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3.2 物态变化(第2课时)分层练习(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3.2 物态变化(第2课时)分层练习(含解析)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3.2 物态变化(第2课时) 分层练习
科学观念: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科学思维:归纳晶体的熔化规律,画图像并理解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科学含义。
探究实践: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态度责任: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熔化的是(  )
A.太阳将积雪晒化 B.点燃的蜡烛不停地流着蜡烛油
C.钢块投入炼钢炉后变成钢水 D.白糖投入水中,过一会儿就看不见了
2.某种物质熔点为232℃,在这种温度时该物质的状态应为(  )
A.固态 B.液态
C.固液共存状态 D.上述情况都有可能
3.在0℃的环境中,把一块0℃的冰投入0℃的水中,将会发生的现象是(  )
A.冰全部熔化 B.冰有少部分熔化
C.冰有少部分凝固 D.冰和水的原有质量不变
4.如图甲是一款3D打印笔,笔中装有塑料条,启动加热开关,塑料受热会逐渐变软变稀。挤出的液态塑料冷却后形成固定的形状。整个过程中塑料的温度变化如图乙,据此可知(  )
A.塑料是晶体,先熔化后凝固
B.塑料是晶体,先凝固后熔化
C.塑料是非晶体,先熔化后凝固
D.塑料是非晶体,先凝固后熔化
5.如图是海波的熔化图象,下列从图象中获得信息正确的是(  )
A.海波是非晶体
B.海波在AB段是液态
C.海波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用时约8min
D.海波在BC段吸热,温度不变
6.现代建筑出现一种新设计:在墙面装饰材料中均匀混入小颗粒状的小球,球内充入一种非晶体材料,当温度升高时,球内材料熔化吸热,当温度降低时,球内材料凝固放热,使建筑内温度基本保持不变,如图所示的四个图象中,表示球内材料的凝固图象的是(  )
A. B. C.D.
7.同学们都玩过肥皂泡泡,如图所示是小梦同学在﹣9℃的室外玩肥皂泡泡时拍摄的照片。他发现肥皂泡泡在很冷的室外会迅速结冰,掉落在地面如同散落的玻璃球,神奇极了。对这一现象包含的物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判断正确的是(  )
A.这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B.这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C.这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
D.这是熔化现象,需要放热
8.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种物质的熔化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4min甲比乙吸热多
B.4~8min甲不吸热
C.甲物质是晶体
D.0~10min甲和乙温度不断升高
9.在冬季,某校的地下水管破裂,水喷射出来形成了如图所示的“冰花”。关于“冰花”,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冰花”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B.“冰花”是由喷出来的水凝固而形成的
C.“冰花”形成时的气温一定为0℃
D.“冰花”熔化的过程中要放热
10.如图是“探究蜡烛的熔化特点”的实验,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蜡烛应碾碎后放入试管中
B.温度计的玻璃泡应插入蜡烛内部
C.“水浴法”加热可以使蜡烛受热均匀
D.蜡烛熔化过程中,温度逐渐上升,说明蜡烛是晶体
11.关于晶体和非晶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都上升
B.晶体熔化时吸热,非晶体熔化时不吸热
C.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D.天上飘落的雪花是非晶体
12.在标准大气压下,由表格数据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名称 钨 铁 钢 铜 金 固态水银 固态氮
熔点(℃) 3410 1535 1515 1083 1064 ﹣39 ﹣259
