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杭州市文晖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科学试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杭州市文晖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科学试题

资源简介

浙江省杭州市文晖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科学试题
1.(2024七下·杭州期中)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中,对菜肴讲究“色、香、味”俱佳。人在享用美味佳肴的过程中,辨别“色、香、味”分别用到(  )
A.热觉、味觉、痛觉 B.听觉、嗅觉、冷觉
C.视觉、嗅觉、味觉 D.触觉、听觉、味觉
2.(2024七下·杭州期中)蘑菇与绿色植物的根本区别是 ()
A.营养方式不同 B.有无成形的细胞核
C.呼吸方式不同 D.是否摄取外界的物质
3.(2024七下·杭州期中)下列细胞结构图中表示真菌的是(  )
A. B.
C. D.
4.(2024七下·杭州期中)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是(  )
①适量的水分②充足的光照③适宜的温度 ④丰富的养料 ⑤充足的空气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5.(2024七下·杭州期中)将黑鼠胎细胞的细胞核移入灰鼠的去核卵细胞内,在体外发育成胚胎,再植入白鼠的子宫内继续发育,所产下的小鼠颜色是()
A.黑色 B.灰色 C.白色 D.黑白相间
6.(2024七下·杭州期中)小明站在平面镜前,能看到镜内他自己的全身像和周围景物的像,当他逐渐向后退时(  )
A.在平面镜中的视野变小,他的像也变小
B.在平面镜中观察到的景物增多,视野范围变大,他的像也变大
C.在平面镜中的视野变大,像的大小保持不变
D.在平面镜中的视野变小,观察到的景物减少,他在镜中所成的像大小保持不变
7.(2024七下·杭州期中) 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一个凸透镜前30厘米处,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清晰等大的像。若把蜡烛从原来的位置向凸透镜方向移动20厘米,则此时蜡烛经该凸透镜所成的像是(  )
A.放大的虚像 B.等大的虚像 C.缩小的实像 D.缩小的虚像
8.(2024七下·杭州期中)公鸡具有鸡冠高大、羽毛鲜艳、好斗等第二性征,若将公鸡的睾丸切除,那么公鸡将(  )
A.丧失生殖能力,第二性征消失 B.仍有生殖能力,第二性征消失
C.丧失生殖能力,维持第二性征 D.仍有生殖能力,维持第二性征
9.(2024七下·杭州期中)生物的生殖使地球上的生命代代相传、繁衍不息。下列属于有性生殖的是(  )
A.蝗虫的繁殖
B.变形虫分裂生殖
C.桃树嫁接
D.酵母菌出芽生殖
10.(2024七下·杭州期中)我们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下列有关生活中的色彩描述合理的是(  )
A.我们能看到世界万物,是因为物体发出的光进入人眼后在视网膜上形成视觉
B.我们透过红色的塑料薄膜看到的所有物体颜色都是红色
C.太阳光是复合色光,我们可以利用三棱镜等光学元件将其分解成多种单色光
D.我们看到物体之所以是白色,是因为它能吸收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
11.(2024七下·杭州期中)如图所示,在A、B、C、D四个相同的玻璃瓶中,装入不同高度的水,则(  )
A.敲打D瓶发出的声音传播得最快
B.用嘴依次吹瓶口,A的音调最高
C.用筷子依次敲打瓶口,B的音调最高
D.瓶周围有没有空气,瓶发出的声音都能直接传入人耳
12.(2024七下·杭州期中)人潜入水中后看到岸上某一树梢, 其实看到的是(  )
A.变低了的树梢的虚像 B.变高了的树梢的实像
C.变低了的树梢的实像 D.变高了的树梢的虚像
13.(2024七下·杭州期中)“猴子捞月”的寓言故事中,猴子看见月亮在井中(如图所示),就要去捞,结果什么也没捞到,关于水中月亮离水面的远近,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月亮就在水的表面上
B.井有多深月亮就有多深
C.和天上月亮到水面的距离相等
D.和猴子的眼睛到水面的距离相等
14.(2024七下·杭州期中)如图曲线表示在适宜条件下,某植物种子萌发过程中鲜重的变化,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I、III阶段种子的鲜重显著增加
B.I、II阶段种子的干重显著减少
C.第III阶段种子的胚根已发育成幼根
D.第III阶段种子增加的重量主要是水
15.(2024七下·杭州期中)凸透镜成像实验中,移动物体到某位置,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缩小的像,则成立的是(  )
①如果将物体靠近凸透镜,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必须远离凸透镜,且光屏移动距离先小于后大于物体移动距离;②同时移动物体与光屏,且移动距离相同,有可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缩小的像;③换用焦距较小的凸透镜后,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如果只移动光屏,光屏必须靠近凸透镜;④保持物体和光屏位置不变,只移动凸透镜,一定不能在光屏上得到另一个清的像。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16.(2024七下·杭州期中)按要求作图:如图,从S点发出的光线经镜面反射恰好经过P点,请作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
17.(2024七下·杭州期中)已知图中的凹透镜和凸透镜的焦距相同根据两种透镜对光线的作用,画出已知光线的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18.(2024七下·杭州期中)如图为耳的结构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某同学乘船不久就感到头晕,目眩、恶心,这是因为内耳中的   受到刺激而导致的。(填结构名称)
(2)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捂紧双耳或张嘴,目的是使鼓膜的   。
19.(2024七下·杭州期中)酵母菌被人们广泛应用于发面和酿造酒、醋等。请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酵母菌结构1的名称:   。
(2)酵母菌是通过产生2   (选填“芽体”或“母体”)进行繁殖的。
20.(2024七下·杭州期中)如图,在注有清水的试管内留有一稍大的空气泡,使太阳光从试管的正上方向下照,观察试管下方的白纸,可以发现白纸上与空气泡相对应的位置上,有一椭圆黑影,而其它部分竟是一条与试管平行的亮线.这是因为试管充满水的地方相当于   透镜,而气泡与周边的水组成   透镜.如果把白纸从靠近试管向下移动到较远处,亮线的粗细将如何变化?   。
21.(2024七下·杭州期中)如图为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成像示意图:
(1)图1中物像A反射的光线,经角膜、房水、   、玻璃体的折射作用落在   上形成物像B。
(2)图2表示视觉异常中的   。
(3)进行矫正应当佩戴   。
22.(2024七下·杭州期中)西红柿是我国栽培最为普遍的果菜之一,栽培的技术和方法多种多样,如无土栽培技术、温棚栽培技术等。但是,良好的西红柿品种是高西红柿品质的基础,科学合理地选择西红柿种子,可提高西红柿的质量和产量,改善西红柿品质。为此,科研工作者培育出了许多西红柿新品种。如图为西红柿的生活史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A]萌发成[B]过程中,[A]中最先突破种皮的结构是   。
(2)西红柿的每朵花中,既有雄蕊,又有雌蕊,属于   花;自然状态下,这朵花的花粉落在这朵花的雌蕊柱头上,完成传粉过程,这种传粉方式称为   传粉。
(3)图中[F]里有很多[A],原因是雌蕊子房中有很多枚[   ]   。番茄酱是同学们喜爱的食品,它主要是西红柿果肉做成的,西红柿果肉是由图中[G]的[   ]   发育成的。
23.(2024七下·杭州期中)如图所示是某校手持式成像测温仪,通过前端安装的摄像头,在显示屏上能成学生的影像,并利用温度传感器,能快速显示出学生的体温。
(1)该仪器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所成的是   (选填“正立”或“倒立”)、缩小的实像;要满足这个成像条件,人应该离镜头的位置是   (选填“2倍焦距以外”、“1倍焦距到2倍焦距之间”或“1倍焦距以内”)。
(2)该成像摄像头感温的原理是:利用人体向外界辐射   (选填“红外线”或“紫外线”),通过传感器实时测量出人体温度。
24.(2024七下·杭州期中)下列是动物生殖发育有关的示意图,请分析作答:
(1)甲、乙两图反映了昆虫的发育过程,其中,图乙发育经历了四个阶段,比图甲多了一个   (填写结构名称)的发育阶段。
(2)图丙中的M表示的发育过程称为   。
(3)丁图中新生命与母体是通过   (填写结构名称)进行物质交换的。
(4)上述各种动物个体发育的起点都是从   开始。
25.(2024七下·杭州期中)为了加强优良种牛的繁殖速度,科学家采用了以下两种方法,如图所示。请根据图示信息回答:方法Ⅰ:
(1)试管牛E和克隆牛F的诞生过程中的其中一个共同点:   。
(2)F牛的性别是   ,理由是   。
(3)产生E牛的生殖方式属于   。
