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03张PPT)名著导读《经典常谈》朱自清⊙著导语“是一些古书的‘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谁要知道某书是什么,它就告诉你这个什么……在需要读些古书的学生,这本书正适合他们的理解能力跟所需分量。”现代著名教育大家叶圣陶曾评价过某一本书:“渐归简淡,朴实无华,显示出阅历、学问都已成熟。用口语化的语言写学术文章,并世似无第二人。”文学巨匠汪曾祺也曾盛赞这本书:“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是学习传统文化典籍(也叫国学)的入门书,打基础书,又是极有学术分量的书。书中随处可见是那一时代学者共有的严谨的治学方法,并不时闪现真知灼见。他的文化观、历史观,不拘守一家之说,新旧兼容,通达平和,足以给后学者有益的启示。”当代古典文学研究家、编审钱伯城先生为其撰写的长篇“导读”中介绍其是:标题文字这本曾被无数现当代大家们盛赞的“国学的入门书”,就是——《经典常谈》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1898年11月22日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后移居江苏扬州。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来到清华大学任教。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散文领域里成就很高的作家,散文风格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春》《匆匆》等。作为散文家……与此同时,朱自清还是现代中国一位出色的语文教育家。朱自清1920年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先后在杭州第一师范、扬州第八中学、吴淞中国公学、台州六师、温州第四中学、宁波四中等校任教,后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系主任,昆明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丰富的教学经验,也让朱自清在语文教育方面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除了叶圣陶合著的《国文教学》《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标准与尺度》和《语文拾零》等教育论著,他还把语文教育的远大目标确定在了解本国固有的灿烂文化,加强民族意识并以此提高学生欣赏文学的水平。这种观念就促使他完成了《经典常谈》的创作。作为教育家……标题文字主要内容写于1942年,出版于1946年。囊括了经,史,子,集四部的一些最广为流传最为经典的著作。是传统文化经典入门必读书,更是普及传统文化的典范之作。朱自清先生的初衷,希望这本书成为一艘把读者载入经典的航船。《经典常谈》,“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按照传统的已经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所以这样一个比较循序渐进的次序也让读者能更好地来理解该书的宗旨。书中自序中说:《说文解字》第一《周易》第二《尚书》第三《诗经》第四三《礼》第五《春秋》三传第六‘四书’第七《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诸子第十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文第十三标题文字《说文解字》第一仓颉造字说造字和用字的“六书”许慎《说文解字》地位、意义字体演变过程仓颉造字说传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拥有双瞳四目。据说他看到了地上的兽蹄儿、鸟爪儿留下的痕迹,才以此为灵感造起字来。要想读懂国学经典书籍,就得得懂“小学”,也就是文字学。《说文解字》本身是一部文字学的典籍,同时也是一切古典的工具。东汉和帝时,许慎作的《说文解字》,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他将历史经典和别的字书里的字,都搜罗这部书里,所以足足有九千字。这部书的作用是要帮助人们通读古书,它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说文解字》一书收入了大量小篆和晚周文字,让后人可以追溯文字的本源。许慎还分析了偏旁,定出了部首。《说文解字》造字“六书”之象形属于“独体造字法”。象形字来自于图画文字,但是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它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通常用于具象物体的造字。造字“六书”之指事属于“独体造字法”。与象形的主要分别,是指事字含有绘画中较抽象的东西,以点画等象征性的符号来表明意义。造字“六书”之会意属于“合体造字法”。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所以组成的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造字“六书”之形声属于“合体造字法”。