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宁波市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科学试题1.(2024七下·宁波期中)2024年宁波市以“幸福满河湖,人水共和谐”为主题举行世界水日宣传活动。为建设幸福河湖,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大量开采使用地下水 B.工业废水直接排放C.严禁使用化肥和农药 D.水资源循环再利用【答案】D【知识点】水资源的保护2.(2024七下·宁波期中)博物馆常利用空气中的某种气体为珍贵的绘画和书法作品防虫防腐,该气体空气中含量较多,也常用做一些食品的保护气,它是( )A.氮气 B.氧气 C.氦气 D.二氧化碳【答案】A【知识点】空气的利用3.(2024七下·宁波期中)2023年8月,宁波至杭州湾新区引水工程投用,该引水工程将各水库水源供给慈溪市和前湾新区。其中“引水”主要改变水循环环节中的( )A.降水 B.蒸发 C.地表径流 D.水汽输送【答案】C【知识点】水循环【解析】【分析】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主要有: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等。【解答】降水是水从天空到达地面的过程,A错误;蒸发是水在海面或地面上变成气态进入空中的过程,B错误;地表径流是水从地面的一个地方运送达到了另一个地方,原理类似与南水北调,所以该工程改变的水循环环节是地表径流,C正确;水汽输送是指水在空中的运动过程,D错误;故答案为:C。4.(2024七下·宁波期中)每年的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它的确立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为了保护环境,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提倡使用私家车 B.植树造林,增加绿化面积C.经常使用一次性餐具 D.大量使用煤做燃料【答案】B【知识点】空气污染与保护;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解析】【分析】1、汽车尾气污染:汽车燃烧化石燃料会产生多种污染物。例如,一氧化碳是燃料不完全燃烧的产物,它能与血红蛋白结合,降低血液输氧能力,危害人体健康;氮氧化物会形成酸雨、化学烟雾等危害;碳氢化合物在阳光照射下会与氮氧化物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臭氧等二次污染物。2、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够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有助于减缓全球变暖的趋势,维持地球的碳 - 氧平衡。同时,树木等植物的叶片表面粗糙,能够吸附空气中的灰尘、颗粒物以及部分有害气体。3、一次性餐具中的塑料餐具难以降解,在自然环境中会长期存在,形成白色污染,不仅影响美观,还会对土壤、水体等造成污染,破坏生态环境。4、煤是一种化石燃料,大量使用煤做燃料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这些污染物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引发酸雨、雾霾等环境问题,同时煤的燃烧还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加剧全球气候变暖。【解答】A、提倡使用私家车,会排放大量的污染物,不利于保护环境,错误;B、植树造林,增加绿化面积,树木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能减少温室效应的负面影响,有利于保护环境,正确;C、经常使用一次性餐具,增加了资源的消耗、二氧化碳的排放,会加剧温室效应,不利于保护环境,错误;D、大量使用煤做燃料,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会加剧温室效应,不利于保护环境,错误。故答案为:B。5.(2024七下·宁波期中)下列关于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对地球来说,太阳是最强的天然光源B.光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比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快C.太阳光是复色光,蜡烛火焰是单色光D.可见光只是太阳辐射谱中的很小一部分【答案】C【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太阳的结构与概况6.(2024七下·宁波期中)2024年3月15日17时许,四川甘孜州雅江县呷拉镇白孜村发生森林火灾。后因火场风力突然增大,火势迅速扩大蔓延。下列关于火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大风为可燃物燃烧提供了充足的氧气B.大风降低了木材的着火点C.林下堆积的地面植被、干草为燃烧提供了充足的可燃物D.扑灭森林火灾时,可砍伐出隔离带,将树木与燃烧区隔离【答案】B【知识点】燃烧与灭火【解析】【分析】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一共有三个:(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解答】A、风为流动的空气,大风为可燃物燃烧提供了充足的氧气,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物质着火点为物质的固有属性,一般情况是不会发生改变的,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C、林下堆积的地面植被、干草都具有可燃性,为燃烧提供了充足的可燃物,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D、灭火原理:移除可燃物、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隔绝氧气,扑灭森林火灾时,可砍伐出隔离带,将树木与燃烧区隔离,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7.(2024七下·宁波期中)下列现象中,不是利用大气压的是( )A.吸管吸饮料B.吸盘挂钩C.瓶吞鸡蛋D.注射器注射药液【答案】D【知识点】大气压强的存在;大气压的综合应用【解析】【分析】大气压的应用大多是利用内外的气压差,所以要判断是否是大气压的应用,要注意有没有形成这个“气压差”。【解答】A、吸管吸饮料,是先将吸管内的空气吸走,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将饮料吸进嘴里,故A不符合题意;B、吸盘挂钩,先将挂钩内的空气挤出,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将挂钩吸在墙上,故B不符合题意;C、瓶吞鸡蛋,先将瓶内的空气排出,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将鸡蛋压进瓶内,故C不符合题意;D、注射器注射药液,是利用手的推力将液体推进人的身体,故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8.(2024七下·宁波期中)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与多种物质反应。下列对有关反应的描述正确的是( )A.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C.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红色固体D.镁条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答案】D【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解析】【分析】根据常见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解答】A、磷在氧气中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错误;B、硫在氧气里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错误;C、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固体,错误;D、镁条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正确。故答案为:D。9.(2024七下·宁波期中)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向试管倾倒液体B.向试管加固体C.给液体加热D.闻气味【答案】A【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解析】【分析】A、根据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试剂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加入块状固体的方法解答;C、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闻气体气味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解答】A、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所示操作正确;B、向试管中装块状固体药品时,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把块状固体放在试管口,再慢慢将试管竖立起来,图中所示操作错误;C、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图中所示操作错误;D、闻气体的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将鼻子凑到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故答案为:A。10.(2024七下·宁波期中)阳春三月,东钱湖利民村洁白的梨花总是能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游客能看到梨花,是因为梨花( )A.发出了白光 B.吸收了太阳光C.反射了太阳光 D.吸收了旁边湖水反射的太阳光【答案】C【知识点】物体的颜色【解析】【分析】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光的颜色决定的。【解答】梨花本身不会发光,梨花是白色的,白色物体反射所有色光,即梨花反射了太阳光,使得游客能看到梨花,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11.(2024七下·宁波期中)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 )A.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6g食盐,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度是水B.