26.(2024七下·杭州期中)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小科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可以绕ON翻折的纸板ABCD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垂直于镜面。他将一束光贴着纸板沿EO方向射向O点,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EO和反射光OF的径迹。
(1)如图甲所示,反射角的大小为   ;
(2)如图乙,实验过程中,将F板绕ON前后转动,在F板上看上到反射光线,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答:   ;
(3)进行下列哪项操作后,在纸板上仍可以看到反射光线?答:   ;
A.如图丙所示,将纸板与入射光束一起以ON为轴旋转
B.如图丁所示,将纸板与入射光束一起以CD为轴向后倾倒
(4)由于光在纸板上发生了   (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所以从不同方向都可以观察到光在纸板上传播的迹。
27.(2024七下·杭州期中)实验室利用光具座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当三个元件移动到图示位置时,光屏上出现了清晰的像。回答下列问题:
(1)光屏上的像的性质为   ;
(2)关于本实验中得到的像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子有照相机;
(3)从图中读出物距为   cm,并推算出焦距为   (填字母)。
A.  B.  C.
(4)如果保持蜡烛与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撤去光屏,是否仍然成像?   。
28.(2024七下·杭州期中)小嘉和小兴在学习完光的反射后对“平面镜成像规律”特别感兴趣因此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了如下实验:
(1)小嘉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将一块薄玻璃板垂直放在纸上,在纸上记下玻璃板的位置,将点燃的蜡烛A竖立在薄玻璃板前,另取一支完全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在薄玻璃板后移动,发现蜡烛B与蜡烛A的像可以完全重合,说明所成的像与物体   。
(2)小兴将点燃的蜡烛A竖立在倾斜的薄玻璃板前,发现无论怎么移动蜡烛B,蜡烛B与蜡烛A的像始终不能完全重合,小兴通过作图分析,图乙中蜡烛A像的位置在桌面的   (填上方或下方)。
(3)通过实验探究,小兴想到我们使用的交通工具轿车的前挡风玻璃也是倾斜的请从光学原理解释这一设计的合理性   。
29.(2024七下·杭州期中)冬虫子夏草、在中国的医药养生中是一种传统的名贵滋补中药材,冬虫夏草是麦角菌科真菌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虫幼虫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复合体。一种叫作蝙蝠蛾的虫卵在地下卵孵化成幼虫;感染丁麦角菌科真菌产生的孢子,寄生在蝙蝠蛾的幼虫体内,并吸收幼虫体内的营养而快速繁殖,菌丝成长的同时,幼虫也随着长大而钻出地面。直到菌丝繁殖至充满虫体,幼虫就会死亡,此时正好是冬天,就是所谓的冬虫。而当气温回升后,菌丝体就会从冬虫的头部慢慢萌发,长出像草一般的真菌子座,称为“夏草”。如图为冬虫夏草形成的示意图,根据对于“虫草”的认识,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蝙蝠蛾是一种害虫,则   时期对植物危害最大。
(2)有人认为“虫草”是一种植物,你认为是否正确?   ,请说明理由。
30.(2024七下·杭州期中)当我们对着山崖高声喊叫通常都可以听到回声,但在较小的空间内则不会出现回声,原来当反射回来的声音与发出的声音之间有0.1s以上的时间间隔时,人耳才能将二者分辨开来,若时间间隔小于0.1s,则只会产生增强原声的效果。
(1)若某会议室前后相距24m,小嘉在会议室最前端说话时,若此时室温为15℃,坐在会议室最后端的小兴听到声音所需的时间为   秒(保留2位小数),那么小嘉能听到自己的回声吗?   (15℃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2)在大型剧院、电影院等场所为了增强听众的收听效果需要削弱回声,以下   方法能达到目的。
A.将墙壁做的凹凸不平
B.将部分墙壁做成蜂窝状
C.室内体院馆有玻璃则选择双层中空的隔音玻璃
D.墙壁采用柔软多孔材料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 。人对各种事物的认识活动是从感觉开始的,感觉是最初级的认识活动。
【解答】菜肴的色是通过视觉来感知的;香是通过嗅觉来感知的,味是通过味觉来感知的;
故答案为:C。
2.【答案】A
【知识点】真菌的主要特点
【解析】【解答】真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没有叶绿体。真菌的细胞既不含叶绿体,也没有质体,是典型异养生物。它们从动物、植物的活体、死体和它们的排泄物,以及断枝、落叶和土壤腐殖质中、来吸收和分解其中的有机物,作为自己的营养。真菌的异养方式有寄生和腐生,绿色植物细胞中含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因此营养方式是自养。故真菌与绿色植物的根本区别是营养方式不同。故选A。
【分析】本题考查真菌,只要掌握真菌与绿色植物的区别,就能准确做题。
3.【答案】D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细菌的主要特点;真菌的主要特点
【解析】【分析】真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没有叶绿体,营养方式是异养;孢子生殖。根据组成身体的细胞数量的多少可以分为单细胞真菌和多细胞真菌两类。
据图可知A是动物细胞,B是植物细胞,C是细菌,D是酵母菌。
【解答】A、细胞外没有细胞壁,细胞内存在成型的细胞核和细胞质,该细胞为动物细胞,不符合题意。
B、细胞最外面存在细胞壁,内部有成型的细胞核和大型的液泡,该细胞为植物细胞,不符合题意。
C、细胞中没有观察到成型的细胞核,细胞外围存在须状物质,没有明显的细胞核,判断为细菌,不符合题意。
D、细胞中可以观察到成型的细胞核,液泡,还有细胞质,没有观察到叶绿体,判断为类似酵母菌一类的真菌,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4.【答案】B
【知识点】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
【解析】【分析】种子的萌发的外界条件为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
自身条件是有完整而有活力的胚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解答】种子的萌发的外界条件为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
应该选①③⑤。
故选B。
5.【答案】A
【知识点】动物克隆技术的进展
【解析】【分析】
克隆指一个母体经过无性繁殖得到具有完全相同遗传物质的后代的过程,细胞核中含有遗传物质,能控制生物个体的相对性状。
【解答】
由题可知,新生小鼠的遗传物质均来自黑鼠的细胞核,故其性状与黑鼠相同,颜色为黑色,故答案为:A。
6.【答案】D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人看到物体的大小由视角大小决定,视角越大,看到的物体越大;
(2)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解答】 小明站在平面镜前,能看到镜内他自己的全身像和周围景物的像,当他逐渐向后退时 ,由于镜子的边缘与它的眼睛的夹角(视角)不断减小,所以平面镜中的视野不断减小,观察到的景物逐渐减少,但是他在镜中的像与它的大小相同,即保持不变,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7.【答案】A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分析判断。
【解答】 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一个凸透镜前30厘米处,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清晰等大的像,即u=v=2f=30cm,解得:f=15cm。若把蜡烛从原来的位置向凸透镜方向移动20厘米,此时物距u=30cm-20cm=10cm故选A。
8.【答案】A
【知识点】动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
【解析】【分析】第二性征是指除了生殖器官以外的公鸡特有的征象,如: 鸡冠高大、羽毛鲜艳、好斗等,它们是受性激素的控制而表现出来的。
【解答】由于公鸡的睾丸可以分泌雄性激素,睾丸属于生殖器官,能够产生精子,因此若是将睾丸摘除,那么将导致该公鸡丧失生殖能力,第二性征也消失,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9.【答案】A
【知识点】动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植物的有性生殖;植物的无性生殖
10.【答案】C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物体的颜色;光的色散
【解析】【分析】(1)根据视觉的形成判断;
(2)不透明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3)根据光的色散的知识判断;
(4)根据物体颜色的知识判断。
【解答】A.我们能看到世界万物,是因为物体发出的光进入人眼后在视网膜上成像,然后通过视神经将信号传输到视觉中枢形成视觉,故A错误;
B.红色的塑料薄膜只能透过红光,因此只有通过它看红色的物体才能显红色,其它颜色的物体都是黑色,故B错误;
