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纲要下第13课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历史纲要下第13课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13课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教学设计
整体设计思路
本课以“20世纪亚非拉美文学”为线索,通过解读20世纪亚非拉美文学代表(拉丁美洲的马尔克斯、亚洲的泰戈尔、非洲的索因卡)的诗句来探索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民族独立运动的艰难曲折。本课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分别是拉丁美洲的独立、亚洲的觉醒和非洲的抗争。
教学背景分析
课标分析通过了解西方列强对亚非拉的殖民扩张、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以及亚非拉人民的抗争,理解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及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其中,本课在识记层面要求学生了解亚非拉人民的抗争,在理解层次要求学生掌握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为《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六单元的第二课,上承第12课《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下启第七单元《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本课共分为三个子目“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亚洲的觉醒”“非洲的抗争”。三个子目存在逻辑关系,按照历史的时空关系,围绕不同地区的殖民地争取民族独立的事件予以讲解。第一子目“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讲述了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全过程,内容很多和初中重复,不宜过多展开,要突出阶段特点。第二子目“亚洲的觉醒”介绍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的民族民主运动,重点是民族解放运动的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壮大,开始领导民族解放运动,推动资产阶级民主运动,促进了本国社会的进步。第三子目“非洲的抗争”阐述了帝国主义国家瓜分非洲过程中非洲人民的反抗,强调了反抗外敌侵略和民族独立。整体上要理解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同时突出各地区独立运动的差异性与特点。学生情况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印度民族大起义等内容,并且在第12课已经学习了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时代背景,具备良好的知识基础;且高一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但是高一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点较为零碎,未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且对史实的学习仍停留在表层阶段,无法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通过解读文学作品,采用跨学科教学的方式,形成问题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突破重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解读马尔克斯《百年孤独》、泰戈尔《文明的危机》、索因卡《女神像柱的火葬》等文学作品中有关反抗殖民的诗句,以及文字史料和历史图片,了解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背景(史料实证、历史解释)。2.通过时间轴、历史地图、文字史料,明确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进程,理解各地区独立运动所体现出来的差异性以及影响(史料实证、时空观念)。3.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所带来的灾难以及危害以及构建国际新秩序的必要性,树立责任意识和历史使命感(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影响教学难点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背景、特点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法、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20世纪亚非拉美文学代表的三位作家的照片及其代表作教师分别介绍来自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的三位作家及其代表作,并说明一定时期的文学作品是一定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由此引出三位作家作品反映的社会现实——反对殖民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带领学生进入到今天的学习,探寻亚非拉三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认真聆听教师讲授并回 答问题。 以20世纪亚非拉美文学的代表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突出三位作家作品反映的社会现实——反对殖民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明确教学主线,点明本节课的主旨。