向装有少量水的试管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固体,用手触摸试管底部,感受到试管底部变热C.将少量高锰酸钾加入水中形成紫红色透明液体,称为高锰酸钾的水溶液D.浊液和溶液最主要的区别是浊液中物质的颗粒远大于溶液中溶质的颗粒【答案】A【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碱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 100g 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它是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方法,强调 “一定温度”“100g 溶剂”“饱和状态” 等条件。【解答】A、未指明温度,故说法错误;B、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出热量,所以用手触摸试管底部,感受到试管底部变热,故说法正确;C、高锰酸钾能溶于水,将少量高锰酸钾溶于水形成的紫红色透明液体是高锰酸钾的水溶液,故说法正确;D、浊液和溶液之间最主要的区别是浊液中的物质的颗粒大于溶液中溶质的颗粒,分散得不均匀,而且不稳定,故说法正确。故答案为:A。12.(2024七下·宁波期中)如图所示,甲瓶中盛放的是浓硫酸(能吸收水),乙瓶中放的是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若要证明使紫色石蕊变色的是碳酸而不是二氧化碳,接下来进行的实验操作是:先关闭阀门I,打开阀门Ⅱ,观察到紫色小花的变色情况为①;再关闭阀门Ⅱ,打开阀门I,观察到紫色小花的变色情况为②。①和②分别是( )A.不变色,变红色 B.变红色,不变色C.都不变色 D.都变红色【答案】A【知识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3.(2024七下·宁波期中)如图所示,一束激光斜射进盛有清水的圆柱形敞口容器,下列关于该实验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实验说明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B.该实验说明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C.在清水中加入的牛奶过多或过少,都会使水中的激光光路更明显D.若沿容器壁缓慢注入浓糖水,不搅拌,则看到光在水中的路径是弯曲的【答案】A【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解析】【分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途中遇到物体表面时,被反射回原来的物质中,光的传播方向改变,叫做光的反射;当光从一种物质斜射进入另一种物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反射光线遵循反射定律,折射光线遵循折射定律。【解答】A、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当遇到水面后会发生偏折,此现象说明光在不同介质中会发生偏折,故A错误,A符合题意;B、光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因此说明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故B正确,B不符合题意;C、在清水中加入的牛奶过多或过少,水会变暗,光线在其中光路会更明显,故C正确,C不符合题意;D、光在同种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因此若沿容器壁缓慢注入浓糖水,不搅拌,则看到光在水中的路径是弯曲的,故D正确,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14.(2024七下·宁波期中)小科要配制100g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下列关于配制该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若用氯化钠固体配制,需称取氯化钠固体15.0g②用托盘天平称氯化钠固体时,在两盘各放一张质量相等的纸③选用200mL量筒量取所需的水④实验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量筒、玻璃棒、滴管和试剂瓶⑤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配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A.①②③ B.①②④⑤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⑤【答案】B【知识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解析】【分析】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是这样的,所用仪器有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操作步骤是:计算→称量→溶解→装瓶→贴签→入柜.其注意事项有以下六条:1.计算时,溶质的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质量=溶液体积×溶液密度,溶剂的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由于溶剂一般是水,且密度为1g/cm3,所以溶剂的体积和质量在数值是相等的.2.称量,称量包括称取溶质的质量和量取溶剂的体积;首先,用托盘天平(配用药匙)称量所需的溶质,倒入烧杯中;然后,用量筒(配用胶头滴管)量取所需的水,倒入盛有溶质的烧杯中.3.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使溶质加速溶解.4.把配好的溶液装入细口瓶中,盖好瓶塞.5.标签上要注明溶液的名称和其中溶质的质量分数.6.放入试剂柜时,要注意标签向外.【解答】①若用氯化钠固体配制,需要氯化钠的质量为100g×15%=15.0g,正确;②用托盘天平称氯化钠固体时,为防止药品腐蚀托盘,在两盘各放一张质量相等的纸,正确;③需要水的质量为100g-15.0g=85g,即85mL,量筒的量程应大于且接近所需量取液体的体积,则应选用100mL量筒,而不是200mL的量筒,错误;④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时,需要的仪器有烧杯、量筒、玻璃棒、滴管和试剂瓶,正确;⑤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则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大,配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正确。故答案为:B。15.(2024七下·宁波期中)已知20℃时,氯化钠和硝酸钠的溶解度分别为36g和88g,依据下表20℃时的实验数据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序号 ① ② ③ ④ ⑤固体种类 氯化钠 氯化钠 硝酸钠 硝酸钠 硝酸钠固体的质量 30 60 30 60 90水的质量 100 100 100 100 100A.⑤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9:10B.溶液质量:②=④C.溶质质量分数:①=③D.②④属于饱和溶液【答案】C【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解析】【分析】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判断固体是否能完全溶解在水中,然后根据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来分析解答。【解答】A、2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分别为88g,溶液⑤是在100g水中溶解了88g硝酸钠,所以⑤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88g:100g=22:25,错误;B、20℃时,氯化钠和硝酸钠的溶解度分别为36g和88g,溶液②的质量为:36g+100g=136g;溶液④的质量为:60g+100g=160g,溶液质量:②<④,错误;C、溶液①和③均是在100g水中溶解了30g溶质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正确;D、20℃时,NaCl和NaNO3的溶解度分别为36g和88g,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溶解NaCl和NaNO3的质量分别是36g和88g,加入溶质的质量大于或等于36g和88g,能形成饱和溶液,则①~⑤所得溶液属于饱和溶液的是②⑤,错误。故答案为:C。16.(2024七下·宁波期中)太阳对地球的照射,给地球带来光亮的同时也带来了热量,这种带来热量的辐射称为热辐射。阳光对地球上同一地点不同物体的热辐射是 (填“相同”或“不同”,下同)的;在同一地点,表面颜色不同的物体,吸收太阳热辐射的本领是 的。【答案】相同;不同【知识点】物体的颜色【解析】【分析】热辐射是物体由于具有温度而辐射电磁波的现象,是热量传递的三种方式之一(另外两种为热传导和热对流)。太阳就是通过热辐射的方式向地球传递能量,这种辐射能不仅包括可见光,还包括红外线等不可见光,它们都能使物体发热。【解答】太阳的能量是相同的,因此阳光对地球上同一地点不同物体的热辐射是相同的。不同颜色的物体会反射不同的色光,因此吸收太阳热辐射的本领是不同的。17.(2024七下·宁波期中)海洋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海水可以制取食盐,也可以提取氯化钾做肥料。(1)食盐、氯化钾在溶液中属于 (填“溶质”或“溶剂”)。(2)自日本排放核污水以来,海域污染等问题引起各方强烈反响。下列属于海洋水体污染危害的有 (填序号)。①使海产品减少,影响人类的食物来源②使部分海洋生物灭绝,影响海洋生物的多样性③危害人类健康【答案】溶质;①②③【知识点】水体污染和防治;溶液的组成及特点18.(2024七下·宁波期中)2023年,第19届亚运会在杭州举办,如图甲是杭州奥体中心体育游泳馆,智能导光系统通过屋顶的210根导光管,将室外自然光引入场内,每年可节约10万度电,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进而可缓解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如图乙是小科验证该问题的实验装置,在 (填“阳光”或“黑暗”)下静置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水柱向 (填“左”或“右”)移动。【答案】温室效应;阳光;左【知识点】地球公转;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1)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受热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长波热辐射线却被温室气体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2)植物呼吸作用是指植物细胞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将有机物分解并释放能量的过程。