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统编版 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8 《世说新语》二则 陈太丘与友期行 课件(共3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语文 统编版 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8 《世说新语》二则 陈太丘与友期行 课件(共34张ppt)

资源简介

(共34张PPT)
作者:八音魔琴
陈太丘与友期行
《世说新语》
南朝 · 刘义庆




古代有个人叫“曾子”,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哭闹着非要跟着一起去,曾子的妻子就对她的儿子说:“你在家玩,等我回来杀猪给你吃。”曾子的妻子回来后,曾子正在磨刀准备杀猪,妻子连忙拦住他说:“那不过是跟小孩说着玩的。”曾子说:“决不可以跟小孩子闹着玩。怎么能说谎呢?”于是,曾子就把猪杀了。
讲诚信,说话算数,要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素养目标
朗读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借助注释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感受古代儿童的聪慧机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作者简介
刘义庆(403年~444年),字季伯,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 ,南朝宋宗室、文学家。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次子,其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即以刘义庆为嗣,袭封南郡公。
永初元年(420年)封临川王,征为侍中。文帝元嘉时,历仕秘书监、丹阳尹、尚书左仆射、中书令、荆州刺史等。著有《徐州先贤传》《江左名士传》《世说新语》。
知识链接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录晋代士大夫的言谈逸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称其为“一部名士教科书”。《陈太丘与友期》这一则被编入书中“方正”一门,“方正”,即正直不阿,为人正派,是一种好品格。
文体知识
志人小说是指魏晋六朝时期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传闻逸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逸事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按其内容主要分为笑话、野史、遗闻逸事三大类。
其艺术特点包括:
以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
以“丛残小语”、尺幅短书为主要形式;
善于运用典型细节描写和对比衬托手法,突出刻画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
语言简练朴实、生动优美、言约旨丰。
资料链接
陈太丘即陈寔(公元104年-公元187年),字仲躬(《后汉书》误作仲弓),颍川许县人。东汉时期官员、名士。
陈寔出身微寒,起家任都亭佐,转为督邮,迁西门亭长,四为郡功曹,五辟豫州,六辟三公,再辟大将军府。司空黄琼辟选人才,补闻喜县令,治理闻喜半岁;复除太丘长,后世称为“陈太丘”。其子陈纪、陈谌并著高名,时号“三君”。他以清高有德行,闻名于世,与钟皓、荀淑、韩韶合称为“颍川四长”。
中平四年(公元187年),陈寔在家中逝世,享年八十四岁。谥号文范先生,葬于郎城。。
与友期行( )太丘舍去( )
尊君在不( )相委而去( )
非人哉( )友人惭( )

fǒu
zāi
shě
wěi
cán
读准字音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课文朗读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 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疏通文意
约定
正午时分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正午时分。(友人)过了中午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就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舍弃
离开

