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清明节习俗的四个活动,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加强中华民族价值认同和文化自信,坚定政治方向,热爱伟大祖国。 2.体会人文精神中的道德内涵,在生活中践行人文关怀,提升道德修养。 3.借人文精神培养积极情感与独立思考等能力,塑造健全人格,用于探索自我价值。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情感和经验上基于语文学习、影视作品和学校的文化活动,部分家长的有意识引领有所感知,有些学生可能还掌握了一定的传统文化技艺,比如,接触过民族乐器、书法、国画、剪纸,能说出一些传统经典,知晓或者参观过国内的部分文化景点,同时,在七年级上册时,我们学过中国古代历史,了解了部分历史名人事迹;等等。但是,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仅停留在一般的知识层面,对其深层次的文化价值和意义认识和思考不多,对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更是连概念都没听过,点滴的理解也只是记忆层面,更罔论对其分类明确。而思想理念、人文精神、传统美德之间本身就有很大的兼容性,学生认识这些具有相当大的难度。我们从初中开始系统化了解、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当在思想理念、人文精神、传统美德这些主要内容上下功夫,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精华滋养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智慧提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力量,增强中华儿女做中国人的骨气、志气和底气。
教材分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承载了人类历史上最宽广而深邃的人文精神,并历经时代的洗涤而代代传承。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本课从人文精神“是什么”“有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几个方面明确概念、列举表现来探讨意义、指导行动。本框聚焦于“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通过介绍中华人文精神的丰富内涵,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以及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人文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操。我们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人文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做堂堂正正中国人。
教法学法 活动式、启发式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重点 中华人文精神的丰富内涵
难点 中华人文精神的丰富内涵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 开场白:《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唯一具有“节气”和“节日”两种“身份”的清明,作为节气,它与岁时物候相关,作为节日,又是人们扫墓祭祖、慎终追远的日子,两者结合,便是自然与人文相融的清明。 今天,今天,我们就从清明习俗说开去,感受其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 看视频,明确本节课主题 本课的授课时间为清明节前后,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且清明节也是中华传统节日,学生通过对其习俗的学习思考,体会中华文化中深远的人文精神。
新课新授 师:请大家一起齐读学习目标。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如下,请大家在自学相关内容,限时3分钟,完成以下题目。 师:说起清明,你想到了什么?是细雨霏霏中摇曳的纸灰,是柳枝上新抽的嫩芽,还是田间地头飘来的艾草清香?几位同学也讨论了起来,我们一起看看吧? 师:一叶知秋,一俗见精神,通过这几位同学的讨论,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多样、感受到传统节日的魅力、感受到中国人习俗文化的传承。 师:大家都说的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彰显了彰显了中华民族对现实生活意义的探索和道德情操的涵养。中华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处世方法、教化思想、美学追求、生活理念等诸多方面。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活动来一一突破这些难点。 活动一:南北习俗差异中的“大同” 师: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方地理环境的差别也造就了不同的清明习俗,你知道有哪些吗? 生:略 师:大家的知识储备很丰厚啊,老师为你们点赞!那么南北方有没有共同的习俗呢? 生:略 追问:在南北方不同的习俗中,却有着共同的精神内涵,你能说说是什么吗? 生:略 追问:这种从不同中求共同,保留差异追求和谐的处事方式被称为什么? 答:求同存异、和而不同 师:求同存异,就是既找出共同点,找到最大公约数,又保留不同点,尊重不同意见。求同能让人们更加亲近、友善,存异则让人们彼此尊重、包容。 和而不同,就是倡导和谐相处,协调不同意见,但不盲从苟同。(也可让学生自行解释)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难免出现矛盾和摩擦,你遇到过哪些矛盾分歧?又是怎么解决的呢? 生:略 师:是的,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有助于解决人际矛盾,为化解当代社会冲突提供重要启示。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是如此,也体现在我国的外交政策之中。早在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从此,“求同存异”也成为中国政府在外交方面一直倡导的方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多次阐述“求同存异”“君子和而不同”的中国主张。这也是中国为世界贡献的文化智慧。 过渡: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莫过于扫墓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林一家的故事吧! 活动二: 扫墓仪式中的德育课堂 材料略 师:小林家的扫墓活动体现了哪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生:孝、仁等。 