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与妻书 》课件(共3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2《与妻书 》课件(共3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36张PPT)
与 妻 书
林觉民
学习目标
1.文化理解与传承
了解林觉民及《与妻书》,了解黄花岗起义。
2.整体感知内容阅读文章,读准字音,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3.语言能力建构
准确理解文章重要的文言文字词和语法现象。
黄花岗起义
黄花岗起义是1911年4月革命党人在广州举行的起义,又称广州起义。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率13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中国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敢死队突入总督署,总督张鸣岐逃走,起义军焚毁总督署后在东辕门外与水师提督李准派来弹压起义的北洋军短兵相接。起
义军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而不幸失败。
起义失败后,黄兴负伤撤回香港,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
等革命志士牺牲。
中国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先生不顾清朝当局禁令,以《平民日
报》记者的公开身份,5月3日,组织群众把散落并已腐烂的七十
二位烈士的遗骨收殓安葬于广州郊外的红花岗,并将红花岗改为
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孙中山在美国芝加哥得悉起义失败,认为此役义军的勇敢英烈,为世界各国所未曾有,革命之声威从此愈振。称这次起义虽然失败,“然其影响世界各国实非常之大,而我海内外之同胞,无不以此而大生奋感”。孙中山还在《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文中高度评价。
林觉民
林觉民(1887年-1911年5月),字意洞,号抖飞,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人。中国民主的先驱,革命烈士。
少年之时,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春回国,4月24日写下绝笔《与妻书》,4月27日与革命党人参加广州起义,转战途中受伤力尽被俘,后从容就义,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创作背景
1911年,林觉民受同盟会第十四支部派遣回闽,联络革命党人,筹集经费,招募志士赴广州参加起义。他依依不舍地告别家人,率第一批义士从马尾港上船赴香港。黄花岗起义的前三天,即4月24日,林觉民与战友在香港滨江楼同宿。待战友们入睡后,他想到即将到来的轰轰烈烈而残酷的起义以及自己的龙钟老父、弱妻稚子,思绪翻涌,不能自己,彻夜疾书,在一块白方巾上给妻子陈意映写下这封最后的家书。在写《与妻书》的同时,林觉民还给他父亲林孝颖先生写了一封不到40字的信。
起义失败后,有人秘密将这两封信在半夜里塞进林觉民家门缝里,第二天清晨家人才发现这两封信。
整体感知
注意重点字词读音
称心快意 chèn
几家能彀 gòu
必不能禁 jīn
双栖之所 qī
使之肖我 xiào
当哭相和也 hè
依依旁汝 bàng
通假字
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彀,同“够”
词类活用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第一个“老”,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尊敬
2.称心如意
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愉快
一词多义

与妻书 动词,给,给予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介词,和,同,跟
吾与(汝)并肩携手 连词,表并列,和、同
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连词,表选择,与其

助天下人爱其所爱 代词,他们
卒不忍独善其身 代词,自己
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 代词,代腹中之物
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 代词,代鬼
吾亦望其言是实 代词,那些
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 副词,表推测、估计,大概
汝其勿悲 副词,表祈使,可要,当
古今异义词
汝可以模拟得之
模拟,古义:想像、揣摩。今义:模仿
文言句式
倒装句
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 定语后置
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
定语后置
重点句子翻译
1.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译文:但是现在满地都是血腥,街道上都是恶狼走狗,有几家老百姓能称心如意地生活呢?
2.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
译文:天下的人不应当死却死了和不愿意分离却分离了的人,不能用数字来计算,像我们这样爱情专一的人,能忍受这种事情吗?
3.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译文:这是我敢于毅然去死而不顾你的原因啊!
