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4.1 土壤的成分(第2课时)分层练习(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4.1 土壤的成分(第2课时)分层练习(含解析)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4.1 土壤的成分(第2课时) 分层练习
科学观念:了解从岩石到土壤的形成过程。
科学思维:形成“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活动是可以逐渐深化的”科学思维。
探究实践:通过借助于仪器等科学实践,懂得认识活动不断深化的意义。
态度责任:提升探究意识,深化土壤对于植物、人类的重要意义,树立保护土壤的理念。
01 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
1.月球上的“土壤”主要由月球岩石碎屑、粉末等物质组成。岩石碎屑、粉末这些成分相当于地球土壤中的
A.空气 B.水 C.矿物质 D.腐殖质
【答案】C
【详解】月球表面都覆盖着一层由岩石碎屑、粉末、角砾、撞击熔融玻璃等成分极为复杂的物质组成的结构松散的混合物即月壤,月壤相当于地球土壤中的矿物质,故选C。
2.下列有关“土壤中含有有机物”的验证实验中,叙述正确的是( )
A.加热后不能等土壤冷却了再去测出质量
B.有的土壤应该是湿润而富含有机物的
C.土壤可以直接放在铁丝网网上加热
D.实验中铁丝网的孔径要稍大一些
【答案】C
【分析】要是为了定量实验的考虑,干燥土壤可以称干重,然后通过各种处理分离有机物从而计算含量,干燥的土壤加热计算质量,如果质量减少,有焦愁的味道,就是证明土壤中含有有机物。
【详解】A、测质量要等冷却,不但可以保证实验变量唯一,还保证测定物质质量的仪器的精度,也就是所有涉及物质质量测定的基本要求。这是因为测定质量的仪器都是在常温标定的。此法错误;
B、用湿润的土壤不行,因此湿润的土壤中有水分,水分蒸发也能减少质量,影响使用效果。此法不可取;
C、土壤可以直接放在铁丝网上加热。此方法正确;
D、孔径大土壤颗粒可能从缝隙漏出,影响实验效果。此方法不可取。
故选C。
【点睛】明确有关“土壤中含有有机物”的验证实验的方法。
3.将一定量燃烧过的土壤放入蒸馏水中制成土壤浸出液。然后取土壤浸出液约10毫升,过滤并收集滤液放入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使水分蒸发,结果在蒸发皿中留下了一些白色粉状残留物。这些物质可能是
A.有机物 B.无机盐
C.砂粒 D.腐殖质
【答案】B
【详解】水分蒸发后,蒸发皿中留下了一些白色粉状残留物,其原因是浸出液中含有溶于水的无机盐,有机物、砂粒、腐殖质一般是不溶于水的,不符合题意;故选B。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
B.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体和气体两大类
C.土壤中不存在微生物
D.土壤中腐殖质占固体部分的95%
【答案】A
【分析】土壤中有大量的生物、非生命的水分、空气、矿物质和有机物。
【详解】A、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A正确;
B、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B错误;
C、土壤中有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土壤生物,C错误;
D、土壤固体部分主要由矿物质颗粒和腐殖质组成,其中的矿物质颗粒占固体部分的95%左右,其余的是腐殖质,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土壤的组成成分。
02 土壤的形成
5.小宇到丽水遂昌金矿旅游,发现古人采金时,遇到坚硬的岩石常采用“火烧水浇法”,即先用大火将岩石烧红,然后突然浇上冷水,这样就能使岩石破裂,这是因为()
A.水的比热容较大
B.岩石的密度较大
C.岩石遇水容易溶解
D.岩石热胀冷缩不均匀
【答案】D
【详解】一般物体都受热膨胀,遇冷收缩,烧红后岩石体积变大,浇水后变冷使体积变小,因而裂开。
故D正确。
6.下列关于土壤成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岩石的风化是土壤形成的必要条件
B.生物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C.岩石风化的产物逐步发展成土壤
D.岩石只需经热胀冷缩等物理变化就能变成土壤
【答案】D
【分析】此题考查土壤的形成。
【详解】岩石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渐风化变成了矿物质颗粒,最后经各种生物气候长期作用才形成的土壤。D描述错误。故选D。
1.【答案】D
【分析】土壤由矿物质、空气、水分和有机质组成。矿物质是土壤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土壤更组成要素的相互协调程度能够决定土壤的肥力。
【解答】解: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通过光照抑菌灭菌后得到的养料等。将一定量灼烧过的土壤放入蒸馏水中制成土壤浸出液,然后取土壤浸出液约10毫升,过滤并收集滤液,因此滤液中没有了砂粒,将滤液放入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使水分蒸发,结果在蒸发皿中留下了一些白色的粉状残留物无机盐。
故选:D。
【点评】土壤浸出液加热蒸干后残留白色固体是无机盐;
2.【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土壤的组成。土壤由矿物质、空气、水分和有机质组成。矿物质是土壤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土壤更组成要素的相互协调程度能够决定土壤的肥力。
【解答】解:土壤固体部分主要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组成。土壤的形成过程随着时间的进展不断加深。任何一个成土因素对土壤的影响,随时间而加深。土壤形成过程的程度是以时间为转移的,随时间持续不同,土壤成分也是变化的,持续进行的。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理解土壤的概念。
3.【答案】C
【分析】地衣能加速岩石风化,促进地球土壤层的形成,是生物地衣对环境的影响.