在有氧呼吸时,植物细胞利用氧气将有机物彻底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大量能量;【解答】二氧化碳所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温室效应, 由于二氧化碳的吸热能力强,在阳光下一段时间后, 吸收的热量多,气体膨胀,压强增大,可观察到水柱会往左移动。19.(2024七下·宁波期中)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图中反映了温度计读数随时间的变化情况,酒精的蒸发使温度计示数减小说明酒精蒸发时要 热量;由图线可知,到第 秒钟时酒精基本装发完。【答案】吸收;20【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解析】【分析】浸有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这些酒精会蒸发,蒸发吸热会导致玻璃泡的温度降低。【解答】当将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时,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蒸发吸热,会带走一部分热量,温度计的示数会降低;当用时20秒后,酒精蒸发完,温度计的示数会上升,最终与室温相同。20.(2024七下·宁波期中)166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暗室中让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到墙上,结果太阳光被分解成七种色光,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如图所示(图中仅标出红光和紫光光路),这就是 现象,由红、橙、黄、绿、蓝、靛、紫这7种色光形成的光谱叫做 。【答案】色散;可见光谱【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21.(2024七下·宁波期中)春节期间,多地上演了民俗节目“打铁花”。表演者用花棒将木勺中千余度高温的铁水击打到空中,铁水飞溅,火星四射,形成十几米高的铁花,场面相当壮观。(1)铁水在空气中冷却成固态的铁,其物态变化为 。(2)盛满铁水的木勺不燃烧的原因是 。【答案】凝固;温度未达到着火点【知识点】凝固与凝固现象【解析】【分析】(1)根据物质状态的变化分析回答;(2)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解答】(1)铁水在空气中冷却成固态的铁,其物态变化为凝固;(2)盛满铁水的木勺不燃烧的原因是温度未达到木勺的着火点。22.(2024七下·宁波期中)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象和有关信息回答:(1)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2)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甲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乙。(3)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都从t2℃降至t1℃时,两种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甲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乙。【答案】减小;大于;大于【知识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的影响因素【解析】【分析】根据题目信息和溶解度曲线可知:甲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解答】(1)据图可知,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2)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则此时两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解度大的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则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乙的溶质质量分数;(3)将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有固体析出,仍然是饱和溶液,此时的溶解度是16g,而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故溶液的组成不变,其溶质质量分数仍然与t2℃时相同,据图可以看出,乙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甲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23.(2024七下·宁波期中)如图所示,在大烧杯中,有红、蓝两只彩色气球,红色气球内充有气体,蓝色气球内充有空气,两只气球沉在杯底.小科同学收集好一集气瓶气体,倾倒入大烧杯中,发现其中一只气球浮起来了,用手轻轻将其按下,松手后气球又重新上浮,十分有趣。请判断,上浮的是 (填“蓝色”或“红色”)气球,原因是 。如果继续倾倒气体,另一只气球 (填“会”或“不会”)浮起来。【答案】蓝色;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蓝球受到的浮力大于其重力;不会【知识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解析】【分析】(1)此题要利用浮力的知识进行分析解决,主要是弄清物体上浮得需要满足什么条件;(2)两只气球都不能上浮,说明倒入的二氧化碳太少,无法满足物体上浮的条件。【解答】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蓝球受到的浮力大于其重力,所以充满空气的蓝色气球会浮起来;如果继续向其中倾倒CO2,另一只气球仍不会浮起来;因为红色气球中的CO2与倾倒的CO2密度是相同的,所以不会浮起来。24.(2024七下·宁波期中)如图为验证沸腾条件的实验装置。关于小烧杯内水的最终状况,同学们有不同看法。小科认为:温度达到沸点,且会沸腾小华认为:温度达到沸点,但不会沸腾小红认为:温度达不到沸点,不会沸腾通过实验观察到小烧杯内的水没有沸腾,所以小科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了验证小华和小红的观点,观察并记录温度计甲和乙的示数变化,如下表:时间 0 3 6 9 12 15 18 21 24甲的示数 40 57 71 81 91 100 100 100 100乙的示数 40 48 61 74 84 90 94 94 94(1)如表所示,水的沸点为 ;(2)通过实验数据分析, 的观点是正确的;(3)在0至内,小烧杯中水的温度从上升到,其原因是小烧杯中的水从大烧杯中吸收的热量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小烧杯中水散失的热量。【答案】100;小红;大于【知识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解析】【分析】(1)沸点是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C。(2)液体沸腾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温度达到沸点,二是继续吸热。(3)热传递发生的条件是存在温度差,热会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解答】(1)分析甲实验数据可知:大烧杯中的在15min时达到沸腾,水的沸点是100℃。(2)在0~18min内,小烧杯中水的温度从40℃上升到94℃,18 min以后,小烧杯中水的温度保持94℃稳定,没有达到水的沸点;小烧杯中的水不沸腾,小烧杯中的水温达不到沸点,不会沸腾,故小红的观点是正确的。(3)本实验是利用“水浴法”给小烧杯中的水加热,小烧杯中水的温度升高是由于从大烧杯中温度高的水中吸收的热量大于小烧杯中的水散失的热量;在0~18min内,小烧杯中水的温度从40℃上升到94℃,其原因是小烧杯中的水从大烧杯中吸收的热量大于小烧杯中的水蒸发散失的热量。25.(2024七下·宁波期中)探究“物体吸热本领与表面颜色的关系”。实验要求:通过对比实验,探究物体吸热本领与表面颜色的关系。提供器材:空瓶若干(规格如下表)、透明吸管两支,橡皮泥适量、红墨水少量、黑色涂料适量。种类 矿泉水瓶 纯净水瓶 易拉罐规格数量 1只 2只 1只 1只(1)试根据要求及提供的器材,选择合适的器材,设计实验并写出必要的步骤:①取矿泉水瓶空瓶两只,并将其中一只 ;②用吸管、橡皮泥、红墨水将两瓶分别按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安装(注:保持瓶的形状不变,两容器中空气一样多);③将两瓶静置于阳光下,观察两吸管中红色液柱移动情况;④根据实验现象得到结论。(2)本实验用红色液柱移动距离大小来表示 ,为使实验结果更准确,应选择口径比较 (填“大”或“小”)的吸管。【答案】涂成黑色;物体吸热本领的大小;小【知识点】物体的颜色;比热容【解析】【分析】控制变量法概念:控制变量法是指在研究某个问题时,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只改变其中一个因素,观察该因素对研究对象的影响。转换法概念:转换法是将不容易直接观察或测量的物理量,转换为容易观察或测量的物理量的方法。【解答】(1)①[取矿泉水瓶空瓶两只,为了探究物体吸热本领与表面颜色的关系,将其中一只涂成黑色,另一只保持瓶的自然色;(2)本实验瓶中的空气吸收的热量越多,温度越高,气体受热膨胀,体积越大,红色液柱移动的距离越大;实验中用红色液柱移动距离大小来表示物体吸热本领的大小;为使实验结果更准确,应选择口径比较小的吸管,吸管越细,红色液柱移动的距离越大,实验结果越准确。26.(2024七下·宁波期中)纯水的导电能力很弱,电解水时常加入一些氢氧化钠增强导电性(水电解过程中氢氧化钠本身不会减少),以加快电解速度。为探究影响水电解速度的因素,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如图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表:探究影响水电解速度数据记录表实验编号 温度 时间 溶液浓度 氢气体积① 15 60 22.2② 15 60 33.1③ 30 60 26.0④ 30 60 V(1)一段时间后,甲、乙两量筒中气体的体积比为 。(2)根据实验数据,本实验通过比较 来反映电解水速度的快慢。(3)对比实验组①③和②④的结果,则V的值可能是 (填字母)。A.20.1 B.25.3 C.28.2 D.36.9【答案】2:1;相同时间产生氢气的体积;D【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解析】【分析】(1)电解水原理: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在通电条件下,水分子会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这一知识点涉及到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即通过电能提供能量,使水分子中的化学键断裂,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物质。