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0张PPT)“蛟龙”探海第23课许 晨目录学习目标壹重点难点贰课堂导入叁探究新知肆课堂练习伍知识总结&课后作业陆学习目标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积累科技类文本中的专业术语。2.浏览课文,提取信息,理解课文内容,概括“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研发历程、技术突破及科学意义。3.感悟中国科技工作者不畏艰险、自主创新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对海洋科学探索的兴趣,树立尊重科学、勇于实践的意识。重点难点学习重点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积累科技类文本中的专业术语。2.浏览课文,提取重要信息,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难点1.概括“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研发历程、技术突破及科学意义。2.激发对海洋科学探索的兴趣,树立尊重科学、勇于实践的意识。课堂导入在广袤无垠的地球上,海洋的面积远超陆地,那片深邃的蓝色世界藏着无尽秘密。同学们,你们是否曾幻想过海底的模样?神秘的海底生物、奇特的地质构造,都等待着我们去发现。过去,受技术限制,人类对深海的了解极为有限。但随着科技飞速发展,探索深海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如今,我国自主研制的 “蛟龙” 号载人潜水器,成功开启了深海探索的新征程。它究竟有着怎样的非凡能力,能让我们如此近距离地接触深海?让我们一起走进《“蛟龙” 探海》,探寻其中奥秘。探究新知1.检查预习,积累字词。3.理解内容,探究精神。2.提取信息,梳理内容。1.检查预习,积累字词。了解作者许晨,山东德州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曾任《山东文学》杂志社社长主编,现任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代表作有《第四极:中国 “蛟龙” 号挑战深海》《耕海探洋》等,凭借《第四极:中国 “蛟龙” 号挑战深海》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认识作者知识积累了解背景2014年6月至8月,许晨受国家海洋局、中国大洋协会之邀,随同我国深海潜水器“蛟龙”号前往太平洋科学考察。他走进一线,体验生活,经受住了种种考验,积累了丰厚的素材,为撰写反映我国载人潜水器研发海试及其重大意义的长篇报告文学《蛟龙探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知识积累了解背景20 世纪,美、俄、法、日等国相继在深海探测领域取得成果,我国也加快了深海探索步伐。2002 年,我国批准 “蛟龙号” 载人潜水器重大专项。2009-2011 年,“蛟龙号” 分别成功下潜 1000 米、3000 米和 5000 米。2012 年,“蛟龙号” 冲击 7000 米设计极限,作者许晨以此为背景创作,展现我国深海探测成就与科研精神。知识积累了解“蛟龙号”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简称“蛟龙号”,是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设计最大下潜深度为7000米级,也是目前世界上下潜能力最深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蛟龙号”长8.2米,宽3.0米,高3.4米。空重不超过22吨,最大荷载是240公斤;最大速度为每小时25海里,巡航每小时1海里;“蛟龙号”目前最大下潜深度7062.68米。“蛟龙号”可在占世界海洋面积99.8%的广阔海域中使用,标志着中国载人深潜科考已走在世界前列。文学常识文体知识报告文学是一种介于新闻报道和文学作品之间的文学体裁。分类:从内容上,可分为写人为主的报告文学,以刻画典型人物为核心展现其事迹精神;叙事为主的报告文学,侧重于叙述重大事件等。从形式上,有文艺性政论报告文学、特写性报告文学等。特点:一是新闻性,取材于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及时反映社会热点;二是文学性,运用多种文学手法如描写、抒情等塑造形象、增强感染力;三是政论性,作者常对所写内容进行评论分析,表达观点态度。