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第二课时课件(共20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2024)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第二课时课件(共20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2024)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又将如何?我们一起走进三味书屋一探究竟。
走入三味书屋
文本研读
阅读第9段,思考:“我”为什么要离开百草园了?这一段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因为“我”太顽皮,家人要将“我”送去书塾读书。第9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生活的眷恋之情,同时也暗示作者对去三味书屋读书的不情愿、不满意。
`
文本研读
找出描写三味书屋环境的语句,并简单概括。
`
这一段话交代了三味书屋的陈设,突出三味书屋环境的古朴、简单与肃穆。
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
文本研读
默读课文第10—23段,思考:这部分写了发生在三味书屋里的哪些事情?
行礼拜师;
问“怪哉”虫;
课间玩耍;
师生共同读书。
文本研读
找到文章中描写寿先生的句子,读一读。思考:寿先生是怎样一位老师?
寿




文本研读
外貌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先生高瘦、博学、和蔼的形象。
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写先生拒绝回答“怪哉”的问题,表现了先生的呆板与严厉。
这句话表现先生是一位严而可亲、可敬的先生。
神态及动作描写,写出先生读书忘神,自我陶醉的样子。
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
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寿镜吾先生是一个知识渊博、教学认真、古板严肃、严而可亲的人。
文本研读
三味书屋的生活是怎么样的?请简要概括,并说说你的依据。
三味书屋的生活苦中有乐。
文本研读
“苦”:
①先生严肃,要求严厉,不自由。
②规矩多:拜师行礼,不准提问。
③生活单调:只读书、习字、对课,所设课 程十分单一。
④读书苦:难读,难懂。
文本研读
“乐”:
①新鲜乐。三味书屋的陈设、布置对未脱童稚的“我”来说充满着奇异的新鲜感。
②读书乐。增长了见识,学习内容“渐渐加多”;“人声鼎沸”的读书场景,更是乐趣无穷。
文本研读
③游戏乐。小园里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趁先生读书入神时偷描小说绣像、在指甲上做戏等都别有情趣。
④收获乐。学到许多以前不曾知道的东西,“画的画儿也多起来”,“画儿的成绩却不少了”,还用画换了钱。
文本研读
儿时的鲁迅在三味书屋的生活是 的,
但他依然能找到乐趣,
可见 ,
如果说小鲁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是单纯的不喜欢,
那么大鲁迅对三味书屋的情感则更为复杂,
有 ;
也有 。
对追求禄位权势、让孩子死读书、束缚孩子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批判
单调枯燥、极不自由
孩子追求自由快乐的天性是无处不在的
对小人物的人道主义的宽容温厚
作者把有无限趣味的百草园和枯燥的三味书屋对比着来写,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写百草园里有无限乐趣,表现出作者热爱自然,喜欢探索自然奥秘,热切追求知识的思想感情。
(2)写三味书屋枯燥无味,死气沉沉,流露出作者的不满情绪。这样对比着来写,含蓄而深刻地批判了腐朽的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
文本研读
文本研读
{93296810-A885-4BE3-A3E7-6D5BEEA58F35}
百草园
三味书屋
“我”的变化
相同点
充满趣味,有快乐的童年回忆
伴随着成长的过程,逐渐适应有限制的生活。
不同点
无拘无束,
随意而充实
有趣味但也枯燥、有限制
“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有哪些相同和不同?“我”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
随意而充实的童年生活是宝贵的财富,而生活的种种限制也是成长要付出的代价。
总 结
本文通过对在百草园的自由欢乐生活和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的回忆,表现了少年儿童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活泼快乐的心理。
主题思想
1.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自然把课文分成了两部分。中间用第9段过渡,文章思路清晰,层次分明。例如,写百草园中的景物,从整体写到局部,从春夏秋写到冬,或按空间顺序,或按时间顺序,景物多姿多彩,写景井然有序。
写作特点
2.语言准确,生动传神。
本文的语言特点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形容词运用得贴切,动词运用得精妙。如用“碧绿”修饰“菜畦”,用“光滑”修饰“石井栏”,用“高大”修饰“皂荚树”,用“肥胖”形容“黄蜂”等,都体现了形容词运用得准确贴切。又如“肥胖的黄蜂”用“伏”,“轻捷的叫天子(云雀)”用“窜”,动词的选用精准贴切,表现了儿童特有的感受。
写作特点
板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百草园
三味书屋
赏 美好景物(有趣)
听 “美女蛇”故事(神秘)
捕 雪天捕鸟(快乐)
陈设、行礼(威严)
提问受斥(严厉)
读书生活(枯燥)
园中玩耍(自由)