形声字由两部分组成:形旁(又称“义符”)和声旁(又称“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形声最便,用处最大,所以形声字最多。字体演变过程(秦之前)(秦)(汉)文字因世、因国不同。官书虽是系统相承,但民间书却极为庞杂。秦始皇统一了文字,小篆成为国书,别体渐归淘汰。小篆之后便有了“隶书”(给徒隶等下级办公人员看的)。《周易》第二占卜与最初的《周易》哲学化了的《周易》八卦相传是伏羲氏画的,也有说是上天所赐的。与八卦相伴而生的是占卜,古时候的人们看见数字整齐而有变化,认为是神奇而有魔力的东西,比如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就是一生二、二生四的意思。在太极八卦中,一横来表示阳,两横表示阴,分别配出八个卦,名称分别是乾、兑、离、震、艮、坎、巽、坤,八卦之间两两组合就成了六十四卦,简而言之,八卦的基本原理是靠了数目来判断吉凶的。而《周易》这部书,就是把那时候人们占卜的卦辞按着一定的顺序编辑起来的。《周易》占卜与最初的《周易》在古代,人们会去求签问卜,算命看相。最早讲八卦的就是《周易》。八卦的基础是根据一、二、三的数目,将整画断画排列组合起来,形成了里的六十四卦,用来代表吉凶。当时的占卜官根据封爻辞的顺序编辑起来,便成了《周易》这本书。龟甲 蓍草yáo后来,儒家为《周易》卦辞做了种种新解释,加入了君子父子的儒家典型思想,于是《周易》便成为了儒家第一经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儒家哲学体系。可以说,儒家的《周易》是哲学化了的;而民众的《周易》倒是巫术的本来面目。《周易》哲学化了的《周易》战国末期,儒家受到道家、阴阳学家的影响,给《周易》的封爻辞做了新的解释,借着封爻辞发挥他们的哲学。新的解释被保存了下来,便是所谓的《易传》。《尚书》第三历史的出现、《尚书》的地位《尚书》的主要内容《古文尚书》与《今文尚书》《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内容包括了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平时的号令叫“诰”,有关军事的叫“誓”。其主要思想是“鬼治主义”,就是遇到臣民不听话的时候,只要抬出上天和先祖来,自然一切解决。在儒家所传的五经中,《尚书》残缺最多,因而问题也最多。因秦始皇焚书坑儒、书法沿革等历史原因,在西汉时期流传着《今文尚书》、《古文尚书》两个版本,也造就了西汉《尚书》“古今之争”这一经学大史迹。之后一番战乱《古文尚书》便失传了,但三国时期出了一位孔安国又伪造了一部《古文尚书》,冒名顶替一千年直到清初才被人们彻底识破。《尚书》历史的出现、《尚书》的地位《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是中国第一部历史文献汇编。记言历史:大部分照说的话写下来。(商代、两周)记事历史:化自称为他称,进行转述。(战国时代开始)《尚书》的主要内容《尚书》记录了虞、夏、商、周四代。内容主要为:1、诰(向大众宣布的号令)占绝大部分2、誓(有关军事的内容)3、命(君告臣的话)《今文尚书》的故事焚书坑儒伏生藏书、口述教学《古文尚书》的故事汉景帝拆毁孔子老宅时,在墙壁中发现“古书”后停止拆除。孔子的后人孔安国整理后的《古文尚书》。《诗经》第四《诗经》的由来断章取义诗经“六义”《诗经》是在五经中我们最耳熟能详的一部。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后来有了文字,春秋时期各国的乐工(称“太师”)专门收集乐词及乐谱,用于宴会时演唱。内容涉及祭祖、宴客、乔迁、出兵、打猎等。太师们将唱本保留了下来,共三百多篇,称为“诗三百”。到了战国时代,贵族渐渐衰落,职业的乐工纷纷散走,乐谱就此失传,但是还有三百来篇唱词儿流传下来,便形成了《诗经》。到了儒家这里,孔子用“思无邪”一句话概括“诗三百”,采取了断章取义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成为儒家五经之一,主要作教化之用。而教化的方法,主要是建立在“六义”上,所谓的风、雅、颂、赋、比、兴。《诗经》断章取义:不管上下文的意义,只将一章中的一两句拉出来,就当前的环境,做政治的暗示。孔子用“断章取义”的方法,以《诗经》为载体来讨论做学问及做人的道理。示例: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治玉——做学问)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美女——作画——文化修养)孔子之后,“诗三百”成为了儒家的“六经”之一。诗经“六义”诗歌形式(从内容来分)表现手法(从写作技巧来分)(民间的歌谣)(宫廷的正乐)(祭祀用歌)(平铺直叙)(比喻)(起兴)三本礼治发展历程三礼第五《周礼》《仪礼》《礼记》三礼的根本是“礼治”,儒家有拿礼来包罗万象的野心,他们认为礼为治乱的根本。儒家说每个人一味地满足自己的欲望,就会造成社会的混乱,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得定出森严的等级制度、长幼次序,是所谓“天地君亲师”等,这便是礼治主义。由此引申出一切日常生活都有了一套程序和规矩。甚至王道不外乎人情,礼也是王道的一部分。此外,从来礼乐并称,但其实乐附属于礼,是用来补助仪文的不足的,因为乐的可以让人平心静气,互相和爱,有改善人心、移风易俗的功用。