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庄子二则——北冥有鱼》课件(共2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1课《庄子二则——北冥有鱼》课件(共24张PPT)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21《庄子》二则
北冥有鱼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他与老子齐名,两人并称为“老庄”。庄子的哲学思想达到了很高的思维水平,对后世影响很大。著作有《庄子》一书。
简介作者
《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的文章,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它不仅有很高的哲学成就,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人们评价这本书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鲁迅先生更评价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在全书中占有特殊地位。"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北冥有鱼
北冥(mínɡ)/有鱼,其名/为鲲(kūn)。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xié)》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xǐ)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yé)?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任务一:朗读课文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 翼 若垂天之云。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 而 为鸟,其名为鹏。
叫,是
取独
变化
成为
译文:北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很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鹏。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当它用力鼓动翅膀飞的时候,它的翅膀就好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翅膀
好像

古义:
今义:
用力鼓动翅膀
发怒
任务二:读懂文意
北海。冥,同“溟”,海。
南冥者,天池也。
“……者,……也”,表示判断,……是……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
九万里,去 以 六月息者也。”
离开
凭借
是鸟也, 海运则将徙 于南冥。


迁徙

倒装句,状语后置,应理解为“以六月息者去也”。
取独
取独
古义:
今义:
判断动词
古义:
今义:
海水运动
海上运输
古义:
今义:

休息
记载怪异的事物。志,记载。
译文:这只鸟,海水运动时就要迁徙到南海去。南海,是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是记载怪异事物的书。《齐谐》上说:“鹏迁往南海时,振翅击水而行,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浪花。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它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北海。”
野马也,尘埃也, 生物之 以 息相 吹也。
译文: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取独

气息
吹拂
天之 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 极邪?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表示选择,
是……还是……
取独
湛蓝
尽头

罢了
生存在大自然中的未经驯服的马。
古义:
今义:
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通“耶”表疑问,吗。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古义:海水运动
古义:这
今义:用船舶在海洋上运输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今义:判断动词
【古今异义】
【通假字】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冥:通“溟”,海
文言知识积累
去以六月息者也
(介词,凭借)
(介词,用)
其名为鲲
不知其几千里也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代词,它的)
(代词,它)
(连词,表选择,是…还是…)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一词多义】


志怪者也
(形容词用作名词,怪异的事物)
水击三千里
(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
判断句:
南冥者,天池也(“……者,……也”表判断)
《齐谐》者,志怪者也(“……者,……者也”表判断)
【词类活用】
倒装句:(鹏)去以六月息者也。(状语后置句,应为“以六月息去”)
【特殊句式】
1.自由朗读课文,说说本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本文浓墨重彩地描绘出一幅鲲变为大鹏,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从北海飞往南海的壮丽图景。
任务二:读懂文意
层次划分:
第三层(9-11句)拟想大鹏俯瞰大地,抒发一种天地浑茫的感慨
第一层(1-3句)描述鲲鹏的形象
第二层(4-8句)大鹏迁徙南冥的气势
2.庄子笔下的“鹏”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
硕大无比
力大无穷
志存高远
善借长风
赏析句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①引用。引用《齐谐》中的话,证明大鹏南飞的真实性。
②以奇特的夸张,描写了大鹏振翅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壮观景象。
③“击”“抟”等字生动传神,生动地勾勒出大鹏豪壮、潇洒地动作。
3.从大鹏展翅奋飞的磅礴气势中,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以雄奇的想象,塑造了鲲鹏宏大的形象,并通过描绘大鹏“徙于南冥”的磅礴气势,抒发了对自由境界的向往之情。
“野马”“尘埃”虽然很微小,但也要依赖气息才能漂浮。
通过类比,来解释即使是鹏这样的伟大神力者也不是绝对自由,它要凭借六月的大风才能高飞。
也说明了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要有所凭借,都不是绝对自由的。
4.“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鹏幻化、高飞,它求逍遥,可得逍遥?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人看天空,因为距离太远,不知道其颜色的成因。
通过类比,来解释即使是格局高远的大鹏看下界,也是和人仰望高空一样,难以辨别世间万物,鹏与人一样认识都有局限。
也说明了世间万物的认识都有局限。
《北冥有鱼》一文通过对鲲变为鹏,鹏展翅高飞去南海的神奇想象,表达了一切事物都要凭借一定的外界条件才能活动(万物有所待)的观点。
课堂小结
1. 寓事说理,夹叙夹议,节节叙事,节节议论,议论方式灵活多变,以寓言故事的形式表达思想,增强了说服力。
2. 想象奇特丰富,气势磅礴,富有浪漫主义。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击三千里”“抟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壮阔。
3. 运用夸张、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营造了雄浑开阔的意境。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九万里”是夸张,姜鹏的翅膀比作天边的云是比喻。
艺术特色
根据你的认识思考,如何能真正逍遥?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
【译文】列子乘风而行,飘然自得,驾轻就熟。十五天以后返回;他对于求福的事,没有拼命去追求。这样虽然免了步行,还是有所凭借的。倘若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着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的境地,他还要凭借什么呢?所以说:修养最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
作为形体的生命,都有所凭借、有所局限,不可能绝对自由;而人的精神,可以在忘却物我的界限中,在“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中,摆脱一切外物之累,达到绝对自由。可见庄子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拓展延伸
庄子追求精神上的自由逍遥!
①上:呈上。李邕,曾任渝州刺史时,李白游渝州谒见他,因为不拘俗礼,且谈论间放言高论,使李邕不悦。史称李邕“颇自矜”,为人自负好名,对年轻后进态度颇为不屑。年轻的李白对此不满,在临别时写了该诗回赠。
②假令:假使,即使。
③簸却:激起。
④沧溟:大海。
⑤恒:常常。
⑥殊调:不同流俗的言行。
⑦大言:言谈自命不凡。
⑧宣父:即孔子,曾有言:“后生可畏”。
⑨丈夫:古代男子的通称,此指李邕。
上李邕①
李白 (唐)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②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③沧溟④水。
世人见我恒⑤殊调⑥,闻余大言⑦皆冷笑。
宣父⑧犹能畏后生,丈夫⑨未可轻年少。
以大鹏自比,表现李白有着凌云壮志的胸怀,有着豪迈不羁的性格,有着不畏流俗的自信。
拓展阅读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宋·李清照《渔家傲》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
——毛泽东《念奴娇·鸟儿问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