【解答】解:土壤形成过程:裸露的岩石不断被风化,在进一步的风化中,开始出现低等的生物,接着慢慢出现地衣苔藓植物,地衣能够加速岩石的风化,促进地球土壤层的形成,最后出现森林草原,因此选项C正确。
故选:C。
【点评】关键点:土壤形成的过程.
4.【答案】D
【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据此答题
【解答】解: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过程,称为光合作用;土壤只减少了不到100克,说明植物的生活还需要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但量很少;只浇灌纯净的水5年后,被柳树吸收后大部分(99%)通过蒸腾作用散失了,一部分作为了光合作用的原料。而柳树苗从空气中吸收的氧气是用来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的,会使重量减轻;而柳树苗能不断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淀粉等有机物,积累在柳树的体内,是柳树增重的主要原因。
故选:D。
【点评】知道光合作用的概念,熟知其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
5.【答案】D
【分析】土壤质地分类是指根据土壤颗粒组成比例对土壤进行分类,通常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
【解答】解:A、土壤里的物质可以概括为三个部分:固体部分、液体部分和气体部分,故A错误。
B、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无机盐必须溶解在水中植物才能吸收利用,稻草还田的有机物必须经细菌和真菌分解成无机物后,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故B错误。
C、土壤中腐殖质越多,土壤肥力越高,故C错误。
D、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掌握土壤的类型及其特点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6.【答案】A
【分析】地衣能加速岩石风化,促进地球土壤层的形成,是生物地衣对环境的影响。
【解答】解:土壤形成过程:裸露的岩石不断被风化,在进一步的风化中,开始出现低等的生物,接着慢慢出现地衣苔藓植物,地衣能够加速岩石的风化,促进地球土壤层的形成,最后出现森林草原。因此岩石变成土壤,需要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生物作用等,故A错误。
故选:A。
【点评】关键点:土壤形成的过程。
7.【答案】D
【分析】根据图中的信息分析,风化岩石的深度在丁处最深,所以此处的风化作用最强烈。
【解答】解:A.在甲处,风化岩石的深度不是最大的,所以不是风化作用最强烈的地区,错误。
B.乙处几乎没有风化岩石,错误。
C.丙处的风化岩石虽然较深,但是不是最深的地方,错误。
D.根据图中的信息分析,风化岩石的深度在丁处最深,所以此处的风化作用最强烈,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过程,注意图表结合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8.【答案】B
【分析】1、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实验,实验步骤包括配制培养基、接种、培养、观察结果。
2、对照试验要求除控制变量不同外,其他条件均相同。
【解答】解:A、实验2组和4组形成对照实验,可以探究不同湿度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A正确;
B、本实验组有两个变量:是否灭菌和是否干燥;在湿润条件下,1、2组形成对照试验;在干燥条件下,3、4组形成对照试验,B错误;
C、为了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作为实验材料的落叶也应进行灭菌处理,消除其他微生物的干扰,C正确;
D、1、3组试验中没有微生物,落叶不被分解;2、4组中有微生物,落叶被不同程度地分解,D正确。
故选:B。
【点评】熟练掌握对照试验的步骤和设计要求。
9.【答案】B
【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
【解答】解:A、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水,不能沿烧杯壁缓慢地向烧杯内注水。如果沿烧杯壁缓慢地向烧杯内注水,会有少量的水留在烧杯壁上,会使读出的数据不准。A错误。
B、对试管内的土壤进行加热,观察到试管壁上有水珠,可以说明土壤中含有水。B正确。
C、无机盐是不能燃烧的。C错误。
D、土壤颜色发生变化并发现土壤质量减少也有可能是水分蒸发引起的。D错误。
故选:B。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和土壤的成分。
10.【答案】风化;微生物、低等生物的作用;高等植物的生长
【分析】土壤的形成是岩石风化产物经生物及多种自然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