三《礼》三本——“天地君亲师”天地代表生命的本源。亲是祖先的意思,祖先是家族的本源。君师是政教的本源。人情不能忘本,所以供奉着这些。荀子称这些为礼的“三本”。礼治政治制度:贵贱有别,长幼有序,各司其职。宗教仪式:天子诸侯祭天地山川,子孙祭祀祖先。风俗习惯:居丧、婚姻、宴会等,人际关系。①关于礼,汉代学者所传习的有三种经和无数的“记”。那三种经是《仪礼》《礼古经》《周礼》。《礼古经》已亡佚,《仪礼》大约是当时实施的礼制,《周礼》则是一套理想的政治制度。②《礼记》是儒家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或礼论之作。《礼记》是一个广泛的名称,这些“记”里包含着《礼古经》的一部分。汉代流传到现在的只有《大戴记》和《小戴记》。后世所称《礼记》,多半专指《小戴记》。大戴是戴德;小戴是戴圣。发展历程《春秋》三传第六“春秋”的概念《春秋》的历史地位《春秋》三传内容“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是因为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举行。而作为五经之一的《春秋》,相传是孔子修订的《鲁春秋》。古代史官记事,有两种目的:一是征实,二是劝惩。《左传》《公羊传》《榖梁传》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征实与否,倒在其次。《春秋》大义可以从两方面说:一是明辨是非,分别善恶,提倡德义,从成败里见教训;二是夸扬霸业,推尊周室,亲爱国家,排斥夷狄,实现民族大一统的理想。《春秋》三传“春秋”的概念“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举行,所以记事的书用这个名字。古代史官记历史有两个目的:①征实②劝惩——“春秋”《春秋》的历史地位各国有各国的《春秋》,但是后世不传了。传下的只有一部《鲁春秋》,《春秋》成了它的专名,便是《春秋经》了。《春秋》中纪事按年月日,这叫做“编年”,所以,《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书中虽用鲁国纪元,但是记的是各国的事情。《公羊传》《穀梁传》《左传》依《春秋》而作,参考群籍,详述史事。(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春秋》三传都是以作者的姓氏命名的侧重解经(咬文嚼字)《春秋》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征实与否,倒在其次。按三传的看法,《春秋》大义可以从两方面说:①明辨是非,分别善恶,提倡德义,从成败里见教训;②夸扬霸业,推尊周室,亲爱中国,排斥夷狄,实现民族大一统的理想。四书第七“四书”的组成与内容“四书”的由来四书分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旧时科举私塾里,学生入学,便是从四书读起的。《大学》是古来大学里教学生的方法,循序渐进地阐述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奋斗理念;《礼记》里的《大学》,本是一篇东西,朱子给分成经一章,传十章,传是解释经的。《论语》是弟子记录孔子的言语的,传达了“君子”、“仁”、“忠恕”等可以终身应用的学问;《孟子》是孟子及弟子共同编定的,说“仁”兼说“义”,提出要养“至大至刚”、“配义与道”的“浩然之气”;而辩“性善”,影响更大。《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不偏’叫作‘中’,‘不易’叫作‘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朱子的意思,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四书”朱熹在给《大学》《中庸》作注的时候,把《大学》的顺序进行了颠倒,把《中庸》的章节也重新做了章节的划分,所以,这两本书的注,称为《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孟子》的注,是融合各家而成,所以称为《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大学》是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论语》《孟子》不如这部书分明易晓。朱子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 《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后来朝廷规定“四书”为科举用书。不过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成人,后来人读“四书”,却重在猎取功名;这是不合于他提倡的本心的。四书顺序:因为《大学》《中庸》篇页不多,合为一本;而后《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顺序约定俗成了。“四书”的由来《战国策》第八《战国策》的发展由来《战国策》的艺术特色《战国策》里的寓言《战国策》的缘起于战国时代,春秋末年列国纷争,最后形成了齐、楚、秦、燕、赵、魏、韩等“战国七雄”相互之间战乱不断的局面。为了避免战争,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手段便显得十分重要,游说之士便应运而生,也叫策士。