追问:在故事中,这些文化思想是通过什么方式传承下来的呢? 生:言传身教 《朱子家训》这样的文学典籍 师:是啊,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无数深厚的人文思想都是通过文学艺术形式流传至今。同学们,下列这些你熟悉的文学作品又传递了什么样的中华文化理念呢? 生:略 师追问:那除了文学作品之外,还有什么文艺形式在传递思想呢? 生:略 师:大家说的都很对,无论是哪吒电影中“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反抗精神,电视剧山花烂漫时中张桂梅的奉献精神,少数民族史诗当中的英雄主义、奋斗精神,还是梅兰竹菊四君子所蕴涵的高尚品格。不同的文学艺术形式都传递着做人做事的道理,可以教育人,感化人,形成理想人格。这种以艺术活动为载体传递做道理的形式被称为文以载道,以文化人。这样的方式对于丰富对于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升精神境界具有重要意义。 过渡:说起文艺节目,这几年最火热的当属河南卫视的节日奇妙游系列了,让我们来共同欣赏舞蹈《陇上踏歌》。 活动三 :陇上踏春之美学追求 师:这段舞美吗?你觉得美在何处? 生:动作、音乐、情感等 师:“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陇上踏歌行》是河南卫视与中国歌剧舞剧院合作的舞蹈,灵感来源于南宋画家马远的《踏歌图》。
《踏歌图》描绘的是田间小道上四位老农踏歌欢庆的景象。画中的山间、田地、小道、拱桥、牧牛、柳树都在桂林山水中呈现,欢唱起舞的也变成了一群男子,但细看之下,他们的舞蹈动作也与画中老农的动作有几分神似,传递出的都是丰年乐景下怡然自得的气象。听了作品的介绍,你能再说说这段舞美在何处吗? 生:情景交融、神形兼备 师:同学们,除了舞蹈和绘画之外,还有什么能凸显中华文化的美学追求呢? 生:略 师:独具特色的书法艺术,以及回味悠长的古诗词,舞蹈、绘画等等,就是这些不同的艺术形式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气质。 过渡:听了这么多清明习俗,相信大家都对这个节日有了更深的理解。回到这个节日的起点,扫墓祭祖,慎终追远。关于祭祀的方式,两位同学开始了讨论。 活动四:传统与现代的平衡之道 师:你参与过清明节祭祀吗?说说你参与或者你见过的祭祀方式,并谈谈你的看法。 生:略 师: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祭祀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鲜花祭祀、网络祭祀成为了新兴的祭祀方式。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 生:略 师:.结合以上材料,你会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寄托哀思?为什么? 生:略 师:不同的祭祀方式其实表现的是人们的生活理念、消费习惯。你的消费观是否正确呢?我们来判断一下吧! 生:略 师:我们刚才所判断的消费行为,其实更深层的是在探讨“物”与“我”的关系。现在社会发展迅速,各种信息每天都在轰炸着我们的感官,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裹挟着我们。在这种时候,我们更要从中华文化中寻找智慧。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东晋诗人陶渊明的生活理念也许可以给我们一点启示。不为外物所役,追求“物我”和谐,就是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 总结:今天,我们通过讨论清明节学到了中华人文精神的丰富内涵,从南北习俗的对比中我们学到了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事方法,从小林家的祭祀故事学到了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从陇上踏歌的舞蹈中学到了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从对祭祀方式的讨论中学到了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 自学相应题目 思考并回答问题 结合生活实践,思考并回答问题。 回答问题 看故事,回答问题 深入思考,回答问题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 对比祭祀不同观点,思考回答问题。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情境判断。 明确本课内容 通过“说起清明,你想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引出中华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通过南北习俗的比较,理解这些差异中蕴含的大同,引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处事方法。 通过学生实际生活中处理矛盾的方法,理解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意义。 通过小林家祭祖故事,引出仪式中的孝仁思想,这些思想以文学经典传承下来。再通过追问丰富不同文艺形式,从“个性”到“共性”,凸显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 通过欣赏视频,结合作品背后的故事,体会情景交融、神形兼备的美学追求。 通过传统与现代祭祀方式的比较及材料分析,引出对生活理念的思考。 通过对情境中消费观的判断,理解中华文化中所探讨“物我”关系,引出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
拓展延伸 古人说,“文明以止,人文也”,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内涵丰富,意义深远,不仅要学习更要知行合一。下面我们就来小组合作,设计“人文清明”方案。 (可进行展示,自评互评相结合) 小组合作,完成素养提升任务 通过小组合作,设计“人文清明”方案,做到知行合一。
课堂小结 说起清明,你想到了什么?青团寄寓思念,纸鸢放飞祈愿。在扫墓的肃穆与踏青的欢愉间,中华文明对生命的敬畏、对自然的顺应、对血脉的守望,化作春风里的一缕烟雨,悄然渗入每个炎黄子孙的骨血。随着中华文化的影响越来愈大,其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清明习俗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探讨中华人文精神,教学设计贴近学生生活,激发了学习兴趣。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讨论,对人文精神内涵有了初步理解。但在小组合作设计“人文清明”方案时,部分小组分工不够明确,导致讨论效率不高,影响了任务完成质量。今后需提前明确小组分工,加强合作指导,同时在时间把控上要更加精准,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充分展开。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