A.用铜锅熔化钢块也行 B.铜球掉入铁水中不会熔化
C.在﹣265℃时氮气是固态 D.钨丝在铁水中会熔化
13.爱做家务的同学会发现比较浓的猪蹄汤放进冰箱后很快就变稠再变成膏状,这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将冰箱里有着厚厚一层冰的两块肉解冻,若将其分别放进两个装有同样多水的盆中,一盆放在阳光下,另一盆放在阴凉的室内,一段时间后,两块肉的冰均未完全熔化,那么两盆水的温度    (选填“阳光下高”、“阴凉处高”或“一样高”)。
14.小明探究物质熔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实验中,宜选用    (选填“碎冰块”或“体积较大的冰块”)。
(2)冰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根据图像特征可判断冰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3)冰在熔化过程中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该过程大约持续了    min。
(4)加热到第3min时,物质的状态为    (选填“液态”、“固态”或“固液共存态”)。
(5)在实验过程中,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而是把装有冰的试管放在水中加热,这样做不但使试管受热均匀,而且冰的温度上升速度较    (选填“快”或“慢”),便于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
15.根据实验数据画出图像是我们解决科学问题的一种方法。
(1)老师给了一种物质,请小明判断是晶体还是非晶体?小明探究后作出了熔化图像如图一。根据图像小明认为这种物质是   (填“晶体”或者“非晶体”)。
(2)小明继续探究甲乙丙三种物质,在加热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甲、乙、丙三种物质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二所示。由图小明获得以下信息:甲和丙肯定不是同种物质,他的依据是    。甲的质量比乙的质量小,他的依据是:   。
1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任何固体熔化时都要吸热,但温度不变
B.冰的温度升高到0℃,它就一定能熔化
C.物体吸收了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D.晶体和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都要放热
17.一种“55℃保温杯”,外层为隔热材料,内层为导热材料,夹层间有“神奇物质”。开水倒入杯中后,水温很快降为55℃且能较长时间保持不变。“神奇物质”在该过程中(  )
A.一直吸热且状态不变
B.一直吸热且由固态变为液态
C.先吸热,后放热;先熔化后凝固
D.先放热,后吸热;先凝固后熔化
18.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碎冰块中,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慢慢加热,如图所示。当烧杯里的冰块大部分熔化时,试管中的冰(  )
A.也熔化一部分
B.一点都没熔化
C.全部熔化
D.下边的熔化,上边的没熔化
19.如图所示是甲、乙、丙、丁四种固体的熔化或凝固图象,由此图象可以判断(  )
A.丙、丁是晶体,甲、乙是非晶体
B.乙、丁是非晶体,甲、丙是晶体
C.乙、丁是非晶体,甲的熔点比丙高
D.丁是凝固图象,甲的熔点比乙、丙高
20.有两套完全相同的(如图甲)加热装置,两套装置的试管中分别装有少量的相等质量的M固体和N固体,M、N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相同的热量。它们的温度与加热时间的关系图像如图乙所示,在0~35min内M物质从固体熔化成了液体,N物质始终是固体。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这种加热方法一般称为“水浴法”,优点是被加热物质受热均匀,缺点是加热温度一般不会超过100℃
B.由图乙知,M、N都是晶体
C.由图乙知,M肯定是晶体,N也有可能是晶体
D.由图乙知,实验时的气压约为标准大气压
21.小明猜想:水中加入别的物质后,可能会对水的凝固点产生影响,为了验证这一猜想,他将一些盐放入水中,并把盐水用容器盛好放入冰箱,研究盐水的凝固过程。每隔一定时间,小明就观察盐水状态、测出温度,并将凝固过程记录的温度数据画成了凝固图象如图甲所示。
(1)从图象中可以看出,盐水冷却到5分钟时呈   态,盐水凝固过程经历了   分钟。