根据对最强大的秦国的态度不同,策士们形成了“合纵”、“连横”两个派别,代表人物便是大名鼎鼎的苏秦、张仪,都以能言善辩巧舌如簧而著称。用编者刘向的话来讲,《战国策》就是记录了战国时代“高才秀士”们“奇策异智”的一部重要古史。《战国策》战国时期诸国关系紧张,战争随时可起,担任外交的策士开始受到重用。当时各国所重的是威势,策士所说原不外战争和诈谋;但要因人因地进言,广博的知识和微妙的机智都是不可少的。汉代刘向在汉初著名说客蒯通整理和润饰的基础上,把这些策士的说辞,编成了《战国策》。战国时期的纵横家①《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以战国时期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同时反映了战国时期的一些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②《战国策》文辞妙绝,生动传神。把策士铺陈的伟丽,叱咤的雄豪,都传达了出来,那些曲折微妙的声口,也丝丝入扣,千载如生。读来如闻其语,如见其人。③所谓战国时代,便指这二百零二年;而战国的名称也是刘向在这部书的序里定出的。④《战国策》善于述事明理,描写人物形象逼真,大量运用寓言、譬喻,语言生动,富于文采。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史记》第九《史记》的地位《史记》的内容这两部书是最早的有系统的历史,首创了“纪传体”,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可称为正史的源头。且都成了文学的古典。叙事自黄帝以来到著者当世,就是汉武帝的时候,首尾三千多年《史记》共一百三十篇。司马迁的史观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他最长于描写,靠了他的笔,古代许多重要人物的面形,至今还活现在纸上,实称得上“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虽然窃比《春秋》,却并不用那咬文嚼字的书法,只据事实录,使善恶自见。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史记》体例有五: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是编年的。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以分年略记世代为主,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史家称为“纪传体”,因为“纪传”是最重要的部分。《汉书》第九《汉书》的成书过程《汉书》的内容及地位《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由东汉时期史学家班固编撰,其中《汉书》八表由班固之妹班昭补写而成。起于汉高祖,终于平帝时王莽之诛。记录范围更为广大,涉及天地、鬼神、人事、政治、道德、艺术、文章,包罗万象。虽然《史记》《汉书》的内容不同,但其博大精深和精彩绝伦确实相通的,并称为良史也绝不是偶然。《汉书》《艺文志》考证了各种学术别派的源流,记录了存世的书籍,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刑法志》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体的律令规定。《地理志》记录了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和户口数字、各地物产、经济发展状况、民情风俗等。《汉书》比《史记》内容更为丰富。班固著《汉书》未完成而卒,汉和帝命其妹班昭就东观藏书阁所存资料,续写班固遗作,然八表完成,班昭便卒。表、志由曹大家和马续补成。《史记》《汉书》二书,文质和繁省虽然各不相同,而所采者博,所择者精,却是一样;组织的弘大,描写的曲达,也同工异曲。二书并称良史,决不是偶然的。这两史可以说都是“正史”的源头。《史记》“文直而事核”《汉书 》“文瞻而事详”司马迁感慨多,微情妙旨,时在文字蹊径之外。《汉书》 却一览之余,情词俱尽。诸子第十诸子百家产生的背景诸子的主要门派另:思想统一的过程“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春秋末年,封建制度开始崩坏,在这个大变动当中,一些才智之士对于当前的情势,有种种的看法,有种种的主张;他们都想收拾那动乱的局面,让它稳定下来,他们根据自己的见解各说各的,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这便是诸子之学,大部分可以称为哲学。孔子老子韩非子墨子儒士多半是上层社会的失业流民,儒家所拥护的制度,所讲所行的道德也是上层社会所讲所行的。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是第一个将学术民众化的人,也是开创了开门授徒的先河。他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之外,更注重人格的修养。他说为人要有真性情,要有同情心,能够推己及人,这所谓“直”、“仁”、“忠”、“恕”;一面还得合乎礼,就是遵守社会的规范。孟子说人性是善的。人都有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这便是仁、义、礼、智等善端,只要能够加以扩充,便成善人。