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诗经》二首《蒹葭》课件(共3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诗经》二首《蒹葭》课件(共32张PPT)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诗经 蒹葭》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其为“诗三百”。其内容为“风、雅、颂”三部分,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毛诗序》把它们合起来称为“六义”。
文学常识
风: “风土之音曰风”,是各国的土乐民歌.
雅: “朝庭之音曰雅”,是朝庭里的乐歌,分 “大雅”和 “小雅”.
颂: “宗庙之音曰颂”,是宗庙演唱的祭歌,有 “周颂” “鲁颂” “商颂”.
赋: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即陈述铺叙.
比: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喻.
兴: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言也.”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字词积累
蒹葭(    ) 溯洄(    ) 宛(  )
 晞(    ) 湄(    )   跻(   )
 坻(    ) 涘(   ) 沚(   )
jiānjiā
sùhuí
wǎn

méi

chí

zhǐ
读课文 疏文意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朗读《蒹葭》,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sù huí

méi

chí

zhǐ
朗读感知
结合注释,读懂词句大意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选自《诗经·秦风》。
茂盛的样子。
那人,指所爱的人。
在水的另一边,指对岸。
逆流而上去追寻。溯洄,逆流而上。洄,逆流。从,跟随、追寻。之,代“伊人”。
艰险。
顺流而下。
好像在水的中央,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接近。
芦苇长得很茂盛,秋天的露水凝结成霜。我那所爱的人,在水的另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漫长。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好像在水的中央。
译 文
课文精讲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茂盛的样子。
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干。
(路)高而陡。
芦苇长得很茂盛,清晨的露水还没有干。我那所爱的人,在河的岸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又高陡。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好像在水中的高地上。
译 文
课文精讲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茂盛鲜明的样子。
向右迂曲。
没有完,这里指还没有干。
水边。
水中的小块陆地。
芦苇长得很茂盛,清晨的露水还没有干。我那所爱的人,在水的那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而且向右迂曲。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好像在水中的小块陆地上。
译 文
课文精讲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
指芦苇。
默写常考
··
·
交代了时令。
“溯洄”“溯游”,侧面刻画了主人公的一往情深与执着,表现了他内心的焦急与忧愁。
描绘追寻情状
以景起兴
点明主题,追寻“伊人”
“宛”字写出了“伊人”若隐若现,可望而不可即,表达了主人公惆怅失望之情。
描绘了萧瑟、冷寂的晚秋图,渲染了凄清惆怅的气氛,烘托了主人公忧郁感伤的情怀。
交代所思慕的对象和其所在的地点,写出思慕之切和可望不可即的惆怅之情。
课文精讲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以景起兴
点明主题,追寻“伊人”
描绘追寻情状
白露“为霜”到“未晞”再到“未已”,暗示了时光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
在水“一方”“之湄”“之涘”,表明“伊人”行踪不定,既增加了难度,也表现了追寻者的执着。
无论路途多么艰险,始终不放弃对“伊人”的追寻。
课文精讲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以景起兴
暗示时光流逝,营造了冷寂、落寞的氛围,烘托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
点明主题,追寻“伊人”
“伊人”的可望而不可即。
描绘追寻情状
课文精讲
品味诗中的美
品诗之美
 的朦胧美
(1)主题的朦胧。
(2)意境的朦胧……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飘渺之感。
 写爱情  写理想
朦胧的意境、朦胧的人物、朦胧的主题,给予人们的美感非常丰富。堪称中国史上第一朦胧诗。

品诗之美
诗中意象
特点
芦苇
白露秋霜
河畔道路
秋水
丛生茂密,霜后发白,摇曳风中
洁白晶莹、凄清寒凉
崎岖难行,险阻重重
柔和沉静、澄明清冷
营造出清冷、孤寂、萧瑟冷落的氛围;烘托主人公惆怅、怅惘的心情。
作用
的意境美