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儿子。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同“否”
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丢下我走了。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委,舍弃。
疏通文意
译文:朋友问元方:“令尊在不在?”(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信用
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拉,牵拉
回头看
译文: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到了正午(还)不到,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来拉元方。元方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
疏通文意
请用一句话概括故事。(提示:人物和事件)
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出行,友人迟到责怪陈太丘,并对子骂父,元方据理反驳。
整体感知
友人认为陈太丘不等就走,是失约的表现。
友人为什么“怒”?
文本探知
文本探知
元方反驳抓住两点:一为“无信”,二为“无礼”。
首先指出“友人”失约在先,是不守信用;其次指出友人不知反省,反而出言不逊,恶意攻讦,是没有礼貌。
元方是怎样反驳“友人”的?
文本探知
文中真正犯错的是谁?他先后犯了哪些错误?怎么评价这个人?
“友人”
他先失信于陈太丘,又失礼于陈元方
他虽然失信、失礼,但是错而能改
文本探知
分析人物形象。
陈太丘:
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看重承诺,守时。
太丘的朋友: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不讲信用,迟到了不知检查自己的过失,反而当着元方的面责骂他的父亲且言语粗野,不讲礼貌。
友人惭,下车引之。
——知错能改。
文本探知
元方:
不卑不亢地指出友人为人的不足
——元方明白为人要讲诚信,要讲礼貌的处世原则,也反映了他的机智和思维的敏捷。
“入门不顾”
——对不讲诚信,不讲礼貌的鄙视;也反映了他得正直率真的性格特点。
总结:是非分明、懂礼明事理、机智敏捷(明白事理、落落大方)、正直率真。
文本探知
有人认为友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友人尴尬至极,无地自容,这的确有些失礼。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
观点一:不同意。元方当时才七岁,他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容不迫地反驳一个成年人,使对方明理,并赢得对方的叹服,维护了父亲的名誉,这已属不易。我们不能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求全责备。友人失信又失礼,行事不端,态度恶劣;元方必须用“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自己和父亲的尊严,这是坚持原则的体现。
文本探知
观点二:同意。父亲的友人已经表示了歉意,应该给人改正错误的机会。人不可能一辈子都不犯错误,只要改正,就是好的,不能总是抓住人的“小辫子”不放。
元方批评友人无礼,自己更应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 的朋友,即使有错,也应以礼待之。
文本探知
《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方正,这里指品行刚正,不怕因坚持做正确的事而得罪人。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
①他懂得“信”的重要;
②他懂得“礼”的重要;
③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
④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文本探知
学完这则故事,你得到了那些启示?
从陈太丘和友人的行为,我们知道做人要言而有信
从元方的言行举止中,我们知道了做人要坚持原则。
本文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表现了元方的懂理识义、聪颖机智、落落大方;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主题思想
陈太丘与友期行
背景:期行→不至→舍去→乃至
开端
表现元方据理驳斥,个性率真
父友:尊君在不
元方:待君久不至,已去
高潮
父友:怒→非人哉
元方:曰→无信无礼
尾声:客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板书设计
通假字
尊君在不
“不”通“否”
古今异义
太丘舍去
古义:离开 今义:到、往
文言知识
古今异义
相委而去
古义:丢下、舍弃 今义:委屈、委托
入门不顾
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顾
文言知识
特殊句式
判断句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是……”,判断句的标志
省略句
待君久不至
“待”前省略了主语“家君”
文言知识
特殊句式
省略句
去后乃至
“去”前省略了“太丘”,“乃”前省略了“友人”
文言知识
拓展延伸
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
民无信不立。 ——孔子
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莎士比亚
请同学们交流收集到的有关守信的名言
1.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与“元方入门不顾”中“顾”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三顾茅庐 B.顾此失彼 C.顾影自怜 D.奋不顾身
解析:“元方入门不顾”中“顾”的意思是回头看。A.“三顾茅庐”意思是:三次到茅屋去拜访。顾:拜访;B.“顾此失彼”意思是:顾了这个,丢了那个。顾:照顾;C.“顾影自怜”意思是:回头望着自己的影子而怜惜自己。顾:回头看;D.“奋不顾身”意思是:奋勇直前,不考虑自己的安危。顾:考虑;故选C。
C
当堂检测
2.下列句中画线词语古今词义差别不大的一项是( )
A.与儿女讲论文义
B.陈太丘与友期行
C.去后乃至
D.则是无礼
解析:A.子女,这里泛指家里的小辈,包括侄儿侄女。B.约定。C.离开。
D
当堂检测
3.对“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一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句话的意思是“陈太丘真不是人啊!和我相约同行,却委屈我自己出去了”。
B.这句话的意思是“陈太丘真不是人啊!和我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自己离开了”。
C.这句话表达了友人对陈太丘不等自己到来就先独自离开这一行为的愤怒与不满。
D.这句话写出了友人的粗鲁无礼,不反思自己失约误期的错误,反而责怪别人。
解析:A.理解不恰当。“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中的“委”是“舍弃、丢下”的意思,“去”是“离开”的意思,应翻译为“陈太丘真不是人啊!和我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自己离开了”,而非“陈太丘真不是人啊!和我相约同行,却委屈我自己出去了”。故选A。
A
当堂检测
4.下列“谦称”“敬称”的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三有问题向朋友讨教,说:“愚不才,有一事请教。”
B.朋友的父亲过七十大寿,张三对朋友说:“祝令堂大人寿比南山!”
C.朋友问候张三生病的母亲,张三拱手谢曰:“家母身体已无恙。”
D.朋友询问张三弟弟的去处,张三说:“舍弟刚往泰州城。”
解析:B项,为朋友的父亲祝寿,应称呼对方的父亲“令尊”,“令堂”是对对方母亲的尊称。故选B。
B
当堂检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