(2)转换法概念:在科学实验中,对于一些不容易直接测量或观察的物理量,常常通过某种方式将其转化为容易测量或观察的物理量,这种方法就是转换法。(3)控制变量法:控制变量法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在研究多个因素对某一现象的影响时,每次只改变其中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他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该因素对现象的影响。在本题中,①③和②④两组实验分别控制了温度和溶液浓度两个变量,通过对比来探究这两个因素对电解水速度的影响。【解答】(1)据图可知,甲中气体体积多,是氢气,乙中气体体积少,是氧气,所以一段时间后,甲、乙两量筒中气体的体积比为2:1;(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知,本实验通过比较相同时间产生氢气的体积来反映水电解速度的快慢;(3)对比实验组①③或②④的结果,相同浓度时,温度越高,产生的氢气的体积越大,因而第4次产生氢气的体积应该比第2次大,则V的值可能是D。27.(2024七下·宁波期中)竹子,高风亮节,常受古代文人墨客的青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竹的“虚心,有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对竹子中气体的成分展开了探究。【准备活动】收集竹子中的气体.先将竹子浸在水里,钻个小孔,看到一串串气泡冒出,然后采用排水法收集到了几瓶(瓶子容积均为)气体。探究活动一:小科同学探究收集的竹子里的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操作】向一瓶气体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实验现象】(1) 。【结论】竹子里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探究活动二:小华同学探究竹子里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他用一瓶气体按如图装置组装并测定。(2)液体C是浓度较大的氢氧化钠溶液,它的作用是 。(3)实验结束时,松开止水夹,结果流入B瓶的水为,竹子里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约为 。【答案】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较好的吸收二氧化碳;3%【知识点】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探究活动一:根据二氧化碳的原理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进行分析。探究活动二:②根据气体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进行分析。③根据收集时部分二氧化碳溶于水进行分析。【解答】(1)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结论是竹子里的气体中有二氧化碳,得出实验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2)根据实验装置可知,该实验的原理是液体C吸收二氧化碳,瓶内的气压降低,打开止水夹,水进入集气瓶中,测得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即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体积;液体C是浓度较大的氢氧化钠溶液,可以较好的吸收二氧化碳气体;(3)实验结束时,松开止水夹,结果流入B瓶的水为7.5mL,竹子里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约为=×100%=3%。28.(2024七下·宁波期中)在《天工开物·作咸》中详细介绍了制盐的方法。宋代以前的海盐制造,全出于煎炼,盐的熔点是,沸点是。海盐是刮土淋卤,取卤燃薪熬盐,煎盐场所,白雾升腾。海盐锅煎之法和用具,历经元、明、清各代更替,并无明显差异;但成盐时日,不再需要南风吹。(1)“燃薪熬盐,煎盐场所,白雾升腾”中白雾的形成是先 (填物态变化)后液化,这些白雾中 (填“含”或“不含”)盐的成分;(2)晒盐时,用南风吹的目的是 。【答案】汽化;不含;加快水分的蒸发【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化及液化现象【解析】【分析】(1)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2)晶体有固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解答】(1)燃薪熬盐,煎盐场所,白雾升腾,由于一般情况下水的沸点(按1标准大气压100℃计算)远小于盐的沸点,因此这白雾的形成是盐溶液中的水分先汽化成水蒸气,后再液化成水,从而形成白雾,可知白雾的成分中不含盐。(2)晒盐时“借南风”,主要是加快了空气的流动,从而加快了水分的蒸发。29.(2024七下·宁波期中)空气质量日报是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发布的环境信息,能及时准确地反映空气质量状况,增强人们对环境的关注,提高环保意识。某市4月2日晚,下了一场大雨。下表是该市连续两天的空气质量日报。回答下列问题:日期 4月2日 4月3日污染物 一氧化碳 二氧化硫 二氧化氮 可吸入颗粒物 一氧化碳 二氧化硫 二氧化氮 可吸入颗粒物污染指数 21 84 31 25 20 23 12 11质量级别 Ⅱ I(1)空气质量级别越大,空气质量状况越 。(2)造成该市空气污染的首要污染物是 。(3)根据表格中信息,可推断一氧化碳 (填“难”或“易”)溶于水。【答案】差;二氧化硫;难【知识点】空气污染与保护【解析】【分析】(1)空气质量级别是根据空气中污染物浓度等指标来划分的。级别越低,空气质量状况越好;级别越高,空气污染越严重,空气质量状况越差。(2)首要污染物是指在空气污染中对空气质量影响最大的污染物。通常通过比较各种污染物的污染指数来确定,污染指数最大的污染物即为首要污染物。(3)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一氧化碳的污染指数相对较低,且在两天内变化不大。这表明该市空气中一氧化碳的含量相对稳定且处于较低水平,对空气质量的影响较小。【解答】(1)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污染指数越高,空气质量级别越大,因此级别越大空气质量状况越差;(2)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二氧化硫(SO2)含量最多,因此是首要污染物;(3)一氧化碳在降雨前后变化不大,说明一氧化碳难溶于水。30.(2024七下·宁波期中)在“制作小孔成像观察仪”活动中,需要把制作好的圆筒插入易拉罐中,如图所示,选择圆筒A端而不是B端制成光屏,理由是 。用制成的小孔成像观察仪观察静态物体时,保持易拉罐不动,移动圆筒位置,增大光屏与小孔之间距离,则光屏上像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答案】减小外面光线对像的影响,使像看得更清楚;变大【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解析】【分析】小孔成像是光在同一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具体应用,根据物像的位置判定物像的大小。【解答】小孔成像是光在同一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具体应用,由图知,易拉罐左端为小孔,圆筒从右端插入,为了减小外面光线的影响,看得更清楚,则A端是用半透明薄膜制成的光屏。当增大光屏与小孔之间的距离时,物距不变,像距变大,由小孔成像的规律可知,光屏上的像将变大。31.(2024七下·宁波期中)小科为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选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通过以下步骤进行实验:步骤一: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并在广口瓶内加入少量水。步骤二:(1)将 (填“水面上方体积”或“广口瓶总体积”)分为5等份,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点燃红磷后,迅速伸入瓶中并塞紧塞子。步骤三:待燃烧停止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小科测得实验过程中广口瓶内气压的变化如图乙所示。(2)图乙中段对应的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3)段气压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答案】水面上方体积;;红磷燃烧消耗了瓶内氧气,装置内气体质量减小,反应结束后温度降低(合理即可)【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解析】【分析】磷燃烧能够消耗空气中的氧气,氧气消耗后,容器中的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水进入容器,进入容器中的水的体积即为容器中空气中的氧气体积,进一步可以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解答】(1)据图可知,该实验原理是磷燃烧能够消耗空气中的氧气,氧气消耗后,容器中的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水进入容器,进入容器中的水的体积即为容器中空气中的氧气体积,进一步可以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应将水面上方体积分为5等份;(2)发生图乙中段对应的反应: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放出热量,气温升高,使瓶内压强增大,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3)段压强下降是因为红磷燃烧消耗了瓶内氧气,装置内气体质量减小,反应结束后温度降低,压强减小。32.(2024七下·宁波期中)“酱香拿铁”是瑞幸咖啡和茅台集团于2023年联合推出的一款咖啡,配料中包含茅台酒和咖啡,其中茅台酒中酒精的质量分数约为53%,“酱香拿铁”中酒精的质量分数约为0.5%。(1)200g茅台酒中含有酒精的质量为 。(2)“酱香拿铁”的配料主要包括浓缩咖啡、茅台酒、牛奶、冰块,可见“酱香拿铁”属于 (填“溶液”或“浊液”)。(3)现用200g茅台酒可以配制出多少g酱香拿铁 ?(写出计算过程)【答案】106g;浊液;设可以配制出酱香拿铁的质量为x,106g=x×0.5%x=21200g答:200g茅台酒可以配制出21200g的酱香拿铁。【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1 / 1浙江省宁波市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科学试题1.(2024七下·宁波期中)2024年宁波市以“幸福满河湖,人水共和谐”为主题举行世界水日宣传活动。