C.太阳光是复合色光,我们可以利用三棱镜等光学元件将其分解成多种单色光,故C正确;
D.我们看到物体之所以是白色,是因为它能反射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故D错误。
故选C。
11.【答案】B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
【解析】【分析】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频率越快,音调就越高。声速的大小与频率无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解答】A、因为同种介质中声速相同,所以,不论敲打哪个瓶子时声音的传播速度都是相同的,故A错误;
B、用嘴依次吹瓶口,因为A中的空气柱最短,所以振动的最快,则发出的音调最高,故B正确;
C、用筷子敲打瓶子时,是水和瓶子的振动发出的声音,因为D的质量最小,所以振动最快,发声的音调就最高,故C错误;
D、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如果瓶周围没有空气,声音是不能直接传入人耳,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2.【答案】D
【知识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潜入水中的人能看到岸上的树梢,是因为树梢反射的光经水面的折射后射到了人的眼睛里.因为光在空气与水的界面会发生偏折,且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所以水中的人逆着光线来的方向看去,会看到变高了的树梢的虚像.
【解答】解:光发生折射的条件是:当光从一种透明介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介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树梢反射的光斜射向水面时,由光发生折射的条件知,会发生折射现象,当光进入水中后靠近法线,射入潜水员眼睛,而潜水员由于错觉,认为光始终沿直线传播,逆着光的方向看上去而形成的虚像,所以比实际位置高,所以潜水员在水中看见岸上某一树梢,实际是变高了的树梢的虚像.
故选D.
13.【答案】C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14.【答案】B
【知识点】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
【解析】【分析】种子在萌发过程中,由于不断进行细胞呼吸,消耗储存的有机物,而在光合作用尚未开始或强度较弱时,有机物的消耗大于合成,所以干重会逐渐减少。直到幼苗形成,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后,干重才会逐渐增加。
【解答】A、Ⅰ、Ⅲ阶段种子的鲜重显著增加,原因是种子吸水的结果,A正确。
B、在Ⅰ、Ⅱ阶段种子没有萌发,所以干重变化很小,B错误。
C、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首先萌发的是胚根发育成植物体的根,所以第Ⅲ阶段种子的胚根已发育成幼根,C正确。
D、种子吸水膨胀,第Ⅲ阶段种子增加的重量主要是水,D正确。
故答案为:B。
15.【答案】A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16.【答案】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
【解析】【分析】像点是所有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焦点,即所有的反射光线都经过像点。找到像点后连接P点,与镜面的交点就是入射点,然后补充光路图即可。
【解答】首先通过发光点S作镜面的垂线,然后根据“物像等距”在镜面另一侧这条直线上作出物点S的对称点,即为像点S'。连接PS',与镜面的交点为入射点O,再连接SO、OP,SO为入射光线,OP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17.【答案】
【知识点】透镜的光路图
18.【答案】半规管、前庭;内外气压平衡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耳的结构包括: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
从图中可以看出:①是耳郭,有收集声波的作用;②是外耳道,引导声波传至鼓膜;③是鼓膜;⑤半规管;⑥耳蜗;⑦前庭;⑧咽鼓管。
【解答】(1)半规管和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前者引起旋转感觉,后者引起位置感觉和变速感觉。前庭及半规管敏感的人,在直线变速及旋转变速运动时,传入冲动引起中枢有关部位过强的反应,导致头晕、恶心、呕吐、出汗等,这就是有些人晕船、晕车的原因。可见,某同学乘船不久就感到头晕,目眩、恶心,这是因为内耳中的半规管、前庭受到刺激而导致的。
(2)当听到巨大声响时,空气震动剧烈导致耳膜受到的压力突然增大,容易击穿鼓膜。这时要迅速捂紧双耳或张嘴,这样做可以使咽鼓管张开,从而使鼓膜内外空气压力保持平衡 ,以免振破鼓膜。
19.【答案】(1)细胞核
(2)芽体
【知识点】真菌的主要特点
【解析】【分析】酵母菌属于真菌,是单细胞生物,细胞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组成。
【解答】(1)酵母菌属于真菌,是单细胞生物,细胞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组成。图中1是酵母菌的细胞核。
(2)成熟的酵母菌细胞,先长出一个小芽,芽细胞长到一定程度,脱离母细胞继续生长,而后形成新个体,这就是出芽生殖,2是芽体。
(1)酵母菌属于真菌,是单细胞生物,细胞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组成。图中1是酵母菌的细胞核。
(2)成熟的酵母菌细胞,先长出一个小芽,芽细胞长到一定程度,脱离母细胞继续生长,而后形成新个体,这就是出芽生殖,2是芽体。
20.【答案】凸;凹;先变细再变粗
【知识点】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21.【答案】晶状体;视网膜;近视眼;凹透镜
【知识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22.【答案】胚根;两性;自花;②;胚珠;③;子房壁
【知识点】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花的结构;植物的有性生殖
【解析】【分析】(1)种子萌发时首先吸水,胚根最先突破种皮,发育成根,然后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2) 花可以分为两性花和单性花,一朵中既有雌蕊也有雄蕊的花是两性花;
(3) 果实中含有的种子是由胚珠发育而来。种子的数目取决于子房中胚珠的数目。即果实里有许多种子,说明子房里有许多个胚珠。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A种子萌发成B过程中,A中最先突破种皮的结构是胚根。
(2)西红柿的每朵花中,既有雄蕊,又有雌蕊,属于两性花。自然状态下,这朵花的花粉落在这朵花的雌蕊柱头上,完成传粉过程,这种传粉方式称为自花传粉。
(3)图中F果实里有很多A种子,原因是雌蕊子房中有很多枚胚珠。西红柿果肉属于果皮,是G图中③子房壁发育而成。
23.【答案】倒立;2倍焦距以外;红外线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24.【答案】蛹;变态发育;胎盘、脐带;受精卵
【知识点】动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昆虫的发育过程
【解析】【【分析】昆虫的变态发育分为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发育过程为:卵→幼虫→蛹→成虫(例如:家蚕、蜜蜂、菜粉蝶、蚊、蝇);不完全变态发育过程为:卵→若虫→成虫(例如:蝗虫、螳螂、蝼蛄、蟋蟀)。
【解答】(1)图甲蝗虫的发育经历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是不完全变态发育;图乙发育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是完全变态发育,比图甲多了一个蛹期。
(2)图丙中的M表示蝗虫、家蚕、青蛙相同的发育过程,三者均是有性生殖,变态发育,因此图中M表示变态发育。
(3)丁图显示:胎儿生活在子宫内半透明的羊水中,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气,胎儿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也是通过胎盘经母体排出体外的。
(4)图中各种动物个体发育的起点都是受精卵,属于有性生殖。
25.【答案】都需要母牛子宫代孕;母牛;C牛提供细胞核有遗传物质;有性生殖
【知识点】动物克隆技术的进展
【解析】【分析】生物技术是指人们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其他科学的原理,采用先进的科学手段,按照预先的设计改造生物体或加工生物原料,为人类生产出所需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克隆技术即无性繁殖技术,因为它不需要雌雄交配,不需要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只需从动物身上提取一个单细胞,用人工的方法将其培养成胚胎,再将胚胎植入雌性动物体内,就可孕育出新的个体。
【解答】(1)试管牛E和克隆牛F的培育过程中均用到动物细胞培养和胚胎移植技术,都需要母牛子宫代孕。
(2)F牛是克隆牛,其产生主要采用了细胞核移植技术,该技术的理论基础是细胞核的全能性。F牛的性别应和提供细胞核的C牛相同,因为C牛提供细胞核有遗传物质。
(3)克隆牛F没有经过精子和卵子的结合,所以此种生殖方式是无性生殖。