偷偷画画(快乐)
欢乐有趣
恋恋不舍
新鲜好奇
天真幼稚
对自然的热爱
对知识的追求
当堂检测
1.下列句中画线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每逢假日,北京颐和园内游客熙熙攘攘,人迹罕至。
B.一场别开生面的“华为视频光影鉴赏”活动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展开。
C.知识愈浅薄的人愈是侃侃而谈,知识渊博的人则往往出言谨慎。
D.运动场上人声鼎沸,同学们都在为各自的队伍加油助威。
解析:A.人迹罕至:少有人来。与句中“游客熙熙攘攘”矛盾。B.鉴赏: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使用正确。C.渊博:形容知识广且深,博学多才。使用正确。D.人声鼎沸:形容人群声音嘈杂喧闹。使用正确。故选A。
A
当堂检测
2.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冬天的百草园和春天的百草园相比,冬天的显得很无味。
B.从美女蛇的故事中,使我得到教训: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
C.三味书屋的先生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D.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B项,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可删去“使”。
B
当堂检测
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被誉为“民族魂”。
B.《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文中的“我”是作者虚构的一个人物,并非作者本人。
C.长妈妈是鲁迅笔下经典的女性形象之一。鲁迅在《狗?猫?鼠》《五猖会》等篇目中都提到了她。
D.《世说新语》是刘义庆组织编写的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解析:B项有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我”是作者本人,并非虚构的。
B
当堂检测
4.活动中,班级组织了《朝花夕拾》研读会。下面是同学们在读书笔记中写下的感受,其中比喻句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百草园见证了鲁迅美好的童年岁月,拔何首乌、摘覆盆子、捕鸟.那多彩的生活场景,好像色彩斑斓的图画,让我沉醉其中。
B.长妈妈给童年的鲁迅讲故事,还为他买《山海经》……这些小事如同涓涓细流,流淌在鲁迅的记忆里,也让我看到了一个普通人的淳朴与善良。
C.藤野先生的无私帮助和真诚关怀,对于遭遇困境的鲁迅来说,犹如冬日的暖阳,这样的老师让我肃然起敬。
D.《朝花夕拾》在平静的叙述中富有深长的韵味,如同一首热烈而激昂的乐曲,令我回味无穷。
解析:“如同一首热烈而激昂的乐曲”比喻不当,与前句矛盾。故选D。
D
当堂检测
5.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采取了由近及远、由低到高、从动到静、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
B.“百草园”部分,作者借对百草园景物的生动描写,以及对与之有关的生动有趣的园中生活、神话传说的描述,来突出“百草园是‘我’童年的乐园”这一主题。
C.用两个“不必说”写百草园整体,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前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后一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物。
D.写百草园的冬天,先以无味作陪衬,而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写捕鸟,先不直接写,而是先写园中不适宜拍雪人、塑雪罗汉,这么写费字不多,却把儿童爱玩的心理活动写出来了。
解析:课文采用的是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
A
当堂检测
6.学完本课,小韩同学想用一组排比句表达内心的感受,请你帮他写出最后一句。
童年像一首歌,歌里有我们的幸福和欢乐。
童年像一幅画,画里有我们的五彩生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童年像一条溪,溪里有我们的无穷乐趣。
(示例2)童年像一朵花,花里有我们的天真和烂漫。
(示例3)童年像一弯月,月里有我们的无限畅想。
解析:紧扣“童年”的话题,采用“童年像……,……”的句式,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进行仿写,整体构成排比即可。
当堂检测
7.[读课文,拟对联]“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这是鲁迅先生回忆在三味书屋的情景。其实,“对课”就是对对子、拟对联,请根据课文内容,为下面的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百草园里赏景捕鸟听故事,其乐无穷。
下联:?????????????????????????????????????????????????????????????
答案:(示例)三味书屋习字作画读课文,别有情趣。
解析:解析把握课文内容,用精练的语言高度概括,且语言特点符合对联的要求即可。
当堂检测
课后作业
1.仿照课文中描写百草园的段落,写一段自己童年的乐园,要求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2.阅读《朝花夕拾》中的其他篇目,感受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和思想情感。
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