为建设幸福河湖,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大量开采使用地下水 B.工业废水直接排放C.严禁使用化肥和农药 D.水资源循环再利用2.(2024七下·宁波期中)博物馆常利用空气中的某种气体为珍贵的绘画和书法作品防虫防腐,该气体空气中含量较多,也常用做一些食品的保护气,它是( )A.氮气 B.氧气 C.氦气 D.二氧化碳3.(2024七下·宁波期中)2023年8月,宁波至杭州湾新区引水工程投用,该引水工程将各水库水源供给慈溪市和前湾新区。其中“引水”主要改变水循环环节中的( )A.降水 B.蒸发 C.地表径流 D.水汽输送4.(2024七下·宁波期中)每年的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它的确立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为了保护环境,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提倡使用私家车 B.植树造林,增加绿化面积C.经常使用一次性餐具 D.大量使用煤做燃料5.(2024七下·宁波期中)下列关于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对地球来说,太阳是最强的天然光源B.光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比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快C.太阳光是复色光,蜡烛火焰是单色光D.可见光只是太阳辐射谱中的很小一部分6.(2024七下·宁波期中)2024年3月15日17时许,四川甘孜州雅江县呷拉镇白孜村发生森林火灾。后因火场风力突然增大,火势迅速扩大蔓延。下列关于火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大风为可燃物燃烧提供了充足的氧气B.大风降低了木材的着火点C.林下堆积的地面植被、干草为燃烧提供了充足的可燃物D.扑灭森林火灾时,可砍伐出隔离带,将树木与燃烧区隔离7.(2024七下·宁波期中)下列现象中,不是利用大气压的是( )A.吸管吸饮料B.吸盘挂钩C.瓶吞鸡蛋D.注射器注射药液8.(2024七下·宁波期中)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与多种物质反应。下列对有关反应的描述正确的是( )A.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C.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红色固体D.镁条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9.(2024七下·宁波期中)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向试管倾倒液体B.向试管加固体C.给液体加热D.闻气味10.(2024七下·宁波期中)阳春三月,东钱湖利民村洁白的梨花总是能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游客能看到梨花,是因为梨花( )A.发出了白光 B.吸收了太阳光C.反射了太阳光 D.吸收了旁边湖水反射的太阳光11.(2024七下·宁波期中)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 )A.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6g食盐,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度是水B.向装有少量水的试管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固体,用手触摸试管底部,感受到试管底部变热C.将少量高锰酸钾加入水中形成紫红色透明液体,称为高锰酸钾的水溶液D.浊液和溶液最主要的区别是浊液中物质的颗粒远大于溶液中溶质的颗粒12.(2024七下·宁波期中)如图所示,甲瓶中盛放的是浓硫酸(能吸收水),乙瓶中放的是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若要证明使紫色石蕊变色的是碳酸而不是二氧化碳,接下来进行的实验操作是:先关闭阀门I,打开阀门Ⅱ,观察到紫色小花的变色情况为①;再关闭阀门Ⅱ,打开阀门I,观察到紫色小花的变色情况为②。①和②分别是( )A.不变色,变红色 B.变红色,不变色C.都不变色 D.都变红色13.(2024七下·宁波期中)如图所示,一束激光斜射进盛有清水的圆柱形敞口容器,下列关于该实验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实验说明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B.该实验说明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C.在清水中加入的牛奶过多或过少,都会使水中的激光光路更明显D.若沿容器壁缓慢注入浓糖水,不搅拌,则看到光在水中的路径是弯曲的14.(2024七下·宁波期中)小科要配制100g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下列关于配制该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若用氯化钠固体配制,需称取氯化钠固体15.0g②用托盘天平称氯化钠固体时,在两盘各放一张质量相等的纸③选用200mL量筒量取所需的水④实验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量筒、玻璃棒、滴管和试剂瓶⑤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配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A.①②③ B.①②④⑤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⑤15.(2024七下·宁波期中)已知20℃时,氯化钠和硝酸钠的溶解度分别为36g和88g,依据下表20℃时的实验数据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序号 ① ② ③ ④ ⑤固体种类 氯化钠 氯化钠 硝酸钠 硝酸钠 硝酸钠固体的质量 30 60 30 60 90水的质量 100 100 100 100 100A.⑤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9:10B.溶液质量:②=④C.溶质质量分数:①=③D.②④属于饱和溶液16.(2024七下·宁波期中)太阳对地球的照射,给地球带来光亮的同时也带来了热量,这种带来热量的辐射称为热辐射。阳光对地球上同一地点不同物体的热辐射是 (填“相同”或“不同”,下同)的;在同一地点,表面颜色不同的物体,吸收太阳热辐射的本领是 的。17.(2024七下·宁波期中)海洋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海水可以制取食盐,也可以提取氯化钾做肥料。(1)食盐、氯化钾在溶液中属于 (填“溶质”或“溶剂”)。(2)自日本排放核污水以来,海域污染等问题引起各方强烈反响。下列属于海洋水体污染危害的有 (填序号)。①使海产品减少,影响人类的食物来源②使部分海洋生物灭绝,影响海洋生物的多样性③危害人类健康18.(2024七下·宁波期中)2023年,第19届亚运会在杭州举办,如图甲是杭州奥体中心体育游泳馆,智能导光系统通过屋顶的210根导光管,将室外自然光引入场内,每年可节约10万度电,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进而可缓解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如图乙是小科验证该问题的实验装置,在 (填“阳光”或“黑暗”)下静置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水柱向 (填“左”或“右”)移动。19.(2024七下·宁波期中)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图中反映了温度计读数随时间的变化情况,酒精的蒸发使温度计示数减小说明酒精蒸发时要 热量;由图线可知,到第 秒钟时酒精基本装发完。20.(2024七下·宁波期中)166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暗室中让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到墙上,结果太阳光被分解成七种色光,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如图所示(图中仅标出红光和紫光光路),这就是 现象,由红、橙、黄、绿、蓝、靛、紫这7种色光形成的光谱叫做 。21.(2024七下·宁波期中)春节期间,多地上演了民俗节目“打铁花”。表演者用花棒将木勺中千余度高温的铁水击打到空中,铁水飞溅,火星四射,形成十几米高的铁花,场面相当壮观。(1)铁水在空气中冷却成固态的铁,其物态变化为 。(2)盛满铁水的木勺不燃烧的原因是 。22.(2024七下·宁波期中)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象和有关信息回答:(1)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2)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甲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乙。(3)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都从t2℃降至t1℃时,两种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甲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乙。23.(2024七下·宁波期中)如图所示,在大烧杯中,有红、蓝两只彩色气球,红色气球内充有气体,蓝色气球内充有空气,两只气球沉在杯底.小科同学收集好一集气瓶气体,倾倒入大烧杯中,发现其中一只气球浮起来了,用手轻轻将其按下,松手后气球又重新上浮,十分有趣。请判断,上浮的是 (填“蓝色”或“红色”)气球,原因是 。如果继续倾倒气体,另一只气球 (填“会”或“不会”)浮起来。24.(2024七下·宁波期中)如图为验证沸腾条件的实验装置。关于小烧杯内水的最终状况,同学们有不同看法。小科认为:温度达到沸点,且会沸腾小华认为:温度达到沸点,但不会沸腾小红认为:温度达不到沸点,不会沸腾通过实验观察到小烧杯内的水没有沸腾,所以小科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了验证小华和小红的观点,观察并记录温度计甲和乙的示数变化,如下表:时间 0 3 6 9 12 15 18 21 24甲的示数 40 57 71 81 91 100 100 100 100乙的示数 40 48 61 74 84 90 94 94 94(1)如表所示,水的沸点为 ;(2)通过实验数据分析, 的观点是正确的;(3)在0至内,小烧杯中水的温度从上升到,其原因是小烧杯中的水从大烧杯中吸收的热量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小烧杯中水散失的热量。25.(2024七下·宁波期中)探究“物体吸热本领与表面颜色的关系”。实验要求:通过对比实验,探究物体吸热本领与表面颜色的关系。提供器材:空瓶若干(规格如下表)、透明吸管两支,橡皮泥适量、红墨水少量、黑色涂料适量。