【解答】解:土壤的形成过程包括岩石从大变小和有机物在岩石颗粒间的积累两个过程。前者主要是由于风化的结果,包括热胀冷缩、流水冲刷等自然外力的作用。同时种类繁多的生物在地表上生活,也加速了这个进程,并不断积累有机物,逐渐形成了原始土壤,从而为高等植物的生长创造了条件,土壤就是在这样一个长时间多种自然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可见A为“风化”,B为“微生物、低等生物的作用”,C为“高等植物的生长”。
故答案为:风化;微生物、低等生物的作用;高等植物的生长
【点评】掌握土壤的形成的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11.【答案】(1)小于;加热后减少4.8克为水和有机物的综合。
(2)没有。
【分析】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
【解答】解:(1)土壤中含有水分,加热水分会蒸发,所以加热后减少4.8克为水和有机物的综合,因此土壤中的有机物实际质量小于4.8g。
(2)土壤经高温煅烧时,土壤中的有机质会充分燃烧生成气体逸散到空气中,因此不含有机物。
故答案为:
(1)小于;加热后减少4.8克为水和有机物的综合。
(2)没有。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理解土壤的组成成分。
12.【答案】(1)研究土壤中是否存在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无机盐。
(2)干燥的土壤。
【分析】土壤是沙子、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解答】解:(1)同学们先将带回来的土壤样本充分灼烧后制作其浸出液,然后经过滤、蒸发,发现蒸发皿中出现少量白色固态物质,该白色固态物质为无机盐,因此同学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土壤中是否存在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无机盐。
(2)土壤中含有水分,加热水分会蒸发,所以加热后减少3.8克为水和有机物的综合,因此某同学认为没有用干燥土壤做实验,因此得不出有机物质量为3.8克的结论。
故答案为:
(1)研究土壤中是否存在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无机盐。
(2)干燥的土壤。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理解土壤的组成成分。
13.【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植物的生长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就要以这种条件为变量设置对照实验,其它条件都相同;本题从土壤种类、光照强弱(或多少)等方面进行了探究实验的设计,设计实验方案时对变量的控制。
【解答】解:(1)分析该生物兴趣小组设置的实验可知:图示1A与D、B与C两组的实验条件分别相同。若探究甲、乙两种植物是否会争夺土壤中的养分,就实验设计来看,应比较A与D或B与C两组之间的生长差异,因为这两组的实验量均相同。
(2)若选择A、B两组进行对照实验,除遮光条件的不同之外,其它条件都相同,因此该组实验的变量是光照的强弱。则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光照强弱(或多少)对两组植物生长的影响。
(3)设计实验方案时对变量的控制,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两盆生长状况相似的甲种植物,在一盆甲种植物的土壤中浇灌蒸馏水,在另一盆甲种植物的土壤中浇灌等量的含镁离子的蒸馏水,保持其它实验条件相同,表面上尽管只有一个变量,但是实际上甲、乙两盆植物的土壤中都含有包括镁离子在内的各种无机盐,所以本实验设计不合理。
故答案为:(1)A与D;B与C(两空次序可互换)
(2)探究光照强弱(或多少)对两组植物生长的影响
(3)不合理;甲、乙两盆植物的土壤中都含有包括镁离子在内的各种无机盐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实验方案的设计,在进行实验时,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客观准确性,必须注意变量的控制。
14.【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科学探究过程通常涉及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等环节。在科学实验中,能够变化的条件或因素成为变量。
【解答】解:(1)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这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
(2)根据题意蚁巢土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3)为使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还应该用不同的植物进行重复实验(看是否有相同的结果)。
(4)根据上述实验可提出下面的问题如:蚂蚁筑巢前后土壤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蚁巢土中什么成分促进了植物的生长?
