℃以下;
(3)实验:“从冰箱取出一些﹣10℃的冰块,放在不锈钢杯子里,一段时间后可看到在杯底出现一些白色的小冰晶(即霜)”中,没有提供两种不同的空气湿润环境;故不能验证猜想。
故答案为:
(1)水蒸气;凝华;
(2)空气湿润;气温在0℃以下;
(3)不能。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设计实验要结合题意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
29.【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物体由气态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凝华,凝华要放热;
物体由液态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凝固。
根据我们对于凝华和凝固的理解来作答。
【解答】答:冷冻室的侧壁上有很多霜,霜是固体,是由冰箱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物体由气态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凝华;
湿抹布上还有很多的水分,擦冰箱侧壁时粘在了侧壁上,是因为湿抹布上的水分凝固为冰所导致的;
冰箱内的水蒸气主要是食品中液体水蒸发或固态冰升华形成的,用薄塑料将食物包裹后放入冰箱,可减少冰箱内水蒸气的含量,不易形成霜。
【点评】分析物态变化现象时,主要看物体由什么状态变为了什么状态,从而根据物态变化的知识来判断;物态变化知识是中考必考的一个知识点,需要掌握。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