种类 矿泉水瓶 纯净水瓶 易拉罐规格数量 1只 2只 1只 1只(1)试根据要求及提供的器材,选择合适的器材,设计实验并写出必要的步骤:①取矿泉水瓶空瓶两只,并将其中一只 ;②用吸管、橡皮泥、红墨水将两瓶分别按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安装(注:保持瓶的形状不变,两容器中空气一样多);③将两瓶静置于阳光下,观察两吸管中红色液柱移动情况;④根据实验现象得到结论。(2)本实验用红色液柱移动距离大小来表示 ,为使实验结果更准确,应选择口径比较 (填“大”或“小”)的吸管。26.(2024七下·宁波期中)纯水的导电能力很弱,电解水时常加入一些氢氧化钠增强导电性(水电解过程中氢氧化钠本身不会减少),以加快电解速度。为探究影响水电解速度的因素,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如图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表:探究影响水电解速度数据记录表实验编号 温度 时间 溶液浓度 氢气体积① 15 60 22.2② 15 60 33.1③ 30 60 26.0④ 30 60 V(1)一段时间后,甲、乙两量筒中气体的体积比为 。(2)根据实验数据,本实验通过比较 来反映电解水速度的快慢。(3)对比实验组①③和②④的结果,则V的值可能是 (填字母)。A.20.1 B.25.3 C.28.2 D.36.927.(2024七下·宁波期中)竹子,高风亮节,常受古代文人墨客的青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竹的“虚心,有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对竹子中气体的成分展开了探究。【准备活动】收集竹子中的气体.先将竹子浸在水里,钻个小孔,看到一串串气泡冒出,然后采用排水法收集到了几瓶(瓶子容积均为)气体。探究活动一:小科同学探究收集的竹子里的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操作】向一瓶气体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实验现象】(1) 。【结论】竹子里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探究活动二:小华同学探究竹子里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他用一瓶气体按如图装置组装并测定。(2)液体C是浓度较大的氢氧化钠溶液,它的作用是 。(3)实验结束时,松开止水夹,结果流入B瓶的水为,竹子里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约为 。28.(2024七下·宁波期中)在《天工开物·作咸》中详细介绍了制盐的方法。宋代以前的海盐制造,全出于煎炼,盐的熔点是,沸点是。海盐是刮土淋卤,取卤燃薪熬盐,煎盐场所,白雾升腾。海盐锅煎之法和用具,历经元、明、清各代更替,并无明显差异;但成盐时日,不再需要南风吹。(1)“燃薪熬盐,煎盐场所,白雾升腾”中白雾的形成是先 (填物态变化)后液化,这些白雾中 (填“含”或“不含”)盐的成分;(2)晒盐时,用南风吹的目的是 。29.(2024七下·宁波期中)空气质量日报是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发布的环境信息,能及时准确地反映空气质量状况,增强人们对环境的关注,提高环保意识。某市4月2日晚,下了一场大雨。下表是该市连续两天的空气质量日报。回答下列问题:日期 4月2日 4月3日污染物 一氧化碳 二氧化硫 二氧化氮 可吸入颗粒物 一氧化碳 二氧化硫 二氧化氮 可吸入颗粒物污染指数 21 84 31 25 20 23 12 11质量级别 Ⅱ I(1)空气质量级别越大,空气质量状况越 。(2)造成该市空气污染的首要污染物是 。(3)根据表格中信息,可推断一氧化碳 (填“难”或“易”)溶于水。30.(2024七下·宁波期中)在“制作小孔成像观察仪”活动中,需要把制作好的圆筒插入易拉罐中,如图所示,选择圆筒A端而不是B端制成光屏,理由是 。用制成的小孔成像观察仪观察静态物体时,保持易拉罐不动,移动圆筒位置,增大光屏与小孔之间距离,则光屏上像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31.(2024七下·宁波期中)小科为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选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通过以下步骤进行实验:步骤一: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并在广口瓶内加入少量水。步骤二:(1)将 (填“水面上方体积”或“广口瓶总体积”)分为5等份,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点燃红磷后,迅速伸入瓶中并塞紧塞子。步骤三:待燃烧停止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小科测得实验过程中广口瓶内气压的变化如图乙所示。(2)图乙中段对应的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3)段气压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32.(2024七下·宁波期中)“酱香拿铁”是瑞幸咖啡和茅台集团于2023年联合推出的一款咖啡,配料中包含茅台酒和咖啡,其中茅台酒中酒精的质量分数约为53%,“酱香拿铁”中酒精的质量分数约为0.5%。(1)200g茅台酒中含有酒精的质量为 。(2)“酱香拿铁”的配料主要包括浓缩咖啡、茅台酒、牛奶、冰块,可见“酱香拿铁”属于 (填“溶液”或“浊液”)。(3)现用200g茅台酒可以配制出多少g酱香拿铁 ?(写出计算过程)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识点】水资源的保护2.【答案】A【知识点】空气的利用3.【答案】C【知识点】水循环【解析】【分析】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主要有: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等。【解答】降水是水从天空到达地面的过程,A错误;蒸发是水在海面或地面上变成气态进入空中的过程,B错误;地表径流是水从地面的一个地方运送达到了另一个地方,原理类似与南水北调,所以该工程改变的水循环环节是地表径流,C正确;水汽输送是指水在空中的运动过程,D错误;故答案为:C。4.【答案】B【知识点】空气污染与保护;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解析】【分析】1、汽车尾气污染:汽车燃烧化石燃料会产生多种污染物。例如,一氧化碳是燃料不完全燃烧的产物,它能与血红蛋白结合,降低血液输氧能力,危害人体健康;氮氧化物会形成酸雨、化学烟雾等危害;碳氢化合物在阳光照射下会与氮氧化物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臭氧等二次污染物。2、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够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有助于减缓全球变暖的趋势,维持地球的碳 - 氧平衡。同时,树木等植物的叶片表面粗糙,能够吸附空气中的灰尘、颗粒物以及部分有害气体。3、一次性餐具中的塑料餐具难以降解,在自然环境中会长期存在,形成白色污染,不仅影响美观,还会对土壤、水体等造成污染,破坏生态环境。4、煤是一种化石燃料,大量使用煤做燃料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这些污染物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引发酸雨、雾霾等环境问题,同时煤的燃烧还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加剧全球气候变暖。【解答】A、提倡使用私家车,会排放大量的污染物,不利于保护环境,错误;B、植树造林,增加绿化面积,树木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能减少温室效应的负面影响,有利于保护环境,正确;C、经常使用一次性餐具,增加了资源的消耗、二氧化碳的排放,会加剧温室效应,不利于保护环境,错误;D、大量使用煤做燃料,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会加剧温室效应,不利于保护环境,错误。故答案为:B。5.【答案】C【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太阳的结构与概况6.【答案】B【知识点】燃烧与灭火【解析】【分析】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一共有三个:(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解答】A、风为流动的空气,大风为可燃物燃烧提供了充足的氧气,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物质着火点为物质的固有属性,一般情况是不会发生改变的,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C、林下堆积的地面植被、干草都具有可燃性,为燃烧提供了充足的可燃物,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D、灭火原理:移除可燃物、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隔绝氧气,扑灭森林火灾时,可砍伐出隔离带,将树木与燃烧区隔离,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7.【答案】D【知识点】大气压强的存在;大气压的综合应用【解析】【分析】大气压的应用大多是利用内外的气压差,所以要判断是否是大气压的应用,要注意有没有形成这个“气压差”。【解答】A、吸管吸饮料,是先将吸管内的空气吸走,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将饮料吸进嘴里,故A不符合题意;B、吸盘挂钩,先将挂钩内的空气挤出,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将挂钩吸在墙上,故B不符合题意;C、瓶吞鸡蛋,先将瓶内的空气排出,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将鸡蛋压进瓶内,故C不符合题意;D、注射器注射药液,是利用手的推力将液体推进人的身体,故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8.【答案】D【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解析】【分析】根据常见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解答】A、磷在氧气中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错误;B、硫在氧气里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错误;C、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固体,错误;D、镁条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正确。故答案为:D。