一、拉丁美洲的独立 教师出示马尔克斯的图片及其《百年孤独》的相关诗句。【教师(过渡)】:拉丁美洲为什么要革命呢?又是如何获得独立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马尔克斯的作品。【教师】:《百年孤独》这部著作可能很多同学已经读过了,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果不其然,一个十岁的小女孩丽贝卡来到了他们家里。……她总是缩到家中最偏僻的角落,坐在摇椅上吮吸手指。她不喜欢吃饭,只吃外面的湿泥土、指甲抠下的石灰墙皮。——马尔克斯《百年孤独》【教师】:这里的马孔多小镇其实就是代指拉丁美洲,而小女孩丽贝卡则代指拉丁美洲的人民;为什么丽贝卡会吃土呢?当时的拉美人民都遭遇了什么?背景教师出示图片及文字材料,引导学生思考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爆发的原因。【答案参考】:①政治:欧洲殖民者长期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激起人民的反抗②经济:拉丁美洲的经济有了一定发展,为独立运动奠定物质基础③思想:启蒙思想的传播使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增长④外部:法国大革命削弱了宗主国的殖民统治,美国独立战争鼓舞了拉美进程教师出示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进程的时间轴,引导学生结合时间轴,自主进行学习实记,并就独立运动两个阶段不同的革命任务进行讲授。【教师(过渡)】:第一阶段是民族革命,其主要任务是争取国家独立以及民族解放。第二个阶段,主要是进行民主革命,争取政治上的民主。【教师】:那以上的革命进程,又反映了拉美独立运动怎样的特点呢?【答案参考】:拉丁美洲它的独立运动具有时间长、阶段性强以及涉及地域范围广的特点。教师出示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领导人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第二个特点。【答案参考】:多由土著地主集团先进分子领导,资产阶级并没有真正成为领导阶级。问题教师出示马尔克斯《族长的秋天》《百年孤独》的节选作品,并设置问题独立后的拉丁美洲面临怎样的问题。【教师】:但是拉丁美洲真的独立了吗?独立后的拉美国家面临怎样的问题?马尔克斯在其作品中有如下描述;这里的孤独暴君则是在映射考迪罗主义,而黄色火车则是代指美国的香蕉公司,它的原型则是美国联合果品公司。那什么是考迪罗呢?为何会有美国的干涉?教师出示图片和材料,分别讲授考迪罗主义,以及美国针对拉丁美洲的外交政策:门罗主义、大棒政策、金元外交;由此引导学生理解拉丁美洲并未真正取得独立,仍面临严重的内忧外患。①内忧:政局动荡,军事独裁统治,政治经济发展停滞。②外患:英美等国的政治渗透、经济侵略和武力。并点名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第三个特点:独立后各国相继建立资产阶级政权,但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教师(过渡)】:由此可见,拉丁美洲的独立之路依然举步维艰,拉美各国为争取真正的独立付出了许多努力,墨西哥就是其中的代表。教师出示《1917年墨西哥宪法》,并就宪法内容进行解读分析。【教师(总结)】:墨西哥宪法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原则和民族独立的主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革命的成果,为墨西哥人民进一步争取民主和进步奠定基础。(四)影响【教师(总结)】: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具有怎样的影响呢?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作答。【答案参考】:在政治方面它推翻了西班牙、葡萄牙等殖民国家的封建殖民统治,建立了一系列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基本上形成了今天拉美国家的格局。在经济上它也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思想上进一步传播了自由、平等、独立的观念。【教师】:马尔克斯在其作品中写道:拉丁美洲的历史也是一切巨大然而徒劳的奋斗的总结,是一幕幕事先注定要被人遗忘的戏剧的总和。马尔克斯的呼吁,唤醒了拉美沉睡的历史,拉丁美洲不会被遗忘。与此同时,沉寂的亚洲也发出了雄狮般的怒吼。 认真聆听教师讲授,回忆上节课所学知识,思考拉美人民的境遇。分析并解读材料,思考并回答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爆发的原因。学生结合PPT就独立运动的进程进行勾画实记;并深入思考,独立运动的特点,回答教师问题。学生认真聆听教师讲授,理解“考迪罗”“门罗主义”“金元外交”“大棒政策”的含义。学生根据教师提示,分析总结拉美独立运动的影响。 通过马尔克斯的作品《百年孤独》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由此引出拉丁美洲被殖民的历史,引导学生思考拉丁美洲独立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外部因素等角度思考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爆发的原因。通过时间轴,梳理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进程,使学生理解拉美独立运动的特点,突破本节课重难点。通过马尔克斯的作品设置情境,引出拉美独立后面临的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拉美独立道路的举步维艰,由此引出墨西哥所作出的努力,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通过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影响,使学生感悟到拉美独立伟大的历史意义,并用马尔克斯的作品对该部分进行小结。
二、亚洲的觉醒 【教师(过渡)】:亚洲是如何觉醒的呢?让我们跟随泰戈尔的诗句翻开亚洲历史的篇章。背景教师出示泰戈尔《文明的危机》作品节选,并设置问题“内在的力量”和“黑暗的束缚”分别指什么呢?【教师】:黑暗的束缚: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基本上被帝国主义瓜分殆尽。泰戈尔又说内在的力量,这种内在的力量又是指什么?1905年印度爆发了声势浩大的民族解放运动,伊朗爆发了立宪革命,1911年中国的辛亥革命爆发,一股强大的力量在亚洲的土地上席卷而来这并非巧合,而是有共性的背景,究竟是怎样的背景呢?教师出示图片及文字材料,引导学生思考亚洲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答案参考】:政治: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的侵略加深了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经济:亚洲的封建经济进一步瓦解,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思想:亚洲的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革命意识不断觉醒。(二)进程教师出示时间轴、地图、文字材料及领导人物肖像图,分别讲述亚洲觉醒的三个代表。【教师】:亚洲各国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一方面争取民族解放,另一方面推动资本主义发展。反帝反封建成为斗争的主要特点。亚洲觉醒的主要代表是印度国大党领导的民族解放运动,伊朗立宪革命和中国的辛亥革命。这三次运动的领导者都是民族资产阶级。下面就让我们具体来看这三个代表性的革命。教师讲述中国的辛亥革命时,点出亚洲各国的互帮互助,共同争取民族民主革命的团结精神。意义【教师】:列宁在《亚洲的觉醒》这本书中曾说,亚洲的觉醒和欧洲先进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开始,标志着20世纪初所开创的全世界历史的一个新阶段。如何理解列宁这句话,为什么说是全世界历史的一个新阶段?