26.【答案】50°;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A;漫反射
【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1)从表格数据可知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
(3)把纸板NOF后折,两个纸板不在同一平面内,则NOF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
(2)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据此解答;
(4)在不同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是由于光在光屏上发生了漫反射而进入我们的眼里,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解答】(1)反射角为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因此为。
(2)将F板绕ON前后转动,当F和E两纸板在同一平面内,在F板上看上到反射光线,说明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3)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丁图中两纸板不在同一平面内,因此无论怎样移动,都无法观察到反射光线,故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4)实验中从不同方向都可以观察到光在纸板上传播的迹像,说明在纸板上发生了漫反射。
27.【答案】倒立缩小的实像;40.0;B;仍然成像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2)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之一: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实像,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应用于照相机。
(3)物距是指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像距是像到凸透镜的距离,解不等式即可;
(4)保持蜡烛与凸透镜的位置不变,仍然成像。
【解答】(1)根据能在光屏上成像,得出一定是实像,再根据物距大于像距,可知,光屏上的像为倒立缩小的实像;
(1)由图可知,物距大于像距,光屏上的像为倒立缩小的实像。
(3)由图可知,物距
u=50.0cm-10.0cm=40.0cm
像距
v=80.0cm-50.0cm=30.0cm
因为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则
40.0cm>2f①
2f>30.0cm>f②
由①和②解得
20.0cm>f>15.0cm
故答案为:B。
(4)保持蜡烛与凸透镜的位置不变,不影响成像。只是撤去光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像了。
28.【答案】大小相等;上方;根据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时,像物连线与镜面垂直,像与物到平面镜距离相等,小汽车前面玻璃是倾斜的,汽车内物体的像在汽车的上方,司机看前面道路时,物体的像不会影响司机的视线。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由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物关于镜面对称可知:玻璃板如果不竖直,蜡烛的像与蜡烛不能重合;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物关于镜面对称作出蜡烛的像点即可确定平板玻璃中蜡烛A的像偏高且倾斜的是哪一个;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物像等距即可解答此题;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实验步骤应该是先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再点燃蜡烛做实验,为得到普遍规律,应改变玻璃板前蜡烛的位置,多做几次实验;
(3)初中物理用实验探究物理问题时要进行多次实验,有的是为了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来减小误差;有的是多次测量发现变化规律;有的是为了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解答】(1)实验中蜡烛B与蜡烛A的像可以完全重合,说明蜡烛B与蜡烛A的像大小相等,蜡烛B与蜡烛A完全相同,由此得出结论: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2)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像和物体关于镜面对称,如图所示:
由图可知,蜡烛A像的位置在桌面的上方。
(3)根据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时,像物连线与镜面垂直,像与物到平面镜距离相等,小汽车前面玻璃是倾斜的,汽车内物体的像在汽车的上方,司机看前面道路时,物体的像不会影响司机的视线。

29.【答案】(1)幼虫
(2)错误;冬虫夏草是真菌寄生在昆虫幼虫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复合体。
【知识点】真菌的主要特点
【解析】【分析】(1)完全变态发育,昆虫在个体发育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的叫完全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发育的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如蝶、蚊、蝇、菜粉蝶、蜜蜂,蚕等。
(2)不完全变态发育: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非常相似,但各方面未发育成熟,发育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例如:蜻蜓、蟑螂、蝼蛄、蟋蟀、蝗虫等。
【解答】(1)由题干资料可知,蝙蝠蛾的发育过程是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如果该蝙蝠蛾是一种害虫,则幼虫时期对植物危害最大。
(2)有人认为“虫草”是一种植物,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冬虫夏草是麦角菌科真菌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虫幼虫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复合体,其实质是麦角菌科真菌。
(1)由题干资料可知,蝙蝠蛾的发育过程是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如果该蝙蝠蛾是一种害虫,则幼虫时期对植物危害最大。
(2)有人认为“虫草”是一种植物,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冬虫夏草是麦角菌科真菌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虫幼虫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复合体,其实质是麦角菌科真菌。
30.【答案】0.07;能;ABD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在不同介质和不同温度下传播速度不同,题目中给出 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340m/s,这是计算声音传播时间的关键数据。
(2)回声的产生与分辨条件:当反射回来的声音与发出的声音之间有 0.1s 以上的时间间隔时,人耳才能将二者分辨开来,形成回声;若时间间隔小于 0.1s,则只会产生增强原声的效果。这是判断小嘉能否听到回声的依据。
(3)减弱回声的方法:声音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形成回声,通过使墙壁凹凸不平、做成蜂窝状或采用柔软多孔材料等,可以使声音在反射过程中不断被吸收和散射,从而减弱回声;而双层中空隔音玻璃主要是用于隔音,减少外界声音传入室内,与减弱室内回声无关。
【解答】(1)由得,坐在会议室最后端的小兴听到声音所需的时间为
声音传到小嘉耳朵的时间
t'=2t=2×0.07s=0.14s>0.1s
所以小嘉能听到自己的回声。
(2)在大型剧院、电影院等场所将墙壁做的凹凸不平、将部分墙壁做成蜂窝状、墙壁采用柔软多孔材料,使声音被反射或吸收从而削弱回声,室内体院馆选择双层中空的隔音玻璃阻断噪声的传播,不能削弱回声,故ABD符合题意,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BD。
1 / 1浙江省杭州市文晖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科学试题
1.(2024七下·杭州期中)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中,对菜肴讲究“色、香、味”俱佳。人在享用美味佳肴的过程中,辨别“色、香、味”分别用到(  )
A.热觉、味觉、痛觉 B.听觉、嗅觉、冷觉
C.视觉、嗅觉、味觉 D.触觉、听觉、味觉
【答案】C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 。人对各种事物的认识活动是从感觉开始的,感觉是最初级的认识活动。