检查预习蛟龙(jiāo) 着陆(zhuó) 蓦然(mò) 矗立(chù)深渊(yuān) 瞩目(zhǔ) 浩瀚(hàn) 驰骋(chěng)湛蓝(zhàn) 门槛(kǎn) 深邃(suì) 踌躇(chóu chú)蹒跚(pán shān) 憧憬(chōng jǐng) 载人深潜(zài qián)形近字:湛-堪-椹、骋-聘-娉、槛-滥、憧-幢- 生僻字:蛟、蹒跚、憧憬、瞩、矗、踌躇易错字:蓦、瞩、瀚、邃、潜、载、槛检查预习蛟龙:神话中能兴风作浪、行云布雨的龙,在本文指 “蛟龙号” 载人潜水器。劈波斩浪:船只行进时冲开波浪,比喻排除前进中的困难和障碍。浩瀚:本意为水盛大貌,引申为广大、繁多之意。文中形容海洋广大无边。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憧憬:对未来的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瞩目:注视,把视线集中在一点上。表示受到很多人关注。矗立:高耸地立着,一般用于形容高大的建筑物、山峰等。绘声绘色:把人物的声音、神色都描绘出来了。形容叙述或描写生动逼真。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等详尽透彻,发挥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很彻底。踌躇满志:心满意足、从容自得的样子。检查预习矗立:着眼于直。是直而高地立着。一般用于物。耸立:着眼于高。高得突出地立着。一般用于物。挺立:着眼于硬而直。常用于物,也比喻人坚强不屈。带赞扬色彩。屹立:着眼于稳固。原指山稳固而高高地独立着,后来比喻其他东西或人坚定不动地独立着。可以用于物,也可以用于人。带赞扬色彩。2.提取信息,梳理内容。快速阅读,提取信息1.按时间顺序介绍“蛟龙”探海的来龙去脉。①我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2009年、2010年、2011年分别成功下潜1000米、3000米和5000米。②2012年迎来了冲击设计极限(7000米)的海底试验。③6月3日,试验母船“向阳红09号”,开往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④6月24日4时20分,海试团队举行简短的出征仪式,三名试航员进入“蛟龙号”潜水器。⑤经过3个多小时下潜,坐底7020米,刷新了中国载人深潜创造的最新纪录,也创造了世界同类型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⑥同一天,“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实现了刚性连接。海空连心,互致祝福。2.“蛟龙号”7000米海试成功对我国有着怎样的重要意义 标志着中国在深海探测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提升了中国在国际深海探测领域的话语权;有助于推动深海资源开发、海洋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发展;有助于深海探测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快速阅读,提取信息3.阅读4-15段,理清“蛟龙”探海具体历程,填写下表。准备 阶段 “蛟龙号”海试团队目标海域海试 当天 日期天气出征仪式下潜过程成功 坐底 时间深度了解蛟龙探海历程3.阅读4-15段,理清“蛟龙”探海具体历程,填写下表。准备 阶段 蛟龙号 海试 团队目标 海域2012年6月3日,“蛟龙号”海试团队由江阴苏南国际码头起航,前往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西太平洋中一片波澜起伏的海域,因其是地球海洋最深点,适合进行7000米深潜海试。了解蛟龙探海历程3.阅读4-15段,理清“蛟龙”探海具体历程,填写下表。海 试 当 天 日期天气出征 仪式下潜 过程2012年6月24日,与“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手控对接同日。清晨,没有晴朗的海天,没有壮观的日出。天一放亮就遇到了风雨突袭,海况不佳,但周密严格的探测表明天气条件会逐渐好转,且海面以下完全具备试验条件。北京时间4时20分,三名试航员叶聪、刘开周、杨波进行出征仪式。3个多小时的下潜,过程中现场指挥部紧张有序,监控屏幕上显示水下各种数据。联系上下文,作者是怎样表现“紧张有序”的 了解蛟龙探海历程注意细节,体会作者是怎样表现“蛟龙号”深潜“紧张有序” ①下潜环境:当时风雨突袭、海况不佳,但经过探测后决定按时下潜,营造出一种紧迫而有序的氛围。②下潜过程:监控屏幕上不断显示的各种数据和扬声器中不时响起的通话声,表明现场指挥部对潜水器状态的实时掌握和与潜航员的紧密沟通,体现了紧张而有序的工作状态。