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戏》教学课件(共5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社戏》教学课件(共59张PPT)

资源简介

(共59张PPT)
1.社戏
作者:鲁迅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故事情节,学习阅读分析小说的方法,能根据小说的特点,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圈划和朗读的方法,归纳人物形象,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3、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对农家朋友间诚挚的情谊,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赞美,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教学目标
品读和圈划文章的关键语句,了解人物形象;感悟作者对美好童年的真挚追怀和对故乡的眷恋、热爱。
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感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体会文中人物间的真挚情感。
重点
难点
鲁迅,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作者介绍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作者介绍
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
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戏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
背景介绍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鲁迅非常支持,并应当时教育总长蔡元培的邀请,赴教育部任部员。
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窃取后,他认识到,经过辛亥革命,中国的社会现状“招牌虽换,货色照旧”,没有什么改变。
写作背景
十月革命给正在沉思、探索的鲁迅强烈的震动,使他看到“新世纪的曙光”和人民革命的希望。“五四”运动爆发,使鲁迅更加振奋,从此他以彻底的反封建的思想写作,表现了鲜明的革命者立场。
(归)省: 行辈:
惮: 絮叨:
怠(慢): 撺掇:
凫(水): 潺潺:
蕴藻: 家眷:
皎(洁): 纠葛:
xǐng
dàn
dài màn

yùn zǎo
jiǎo
jiū gé
háng bèi
xù dao
cuān duo
chán chán
juàn
字词学习
( )行辈
( )行走

hánɡ
xínɡ
【串句记忆法】我们应深刻反省( )自己在生活中的各种浪费行为,践行低碳生活,以节省( )资源。
( )撮合
( )一撮

cuō
zuǒ
( )礼数
( )数落
( )数见不鲜

shù
shǔ
shuò
做量词,用于成丛的毛发时读“zuǒ”。
xǐnɡ
shěnɡ
字词积累
字词学习
相仿:
屹立:
欺生:
扫兴:
怠慢:
撺掇:
大致相同
高耸而稳固的立着
欺负新来的生人
正当高兴时,遇到不高兴的事情而兴致大减。
冷淡、不恭敬,或用于客套话,指懈怠轻忽。
指在一旁鼓动人做某事
舒展:
潺潺:
朦胧:
家眷:
歌吹:
纠葛:
字词学习
原指伸展张开、不卷不皱,这里是“舒畅”。
形容水流动的样子,或指流水声
原指“月光不明”,这里是动词“模糊起来”
指家人、亲人
歌声和乐声
纠缠不清的事情,或指纠纷
小说
文章体裁
小说——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的
三要素
人物
情节
环境
认识小说
标题解析
本文为什么以“社戏”为标题?
“看社戏”是文章的主要事件,看社戏的过程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全文以“社戏”为叙事线索
根据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请按正确的顺序拖动下列选项到对应的位置。
初读感知
疏通情节
1、以“看社戏”为主要事件,文章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看社戏前
看社戏过程
看社戏后
(1-3)
(4-30)
(31-40)
疏通情节
2、第一层(1-3段)中记叙了哪些具体事件?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看社戏前)
(1、2)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
(3)乡间生活
平桥村生活
疏通情节
3、小说开篇的哪个词是全文的“文眼”?
“乐土”
4、为什么平桥村对我是“乐土”?
1.民风淳朴、热情好客,“我”是公共的客
2.与小伙伴钓虾放牛,生活多彩、有趣
3.暂时免读令人厌恶的难懂之书
疏通情节
5、文章的标题和中心事件既然是“社戏”,为何要先写这几件事?
1.交代故事背景
2.多方面的表现出平桥村生活的乐趣,丰富作品内容
3.为下文写最大的乐事——“社戏”做铺垫
疏通情节
5、第二层(4-30段)中记叙了哪些具体事件?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看社戏过程
(4-9) 戏前风波
(14-21)船头看戏
(10-13)月夜行船
(22-30)归航偷豆
疏通情节
6、第三层(31-40段)中记叙了哪些具体事件?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看社戏后)
(31-39)六一公公送豆
余波及怀念
(40) 怀念社戏
(看社戏前)
看社戏过程
(看社戏后)
(1、2)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
(4-9) 戏前风波
(14-21)船头看戏
(31-39)六一公公送豆
(详写)
(略写)
(略写)
(3)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10-13)月夜行船
(22-30)归航偷豆
平桥村生活
余波及怀念
(40) 怀念社戏
疏通情节
第二课时
分析本文中的人物形象,
把握人物性格
学习目标
外貌描写
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
神态描写
人物描写
知识回顾
小组合作
1、在本文中,共塑造了哪些主要人物?
“我”
双喜
阿发
桂生
六一公公
请找出描写这些人物的句子,并作出记号
双喜
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吗?”
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
聪明机灵
善解人意
考虑周到
细致体贴
双喜终于熬不住了,说道,怕他会唱到天明还不完,还是我们走的好罢。
领导力
号召力
“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
考虑周到
双喜
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
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柴和盐,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
“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
“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
细致体贴
自信老练
反应灵敏
考虑周到
六一公公
“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
宽厚
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吗?”“豆可中吃呢?”
大方
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地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
淳朴
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还对母亲极力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
老实厚道
热情好客
阿发
“偷我们的吧,我们的大得多呢。”
大方无私、热情好客
桂生
“没有。买豆浆的聋子也回去了。日里倒有,我还喝了两碗呢。现在去舀一瓢水来给你喝罢。”
勤快、机灵
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的。
“我”
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我们每天的事大概是掘蚯蚓...虾是水世界里的呆子...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的跟着。
向往自然
无拘无束
天真好动
我最愿意看的是一个人蒙了白布,两手在头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头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黄布衣跳老虎。
受照顾
怯生生
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向往野趣
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怯生生
深度思考
你认为本文中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
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期待看戏
沮丧失落
夜间犯困
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
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心情变好
急切
心情欢快
心理描写
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
迫不及待
急于回程
大家立刻都赞成,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三四人径奔船尾,拔了篙,点退几丈,回转船头,架起橹,骂着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
动作描写