9.【答案】A【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解析】【分析】A、根据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试剂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加入块状固体的方法解答;C、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闻气体气味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解答】A、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所示操作正确;B、向试管中装块状固体药品时,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把块状固体放在试管口,再慢慢将试管竖立起来,图中所示操作错误;C、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图中所示操作错误;D、闻气体的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将鼻子凑到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故答案为:A。10.【答案】C【知识点】物体的颜色【解析】【分析】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光的颜色决定的。【解答】梨花本身不会发光,梨花是白色的,白色物体反射所有色光,即梨花反射了太阳光,使得游客能看到梨花,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11.【答案】A【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碱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 100g 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它是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方法,强调 “一定温度”“100g 溶剂”“饱和状态” 等条件。【解答】A、未指明温度,故说法错误;B、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出热量,所以用手触摸试管底部,感受到试管底部变热,故说法正确;C、高锰酸钾能溶于水,将少量高锰酸钾溶于水形成的紫红色透明液体是高锰酸钾的水溶液,故说法正确;D、浊液和溶液之间最主要的区别是浊液中的物质的颗粒大于溶液中溶质的颗粒,分散得不均匀,而且不稳定,故说法正确。故答案为:A。12.【答案】A【知识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3.【答案】A【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解析】【分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途中遇到物体表面时,被反射回原来的物质中,光的传播方向改变,叫做光的反射;当光从一种物质斜射进入另一种物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反射光线遵循反射定律,折射光线遵循折射定律。【解答】A、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当遇到水面后会发生偏折,此现象说明光在不同介质中会发生偏折,故A错误,A符合题意;B、光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因此说明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故B正确,B不符合题意;C、在清水中加入的牛奶过多或过少,水会变暗,光线在其中光路会更明显,故C正确,C不符合题意;D、光在同种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因此若沿容器壁缓慢注入浓糖水,不搅拌,则看到光在水中的路径是弯曲的,故D正确,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14.【答案】B【知识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解析】【分析】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是这样的,所用仪器有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操作步骤是:计算→称量→溶解→装瓶→贴签→入柜.其注意事项有以下六条:1.计算时,溶质的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质量=溶液体积×溶液密度,溶剂的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由于溶剂一般是水,且密度为1g/cm3,所以溶剂的体积和质量在数值是相等的.2.称量,称量包括称取溶质的质量和量取溶剂的体积;首先,用托盘天平(配用药匙)称量所需的溶质,倒入烧杯中;然后,用量筒(配用胶头滴管)量取所需的水,倒入盛有溶质的烧杯中.3.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使溶质加速溶解.4.把配好的溶液装入细口瓶中,盖好瓶塞.5.标签上要注明溶液的名称和其中溶质的质量分数.6.放入试剂柜时,要注意标签向外.【解答】①若用氯化钠固体配制,需要氯化钠的质量为100g×15%=15.0g,正确;②用托盘天平称氯化钠固体时,为防止药品腐蚀托盘,在两盘各放一张质量相等的纸,正确;③需要水的质量为100g-15.0g=85g,即85mL,量筒的量程应大于且接近所需量取液体的体积,则应选用100mL量筒,而不是200mL的量筒,错误;④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时,需要的仪器有烧杯、量筒、玻璃棒、滴管和试剂瓶,正确;⑤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则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大,配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正确。故答案为:B。15.【答案】C【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解析】【分析】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判断固体是否能完全溶解在水中,然后根据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来分析解答。【解答】A、2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分别为88g,溶液⑤是在100g水中溶解了88g硝酸钠,所以⑤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88g:100g=22:25,错误;B、20℃时,氯化钠和硝酸钠的溶解度分别为36g和88g,溶液②的质量为:36g+100g=136g;溶液④的质量为:60g+100g=160g,溶液质量:②<④,错误;C、溶液①和③均是在100g水中溶解了30g溶质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正确;D、20℃时,NaCl和NaNO3的溶解度分别为36g和88g,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溶解NaCl和NaNO3的质量分别是36g和88g,加入溶质的质量大于或等于36g和88g,能形成饱和溶液,则①~⑤所得溶液属于饱和溶液的是②⑤,错误。故答案为:C。16.【答案】相同;不同【知识点】物体的颜色【解析】【分析】热辐射是物体由于具有温度而辐射电磁波的现象,是热量传递的三种方式之一(另外两种为热传导和热对流)。太阳就是通过热辐射的方式向地球传递能量,这种辐射能不仅包括可见光,还包括红外线等不可见光,它们都能使物体发热。【解答】太阳的能量是相同的,因此阳光对地球上同一地点不同物体的热辐射是相同的。不同颜色的物体会反射不同的色光,因此吸收太阳热辐射的本领是不同的。17.【答案】溶质;①②③【知识点】水体污染和防治;溶液的组成及特点18.【答案】温室效应;阳光;左【知识点】地球公转;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1)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受热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长波热辐射线却被温室气体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2)植物呼吸作用是指植物细胞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将有机物分解并释放能量的过程。在有氧呼吸时,植物细胞利用氧气将有机物彻底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大量能量;【解答】二氧化碳所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温室效应, 由于二氧化碳的吸热能力强,在阳光下一段时间后, 吸收的热量多,气体膨胀,压强增大,可观察到水柱会往左移动。19.【答案】吸收;20【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解析】【分析】浸有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这些酒精会蒸发,蒸发吸热会导致玻璃泡的温度降低。【解答】当将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时,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蒸发吸热,会带走一部分热量,温度计的示数会降低;当用时20秒后,酒精蒸发完,温度计的示数会上升,最终与室温相同。20.【答案】色散;可见光谱【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21.【答案】凝固;温度未达到着火点【知识点】凝固与凝固现象【解析】【分析】(1)根据物质状态的变化分析回答;(2)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解答】(1)铁水在空气中冷却成固态的铁,其物态变化为凝固;(2)盛满铁水的木勺不燃烧的原因是温度未达到木勺的着火点。22.