③下潜时间:通过明确的时间节点,如“北京时间4时20分”“北京时间9时07分”来叙述事件的进展,展现了整个下潜过程的紧凑和有序。了解蛟龙探海历程3.阅读4-15段,理清“蛟龙”探海具体历程,填写下表。成 功 坐 底 时间深度北京时间9时07分7020米,创造中国载人深潜的最深新纪录,也是世界度同类型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拓展资料:进一步了解“蛟龙号”了解蛟龙探海历程阅读下面拓展资料,进一步了解“蛟龙”探海历程!2002年,863计划启动“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工作2007年,“蛟龙号”完成组装。2009年,1000米海试成功。2010年,3000米海试成功。2011年,5000米海试成功。2012年,7000米海试成功。标志着“蛟龙号”历时10年的研制和海试工作圆满结束。6月27日,最大下潜深度为7062米,再创中国载人深潜记录。2013年起,“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将进入试验性应用阶段。2024年,“蛟龙号”完成中国大洋83航次科考任务,创造了单航次下潜次数最多和三次“九天九潜”的新纪录,将中国载人深潜调查海域由“两洋一海”(印度洋、太平洋、南海)拓展到了大西洋,开创了我国大洋科考工作的新局面。了解蛟龙探海历程3.理解内容,探究精神。分析文章内容结构1.文章题目是《“蛟龙”探海》,试分析以下这些内容的作用。(1)古往今来,五大洲各种肤色的人向往海洋、憧憬海洋,创造了多少神奇而美丽的神话传说啊!从华夏大地的哪吒闹海、龙宫探宝,到古希腊的海神波塞冬、丹麦童话《海的女儿》,以及近代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从人类对海洋的永恒向往和无尽探索写起,反映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强烈好奇心和探索欲,为写“蛟龙”探海营造了富有诗意和历史感的背景。1.文章题目是《“蛟龙”探海》,试分析以下这些内容的作用。(2)于是,当历史老人的脚步蹒跚着着走到了20世纪,深达1000米、3000米、6000米的大洋深海中,相继出现了美国人、俄罗斯人、法国人、日本人的身影。用具体数字和国家,交代20世纪人类在探索海洋方面的成就,引出下文对我国深海探测成果的介绍。分析文章内容结构1.文章题目是《“蛟龙”探海》,试分析以下这些内容的作用。(3)它全长2550千米,呈弧形,平均宽70千米,大部分水深在8000米以上,最深处位于斐查兹海渊,达11034米。这条海沟的形成已有6000万年,是太平洋西部洋底一系列海沟的一部分,也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沟。如果把地球第三极珠穆朗玛峰填到里边,它的峰顶都不能露出海面。反复介绍马里亚纳海沟,既是客观记叙,又侧面表现了“蛟龙”探海难度之高、意义之大。分析文章内容结构1.文章题目是《“蛟龙”探海》,试分析以下这些内容的作用。(4)而这时候,正在太空飞翔的“神舟九号”航天员景海鹏等三人,按计划操纵着飞船逐步接近“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施手控交会对接。……“神舟”上天,“蛟龙”入海。海空连心,互致祝福。“神舟”“蛟龙”互致祝福,相得益彰,展现了我国科技事业的伟大成就,彰显了伟大祖国的强大。这两个事件不仅是中国航天和深海探测领域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科技实力不断提升的显著标志。它们展示了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自主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表明中国已经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分析文章内容结构结合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梳理文章结构。分析文章内容结构“蛟龙”探海热情赞美了中国载人深潜精神,展现了我国科技事业的伟大成就。“蛟龙”准备“蛟龙”下潜“蛟龙”坐底1.历史背景描述(第1段)2.探海始末(2-15)3.海空连线(16-20)4.两项奇迹,民族自豪(第21段)探究背后科学精神2.小组讨论,梳理、概括文中的科学精神,并结合课文内容,解读其内涵。科学精神 内容体现 内涵解读示例1: 勇于创新 中国自主研发“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挑战深潜极限 展示了在科技领域勇于尝试、敢于突破的创新精神是科技进步的关键。