故答案为:(1)对照实验;变量
(2)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3)用不同的植物进行重复实验;
(4)蚂蚁筑巢前后土壤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点评】,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4.1 土壤的成分(第2课时) 分层练习
科学观念:了解从岩石到土壤的形成过程。
科学思维:形成“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活动是可以逐渐深化的”科学思维。
探究实践:通过借助于仪器等科学实践,懂得认识活动不断深化的意义。
态度责任:提升探究意识,深化土壤对于植物、人类的重要意义,树立保护土壤的理念。
01 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
1.月球上的“土壤”主要由月球岩石碎屑、粉末等物质组成。岩石碎屑、粉末这些成分相当于地球土壤中的(  )
A.空气 B.水 C.矿物质 D.腐殖质
2.下列有关“土壤中含有有机物”的验证实验中,叙述正确的是(  )
A.加热后不能等土壤冷却了再去测出质量
B.有的土壤应该是湿润而富含有机物的
C.土壤可以直接放在铁丝网网上加热
D.实验中铁丝网的孔径要稍大一些
3.将一定量燃烧过的土壤放入蒸馏水中制成土壤浸出液。然后取土壤浸出液约10毫升,过滤并收集滤液放入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使水分蒸发,结果在蒸发皿中留下了一些白色粉状残留物。这些物质可能是(  )
A.有机物 B.无机盐
C.砂粒 D.腐殖质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
B.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体和气体两大类
C.土壤中不存在微生物
D.土壤中腐殖质占固体部分的95%
02 土壤的形成
5.小宇到丽水遂昌金矿旅游,发现古人采金时,遇到坚硬的岩石常采用“火烧水浇法”,即先用大火将岩石烧红,然后突然浇上冷水,这样就能使岩石破裂,这是因为(  )
A.水的比热容较大
B.岩石的密度较大
C.岩石遇水容易溶解
D.岩石热胀冷缩不均匀
6.下列关于土壤成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岩石的风化是土壤形成的必要条件
B.生物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C.岩石风化的产物逐步发展成土壤
D.岩石只需经热胀冷缩等物理变化就能变成土壤
1.如图所示,将土壤浸出液进行过滤,收集滤液,放入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蒸干水分,蒸发皿上会残留下白色固体物质。这说明土壤中含有(  )
A.水分 B.有机质 C.腐殖质 D.无机盐
2.下列关于土壤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土壤形成后是固定不变的
B.土壤固体部分主要由腐殖质组成
C.土壤的形成过程是长期的,目前还在持续进行
D.以上说法都是正确的
3.土壤的形成正确的顺序为(  )
a.岩石的风化
b.岩石进一步风化,有最低等的生物出现
c.出现森林和草原,土壤最终形成
d.形成原始土壤,有地衣、苔藓植物出现.
A.abcd B.bcad C.abdc D.cbad
4.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他将一棵重2.5千克的柳树苗种在木桶中,每天用雨水浇灌.5年后柳树重量增加了80多千克,而土壤只减少了不到100克.请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柳树增加的重量应该主要、来自(  )
A.土壤中的无机盐
B.土壤中的有机物
C.空气中的氧气和土壤中的有机物
D.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水
5.土壤在我们周围随处可见,下列关于土壤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体和气体两大类
B.稻草还田能够增加土壤中可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有机物
C.土壤中腐殖质越少,土壤肥力越高
D.土壤能为植物提供水分、养料和空气
6.关于土壤的形成过程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地球上﹣开始就有土壤
B.风和流水、太阳共同作用使岩石变为土壤
C.种类繁多的动植物也会使岩石变为土壤
D.岩石的热胀冷缩导致岩石的分裂,最后形成土壤
7.如图是“岩石风化与气候关系示意图”,其中岩石风化最强烈的地区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8.某生物兴趣小组以带有落叶的表层土壤(深5cm左右)为实验材料,研究土壤微生物在适宜温度下的分解作用,对土壤处理情况如下表。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1组 2组 3组 4组
土壤处理 灭菌 不灭菌 灭菌 不灭菌
湿润 湿润 较干燥 较干燥
A.该实验能探究不同湿度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