孟子主张“民贵君轻”,即:一切政治的、经济的制度都是为民设的,也是为民设的。他主张实施“仁政”。荀子说人性是恶的。性是生之本然,里面不但没有善端,还有争夺放纵等恶端。但是人有相当聪明才力,可以渐渐改善学好;积久了,习惯自然,再加上专一的工夫,可以到圣人的地步。孟子反对功利,荀子却注重功利。他论王霸的分别,也从功利着眼。道家反对一切文化和制度。道家出于隐士,他们看见时世太乱,难以挽救,便消极起来,对于世事,取一种不闻不问的态度。老子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为,无治而治;庄子更进一步,主张绝对的自由、绝对的平等,老庄两派汉代总称为道家。法家出于“法术之士”, 贵族政治崩坏,法术之士便创一种新的政治方法帮助当时的君主整理国政,这就是法治。法术之士有重势、重术、重法三派,而韩非子集其大成。下层失业流民,多半会成为武士。墨家的创始者墨翟便出于武士,不但是打仗的专家,并且是制造战争器械的专家。但墨家反对侵略,提倡“非攻”“兼爱”,主张“节用”“非乐”。思想统一的发展过程秦相吕不韦编撰《吕氏春秋》想化零为整,集合众长,统一思想,但他的基调却是道家。汉武帝时期淮南王刘安效仿吕不韦编撰《淮南子》,也以道家为思想基调,想要统一思想。然而最后成功的人却是董仲舒,他向汉武帝谏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帝王用功名利禄提倡儒学,儒学统于一尊。废黜百家独尊儒术辞赋第十一屈原和《楚辞》辞赋赋的发展辞赋辞赋,是古代一种文体,起源于战国时代。赋是由辞发展而来的。汉朝人集屈原等所作的赋称为楚辞,后人泛称赋体文学为辞赋。辞赋盛于汉,故世称汉赋。赋是用来描绘客观事物的,通常写得爽朗而通畅。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他是个缠绵悱恻的忠臣;他是个节士,而且是个浮游尘外、清白不污的节士。“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他的身世是一出悲剧。屈原和《楚辞》《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相传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楚辞》运用楚地的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感情奔放,想象奇特。与《诗经》的四言体诗相比,楚辞的句式较活泼,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合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楚辞》中的《离骚》和《九章》的各篇,都是屈原放逐时候所作。屈原的作品中,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香草美人”旧时诗文中用以象征忠君爱国的思想。屈原将怀王比作美人,他是“求之不得”,“辗转反侧”;情辞凄切,缠绵不已。他又将贤臣比作香草。“美人香草”从此便成为政治的譬喻。赋的发展《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分赋为四类。东汉班固作《两都赋》 张衡仿作《二京赋》,晋左思又作《三都赋》这种赋,是散文的更进一步。此后赋体渐渐缩短,字句整炼起来,务求精巧,不再用来讽谏。荀子的《赋篇》最早称“赋”。《赋篇》安排客主,问答成篇,开后来赋家的风气。诗第十二汉乐府和乐府诗五言诗和《古诗十九首》新体诗(唐朝)晋代诗宋诗乐府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汉乐府汉乐府,指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正式成立于西汉汉武帝时期,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乐府诗汉乐府民歌中女性题材作品占重要位置,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采用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开拓叙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是中国诗史五言诗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五言诗东汉时候,乐歌已经普遍化,文人仿作的渐多;就中也有仿作整齐的五言的。直到汉末,一般文体都走向整炼一路,试验这五言体的便多起来;而最高的成就是《文选》所录的《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从乐府民歌汲取养料,滋养自己的创作。他们有感而发,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决无虚情与矫饰,更无着意的雕琢,因此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汉末文人对个体生存价值的关注,使他们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建立起更为广泛而深刻的情感联系。晋代诗晋代诗渐渐排偶化、典故化,玄言诗兴盛,陶渊明、谢灵运应时而出。齐武帝永明年间,“声律说”大盛。