(2)观察图象发现,该物质在凝固前降温比凝固后降温   (填“快”或“慢”)
(3)盐水的凝固点为   ℃.实验的结果验证了小明的猜想,因为与水相比,凝固点变   了。(选填“高”或“低”)
(4)如果将一个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盐冰水混合物中如图乙所示,试管中的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   。(选填“变多”、“变少”或“不变”)
22.配送学生晚餐的泡沫保温箱的保温效果不好。某小组的同学们探究在泡沫箱中添加蓄热材料是否会增强保温效果。已知该蓄热材料的熔点为79℃,实验步骤如下:
①取大小、外观相同的夹层泡沫保温箱A和B,B箱夹层中加入蓄热材料,A箱不作处理。
②将A、B箱体均加热至80℃,箱内均放入装有一定量水的相同烧杯,如图所示。
③将A、B箱置于相同环境下,利用传感器实时记录水温,结果如表所示。
时间/分 0 30 60 90 120 150 180 210
A箱水温/℃ 80 70 61 54 47 41 35 30
B箱水温/℃ 80 79 79 76 68 60 53 45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除温度传感器外,本实验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有    。
(2)在实验中,除要控制箱体外的环境温度相同外,还需要控制相同的条件是    。
(3)结合表格数据,得出结论:   。
(4)通过表格数据发现,刚开始一段时间内B箱水温基本保持不变,其原因可能是    。
(5)泡沫的隔热性能很好,但很多专家并不建议用泡沫箱来保温食品。下列叙述中,支持专家观点的有    (多选,填字母)。
A.泡沫具有耐冲击,且价格低廉
B.泡沫材料不可以降解,会造成环境污染
C.泡沫易燃,大量泡沫堆积,运输中易引发火灾
D.泡沫密度小,可有效减轻物品包装质量,降低运输费用
E.当温度高于65℃时,泡沫可能会释放少量有毒物质,危害人体健康
23.食盐能降低冰雪熔化的温度,小明想探究冰冻盐水的熔点和浓度的关系。为了研究这一问题,小明利用食盐、水、烧杯以及相应的测量工具,进行如下实验。
①用食盐和水分别配制浓度为5.6%、15.7%、22.4%、26.1%的四种食盐水。
②将四种浓度的食盐水各取100克。放置冰箱中降温凝固,最后温度均为﹣25℃。
③将上述的四种冰冻食盐水移至相同环境中升温,记录各自的熔点,处理相关数据得到“冰冻盐水的熔点和浓度的关系”如图。
(1)本实验需要的测量工具有    。
(2)实验之前,小明认为食盐水浓度越高,其冰冻盐水的熔点越低。实验之后,小明发现自己的观点有误。图中能证明小明原观点错误的证据是    。
(3)小红认为该实验中,如果四种浓度冰冻食盐水的质量各不相同,重做上述实验也能得到图中的实验结果。你是否同意她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
24.熔模精密铸造是一种常用的铸造工艺,其做法是(如图):先用蜡做铸件的模型(蜡模),再用别的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模。加热烘烤后,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个铸件模型变成空壳。再往内浇灌铸件材料的熔液,冷却后便铸成器物。现对某准备用于铸造的固态材料持续加热使其变成液态,温度达400℃后开始记入如表格:
加热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金属温度/℃ 400 482 563 645 660 660 660 660 660 660 702 778
(1)分析表格,该材料属于晶体还是非晶体?   。
(2)为制造某工件,用密度为0.9g/cm3的蜡制成蜡模,蜡模的质量为3.6kg。请计算:
①该蜡模体积为多少立方厘米?
②若用密度为2.7×103kg/m3的金属浇铸工件,该工件的质量为多少?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3.2 物态变化(第2课时) 分层练习
科学观念: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科学思维:归纳晶体的熔化规律,画图像并理解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科学含义。
探究实践: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态度责任: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1.【答案】D