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2.上网查找关于林觉民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事迹,适当摘抄。
与 妻 书
林觉民
学习目标
1.理解能力目标
梳理文章层次,概括文章内容
2.鉴赏能力目标
学习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文化理解与传承
体会林觉民等烈士“为天下人谋永福”的精神
课文的基本结构
第一部分(1): 交代写信的原因和悲痛的心情。
第二部分(2--6):围绕“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
死也”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展开“吾至爱汝”
的缠绵 悱恻和“为天下人谋永福”的慷慨悲歌。
第三部分(7、8):再诉“吾不能舍汝”的永别的哀痛。
请找出文章的中心句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贯穿全文的是一个字“情”字,请你说一说本文抒发了几种情感
对妻子的爱恋和不舍之情 对黑暗现实的愤恨之情
对死别的悲哀和伤痛之情 为“国事”献身的豪迈之情
儿女情长 英雄气壮
直接抒情
吾至爱汝
吾真真不能忘汝也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吾爱汝至
吾幸而得汝
吾今不能见汝矣
作者怎样表现儿女情长?
作者怎样表现儿女情长?
寄情于事
三忆:
汝忆否:某夕关于夫妻先死、后死的争议。
回 忆:新婚时甜蜜的生活情景。
又回忆:两次远行,欲告又止,未能将实情告诉妻子的原
因和心情。
作者怎样表现儿女情长?
“一嘱”“三愿”
一嘱:嘱咐后事(善抚幼孩,使之肖我,教其以父志为志;
清静过日)
三愿:一愿九泉之下“哭相和”
二愿真有鬼
三愿心电感应有道,是实
助天下人爱其所爱 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林觉民为什么抛下双亲、爱妻、稚子,勇于就死?
作者笔下的“今日之中国”
1.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2.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
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
3.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
社会黑暗,人民灾难深重。
一边是至爱的妻子,一边愿是为之慷慨赴死之“志”,请找出作者把“儿女情长”与“英雄壮志”关联在一起的句子。
1.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2.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3.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4.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
5.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吾至爱汝
爱妻之至情
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报国之至理
写作手法:记叙、议论、抒情
1.抒情是主要表达方式
“吾至爱汝”“吾真真不能忘汝也”等——感情真挚,不可遏抑
2.运用记叙
三忆往事——寓情于事,传达爱妻之至情
3.在记叙抒情的基础上的议论
“今日之中国”“今日事势”——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
林觉民其人
1.“少年不望万户侯”。
2.与进步同学在福建城北自办私学。成立读报所,订阅进步报刊。
3.林觉民尤善讲演,发表演说,全闽大学堂的学监听他演说后说:“亡大清者,必此辈也!”
4.1907年林觉民告别陈意映,东渡日本自费留学,专攻日语5.1908年转入庆应大学学习文科,专攻哲学,兼习英、德两国语言。加入了中国同盟会,成为福建分会的骨干成员。
6.1911年4月27日,参加黄兴领导的广州起义。林觉民随黄兴勇猛作战,受伤力尽被俘。
被捕后,林觉民面对清廷广州将军张鸣歧与水师提督李准的会审。根据相关记载,林觉民“侃侃而谈,畅论世界大势,以笔立言,立尽两纸,书至激烈处,解衣磅礴,以手捶胸”。他告诉两人,“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国家安强,则死也瞑目”。
李准被这个剪短发、穿西装,会说好几国外语的革命者所折服,甚至动了恻隐之心,劝张鸣岐为国留才!张鸣歧则认为,这个“面貌如玉、心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称得上奇男子”的林觉民,抱定了“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必死决心,如果留给了革命党,实为后患。
1911年4月27日黄昏,林觉民在广州天字码头被枪杀,年仅24岁。
林觉民,聪慧、多才、多情、忠贞、英勇无畏、舍生取义。
《与妻书》中那番直面死亡时仍有憾恨须要言说的痛楚,那在大爱与私情间挣扎不已的人性,才是其真正动人心魄的调性与底色。
禀父书 林觉民
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
1.同是赴死前给亲人的家书,流露着浓浓的亲情。
(《与妻书》主要表达了对妻子的至爱,《禀父书》则充满了对
父亲、对家人的深情)
2.同是舍小家为国家,烈士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是一致的。
请把林觉民烈士的《与妻书》和《禀父书》进行对比,找出这两封书信的相同点。
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
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
小结 与妻书 林觉民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儿女情长 英雄气壮
缠绵悱恻 慷慨悲歌
课后作业
阅读梁衡的散文《百年革命,三封家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