品诗之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写景
抒情
起兴
托物起兴
情景交融
全诗共三章,每章八句,前两句写景,由景起兴,读来情调凄婉、境界幽远, 神韵缥缈,情景交融,令人遐思, 呈现出朦胧迷离之美。
品诗之美
1.诗中描绘的“伊人”是个怎样的形象?
(1)思念向往:通过诗人的上下求索可知。
(2)坚贞执着:通过重章叠句反复的吟唱来突出道路的艰难,这么艰难的道路,诗人仍然一次又一次“溯游”“溯洄”地去寻找,足见其执着、坚贞不渝。
(3)惆怅失望:“伊人”若即若离,可望而不可即。
恍惚迷离、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形象。
2.这首诗抒发了主人公什么情感?你是如何体会到的?
的情感美

品诗之美
韵脚: (第一章)苍、霜、方、长、央;
  (第二章)萋、晞、跻、坻;
  (第三章)已、涘、沚;
叠韵:苍苍、萋萋、采采
重章叠唱——一唱三叹,加深情感
节奏鲜明——四字句,二二拍
音韵和谐——韵脚变化,双声叠韵
的音乐美

合作探究
2、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什么时间的内容?
秋季(深秋)的清晨(拂晓),从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可以看出。
1、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征?
(1)诗中描写了芦苇、白露秋霜、河畔道路、秋水等景物。
(2)烘托出清冷孤寂、凄清迷离的氛围 。
合作探究
3、说说《蒹葭》一诗写了什么内容?
《蒹葭》一诗写了主人公苦苦追寻伊人的经历。
《蒹葭》是一首情景相生的爱情诗,通过对实际情景的描写和对想象之景的描述,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苦恼、惆怅及对其强烈的思念之情。
主旨归纳
蒹葭
在水一方
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在水之涘
反复咏叹
伊人难求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板书设计
1.根据提示默写古诗名句。
(1)《蒹葭》中,用露珠化作白霜来表现恋人之间的朦胧之美,刻画出了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意境的诗句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2)成语“秋水伊人”源自《蒹葭》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课堂检测
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D
典型考题
课堂检测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雎》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雎》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B
课堂检测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全诗重章反复,一意化为三叠,具有音乐美,用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
  B.全诗三章,每章八句,诗的旨意在第一章就全部体现出来。
  C.本诗的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心上人路远难寻。结尾却用“伊人”一转,似乎“她”就在面前,这里写的是一种想象。
  D.《蒹葭》选自《诗经·大雅》,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
D
课堂检测
6.对全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章起两句写秋天的景象。这是从怀念者眼中写出:他的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青苍苍的芦苇,早晨的露水已经成霜,于是引起了他对伊人的怀念。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
  C.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与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
  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怀念之情。
B
课堂检测
7.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
  A .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漠的景致起兴,形成一种沉郁悲凉的氛围,同时又暗寓了时间的推移。后六句描写访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
  B .“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境,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及。
  C .“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犹如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
  D .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
D
(安顺中考)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题思路]
①找意象,找出描写的具体意象,找出事物名词即可;
②析特点,结合这些意象的特定含义分析其特点;
③明情感,理解诗句直接或间接抒发了什么情感;
④绘画面,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绘画面,突出营造的氛围特点。
[参考答案]
这首诗通过描写河畔茂盛的芦苇、秋天的露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考点
描述诗歌画面
典型考题
(安顺中考)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
[答题思路]
①关注诗歌标题及诗歌题材;
②抓“诗眼”或关键词;
③分析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明确其特定含义;
④借助“注”或“序”,从中寻找线索;
⑤关注作者和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⑥抓尾句,一般尾句多是主旨句,以议论或抒情的句子为主。
[参考答案]
这首诗通过写主人公对理想中的“伊人”的苦苦求索、执着追寻,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以及相思之苦。
考点
分析诗歌情感
典型考题
1.诵读这两首诗歌,体会诗歌的音律美。
2.在《关雎》里任选一章,试着翻译成白话诗。
作业布置
课堂结束
下节课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