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踏雪寻梅》实践性作业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踏雪寻梅》实践性作业单

资源简介

《踏雪寻梅》实践性作业单
姓名 时间 学校 班级 组别
一、课前实践性作业题
作业一:了解歌曲创作背景与文化内涵 作业内容:通过查阅书籍、观看网络资料等方式,了解《踏雪寻梅》的创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作者创作意图等。探寻梅花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以及与冬季相关的文化习俗。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下来,图文内容不少于 300 字。可以简单绘制梅花的形态,配上对其象征意义的介绍;也可以用时间轴梳理与冬季、梅花相关的文化习俗发展脉络。 作业目的:让学生提前熟悉作品的相关背景知识,为课堂上更好地理解《踏雪寻梅》这首歌曲所蕴含的情感做铺垫,同时培养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整理信息的能力。 作业展示:在课堂导入环节,邀请几位学生展示自己的图文记录成果,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内容。 作业二:寻找身边的冬季与梅花元素 作业内容:观察身边的冬季景象,寻找与梅花有关的元素,如梅花图案的装饰品、诗词中对梅花的描写等。将这些元素记录下来,并思考它们与《踏雪寻梅》可能存在的联系,形成一篇 200 字左右的心得体会。作业目的:让学生从生活中挖掘与歌曲相关的素材,感受冬季与梅花的美好,加深对歌曲内涵的理解,为理解歌曲内涵提供更丰富的生活素材。 作业展示:在歌曲内涵理解环节,组织学生分组交流自己收集的素材和心得体会,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全班分享。
二、课堂实践性作业题
1.歌曲内容:演唱《踏雪寻梅》,掌握气息、音准等技巧,攻克歌曲中的节奏难点(如附点音符、弱起小节)。感受歌曲欢快、愉悦的旋律,体会歌曲中骑驴赏梅的高雅意境,同时介绍歌曲作者黄自、刘雪庵的相关知识。 2.实践的方式:聆听歌曲音频,感受旋律和速度,跟随钢琴哼唱旋律及歌词部分,分组有感情地轮唱、齐唱。课堂讨论同学们课前查阅的资料,分组汇报 3.素养的目标:通过学唱歌曲、了解作者知识,培养音乐审美感知,提升艺术表现与创新能力,增进文化理解,增强对我国音乐文化的认同感。
三、“五步初探”演唱歌曲
(一) 创设情境,明确学习任务 播放冬季雪景和梅花绽放的视频片段,创设与歌曲相关的情境。明确学习任务:学会演唱《踏雪寻梅》,掌握演唱技巧,攻克节奏难点,感受歌曲旋律,体会歌曲意境,准确表达歌曲情感。
(二) 分解学习任务,开展学习尝试 1、聆听与分析结合:在聆听歌曲时,引导学生边听边用简单图形(如折线表示旋律起伏)标记旋律走向,分析节奏特点,像附点音符、弱起小节处重点标注,加深对歌曲结构和难点的理解。 2、趣味发声练习:将 “哼鸣” 练习融入简单的旋律短句,让学生在哼鸣时感受旋律变化,增加趣味性和实用性。还可通过吹气球、闻花香等生活场景类比,帮助学生理解气息运用。 3、多元跟唱方式:除跟随钢琴哼唱,可利用多媒体软件,将歌曲旋律和节奏单独拆分展示,让学生先进行节奏跟读练习,再配合旋律哼唱。在加入歌词阶段,开展歌词接龙游戏,提高学生对歌词和旋律配合的熟练度。 4、情境体验情感:观看与冬季、梅花相关的纪录片或电影片段,了解歌曲创作背景,组织学生模拟骑驴赏梅场景,通过简单的对话和互动,亲身体验歌曲中的情感,使演唱时的情感表达更真挚。
(三) 分析学习尝试,讨论学习方案 器材准备:准备好钢琴、多媒体设备等。 人员分工:全班分成 8 个小组,每小组 6 人左右,合作开展探究性学习。实践步骤:聆听与分析结合 —— 趣味发声练习 —— 多元跟唱方式 —— 情境体验情感。 注意事项:分好工,有序进行;认真思考,轻声交流,不干扰别人。
(四) 按照学习方案,进行学习实践 聆听歌曲:播放音频,闭上眼睛安静聆听 2 - 3 遍。第一遍整体感受歌曲的风格、速度;第二遍开始,随着音乐在脑海中想象画面,并用手在空中轻轻画出旋律的起伏线条;第三遍用彩色笔在纸上简单画出旋律走向图,像附点音符、弱起小节等难点部分,用特殊符号标记出来。 趣味发声练习:进行 “哼鸣” 练习,闭口哼唱 “m” 音,从低到高再从高到低,过程中想象自己的声音像一条轻柔的丝带,平稳地飘动。哼唱时把手放在鼻腔下方,感受气息的振动。将 “哼鸣” 融入简单旋律短句,重复练习 3 - 5 遍。同时,通过吹气球的动作来类比唱歌时的气息运用,感受呼气的控制;用闻花香的动作体会吸气的深度。 多元跟唱方式:跟着钢琴用 “la” 轻声哼唱旋律,一句一句地学唱,每唱完一句对比自己的哼唱与原旋律的差异,及时调整。对于附点音符、弱起小节等难点,通过单独练习节奏、音阶模唱等方式找到准确的音高和节奏。 情境体验情感:观看相关视频片段,重点观察冬季雪景、梅花绽放以及人们赏梅的场景,深入理解歌曲情感内涵。请同学们模拟骑驴赏梅场景,通过简单的对话和互动,感受歌曲中所表达的情感。
(五) 抓住学习实践,评价学习成果 通过观看视频、模拟场景后,理解了歌曲中的情感。演唱时能投入情感,用欢快的声音展现骑驴赏梅的愉悦,感染力提升,能感受到歌曲蕴含的情感力量。
从对歌曲生疏、演唱生涩,到能流畅、有感情地完整演唱。不仅能准确呈现旋律和节奏,还能融入个人理解与情感。
五、课堂拓展:
对《踏雪寻梅》的歌词进行改编 | 结合当下生活,对《踏雪寻梅》的歌词进行改编。比如,将 “踏雪寻梅” 的场景替换成现代冬季的娱乐活动,像 “滑雪赏景” 等,围绕新时代的冬季生活主题,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歌词。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每组讨论确定主题,推选一名记录员撰写歌词,之后在全班展示交流,分享创作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六、课外实践性作业
利用假期或周末时间,参观当地的博物馆、美术馆,探寻与《踏雪寻梅》所反映文化相关的艺术作品,如描绘冬季、梅花的绘画、书法作品等。记录馆内的介绍内容,与工作人员交流获取更多信息,回来后整理成图文并茂的报告。这份报告可以包括参观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对相关艺术作品的欣赏感悟,以及《踏雪寻梅》在我国音乐文化中的意义,以此培养对音乐文化的探索精神和文化理解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