【解答】解:A、雪是固体,水是液体。固态的积雪变为液态的水,是熔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蜡烛流蜡烛油,固态蜡吸热变成液体蜡油,是熔化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炼钢时,固态的钢块变为液态钢水,是熔化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糖放入水中变成糖水,糖溶解在水中,属于扩散现象,不是熔化现象,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答案】D
【解答】解:物质的熔点232℃,当物质刚好到232℃时,这种物质还是固态;继续吸收热量,固体开始熔化,熔化过程中,会变为固液共存,温度保持不变;固体完全熔化后变为液态,如果继续吸热,液体的温度才会升高,如果不再吸热,液体的温度仍会是232℃。
故选:D。
3.【答案】D
【解答】解:把一块0℃的冰投入0℃的水里(周围气温也是0℃),因为没有温度差就没有热传递,冰因不能吸收热量所以不能继续熔化。
故选:D。
4.【答案】C
【解答】解:塑料受热会逐渐变软变稀说明塑料是非晶体;塑料是固态,挤出液态塑料属于熔化,冷却后形成固定的形状属于凝固。所以是先熔化后凝固,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5.【答案】D
【解答】解:A、由于海波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因此海波是晶体,故A错误;
B、据熔化图象可知,海波在AB段是固态,故B错误;
C、据图象可知,海波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用时约4min,C错误;
D、据熔化图象可知,BC段是熔化过程,故该过程中海波吸热,但温度不变,故D正确;
故选:D。
6.【答案】A
【解答】解:由于墙内混入非晶体材料,所以它在凝固的过程中,放出热量温度降低;非晶体没有固定的凝固点,它的温度会持续下降。
A是非晶体凝固图象,B是非晶体熔化图象,C是晶体熔化图象,D是晶体凝固图象。
故选:A。
7.【答案】A
【解答】解:“肥皂泡泡在很冷的室外会迅速结冰”,是液态的水变成固态的冰,属于凝固现象,凝固需要放热,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8.【答案】C
【解答】解:
A、加热相同的时间,吸收的热量相同,故0~4min甲乙吸热一样多,故A错误;
BC、4~8min甲物质吸热但温度不升高,故甲是晶体熔化的图象,熔化过程吸热温度不变,故B错误;C正确;
D、0~10min甲和乙都吸热,因为甲是晶体,在4~8min时吸热温度不变,8min以后温度不断升高,乙是非晶体,0~10min内吸热温度不断升高,D错误。
故选:C。
9.【答案】B
【解答】解:AB、“冰花”是由喷出的水凝固形成的,故A错误,B正确;
C、水的凝固点为0℃,气温低于或等于0℃,如果继续放热,就会凝固,“冰花”形成时的气温不一定为0℃,可以低于0℃,故C错误;
D、“冰花”熔化的过程吸热,故D错误。
故选:B。
10.【答案】D
【解答】解:
A、蜡烛应碾碎后放入试管中,这样蜡烛能均匀受热,故A正确;
B、用温度计测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应插入蜡烛内部,故B正确;
C、“水浴法”加热可以使蜡烛受热均匀,故C正确;
D、蜡烛熔化过程中,温度逐渐上升,说明蜡烛是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故D错误。
故选:D。
11.【答案】C
【解答】解:A、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始终保持不变,故A不正确。
B、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时都需要吸收热量,故B不正确。
C、晶体有固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故C正确。
D、天上飘落的雪花是晶体,故D不正确。
故选:C。
12.【答案】C
【解答】解:A、铜的熔点低于钢的熔点,所以不能用铜锅来熔化钢,故A错误。
B、标准大气压下,铁水的温度是1535℃,铜的熔点是1083℃,铜放在铁水中,温度一定高于1083℃,一定是液态的,故B错误。
C、氮的凝固点是﹣259℃,在﹣265℃时氮气已凝固。故C正确。
D、标准大气压下,铁水的温度是1535℃,钨的熔点是3410℃,钨丝放在铁水中,温度一定低于3410℃时,钨丝是固态的,不会熔化,故D错误。
故选:C。
13.【答案】凝固;一样高。
【解答】解:(1)猪蹄汤由液态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凝固,凝固放热;
(2)无论冰水混合物放在阳光下,还是放在阴凉处,气压相同,都是冰水混合物,温度是相同。
故答案为:凝固;一样高。
14.【答案】(1)碎冰块;(2)晶体;(3)吸收;4;(4)固液共存态;(5)慢。