退








回转


摇船好手
欢快愉悦
探 讨
豆是很普通的豆,“戏”也是让我昏昏欲睡的戏,为什么文章最后却说是“好豆”、“好戏”?
1、童趣美——与小伙伴们的乡野童趣
2、环境美——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
3、乡情美——率真淳朴的平桥村乡民
4、氛围美——自由愉悦、亲近自然的氛围
第三课时
中国戏是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头昏脑眩,很不适于剧场,但若在野外散漫的所在,远远的看起来,也自有他的风致。
1、理解文章中心
2、分析并掌握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
综合运用技巧
3、分析本文中的环境描写,
把握环境描写的特点
学习目标
1、就一般而言,“偷”是一个极其恶劣的行为,但本文中孩子们偷豆的行为却没有给我们留下这样的坏印象,相反却显得极为有趣。你能谈一谈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吗?
目的
对象
过程
后续措施
2、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运用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请你选择一个语段分析这些表达方式的作用。
我们鲁镇的习惯,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健,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几天,这时我便每年跟了我的母亲住在外祖母的家里。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描写叙述
议论
对平桥村的热爱和怀念,对自己在城里读书的厌倦
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总结性议论
表达作者的内心想法,点明主旨
叙述
3、文章中心
《社戏》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
这篇小说所着重表现的是“我”对都会和农村两种生活情景、两种人情人际关系的不同感受。通过“我”在京都看京戏栅在农村看社戏两种情景、两种感受的对比,表达了在封建教育制度下备受摧残的少年儿童们渴望自由,追求发展,向往大自然的美好风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融洽友爱互助的关系。
4、环境描写
画一画
速读课文,画出文中环境描写的语段。
1、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2、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4、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3、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胡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
5、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品一品
1.根据同学们的描绘,大家说一说,1片断都用到了哪些感觉器官来感受的?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视觉
嗅觉
触觉
写意手法
写意:国画的一种画法,与工笔相对。用笔不讲究工细,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的情趣。是一种形简而意丰的表现手法。


2.本段使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效果如何?
比喻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静态的山写活了,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急切的心情。
环境描写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活动环境。
2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
3揭示人物心境,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
4染营造某种氛围或气氛; 衬托人物心情;
5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
6借景的抒情,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7深化作品主题。
8象征和暗示。
5、你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好吗?好在哪里?
(写作特色)
景物描写细致逼真
综合运用多种人物塑造方法,人物刻画栩栩如生
叙事详略得当
情节跌宕起伏
“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如写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三次波折
三次转机
①叫不到船;
②不准和别人去;
③外祖母要担心。
①八叔的船回来了;
②小伙伴们与“我”同去;
③双喜写包票。
①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
②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
情节跌宕起伏
小结
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往往综合运用,穿插使用。
描写可以使文章更生动饱满。议论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文章的中心更加突出。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间接抒情是一种寓情于事、寓情于景、寓情于理的表达方式,这种把强烈的感情渗透在叙述、描写、议论之中,使感情同记人、叙事、写景、状物、议论融合在一起而自然流露出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