新体诗(唐朝)唐代谐调发展,成立了律诗绝句,称为近体诗;南北朝民歌中,五言四句的谐调最多,影响了唐人。不是谐调的诗,称为古体诗。杜甫不大仿作乐府,可是他描写社会生活正是乐府的精神;他的写实的态度也是从乐府来的。他常在诗里发议论,并且引证经史百家;但这些议论和典故都是通过了他的满腔热情奔迸出来的,所以还是诗。他这样将诗历史化和散文化;他这样给诗创造了新语言。古体的七言诗到他手里正式成立;古体的五言诗到他手里变了格调。“诗圣”杜甫现实主义诗歌(唐朝代表人物)上以补察时政,下以泄导人情。杜甫元稹、白居易韩愈宋诗宋初的诗专学李商隐;末流只知道典故对偶,真成了诗玩意儿。欧阳修、梅尧臣发现了韩愈,起始了宋诗的散文化。文第十三“文”的起源“文”的发展过程现存的中国最早的文,是商代的卜辞。这只算是些句子,很少有一章一节的。后来《周易》卦爻辞和《鲁春秋》也是如此,不过经卜官和史官按着卦爻与年月的顺序编纂起来,比卜辞显得整齐些罢了。“文”的起源成句“文”的发展过程1春秋时期战国时代列国外交的言语称为“辞”或“命”, 又合称为“辞命”或“辞令”。游说之风大盛。所以最重说辞。他们的说辞铺张局势,最重辩。议论文成文“文”的发展过程1还有一种“寓言”,藉着神话或历史故事来抒论。《庄子》多用神话,《韩非子》多用历史故事;《庄子》有些神仙家言,《韩非子》是继承《庄子》的寓言而加以变化。战国游士的说辞也好用譬喻。成文“文”的发展过程2成书直到《吕氏春秋》,才成了第一部有系统的书。这部书成于吕不韦的门客之手,有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三十多万字。汉代刘安主编《淮南子》,才按照逻辑的秩序,结构就严密多了。汉代司马迁的《史记》才是第一部有自己的系统的史书。“文”的发展过程3《文选》里第一次提出“文”的标准用典故、有对偶、谐声调的抒情作品叫作“文。这时有两种新文体发展。一是佛典的翻译,一是群经的义疏。标题文字“文”的发展过程4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宋代称为“散文”。“一韩一柳一欧阳,三苏曾巩带一王”。“小说”的发展历程1“文”的发展过程5传奇是有结构的小说。传奇记述艳情,也记述神怪,但将神怪人情化。这里面描写的人生,并非全是设想,大抵还是以亲切的观察作底子。这开了后来佳人才子和鬼狐仙侠等小说的先路。“小说”的发展历程2“文”的发展过程5“话本”是白话小说的老祖宗。话本是“说话”的底本;唐代佛家向民众宣讲佛典故事,连说带唱,本子夹杂“雅言”和口语,叫作“变文”;“变文”后来也有说唱历史故事及社会故事的。“小说”的发展历程3“文”的发展过程5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明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都是从话本演化出来的;后来能将许多关联的故事组织起来,分为“章回”了。“小说”的发展历程4“文”的发展过程5到了《红楼梦》,组织才更严密了;全书只是一个家庭的故事。虽然包罗万有,而能“一以贯之”。这不但是章回小说,而且是近代所谓“长篇小说”了。白话小说到此大成。十三篇可分两大部分:前九篇谈“小学”和经史,以经典为主,力求点面结合;后四篇论子部和集部,以文体为中心,又做到点线结合。因此,《经典常谈》虽说不是“国学概论”,但只要细读全书,在深入经典文本的同时,又可以获得系统的国学常识。内容上,点面结合,依次介绍经史子集朱自清是散文大家,平易亲切,委婉尽情的优美风格,在现代散文史上别树一帜。《经典常谈》的散文手法,除了平易亲切的叙述笔调,生动活泼的“儿化词”的运用等等,特别在意每一篇开头的经营,让每一篇都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凤头”:或从传说入手,或从风俗入手,或从时代背景说起,或从人物故事说起。全书十三篇,每一篇的开头各不相同。这种由事入理的写法,极大地增强了学术文章的文学性和可读性。风格上,是用散文手法谈学术的佳作全书的每一篇,一段一层意思,层层有序推进,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在我看来,有意愿开设“经典导读”课程的语文教师,只要细读全书,然后按照每一篇的主题,分出逻辑层次,拟出恰当标题,就能适用于课堂讲授。表述上,导入生动,层次清晰,逻辑严密艺术特色标题文字能力训练1.关于《经典常谈》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A.《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国学经典的著作。B.《经典常谈》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C.《经典常谈》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让学生从本国语言文字上,了解固有文化。D.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时间顺序,梳理了中国数千年文化的精粹,语言亲切自然,通俗易懂。2.关于《说文解字》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文解字》作者是传说中黄帝的史官仓颉。B.《说文解字》属于“小学”,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C.“六书”,分别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D.