【答案】减小;大于;大于【知识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的影响因素【解析】【分析】根据题目信息和溶解度曲线可知:甲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解答】(1)据图可知,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2)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则此时两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解度大的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则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乙的溶质质量分数;(3)将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有固体析出,仍然是饱和溶液,此时的溶解度是16g,而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故溶液的组成不变,其溶质质量分数仍然与t2℃时相同,据图可以看出,乙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甲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23.【答案】蓝色;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蓝球受到的浮力大于其重力;不会【知识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解析】【分析】(1)此题要利用浮力的知识进行分析解决,主要是弄清物体上浮得需要满足什么条件;(2)两只气球都不能上浮,说明倒入的二氧化碳太少,无法满足物体上浮的条件。【解答】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蓝球受到的浮力大于其重力,所以充满空气的蓝色气球会浮起来;如果继续向其中倾倒CO2,另一只气球仍不会浮起来;因为红色气球中的CO2与倾倒的CO2密度是相同的,所以不会浮起来。24.【答案】100;小红;大于【知识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解析】【分析】(1)沸点是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C。(2)液体沸腾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温度达到沸点,二是继续吸热。(3)热传递发生的条件是存在温度差,热会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解答】(1)分析甲实验数据可知:大烧杯中的在15min时达到沸腾,水的沸点是100℃。(2)在0~18min内,小烧杯中水的温度从40℃上升到94℃,18 min以后,小烧杯中水的温度保持94℃稳定,没有达到水的沸点;小烧杯中的水不沸腾,小烧杯中的水温达不到沸点,不会沸腾,故小红的观点是正确的。(3)本实验是利用“水浴法”给小烧杯中的水加热,小烧杯中水的温度升高是由于从大烧杯中温度高的水中吸收的热量大于小烧杯中的水散失的热量;在0~18min内,小烧杯中水的温度从40℃上升到94℃,其原因是小烧杯中的水从大烧杯中吸收的热量大于小烧杯中的水蒸发散失的热量。25.【答案】涂成黑色;物体吸热本领的大小;小【知识点】物体的颜色;比热容【解析】【分析】控制变量法概念:控制变量法是指在研究某个问题时,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只改变其中一个因素,观察该因素对研究对象的影响。转换法概念:转换法是将不容易直接观察或测量的物理量,转换为容易观察或测量的物理量的方法。【解答】(1)①[取矿泉水瓶空瓶两只,为了探究物体吸热本领与表面颜色的关系,将其中一只涂成黑色,另一只保持瓶的自然色;(2)本实验瓶中的空气吸收的热量越多,温度越高,气体受热膨胀,体积越大,红色液柱移动的距离越大;实验中用红色液柱移动距离大小来表示物体吸热本领的大小;为使实验结果更准确,应选择口径比较小的吸管,吸管越细,红色液柱移动的距离越大,实验结果越准确。26.【答案】2:1;相同时间产生氢气的体积;D【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解析】【分析】(1)电解水原理: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在通电条件下,水分子会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这一知识点涉及到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即通过电能提供能量,使水分子中的化学键断裂,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物质。(2)转换法概念:在科学实验中,对于一些不容易直接测量或观察的物理量,常常通过某种方式将其转化为容易测量或观察的物理量,这种方法就是转换法。(3)控制变量法:控制变量法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在研究多个因素对某一现象的影响时,每次只改变其中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他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该因素对现象的影响。在本题中,①③和②④两组实验分别控制了温度和溶液浓度两个变量,通过对比来探究这两个因素对电解水速度的影响。【解答】(1)据图可知,甲中气体体积多,是氢气,乙中气体体积少,是氧气,所以一段时间后,甲、乙两量筒中气体的体积比为2:1;(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知,本实验通过比较相同时间产生氢气的体积来反映水电解速度的快慢;(3)对比实验组①③或②④的结果,相同浓度时,温度越高,产生的氢气的体积越大,因而第4次产生氢气的体积应该比第2次大,则V的值可能是D。27.【答案】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较好的吸收二氧化碳;3%【知识点】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探究活动一:根据二氧化碳的原理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进行分析。探究活动二:②根据气体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进行分析。③根据收集时部分二氧化碳溶于水进行分析。【解答】(1)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结论是竹子里的气体中有二氧化碳,得出实验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2)根据实验装置可知,该实验的原理是液体C吸收二氧化碳,瓶内的气压降低,打开止水夹,水进入集气瓶中,测得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即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体积;液体C是浓度较大的氢氧化钠溶液,可以较好的吸收二氧化碳气体;(3)实验结束时,松开止水夹,结果流入B瓶的水为7.5mL,竹子里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约为=×100%=3%。28.【答案】汽化;不含;加快水分的蒸发【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化及液化现象【解析】【分析】(1)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2)晶体有固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解答】(1)燃薪熬盐,煎盐场所,白雾升腾,由于一般情况下水的沸点(按1标准大气压100℃计算)远小于盐的沸点,因此这白雾的形成是盐溶液中的水分先汽化成水蒸气,后再液化成水,从而形成白雾,可知白雾的成分中不含盐。(2)晒盐时“借南风”,主要是加快了空气的流动,从而加快了水分的蒸发。29.【答案】差;二氧化硫;难【知识点】空气污染与保护【解析】【分析】(1)空气质量级别是根据空气中污染物浓度等指标来划分的。级别越低,空气质量状况越好;级别越高,空气污染越严重,空气质量状况越差。(2)首要污染物是指在空气污染中对空气质量影响最大的污染物。通常通过比较各种污染物的污染指数来确定,污染指数最大的污染物即为首要污染物。(3)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一氧化碳的污染指数相对较低,且在两天内变化不大。这表明该市空气中一氧化碳的含量相对稳定且处于较低水平,对空气质量的影响较小。【解答】(1)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污染指数越高,空气质量级别越大,因此级别越大空气质量状况越差;(2)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二氧化硫(SO2)含量最多,因此是首要污染物;(3)一氧化碳在降雨前后变化不大,说明一氧化碳难溶于水。30.【答案】减小外面光线对像的影响,使像看得更清楚;变大【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解析】【分析】小孔成像是光在同一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具体应用,根据物像的位置判定物像的大小。【解答】小孔成像是光在同一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具体应用,由图知,易拉罐左端为小孔,圆筒从右端插入,为了减小外面光线的影响,看得更清楚,则A端是用半透明薄膜制成的光屏。当增大光屏与小孔之间的距离时,物距不变,像距变大,由小孔成像的规律可知,光屏上的像将变大。31.【答案】水面上方体积;;红磷燃烧消耗了瓶内氧气,装置内气体质量减小,反应结束后温度降低(合理即可)【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解析】【分析】磷燃烧能够消耗空气中的氧气,氧气消耗后,容器中的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水进入容器,进入容器中的水的体积即为容器中空气中的氧气体积,进一步可以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解答】(1)据图可知,该实验原理是磷燃烧能够消耗空气中的氧气,氧气消耗后,容器中的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水进入容器,进入容器中的水的体积即为容器中空气中的氧气体积,进一步可以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应将水面上方体积分为5等份;(2)发生图乙中段对应的反应: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放出热量,气温升高,使瓶内压强增大,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3)段压强下降是因为红磷燃烧消耗了瓶内氧气,装置内气体质量减小,反应结束后温度降低,压强减小。32.【答案】106g;浊液;设可以配制出酱香拿铁的质量为x,106g=x×0.5%x=21200g答:200g茅台酒可以配制出21200g的酱香拿铁。【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宁波市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科学试题(学生版).docx 浙江省宁波市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科学试题(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