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2张PPT)爱莲说周敦颐壹新课导入新课导入自然之莲——诗中有画的意象世界情致之莲 —— 托物寄情的文化密码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用浓墨重彩勾勒出莲花在夏日里的蓬勃生命力,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磅礴与热烈,是为自然之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这次用细腻笔触捕捉到莲花初绽的灵动,仿佛能感受到诗人偶遇小荷的惊喜,莲花在这里成了传递生活情趣的载体,是为情致之莲。新课导入品格之莲 —— 周敦颐的独特视角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北宋周敦颐的《爱莲说》另辟蹊径。他在文中说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当其他文人还在描写莲花的外在姿态时,周敦颐却凝视莲花的生长环境 —— 淤泥中扎根,清涟里洗涤,从中提炼出 "不染"" 不妖 " 的品格特质,把莲花从自然之花升华为精神象征。为什么同样写莲,周敦颐能写出不一样的境界?他眼中的莲花究竟藏着怎样的人生哲学?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走进这篇以 "说" 为名的托物言志佳作,看看千年前的文人如何借一朵莲花,照亮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原名敦实,因避宋英宗名讳而改名为敦颐;宋代理学的创始人;与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认识作者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文学家哲学家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北宋官员谥号元据清邓显鹤《周子全书》《年谱》记载:“八年癸卯。先生四十七,正月七日,行县至于都,邀余杭钱建侯(拓)、四明沈希颜游岩题石 ,并有诗刻石。五月,作《爱莲说》,沈希颜书,五抟篆额。钱拓上石,即十五日事也。”先生四十七,即嘉祐八年(1063)。写作背景《 赣州府志 》记有爱莲书院,云:“爱莲书院在城北,其地原为督学试院,有周茂叔莲池遗迹。”又有爱莲亭条目:“濂溪书院旧在东北玉虚观左······”这些记载充分证明,北宋嘉祐六年(1061)至治平元年(1064)周敦颐任虔州通判时,已建莲池,并于嘉祐八年五月在此地已挥笔题写《爱莲说》说是中国古代一种议论文体,通常用于阐述作者对某种事物或现象的见解、感悟,既可议论,也可叙事、抒情,兼具逻辑性与文学性。其特点是篇幅短小、结构灵活,常通过托物言志、借物喻理的方式表达观点,如韩愈《师说》、柳宗元《捕蛇者说》等均属此类。文体知识贰课文探究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朗读节奏划分:课文赏析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理解文意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花草树木,可爱的品种有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唐代开始,大多数都非常喜欢牡丹。的多只从唐喜爱非常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 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理解文意我污染洗涤亲近而不庄重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水波过分艳丽指莲的柄中间贯通指莲的柄外部笔直更加耸立的样子我喜爱荷花,因为它生于淤泥中,却没有被淤泥污染,经过清水洗涤却并不显得妖艳,莲花的叶柄中间是空的,外面是直的,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它的香味传得越远越幽香,笔直的挺立在那里,只可以远远地观赏它而不能随心的把玩。理解文意译文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理解文意少认为指隐居的人指品德高尚的人感叹词,相当于“啊”的。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多像我一样(喜爱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应当认为指隐居的人理解文意我认为菊花,它是花中的隐士;牡丹,在百花中象征着富贵;莲花,则是花中的君子。哎!喜欢菊花的人,在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喜欢莲花的人,跟我一样的还有谁;喜欢牡丹的,当然很多啦。译文课文探究——莲花的“立体画像”1.