秦始皇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不久有了隶书,到了汉初有了草书,晋朝有了行书。3.八卦是中国古老文化的深奥概念,是一套用三组阴阳组成的形而上的哲学符号。其深邃的哲理解释自然、社会现象。与之有关的国学名著是( )A.《周易》 B.《战国策》C.《春秋》 D.《尚书》DAA4.__________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内容包括了虞、夏、商、周四代,其中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 )A.《周易》B.《尚书》C.《春秋》D.《战国策》5.记录了战国时代“高才秀士”们“奇策异智”的一部重要古史是( )A.《周易》B.《战国策》C.《春秋》D.《尚书》6. 有一本国学名著,其主要内涵一是明辨是非,分别善恶,提倡德义,从成败里见教训;二是夸扬霸业,推尊周室,亲爱国家,排斥夷狄,实现民族大一统的理想。这本国学名著是( )A.《周易》B.《战国策》C.《春秋》D.《尚书》BBC7.《诗经》是中国汉族文学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又称( )A.《民歌》 B.《诗歌》C.《诗》 D.《诗两百》8.《诗经》中描写地方民间风俗的是那一部分( )A.风 B.小雅C.颂 D.大雅9.《诗经》中主要是宗庙乐歌的是哪一部分( )A.风 B.小雅C.颂 D.大雅10.《诗经》全书收录了自( )至春秋中叶的作品。A.夏朝 B.商朝C.西周初年 D.东周初年11.我们所说的“三礼”不包括( )A.《周礼》 B.《仪礼》C.《礼乐》 D.《礼记》CACCCDACB12.下面对“四书”包括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尚书》《礼记》《易经》B.《尚书》《中庸》《论语》《孟子》C.《易经》《孔子》《论语》《孟子》D.《大学》《中庸》《论语》《孟子》13.下列关于《史记》《汉书》错误的一项是( )A.《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始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B.《汉书》又称《前汉书》,由东汉时期史学家班固编撰。C.司马迁最长于描写,他的史观是以人物为中心的。D.《史记》有十二本纪,记帝王政迹;十表,以分年略记大事年表;八书,记典章制度的沿革;三十世家,记侯国世代存亡;七十列传,类记各方面人物。14.下列关于“诸子”错误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主张君主施“仁政”。B.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定下了君臣父子的社会秩序。C.荀子认同“性善论”,注重圣王的威权。D.墨家反对侵略的打仗,即“非攻”主义;认为人们应该互相帮助,即“兼爱”主义15.下列关于“诸子”错误的一项是( )A.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其著作《道德经》中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自然就是“道”。B.庄子是道家代表人物,提出“人定胜天”的理论思想C.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认为势、术、法三者都是帝王统治国家的手段D. 阴阳家的首领是齐人驺衍。DAC16. 关于“辞赋”“诗”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A.楚辞的代表作是楚国的屈原的《离骚》,到了汉代还很多文人模仿其作品。B.屈原在《离骚》中把怀王比作他“求之不得”的美人,又将贤臣比作香草。“美人香草”从此便成为政治的譬喻。C.汉武帝建立乐府机构,专门负责采集代、赵、秦、楚的歌谣和乐谱。汉乐府内容多讲述社会故事和风俗。D.汉代的《古诗十九首》是旧传最早的七言诗17.关于“诗” “文”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A.晋朝的陶渊明是“山水诗”“隐逸诗人”之宗,谢灵运是“田园诗”之宗。B.李白诗多用来抒写他放荡不羁的生活,杜甫诗多写民间的痛苦和国家的实在状况。C. 汉武帝时候,盛行辞赋,其特色是铺张、排偶、用典故。D. 唐朝韩愈发起“古文运动”,大大影响了当时的文体发展。18.请阅读材料完成习题。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五是“转注”,就是互训。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都相同或一部分相同,可以互相解释的,便是转注字,也可以叫作同义字。六是“假借”,语言里有许多有音无形的字,借了别的同音的字,当作那个意义用。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汉字“鱼”“口”“耳”“手”“田”等都是象形文字。B.“刃”字,在“刀”形上加一点,指示刃之所在,“刃”是指示文字。C.“人”“言”为“信”,“信”是会意文字,“江”“河”是转注文字。D.“令”本义是发号,假借为“县令”的“令”,这是假借文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