【答案参考】:亚洲的觉醒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东方的殖民体系和封建势力,对各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亚洲人民作为一支反对帝国主义的强大力量登上国际斗争舞台,客观上成为西方工人阶级的同盟军,亚洲成为反帝的重要阵营。传播了民主的思潮。第四,一批民族资产阶级政党形成古老的亚洲,开始走向近代政党政治的道路。标志着亚洲进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分析材料,观察地图,总结并归纳亚洲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学生结合PPT,认真聆听教师讲授,就所讲内容进行勾画实记 通过泰戈尔的作品《文明的危机》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亚洲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核心素养。通过讲述亚洲觉醒的三个代表,使学生感知亚洲人民的革命精神,引导学生认识亚洲觉醒伟大的意义,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三、非洲的抗争 【 (一)背景 教师出示索因卡的作品《女神像柱的火葬》,并设置问题,古老的女像柱指什么? 【教师】:女神相助正隐喻着英国女王统治下已然日薄西山的大英帝国。为什么说“在你庄严的躯体中深深地噬咬着”呢?教师出示历史地图及文字材料,引导学生回忆非洲被殖民的历史,思考非洲革命爆发的原因。【答案参考】:①帝国主义对非洲的瓜分,激起了非洲人民的强烈反抗②非洲经济具有较强的依附性,工业近代化进程缓慢概况【教师】:在这样的背景下,非洲人民进行了英勇的抗争,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阿拉比抗英,苏丹的马赫迪起义以及埃塞俄比亚的抗议斗争。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内容,完成表格填写。特点教师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总结非洲革命的特点。武装斗争和武装起义是反殖民主义斗争的主要形式,其范围和水平已经不再是孤立的、自发的部落起义或地区斗争,而是发展成有组织的、规模很大的、持久的武装反抗,甚至有的发展成为全民性的卫国战争。……武装斗争和武装起义几乎都是由封建统治阶级或传统社会的统治者领导的。……非洲人统治阶级最早是想利用伊斯兰教来巩固其统治,但在客观上伊斯兰教却起了团结非洲人、推动他们进行反帝斗争的作用。——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编》【答案参考】:1.从抗争背景看:非洲经济具有较强的依附性,工业近代化进程缓慢从领导阶级看:领导力量多元化,如宗教领袖,封建君主,仍属于传统的社会阶层3.从抗争水平看:有组织的、大规模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宗教发挥了重要作用4.从革命性质看:以传统社会统治者领导的民族解放运动为主,仍属于旧式民族斗争 分析并解读材料,思考并回答非洲革命爆发的原因。结合课本内容及所学知识完成表格内容, 通过索因卡的作品《女神像柱的火葬》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由此引出非洲被殖民的历史,引导学生思考非洲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设置驱动型任务学生阅读教材,完成表格,了解非洲抗争的史实,培养历史解释核心素养,同时提高学生检索历史信息的能力。
课堂总结 拓展延伸【教师】:为什么教材中要用不同的词语来描述拉丁美洲用了独立,亚洲用了觉醒,而非洲用的是抗争,拉丁美洲主要是由于其自身的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前面学过是不是拉丁美洲它的领导阶层还是那些土著集团而不是资产阶级,所以民族独立成为首要的任务。而亚洲这个时候,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反帝反封建成为主要任务所以说它已经进入了民族民主的革命阶段,所以亚洲用了觉醒;非洲它的经济具有很强大的依附性,深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工业化进程缓慢,仍属于旧式的民族斗争,所以用了抗争一词。这是由于各个地区国家的社会发展程度不平衡,外来资本主义的刺激以及新因素的强弱及其结构的变化不同,所以说不同地区和国家民族斗争的水平高低各异,形式和性质也不尽相同。课堂小结教师结合历史地图,带领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升华教师出示图片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升华本节课主题【教师】:今天,亚非拉地区的人民都取得了独立,摆脱了被奴役被压迫的悲惨命运。但是,殖民所带来的问题及遗留却仍然存在。比如种族歧视主义、中印就阿克塞钦领土归属的问题、非洲的贫穷落后……面对这些问题、这些不公,世界人民仍在进行艰苦的斗争,中国的方案,构建全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了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回应了饱受殖民痛楚人民的期待。 思考并回答问题,聆听教师讲授。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并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感悟当代社会的殖民遗留问题,作为中国青年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发散学生思维,使学生认识到各地区革命的差异性及特点。通过历史地图小结本节课内容,引导学生构建时空观念以及知识框架,同时认识到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对世界历史的影响,为最终的民族解放奠定基础。升华主题,让历史与现实结合,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教学反思
本课以“20世纪亚非拉美文学”为线索,通过解读20世纪亚非拉美文学代表(拉丁美洲的马尔克斯、亚洲的泰戈尔、非洲的索因卡)的诗句来探索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民族独立运动的艰难曲折。实现了跨学科教学,将文学与历史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氛围轻松活跃,学生对文学名著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文化涵养。同时,本课知识点较多,部分内容理解起来很困难,如何引导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进行深度学习,有待进一步改进。同时,在文学作品的解读以及问题的设置上还存在一些问题,部分解读较为生硬,如何在夯实学生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并进行历史解读、历史分析是今后教学所需重点改进的问题。
PAG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