【解答】菜肴的色是通过视觉来感知的;香是通过嗅觉来感知的,味是通过味觉来感知的;
故答案为:C。
2.(2024七下·杭州期中)蘑菇与绿色植物的根本区别是 ()
A.营养方式不同 B.有无成形的细胞核
C.呼吸方式不同 D.是否摄取外界的物质
【答案】A
【知识点】真菌的主要特点
【解析】【解答】真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没有叶绿体。真菌的细胞既不含叶绿体,也没有质体,是典型异养生物。它们从动物、植物的活体、死体和它们的排泄物,以及断枝、落叶和土壤腐殖质中、来吸收和分解其中的有机物,作为自己的营养。真菌的异养方式有寄生和腐生,绿色植物细胞中含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因此营养方式是自养。故真菌与绿色植物的根本区别是营养方式不同。故选A。
【分析】本题考查真菌,只要掌握真菌与绿色植物的区别,就能准确做题。
3.(2024七下·杭州期中)下列细胞结构图中表示真菌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细菌的主要特点;真菌的主要特点
【解析】【分析】真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没有叶绿体,营养方式是异养;孢子生殖。根据组成身体的细胞数量的多少可以分为单细胞真菌和多细胞真菌两类。
据图可知A是动物细胞,B是植物细胞,C是细菌,D是酵母菌。
【解答】A、细胞外没有细胞壁,细胞内存在成型的细胞核和细胞质,该细胞为动物细胞,不符合题意。
B、细胞最外面存在细胞壁,内部有成型的细胞核和大型的液泡,该细胞为植物细胞,不符合题意。
C、细胞中没有观察到成型的细胞核,细胞外围存在须状物质,没有明显的细胞核,判断为细菌,不符合题意。
D、细胞中可以观察到成型的细胞核,液泡,还有细胞质,没有观察到叶绿体,判断为类似酵母菌一类的真菌,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4.(2024七下·杭州期中)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是(  )
①适量的水分②充足的光照③适宜的温度 ④丰富的养料 ⑤充足的空气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答案】B
【知识点】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
【解析】【分析】种子的萌发的外界条件为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
自身条件是有完整而有活力的胚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解答】种子的萌发的外界条件为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
应该选①③⑤。
故选B。
5.(2024七下·杭州期中)将黑鼠胎细胞的细胞核移入灰鼠的去核卵细胞内,在体外发育成胚胎,再植入白鼠的子宫内继续发育,所产下的小鼠颜色是()
A.黑色 B.灰色 C.白色 D.黑白相间
【答案】A
【知识点】动物克隆技术的进展
【解析】【分析】
克隆指一个母体经过无性繁殖得到具有完全相同遗传物质的后代的过程,细胞核中含有遗传物质,能控制生物个体的相对性状。
【解答】
由题可知,新生小鼠的遗传物质均来自黑鼠的细胞核,故其性状与黑鼠相同,颜色为黑色,故答案为:A。
6.(2024七下·杭州期中)小明站在平面镜前,能看到镜内他自己的全身像和周围景物的像,当他逐渐向后退时(  )
A.在平面镜中的视野变小,他的像也变小
B.在平面镜中观察到的景物增多,视野范围变大,他的像也变大
C.在平面镜中的视野变大,像的大小保持不变
D.在平面镜中的视野变小,观察到的景物减少,他在镜中所成的像大小保持不变
【答案】D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人看到物体的大小由视角大小决定,视角越大,看到的物体越大;
(2)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解答】 小明站在平面镜前,能看到镜内他自己的全身像和周围景物的像,当他逐渐向后退时 ,由于镜子的边缘与它的眼睛的夹角(视角)不断减小,所以平面镜中的视野不断减小,观察到的景物逐渐减少,但是他在镜中的像与它的大小相同,即保持不变,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7.(2024七下·杭州期中) 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一个凸透镜前30厘米处,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清晰等大的像。若把蜡烛从原来的位置向凸透镜方向移动20厘米,则此时蜡烛经该凸透镜所成的像是(  )
A.放大的虚像 B.等大的虚像 C.缩小的实像 D.缩小的虚像
【答案】A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分析判断。
【解答】 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一个凸透镜前30厘米处,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清晰等大的像,即u=v=2f=30cm,解得:f=15cm。若把蜡烛从原来的位置向凸透镜方向移动20厘米,此时物距u=30cm-20cm=10cm故选A。
8.(2024七下·杭州期中)公鸡具有鸡冠高大、羽毛鲜艳、好斗等第二性征,若将公鸡的睾丸切除,那么公鸡将(  )
A.丧失生殖能力,第二性征消失 B.仍有生殖能力,第二性征消失
C.丧失生殖能力,维持第二性征 D.仍有生殖能力,维持第二性征
【答案】A
【知识点】动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
【解析】【分析】第二性征是指除了生殖器官以外的公鸡特有的征象,如: 鸡冠高大、羽毛鲜艳、好斗等,它们是受性激素的控制而表现出来的。
【解答】由于公鸡的睾丸可以分泌雄性激素,睾丸属于生殖器官,能够产生精子,因此若是将睾丸摘除,那么将导致该公鸡丧失生殖能力,第二性征也消失,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9.(2024七下·杭州期中)生物的生殖使地球上的生命代代相传、繁衍不息。下列属于有性生殖的是(  )
A.蝗虫的繁殖
B.变形虫分裂生殖
C.桃树嫁接
D.酵母菌出芽生殖
【答案】A
【知识点】动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植物的有性生殖;植物的无性生殖
10.(2024七下·杭州期中)我们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下列有关生活中的色彩描述合理的是(  )
A.我们能看到世界万物,是因为物体发出的光进入人眼后在视网膜上形成视觉
B.我们透过红色的塑料薄膜看到的所有物体颜色都是红色
C.太阳光是复合色光,我们可以利用三棱镜等光学元件将其分解成多种单色光
D.我们看到物体之所以是白色,是因为它能吸收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
【答案】C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物体的颜色;光的色散
【解析】【分析】(1)根据视觉的形成判断;
(2)不透明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3)根据光的色散的知识判断;
(4)根据物体颜色的知识判断。
【解答】A.我们能看到世界万物,是因为物体发出的光进入人眼后在视网膜上成像,然后通过视神经将信号传输到视觉中枢形成视觉,故A错误;
B.红色的塑料薄膜只能透过红光,因此只有通过它看红色的物体才能显红色,其它颜色的物体都是黑色,故B错误;
C.太阳光是复合色光,我们可以利用三棱镜等光学元件将其分解成多种单色光,故C正确;
D.我们看到物体之所以是白色,是因为它能反射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故D错误。
故选C。
11.(2024七下·杭州期中)如图所示,在A、B、C、D四个相同的玻璃瓶中,装入不同高度的水,则(  )
A.敲打D瓶发出的声音传播得最快
B.用嘴依次吹瓶口,A的音调最高
C.用筷子依次敲打瓶口,B的音调最高
D.瓶周围有没有空气,瓶发出的声音都能直接传入人耳
【答案】B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
【解析】【分析】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频率越快,音调就越高。声速的大小与频率无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解答】A、因为同种介质中声速相同,所以,不论敲打哪个瓶子时声音的传播速度都是相同的,故A错误;
B、用嘴依次吹瓶口,因为A中的空气柱最短,所以振动的最快,则发出的音调最高,故B正确;
C、用筷子敲打瓶子时,是水和瓶子的振动发出的声音,因为D的质量最小,所以振动最快,发声的音调就最高,故C错误;
D、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如果瓶周围没有空气,声音是不能直接传入人耳,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2.(2024七下·杭州期中)人潜入水中后看到岸上某一树梢, 其实看到的是(  )
A.变低了的树梢的虚像 B.变高了的树梢的实像
C.变低了的树梢的实像 D.变高了的树梢的虚像
【答案】D
【知识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潜入水中的人能看到岸上的树梢,是因为树梢反射的光经水面的折射后射到了人的眼睛里.因为光在空气与水的界面会发生偏折,且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所以水中的人逆着光线来的方向看去,会看到变高了的树梢的虚像.