【解答】解:(1)实验过程中,为了使冰受热均匀,宜选用碎冰块做实验;
(2)由图乙可知,冰在加热熔化过程中有一段温度不变的过程,所以可以知道冰是晶体;
(3)冰在熔化过程中要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由图可知,该过程持续了4min;
(4)由图可知,加热到第三分钟时,继续加热,冰的温度不变,说明冰正处于熔化过程,所以物质的状态是固液共存态;
(5)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而是把装有冰的试管放在水中加热,这种加热方法叫做水浴法加热;
水浴法加热的优点是:一是使物质受热均匀,二是缓慢加热;
缓慢加热,使冰块的温度上升速度较慢,有利于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
故答案为:(1)碎冰块;(2)晶体;(3)吸收;4;(4)固液共存态;(5)慢。
15.【答案】(1)晶体;(2)甲和丙的熔点不相同;乙熔化的时间比甲长。
【解答】解:(1)由图一可知,这种物质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45℃不变。所以该物质是晶体;
(2)由图二可知,甲乙丙三种物质都有固定的熔点,故甲乙丙三种物质都是晶体;甲和丙的熔点不相同,因此它们不可能是同一种物质;甲和乙的熔点相同,因此它们可能是同一种物质,又因乙熔化的时间比甲长,所以乙的质量比甲的质量大。
故答案为:(1)晶体;(2)甲和丙的熔点不相同;乙熔化的时间比甲长。
16.【答案】D
【解答】解:
A、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此选项错误;
B、冰的温度达到0℃,还要吸收热量,才能熔化。此选项错误;
C、冰在熔化过程中,水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此选项错误;
D、无论是晶体还是非晶体凝固过程中都要放出热量。此选项正确。
故选:D。
17.【答案】C
【解答】解:根据题意得:这种“神奇物质”是一种晶体,晶体熔化吸热、凝固放热温度保持不变,这种晶体能使水温在55℃且能较长时间保持不变,这种晶体的熔点为55℃,
所以55℃的这种物质可能是固态(达到熔点尚未熔化),可能是液态(刚刚熔化结束),也可能是固液混合态(熔化过程中)。
综上所述,开水倒入杯中后,水温很快降为55℃且能较长时间保持不变,是因为这种物质先熔化吸热,后凝固放热的缘故,只有C选项说法是正确的。
故选:C。
18.【答案】B
【解答】解:冰是晶体,若给烧杯中的冰加热时,烧杯中的冰会熔化,但在冰的熔化过程中温度为0℃,保持不变,所以试管中的冰能达到熔点0℃,但试管中的冰和烧杯中的冰的温度相同,试管中的冰不能从烧杯中继续吸热,所以不能熔化。
故选:B。
19.【答案】B
【解答】解: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丙在熔化过程中有一段时间温度保持不变,所以甲、丙是晶体,乙在整个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所以乙是非晶体;从图中还可以看出,丙的熔点高于甲的熔点。
丁图是非晶体的凝固图象;
综上所述:B正确。
故选:B。
20.【答案】B
【解答】解:A、将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这是水浴法,采用水浴法,温度变化比较均匀,并且变化比较慢,便于记录实验温度,缺点是加热温度一般不会超过100℃.故A正确;
BC、M在80℃时吸热但温度不再升高,说明此时物质达到了熔点,正在熔化,因此这种物质属于晶体;
N在一段时间内,温度升高,从大约25min到35min到达100℃温度不再变化,有可能是N温度升高到100℃,试管内外温度相同,不能进行热传递,不能吸热,温度不再升高,故不能排除N不是晶体,故C正确,B错误。
D、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由图乙知,N温度升高到100℃时,虽然吸热温度不变,达到水的沸点,说明气压为标准大气压,故D正确。
故选:B。
21.【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由题意知,将一些盐放入水中,并把盐水用容器盛好放入冰箱,研究盐水的凝固过程。由甲图知,0﹣10分钟温度一直降低,故盐水冷却到5分钟时呈液态;
因为晶体凝固的过程中温度是保持不变的,在图甲中与横轴平行的一段(10﹣20分钟)温度保持不变;
所盐水从第10分钟开始凝固,到第20钟凝固完成,凝固过程用了10钟;
(2)由图甲知,物质在凝固前,即0﹣10分钟,温度从4℃降温到﹣2℃,温度降低了:﹣2℃﹣4℃=﹣6℃;
凝固后,即20﹣30分钟,温度从﹣2℃降温到﹣4℃;温度降低了:﹣4℃﹣(﹣2℃)=﹣2℃,故该物质在凝固前降温比凝固后降温快;
