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1张PPT)青蛙在开水里逃生青蛙在温水里死亡激趣导入统编版 ·八年级上册走近作者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被尊为“亚圣”,与孔子合称为“孔孟”,著有《孟子》书。活动一:诵读,步步为营读准字音傅说( )孙叔敖( )畎亩( )拂士( )胶鬲( )quǎngéyuèáobì舜( )shùn百里奚( )xī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 ——朱熹读准字音舜/发于/畎亩之中。读出节奏小提示:要读出停顿,尤其是语法结构的停顿,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1、所以动心忍性。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所以——动心忍性。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读出节奏小提示:要读出领字的拖音。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排比句的气势读出气势抑就是要读得低沉,扬,读得振奋,下面我们以第2段为例:人恒过, 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 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 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读出抑扬抑就是要读得低沉,扬,读得振奋,下面我们以第2段为例:人恒过, 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 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 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读出抑扬抑就是要读得低沉,扬,读得振奋,下面我们以第2段为例:人恒过, 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 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 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读出抑扬听读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ɡ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xī/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kòng乏/其身,行/拂fú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zēnɡ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ɡ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 乱/其所为,所以/ 动心忍性,曾(zēnɡ)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自读课文活动二:释义,把握全文通 假 字1.曾益其所不能2.困于心,衡于虑3.入则无法家拂士(“曾”通“增”,增加)(“拂”通“弼”,辅佐)(“衡”通“横”,梗塞,不顺)(使……痛苦)(使……劳累)(使……经受饥饿之苦)(使……身处贫困之中)(使……扰乱)1.必先苦其心志2.劳其筋骨3.饿其体肤4.空乏其身5.行拂乱其所为使动用法古今异义舜发于畎亩之中(古义:兴起,指被任用。今义:送出;交付)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义:捣土用的杵。今义:建筑;修建)管夷吾举于士(古义:狱官。今义:军人)征于色,发于声(古义:征验、表现。今义:征讨)一词多义发管夷吾举于士 (狱官)入则无法家拂士 (贤士)舜发于畎亩之中(兴起,指被任用)发于声 (显露、流露)士活动三:研读,疏通文意疏通文意舜 发 于 畎亩 之中,傅说 举 于 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舜从田地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任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召诶为相,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赎出而用为大夫。被任用田地选拔 ,任用从语气词,不译筑墙狱官集市状语后置被动句故天将 降 大任 于 是人也,必先苦 其 心 志, 劳其筋骨,饿 其 体肤, 空乏 其身,行 拂 乱其所为,所以动 心 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疏通文意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所以这下达责任给使动用法,使……痛苦他感情,意志使动用法,使……劳累使动用法,使……饥饿使动用法,使……贫困躯体做事违背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使动用法,使……震撼使动用法,使……坚忍疏通文意人 恒 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 于 色,发于 声,而后喻。常常名作动,犯错误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从脸色上显露出来,流露在言谈中,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忧困脸色表现在言谈流露了解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疏通文意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享乐之中可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外部如果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使动用法,使……生存使动用法,使……死亡状语后置活动四:精读,分析讨论列 举 六 位 名 人 事 例第三段担当重任必先经过一番磨练身处逆境须努力奋发国无忧患易灭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一段第二段第四段(个别)(普遍/一般)(客观)(主观)(个人)(国家)(中心论点)(正面)(反面)段落梳理人物 共同点 作者的目的 作用舜傅说 胶鬲 管仲 孙叔敖 百里奚研读课文出身卑微,历经苦难磨练,最终被提拔任用,有所作为。只有经历磨难才能有所作为,证明“生于忧患”运用排比句式,为下文的论证奠定了事实基础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领导人开创了新中国的历史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研读课文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困苦的磨炼。作者在列举事实之后,以“天将降大任于……”说明了什么道理?研读课文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外部)条件是什么?困于心,衡于虑。造就人才的主观(内部)条件是什么?研读课文人才——从磨炼中来人才——从奋斗中来论述了“死于安乐”的道理。这句针对国君提出,意思是说如果国内没有执法严格、敢于直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外面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国君就会耽于安乐。这样,国家常常会灭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论述了什么道理?怎样理解这句话?研读课文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研读课文全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的思路和方法)开头先列举事例,提出担当重责的人才都必须先经过磨炼的观点,并由此引申,由个人推论到治国,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文章是如何层层推理展开论证的?研读课文本文对你今后的学习或生活有怎样的指导意义?居安要思危身处逆境要不气馁正确对待生活中各种磨难、挫折知错能改归纳拓展文章先用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证明磨难可以造就人才,接着从个人发展和国家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展开论证,得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主 旨板书设计活动五:练习,课后习题一、熟读并背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理解,并分别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两个观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说,施行仁政的君主会得到广泛拥护,不行仁政的君主则会失去民心。周文王和商纣王的故事就能证明这一观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是说,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奋发有为,使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安逸和享乐则会让一个人不思进取,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故事就能证明这一观点。【第一问】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二、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背诵《富贵不能淫》中“居天下之广居……此之谓大丈夫”一段。【第二问】在孟子看来,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第一,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第二,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道义准则;第三,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施加的因素都不能使之迷乱、动摇、屈服。示例:“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三句,采用排比手法,三个“天下之”形成反复,气势磅礴、义正词严地指出了大丈夫精神的实质。三、《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反复朗读课文,从中举一两个例子做具体分析。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译文:富裕和显贵不能使他迷惑,贫穷和低贱不能使他动摇,权势和武力不能使他屈服。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译文: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四、翻译下列句子。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2.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译文: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2.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译文:他们一发怒,诸侯就会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就天下太平。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译文: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这个国家往往就会灭亡。五、《孟子》中有不少历代传诵的名言警句,请从课文或课文以外的篇目中选择一句作为你的座右铭,并说出理由。【示例】座右铭:“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理由:选择这句作为座右铭是因为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有忧患意识,要居安思危,只有这样,个人才能成长,国家才能长盛不衰。活动五:活用,学以致用 同学们你们还能说出一些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人名言、名人事例或成语故事吗?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南唐后主李煜沉溺于享乐致亡国;商纣王、后主刘禅花天酒地,不理朝政而致亡国。屈原遭流放乃赋《离骚》,司马迁遭宫刑而写《史记》 同学们,其实我们每个人在学习或生活中,都会遇到磨难与挫折,每每这时,我们可以用本文中的哪句话来鼓励自己呢?0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古为今用、学为己用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今天我们生活在太平盛世,人们全新体验着现代化带给我们的感受。其实,世界远没有真正的太平,天灾人祸不时威胁着我们的世界。雪灾、地震、战争、金融危机此起彼伏考验着人们的原本不应脆弱的神经。人们应该树立忧患意识,在竞争中谋取生存之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