【解答】解:光发生折射的条件是:当光从一种透明介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介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树梢反射的光斜射向水面时,由光发生折射的条件知,会发生折射现象,当光进入水中后靠近法线,射入潜水员眼睛,而潜水员由于错觉,认为光始终沿直线传播,逆着光的方向看上去而形成的虚像,所以比实际位置高,所以潜水员在水中看见岸上某一树梢,实际是变高了的树梢的虚像.
故选D.
13.(2024七下·杭州期中)“猴子捞月”的寓言故事中,猴子看见月亮在井中(如图所示),就要去捞,结果什么也没捞到,关于水中月亮离水面的远近,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月亮就在水的表面上
B.井有多深月亮就有多深
C.和天上月亮到水面的距离相等
D.和猴子的眼睛到水面的距离相等
【答案】C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14.(2024七下·杭州期中)如图曲线表示在适宜条件下,某植物种子萌发过程中鲜重的变化,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I、III阶段种子的鲜重显著增加
B.I、II阶段种子的干重显著减少
C.第III阶段种子的胚根已发育成幼根
D.第III阶段种子增加的重量主要是水
【答案】B
【知识点】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
【解析】【分析】种子在萌发过程中,由于不断进行细胞呼吸,消耗储存的有机物,而在光合作用尚未开始或强度较弱时,有机物的消耗大于合成,所以干重会逐渐减少。直到幼苗形成,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后,干重才会逐渐增加。
【解答】A、Ⅰ、Ⅲ阶段种子的鲜重显著增加,原因是种子吸水的结果,A正确。
B、在Ⅰ、Ⅱ阶段种子没有萌发,所以干重变化很小,B错误。
C、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首先萌发的是胚根发育成植物体的根,所以第Ⅲ阶段种子的胚根已发育成幼根,C正确。
D、种子吸水膨胀,第Ⅲ阶段种子增加的重量主要是水,D正确。
故答案为:B。
15.(2024七下·杭州期中)凸透镜成像实验中,移动物体到某位置,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缩小的像,则成立的是(  )
①如果将物体靠近凸透镜,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必须远离凸透镜,且光屏移动距离先小于后大于物体移动距离;②同时移动物体与光屏,且移动距离相同,有可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缩小的像;③换用焦距较小的凸透镜后,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如果只移动光屏,光屏必须靠近凸透镜;④保持物体和光屏位置不变,只移动凸透镜,一定不能在光屏上得到另一个清的像。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16.(2024七下·杭州期中)按要求作图:如图,从S点发出的光线经镜面反射恰好经过P点,请作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
【答案】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
【解析】【分析】像点是所有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焦点,即所有的反射光线都经过像点。找到像点后连接P点,与镜面的交点就是入射点,然后补充光路图即可。
【解答】首先通过发光点S作镜面的垂线,然后根据“物像等距”在镜面另一侧这条直线上作出物点S的对称点,即为像点S'。连接PS',与镜面的交点为入射点O,再连接SO、OP,SO为入射光线,OP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17.(2024七下·杭州期中)已知图中的凹透镜和凸透镜的焦距相同根据两种透镜对光线的作用,画出已知光线的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答案】
【知识点】透镜的光路图
18.(2024七下·杭州期中)如图为耳的结构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某同学乘船不久就感到头晕,目眩、恶心,这是因为内耳中的   受到刺激而导致的。(填结构名称)
(2)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捂紧双耳或张嘴,目的是使鼓膜的   。
【答案】半规管、前庭;内外气压平衡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耳的结构包括: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
从图中可以看出:①是耳郭,有收集声波的作用;②是外耳道,引导声波传至鼓膜;③是鼓膜;⑤半规管;⑥耳蜗;⑦前庭;⑧咽鼓管。
【解答】(1)半规管和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前者引起旋转感觉,后者引起位置感觉和变速感觉。前庭及半规管敏感的人,在直线变速及旋转变速运动时,传入冲动引起中枢有关部位过强的反应,导致头晕、恶心、呕吐、出汗等,这就是有些人晕船、晕车的原因。可见,某同学乘船不久就感到头晕,目眩、恶心,这是因为内耳中的半规管、前庭受到刺激而导致的。
(2)当听到巨大声响时,空气震动剧烈导致耳膜受到的压力突然增大,容易击穿鼓膜。这时要迅速捂紧双耳或张嘴,这样做可以使咽鼓管张开,从而使鼓膜内外空气压力保持平衡 ,以免振破鼓膜。
19.(2024七下·杭州期中)酵母菌被人们广泛应用于发面和酿造酒、醋等。请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酵母菌结构1的名称:   。
(2)酵母菌是通过产生2   (选填“芽体”或“母体”)进行繁殖的。
【答案】(1)细胞核
(2)芽体
【知识点】真菌的主要特点
【解析】【分析】酵母菌属于真菌,是单细胞生物,细胞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组成。
【解答】(1)酵母菌属于真菌,是单细胞生物,细胞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组成。图中1是酵母菌的细胞核。
(2)成熟的酵母菌细胞,先长出一个小芽,芽细胞长到一定程度,脱离母细胞继续生长,而后形成新个体,这就是出芽生殖,2是芽体。
(1)酵母菌属于真菌,是单细胞生物,细胞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组成。图中1是酵母菌的细胞核。
(2)成熟的酵母菌细胞,先长出一个小芽,芽细胞长到一定程度,脱离母细胞继续生长,而后形成新个体,这就是出芽生殖,2是芽体。
20.(2024七下·杭州期中)如图,在注有清水的试管内留有一稍大的空气泡,使太阳光从试管的正上方向下照,观察试管下方的白纸,可以发现白纸上与空气泡相对应的位置上,有一椭圆黑影,而其它部分竟是一条与试管平行的亮线.这是因为试管充满水的地方相当于   透镜,而气泡与周边的水组成   透镜.如果把白纸从靠近试管向下移动到较远处,亮线的粗细将如何变化?   。
【答案】凸;凹;先变细再变粗
【知识点】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21.(2024七下·杭州期中)如图为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成像示意图:
(1)图1中物像A反射的光线,经角膜、房水、   、玻璃体的折射作用落在   上形成物像B。
(2)图2表示视觉异常中的   。
(3)进行矫正应当佩戴   。
【答案】晶状体;视网膜;近视眼;凹透镜
【知识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22.(2024七下·杭州期中)西红柿是我国栽培最为普遍的果菜之一,栽培的技术和方法多种多样,如无土栽培技术、温棚栽培技术等。但是,良好的西红柿品种是高西红柿品质的基础,科学合理地选择西红柿种子,可提高西红柿的质量和产量,改善西红柿品质。为此,科研工作者培育出了许多西红柿新品种。如图为西红柿的生活史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A]萌发成[B]过程中,[A]中最先突破种皮的结构是   。