(3)从图甲可知:温度保持不变的温度是﹣2℃,故该盐水的凝固点是﹣2℃;因水的凝固点为0℃,与水相比,凝固点变低了;
(4)凝固的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因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达到水的凝固点),而盐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2℃,两物质间有温差,故冰水混合物放热,则冰水混合物中的水满足凝固条件,水结冰,因此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变多。
故答案为:
(1)液;10; (2)快; (3)﹣2;低;(4)变多。
22.【答案】(1)秒表;(2)水的质量;(3)在泡沫箱中添加蓄热材料会增强保温效果;(4)蓄热材料凝固过程放出热量,温度保持不变;(5)BCE。
【解答】解:(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除温度传感器外,本实验还需要的测量时间的工具:秒表;
(2)根据控制变量法可知在实验中,除要控制箱体外环境温度相同外,还需要控制相同是烧杯中水的质量;
(3)由表格数据可知B的保温效果比A好,结合表格数据得出结论在泡沫箱中添加蓄热材料会增强保温效果;
(4)已知该蓄热材料熔点是79℃,实验开始该材料的温度大于其熔点,所以此时处于液态,随着温度较低,该材料会有液态凝固为固态,通过表格数据发现,刚开始一段时间B组温度基本保持不变,其原因可能是蓄热材料凝固过程放出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5)泡沫的隔热性能很好,但很多专家并不建议用泡沫箱来保温食品。分析可知下列叙述支持专家观点的有泡沫材料不可以降解,会造成环境污染、泡沫易燃,大量泡沫堆积,运输中易引发火灾、当温度高于65℃时、泡沫可能会释放少量有毒物质,危害人体健康,故选BCE。
故答案为解:(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除温度传感器外,本实验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有秒表;
(2)根据控制变量法可知在实验中,除要控制箱体外环境温度相同外,还需要控制相同是烧杯中水的质量;
(3)由表格数据可知B的保温效果比A好,结合表格数据得出结论在泡沫箱中添加蓄热材料会增强保温效果;
(4)已知该蓄热材料熔点是79℃,实验开始该材料的温度大于其熔点,所以此时处于液态,随着温度较低,该材料会有液态凝固为固态,通过表格数据发现,刚开始一段时间B组温度基本保持不变,其原因可能是蓄热材料凝固过程放出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5)泡沫的隔热性能很好,但很多专家并不建议用泡沫箱来保温食品。分析可知下列叙述支持专家观点的有泡沫材料不可以降解,会造成环境污染、泡沫易燃,大量泡沫堆积,运输中易引发火灾、当温度高于65℃时、泡沫可能会释放少量有毒物质,危害人体健康,故选BCE。
故答案为:(1)秒表;(2)水的质量;(3)在泡沫箱中添加蓄热材料会增强保温效果;(4)蓄热材料凝固过程放出热量,温度保持不变;(5)BCE。
23.【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步骤①中配制溶液需要用托盘天平称量溶质质量,用量筒量取水的体积,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这三种为测量工具;
(2)分析表中图像可知,浓度在23.4%以前,随着食盐水浓度的增大,熔点降低,当浓度大于23.4%时,随着食盐水浓度的增大,熔点在升高,所以小明的观点错误;
(3)当研究食盐水浓度对熔点的影响时,变量为食盐水的浓度,其它要控制相同。
故答案为:(1)托盘天平、量筒、温度计;(2)当食盐水的浓度大于23.4%时,随着浓度的增大,熔点在升高;(3)不同意,未控制变量。
24.【答案】(1)晶体;
(2)①该蜡模体积为4000cm3;
②若用密度为2.7×103kg/m3的金属浇铸工件,该工件的质量为10.8kg。
【解答】解:(1)从表格可以看出,自第4分钟开始,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始终保持不变,有一定的熔点,该物质属于晶体;
(2)蜡膜体积:V4000cm3;
根据题意可知,金属的体积等于蜡膜体积,即V金属=V蜡=4000cm3=4×10﹣3m3,
已知铸件密度为2.7×103kg/m3,
该工件的质量为:m=ρV=2.7×103kg/m3×4×10﹣3m3=10.8kg。
故答案是:(1)晶体;
(2)①该蜡模体积为4000cm3;
②若用密度为2.7×103kg/m3的金属浇铸工件,该工件的质量为10.8kg。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