文中哪些句子直接描写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强调莲花在污浊环境(淤泥)中保持洁净,在清水洗涤中不刻意媚俗,体现“洁身自好”与“质朴本真”。(生长环境)课文探究——莲花的“立体画像”1.文中哪些句子直接描写莲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茎干中空挺直,不生藤蔓、不旁生枝节,暗合儒家 “正直通达”“不攀附权贵”的君子品格。香远益清,亭亭净植。香气清幽远播,植株挺立洁净,象征君子美名远扬却不张扬的内敛特质。(体态香气)(风度)课文探究——莲花的“立体画像”2.嗅觉描写 “香远益清” 有何深意?对比牡丹“无香”的隐含意义:牡丹虽艳丽却无内在芬芳,象征徒有其表的世俗之人;莲香“远”且“清”,暗合“君子德风,小人德草”的儒家观念,美德自然远播。总结:这些描写将莲人格化,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花名 象征(意象) 对应人群 作者用词(“爱”的程度) 情感色彩课文探究——“三花”的象征密码“三花” 的象征系统 —— 身份标签与情感倾向课文探究——“三花”的象征密码1.联系课文内容,找出“三花”意象菊牡丹莲花隐士富贵者君子追问:有何发现?课文探究发现:通过这些意象,作者托物言志,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也不屑于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而是希望像莲一样,在污浊的世间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做一名正直的君子。知识链接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绘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采用托物言志法的文章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对比等。花名 象征(意象) 对应人群 作者用词(“爱”的程度) 情感色彩菊 隐士 陶渊明 独爱菊牡丹 富贵者 世人 甚爱牡丹莲 君子 作者 独爱莲课文探究——“三花”的象征密码“三花” 的象征系统 —— 身份标签与情感倾向课文探究——“三花”的象征密码2.品味语言:“独爱菊”“独爱莲”。“独爱菊”的“独”呼应陶渊明的 “独”。暗示作者与陶渊明在“不随大流”上的共鸣,但后文“陶后鲜有闻”又隐含对其避世消极的委婉否定。情感色彩:尊重但不认同其避世课文探究——“三花”的象征密码2.品味语言:“甚爱牡丹”。“甚爱牡丹”的“甚”强调世人对牡丹的狂热,暗讽社会趋炎附势的风气,与“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形成“少数派”与“多数派”的对比。情感色彩:批判其世俗趋附花名 象征(意象) 对应人群 作者用词(“爱”的程度) 情感色彩菊 隐士 陶渊明 独爱菊 尊重但不认同其避世牡丹 富贵者 世人 甚爱牡丹 批判其世俗趋附莲 君子 作者 独爱莲 极致推崇与自喻课文探究——“三花”的象征密码“三花” 的象征系统 —— 身份标签与情感倾向课文探究——手法解析分析一下作者怎样通过菊和牡丹来衬托莲的形象?菊与莲:正衬中的“同中有异”相同点:菊与莲均象征“不随世俗”(菊避世而洁,莲入世而洁),作者借菊的“高洁”为莲的品格“背书”,形成 “高洁者联盟”。不同点:菊选择“逃离世俗”(如陶渊明归隐田园),莲选择“直面世俗”(如君子在官场或尘世中坚守原则)。相比之下,莲的这种品质更加难能可贵。课文探究——手法解析分析一下作者怎样通过菊和牡丹来衬托莲的形象?牡丹与莲:反衬中的 “对立冲突”牡丹的“艳丽富贵”与莲的“清淡质朴”形成感官对立。世人 “甚爱牡丹” 的趋众心理(“宜乎众矣”)与作者 “独爱莲” 的孤独坚守(“同予者何人”)形成价值观冲突。课文探究——手法解析分析一下作者怎样通过菊和牡丹来衬托莲的形象?总结:先写“菊→牡丹”,再写“莲”,如“众星捧月”:菊是“旁侧的月”(同类衬托),牡丹是“黑暗的夜”(反衬背景),最终让“莲”这颗“明星”在对比中闪耀。课文探究——作者的 “三层态度”作者的 “三层态度”—— 对三类人的隐性评价肯定其高洁(“独爱”见共鸣),但隐含遗憾(“陶后鲜有闻”,避世者难成主流)。爱菊者(陶渊明)爱牡丹者(世人)批判其低俗(“甚爱”见讽刺,“宜乎众矣”见轻蔑),暗示社会风气堕落。爱莲者(自己)以“同予者何人”的反问,既显孤独(世上少有同道),又表坚定(哪怕孤独也要坚守)。课文探究——主旨提炼作者周敦颐精心描绘莲花 “出淤泥而不染” 等特质,将菊之隐逸、牡丹之富贵与莲对比。借托物言志之法,一方面,鲜明展现自身不愿随世俗沉沦,坚决守正、洁身自好的处世准则;另一方面,有力针砭了当时社会上盛行的追名逐利之风。文章核心在于,深切抒发对君子般清正人格的倾慕,激励众人坚守本心,追求高尚道德。叁作业作业1.背诵与默写:熟练背诵《爱莲说》全文,并在作业本上准确默写,要求无错别字、标点正确。家长签字确认完成情况。2.对比阅读:阅读刘禹锡的《陋室铭》,思考两篇文章在写作手法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