(2)西红柿的每朵花中,既有雄蕊,又有雌蕊,属于   花;自然状态下,这朵花的花粉落在这朵花的雌蕊柱头上,完成传粉过程,这种传粉方式称为   传粉。
(3)图中[F]里有很多[A],原因是雌蕊子房中有很多枚[   ]   。番茄酱是同学们喜爱的食品,它主要是西红柿果肉做成的,西红柿果肉是由图中[G]的[   ]   发育成的。
【答案】胚根;两性;自花;②;胚珠;③;子房壁
【知识点】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花的结构;植物的有性生殖
【解析】【分析】(1)种子萌发时首先吸水,胚根最先突破种皮,发育成根,然后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2) 花可以分为两性花和单性花,一朵中既有雌蕊也有雄蕊的花是两性花;
(3) 果实中含有的种子是由胚珠发育而来。种子的数目取决于子房中胚珠的数目。即果实里有许多种子,说明子房里有许多个胚珠。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A种子萌发成B过程中,A中最先突破种皮的结构是胚根。
(2)西红柿的每朵花中,既有雄蕊,又有雌蕊,属于两性花。自然状态下,这朵花的花粉落在这朵花的雌蕊柱头上,完成传粉过程,这种传粉方式称为自花传粉。
(3)图中F果实里有很多A种子,原因是雌蕊子房中有很多枚胚珠。西红柿果肉属于果皮,是G图中③子房壁发育而成。
23.(2024七下·杭州期中)如图所示是某校手持式成像测温仪,通过前端安装的摄像头,在显示屏上能成学生的影像,并利用温度传感器,能快速显示出学生的体温。
(1)该仪器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所成的是   (选填“正立”或“倒立”)、缩小的实像;要满足这个成像条件,人应该离镜头的位置是   (选填“2倍焦距以外”、“1倍焦距到2倍焦距之间”或“1倍焦距以内”)。
(2)该成像摄像头感温的原理是:利用人体向外界辐射   (选填“红外线”或“紫外线”),通过传感器实时测量出人体温度。
【答案】倒立;2倍焦距以外;红外线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24.(2024七下·杭州期中)下列是动物生殖发育有关的示意图,请分析作答:
(1)甲、乙两图反映了昆虫的发育过程,其中,图乙发育经历了四个阶段,比图甲多了一个   (填写结构名称)的发育阶段。
(2)图丙中的M表示的发育过程称为   。
(3)丁图中新生命与母体是通过   (填写结构名称)进行物质交换的。
(4)上述各种动物个体发育的起点都是从   开始。
【答案】蛹;变态发育;胎盘、脐带;受精卵
【知识点】动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昆虫的发育过程
【解析】【【分析】昆虫的变态发育分为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发育过程为:卵→幼虫→蛹→成虫(例如:家蚕、蜜蜂、菜粉蝶、蚊、蝇);不完全变态发育过程为:卵→若虫→成虫(例如:蝗虫、螳螂、蝼蛄、蟋蟀)。
【解答】(1)图甲蝗虫的发育经历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是不完全变态发育;图乙发育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是完全变态发育,比图甲多了一个蛹期。
(2)图丙中的M表示蝗虫、家蚕、青蛙相同的发育过程,三者均是有性生殖,变态发育,因此图中M表示变态发育。
(3)丁图显示:胎儿生活在子宫内半透明的羊水中,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气,胎儿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也是通过胎盘经母体排出体外的。
(4)图中各种动物个体发育的起点都是受精卵,属于有性生殖。
25.(2024七下·杭州期中)为了加强优良种牛的繁殖速度,科学家采用了以下两种方法,如图所示。请根据图示信息回答:方法Ⅰ:
(1)试管牛E和克隆牛F的诞生过程中的其中一个共同点:   。
(2)F牛的性别是   ,理由是   。
(3)产生E牛的生殖方式属于   。
【答案】都需要母牛子宫代孕;母牛;C牛提供细胞核有遗传物质;有性生殖
【知识点】动物克隆技术的进展
【解析】【分析】生物技术是指人们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其他科学的原理,采用先进的科学手段,按照预先的设计改造生物体或加工生物原料,为人类生产出所需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克隆技术即无性繁殖技术,因为它不需要雌雄交配,不需要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只需从动物身上提取一个单细胞,用人工的方法将其培养成胚胎,再将胚胎植入雌性动物体内,就可孕育出新的个体。
【解答】(1)试管牛E和克隆牛F的培育过程中均用到动物细胞培养和胚胎移植技术,都需要母牛子宫代孕。
(2)F牛是克隆牛,其产生主要采用了细胞核移植技术,该技术的理论基础是细胞核的全能性。F牛的性别应和提供细胞核的C牛相同,因为C牛提供细胞核有遗传物质。
(3)克隆牛F没有经过精子和卵子的结合,所以此种生殖方式是无性生殖。
26.(2024七下·杭州期中)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小科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可以绕ON翻折的纸板ABCD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垂直于镜面。他将一束光贴着纸板沿EO方向射向O点,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EO和反射光OF的径迹。
(1)如图甲所示,反射角的大小为   ;
(2)如图乙,实验过程中,将F板绕ON前后转动,在F板上看上到反射光线,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答:   ;
(3)进行下列哪项操作后,在纸板上仍可以看到反射光线?答:   ;
A.如图丙所示,将纸板与入射光束一起以ON为轴旋转
B.如图丁所示,将纸板与入射光束一起以CD为轴向后倾倒
(4)由于光在纸板上发生了   (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所以从不同方向都可以观察到光在纸板上传播的迹。
【答案】50°;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A;漫反射
【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1)从表格数据可知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
(3)把纸板NOF后折,两个纸板不在同一平面内,则NOF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
(2)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据此解答;
(4)在不同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是由于光在光屏上发生了漫反射而进入我们的眼里,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解答】(1)反射角为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因此为。
(2)将F板绕ON前后转动,当F和E两纸板在同一平面内,在F板上看上到反射光线,说明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3)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丁图中两纸板不在同一平面内,因此无论怎样移动,都无法观察到反射光线,故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4)实验中从不同方向都可以观察到光在纸板上传播的迹像,说明在纸板上发生了漫反射。
27.(2024七下·杭州期中)实验室利用光具座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当三个元件移动到图示位置时,光屏上出现了清晰的像。回答下列问题:
(1)光屏上的像的性质为   ;
(2)关于本实验中得到的像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子有照相机;