探究背后科学精神4.小组讨论,梳理、概括文中的科学精神,并结合课文内容,解读其内涵。科学精神 内容体现 内涵解读坚韧不拔 海试团队面对恶劣海况仍按计划进行深潜试验 表现了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屈不挠的坚韧品质,是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团结协作 海试团队、指挥部、潜航员等各方紧密配合,共同完成深潜任务 体现了科学研究中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勇攀高峰 “蛟龙号”不断挑战深海探测极限,勇攀科技高峰 体现了科研人员敢于挑战、勇于攀登的科学精神,是推动科学事业不断突破的重要动力。探究背后科学精神4.小组讨论,梳理、概括文中的科学精神,并结合课文内容,解读其内涵。科学精神 内容体现 内涵解读拼搏奉献 科研人员长期投入深海探测研究,默默奉献 展现了科研人员为了科学事业和国家利益,不畏艰难、甘于奉献的拼搏精神。………… “是梦想,是宏图,是雄心壮志引领着中华民族永不停歇的探索步伐”这句话,体现了怎样的精神?无论是航天领域的“神舟”系列飞船,还是深海探测领域的“蛟龙号”,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不断探索未知、勇攀科技高峰的探索精神。探究背后科学精神5.文章最后提到“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无不为这伟大的壮举感到骄傲和自豪”这种民族自豪感是如何产生的 这种民族自豪感主要来源于中国航天和深海探测事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这些成就不仅展示了中国的科技实力,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勇气。它们让每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和骄傲,因为它们是中华民族共同努力、不懈奋斗的结果。课堂练习1.学完本文,对你有怎样的启示呢 我们要勇于面对未知和挑战,不断追求科技进步和创新。只有不断追求科技进步,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中,团结合作是至关重要的。……课堂练习2.“国之重器”命名里的中国式浪漫,你能说出他们的寓意或来历吗?名称 寓意“鲲龙”(大型水陆两栖飞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天问一号嫦娥工程(中国探月工程)取意“鲲鹏展翅,蛟龙入海”取“蛟龙”入海,乘风破浪、以利万物的寓意“天问”之名源于屈原长诗《天问》,寓意探究科学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源自熟知的“嫦娥奔月”的故事,嫦娥的形象表达了古人对月球的崇拜与向往。“嫦娥工程”的命名寓指中国人民千年来的飞天梦,表达了中国人民对登上月球的向往课堂练习2.“国之重器”命名里的中国式浪漫,你能说出他们的寓意或来历吗?名称 寓意“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祝融号”火星车“鸿雁”卫星星座通信系统“悟空”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北斗七星”是指引光明和方向的星座,“北斗”寓意着光明与方向祝融为火神,象征光明。“祝融”的命名寓意着点燃我国星际探测的火种,指引人类对浩瀚星空的持续探索和自我超越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鸿雁”的命名正寄托了“鸿雁传信、永不失联”的美好愿景寓意它正如齐天大圣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一般,可以在茫茫太空中,探寻暗物质存在的证据。知识总结主旨上:课文通过记叙“蛟龙号”深潜试验成功及“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实现刚性连接这两项奇迹,表达了作者对我国科技工作人员的无限赞美和敬佩之情。写法上: 1.真实记录; 2.细节描写。课后作业班级召开“科学影视作品分享会”,观看与你所熟悉的科学领域有关的影视作品,包括表现科学家、科学事业、科学成就的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等。观看时要注意记录重要信息,观看结束后及时撰写发言稿,把你喜欢的作品介绍给同学们。道阻且长 行且将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