B.该实验的唯一变量为土壤是否经灭菌处理,实验中的对照组是1和3
C.为了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作为实验材料的落叶也应进行灭菌处理
D.预期结论是1、3组的落叶不被分解,2、4组中的落叶被不同程度地分解
9.为了研究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小明利用校园花坛中的一些土壤做了如下四个实验,下列有关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水,沿烧杯壁缓慢地向烧杯内注水,当快要浸没土壤时,再换用滴管向烧杯内注水,直到水把土壤刚好浸没为止。读出注入水的体积可以通过计算大致确定该土壤样品中空气的体积分数
B.观察到试管壁上有水珠,可以说明土壤中含有水
C.蒸发皿中出现的残余物是能溶于水且能燃烧的无机盐
D.为检验土壤中是否存在有机物,可以取一定质量潮湿的土壤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上用酒精灯加热,可以观察到土壤颜色发生变化并发现土壤质量减少
10.下面是土壤形成过程简图:“微生物、低等生物的作用”“风化”“高等植物的生长”分别代表A、B、C三者的内容(未对应)。请根据以上简图,写出字母代表的内容:A    ,B    ,C    。
11.实验设计的严密性、操作的规范性等都很重要,每一个环节都会影响实验结果,研究“土壤中是否有有机物”的实验时,用天平称取刚挖出的土壤50g,并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上,用酒精灯加热。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待土壤冷却后称得其质量为45.2g。
(1)该实验得出有机物质量为4.8g的结论,土壤中的有机物实际质量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4.8g,原因是    。
(2)生活中的陶瓷是用土壤高温烧制而成的,高温烧过的土壤中    (选填“有”或“没有”)有机物。
12.每年的五月初“又是桑椹成熟时,悠然采摘人间珍”。“五一”假期,小禾与同学们来到了远近闻名的桑椹专业基地金东区雅金村采摘桑椹。小禾同学发现桑葚生长的土壤比较独特,于是就用塑料袋密封了一些土壤样本回学校与同学们做实验:
(1)同学们先将带回来的土壤样本充分灼烧后制作其浸出液,然后经过滤、蒸发,发现蒸发皿中出现少量白色固态物质。请问,同学们实验的目的是    ;
(2)同学们又从学校花坛里挖取了土壤样品,想研究“土壤中是否含有有机物”(如图2所示),于是用天平称量刚挖取的土壤30克,并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上,用酒精灯加热。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待土壤冷却后称得其质量为26.2克,实验过程中土壤没有通过铁丝网流失,则说明土壤中含有的有机物质量为3.8克。小禾同学认为没有用    做实验,因此得不出有机物质量为3.8克的结论。
13.某同学将甲、乙两种植物种植在成分相同的土壤中,分成A、B、C、D四组(如图1所示),其中B与C组遮光,降低光照30%.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探究甲、乙两种植物是否会争夺土壤中的养分,就实验设计来看,应比较A、B、C、D中哪两组之间的生长差异?请列出两种正确的组合:   或   。
(2)若选择A、B两组进行对照实验,比较两组植物之间的生长差异。则该实验的目的是   。
(3)土壤中含有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各种无机盐,该同学为了验证镁是甲种植物正常生长所必需的元素,设计了图2的实验:选择两盆生长状况相似的甲种植物,在一盆甲种植物的土壤中浇灌蒸馏水,在另一盆甲种植物的土壤中浇灌等量的含镁离子的蒸馏水,保持其它实验条件相同,观察比较两盆植物的生长情况。你认为这样的实验设计合理吗?   ;理由是   。
14.李明同学从网上获知,“蚁巢土”(蚂蚁巢穴中的土壤)很肥沃,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他设计了下面的实验来探究“蚁巢土”对植物的生长是否有影响。
一、实验步骤:
(1)土壤采集:
①“蚁巢土”:以蚂蚁窝为中心,挖取直径为10cm、深10cm范围的土壤;
②蚂蚁窝附近的土壤:在蚂蚁窝附近找到土质和含水量等相同的土壤,以上述方法取土。
(2)土壤分装:将20只大小相同的花盆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0只)。将处理好的①、②号土壤分别装入第一和第二组花盆。
(3)种植植物:在20只花盆中各栽种1株生长状况良好的、大小相同的大豆芽,将花盆置于温度适宜且有光照的地方进行培养,定期用蒸馏水喷洒。每日测量并记录不同土壤中植物的高度(平均值),连续18天。
二、实验结果:不同土壤中大豆幼苗的生长曲线对照(如下图):
(1)在蚂蚁窝附近取土是为了设置   ;该土样选择在蚂蚁窝附近、且土质和含水量等均相同是为了排除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确保只有一个   。
(2)上述实验的实验结论是:蚁巢土   。
(3)为使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还应该怎样做?   。
(4)就上述实验,提出你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