(3)从图中读出物距为   cm,并推算出焦距为   (填字母)。
A.  B.  C.
(4)如果保持蜡烛与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撤去光屏,是否仍然成像?   。
【答案】倒立缩小的实像;40.0;B;仍然成像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2)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之一: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实像,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应用于照相机。
(3)物距是指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像距是像到凸透镜的距离,解不等式即可;
(4)保持蜡烛与凸透镜的位置不变,仍然成像。
【解答】(1)根据能在光屏上成像,得出一定是实像,再根据物距大于像距,可知,光屏上的像为倒立缩小的实像;
(1)由图可知,物距大于像距,光屏上的像为倒立缩小的实像。
(3)由图可知,物距
u=50.0cm-10.0cm=40.0cm
像距
v=80.0cm-50.0cm=30.0cm
因为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则
40.0cm>2f①
2f>30.0cm>f②
由①和②解得
20.0cm>f>15.0cm
故答案为:B。
(4)保持蜡烛与凸透镜的位置不变,不影响成像。只是撤去光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像了。
28.(2024七下·杭州期中)小嘉和小兴在学习完光的反射后对“平面镜成像规律”特别感兴趣因此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了如下实验:
(1)小嘉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将一块薄玻璃板垂直放在纸上,在纸上记下玻璃板的位置,将点燃的蜡烛A竖立在薄玻璃板前,另取一支完全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在薄玻璃板后移动,发现蜡烛B与蜡烛A的像可以完全重合,说明所成的像与物体   。
(2)小兴将点燃的蜡烛A竖立在倾斜的薄玻璃板前,发现无论怎么移动蜡烛B,蜡烛B与蜡烛A的像始终不能完全重合,小兴通过作图分析,图乙中蜡烛A像的位置在桌面的   (填上方或下方)。
(3)通过实验探究,小兴想到我们使用的交通工具轿车的前挡风玻璃也是倾斜的请从光学原理解释这一设计的合理性   。
【答案】大小相等;上方;根据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时,像物连线与镜面垂直,像与物到平面镜距离相等,小汽车前面玻璃是倾斜的,汽车内物体的像在汽车的上方,司机看前面道路时,物体的像不会影响司机的视线。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由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物关于镜面对称可知:玻璃板如果不竖直,蜡烛的像与蜡烛不能重合;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物关于镜面对称作出蜡烛的像点即可确定平板玻璃中蜡烛A的像偏高且倾斜的是哪一个;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物像等距即可解答此题;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实验步骤应该是先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再点燃蜡烛做实验,为得到普遍规律,应改变玻璃板前蜡烛的位置,多做几次实验;
(3)初中物理用实验探究物理问题时要进行多次实验,有的是为了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来减小误差;有的是多次测量发现变化规律;有的是为了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解答】(1)实验中蜡烛B与蜡烛A的像可以完全重合,说明蜡烛B与蜡烛A的像大小相等,蜡烛B与蜡烛A完全相同,由此得出结论: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2)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像和物体关于镜面对称,如图所示:
由图可知,蜡烛A像的位置在桌面的上方。
(3)根据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时,像物连线与镜面垂直,像与物到平面镜距离相等,小汽车前面玻璃是倾斜的,汽车内物体的像在汽车的上方,司机看前面道路时,物体的像不会影响司机的视线。

29.(2024七下·杭州期中)冬虫子夏草、在中国的医药养生中是一种传统的名贵滋补中药材,冬虫夏草是麦角菌科真菌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虫幼虫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复合体。一种叫作蝙蝠蛾的虫卵在地下卵孵化成幼虫;感染丁麦角菌科真菌产生的孢子,寄生在蝙蝠蛾的幼虫体内,并吸收幼虫体内的营养而快速繁殖,菌丝成长的同时,幼虫也随着长大而钻出地面。直到菌丝繁殖至充满虫体,幼虫就会死亡,此时正好是冬天,就是所谓的冬虫。而当气温回升后,菌丝体就会从冬虫的头部慢慢萌发,长出像草一般的真菌子座,称为“夏草”。如图为冬虫夏草形成的示意图,根据对于“虫草”的认识,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蝙蝠蛾是一种害虫,则   时期对植物危害最大。
(2)有人认为“虫草”是一种植物,你认为是否正确?   ,请说明理由。
【答案】(1)幼虫
(2)错误;冬虫夏草是真菌寄生在昆虫幼虫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复合体。
【知识点】真菌的主要特点
【解析】【分析】(1)完全变态发育,昆虫在个体发育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的叫完全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发育的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如蝶、蚊、蝇、菜粉蝶、蜜蜂,蚕等。
(2)不完全变态发育: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非常相似,但各方面未发育成熟,发育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例如:蜻蜓、蟑螂、蝼蛄、蟋蟀、蝗虫等。
【解答】(1)由题干资料可知,蝙蝠蛾的发育过程是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如果该蝙蝠蛾是一种害虫,则幼虫时期对植物危害最大。
(2)有人认为“虫草”是一种植物,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冬虫夏草是麦角菌科真菌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虫幼虫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复合体,其实质是麦角菌科真菌。
(1)由题干资料可知,蝙蝠蛾的发育过程是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如果该蝙蝠蛾是一种害虫,则幼虫时期对植物危害最大。
(2)有人认为“虫草”是一种植物,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冬虫夏草是麦角菌科真菌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虫幼虫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复合体,其实质是麦角菌科真菌。
30.(2024七下·杭州期中)当我们对着山崖高声喊叫通常都可以听到回声,但在较小的空间内则不会出现回声,原来当反射回来的声音与发出的声音之间有0.1s以上的时间间隔时,人耳才能将二者分辨开来,若时间间隔小于0.1s,则只会产生增强原声的效果。
(1)若某会议室前后相距24m,小嘉在会议室最前端说话时,若此时室温为15℃,坐在会议室最后端的小兴听到声音所需的时间为   秒(保留2位小数),那么小嘉能听到自己的回声吗?   (15℃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2)在大型剧院、电影院等场所为了增强听众的收听效果需要削弱回声,以下   方法能达到目的。
A.将墙壁做的凹凸不平
B.将部分墙壁做成蜂窝状
C.室内体院馆有玻璃则选择双层中空的隔音玻璃
D.墙壁采用柔软多孔材料
【答案】0.07;能;ABD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在不同介质和不同温度下传播速度不同,题目中给出 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340m/s,这是计算声音传播时间的关键数据。
(2)回声的产生与分辨条件:当反射回来的声音与发出的声音之间有 0.1s 以上的时间间隔时,人耳才能将二者分辨开来,形成回声;若时间间隔小于 0.1s,则只会产生增强原声的效果。这是判断小嘉能否听到回声的依据。
(3)减弱回声的方法:声音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形成回声,通过使墙壁凹凸不平、做成蜂窝状或采用柔软多孔材料等,可以使声音在反射过程中不断被吸收和散射,从而减弱回声;而双层中空隔音玻璃主要是用于隔音,减少外界声音传入室内,与减弱室内回声无关。
【解答】(1)由得,坐在会议室最后端的小兴听到声音所需的时间为
声音传到小嘉耳朵的时间
t'=2t=2×0.07s=0.14s>0.1s
所以小嘉能听到自己的回声。
(2)在大型剧院、电影院等场所将墙壁做的凹凸不平、将部分墙壁做成蜂窝状、墙壁采用柔软多孔材料,使声音被反射或吸收从而削弱回声,室内体院馆选择双层中空的隔音玻璃阻断噪声的传播,不能削弱回声,故ABD符合题意,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BD。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