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4张PPT)石壕吏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及创作背景,积累一些文言知识。2.借助“人物关系图”的理解,把握诗歌大意。3.深入了解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4.结合情境扩写,获得有益启示。活动一:走进诗人,了解背景1.根据对联猜诗人,写下你的理由。①少陵文章惊海内,诗圣光芒万丈长。②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③一路坎坷成圣成人亦成史,两袖清风忧国忧君更忧民。 杜甫杜甫(公元712-770),字 ,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他是唐代伟大的 诗人,他的诗篇象一面镜子,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他的诗歌被公认为“ ”,他本人也被看做一代宗师,被尊称为“ ”。子美现实主义诗史诗圣活动一:走进诗人,了解背景2.根据你的积累,补充文学常识。用诗的形式刻画人物,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情感,我们称之为叙事诗。活动一:走进诗人,了解背景3.找出书中关于《石壕吏》的写作背景“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P124注释①:唐军围攻叛军次年,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此时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现实所写的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一首。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石壕吏壕 háo逾 yú邺 yè戍 shù妪 yù咽 yè活动二:诵读诗歌,理清故事活动二:诵读诗歌,理清故事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诗人投宿在石壕村,目睹因官吏夜捉人导致家庭破碎的悲惨故事。活动二:诵读诗歌,理清故事请用诗中的三句话精炼概括图片内容。起因经过结果有吏夜捉人听妇前致词独与老翁别老妪石壕吏诗人孙儿儿媳三男老翁主客关系祖孙关系吏民关系母子关系根据你对本诗的理解,补充人物关系图。请以《石壕吏》中的诗句,回答人物当时的状态。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选一个主要人物为中心,画出与他(她)相关的人物关系图,以此来理清文中人物,进而把握人物情节及状态。学法指导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儿媳:出入无完裙孙子:尚在乳下老妪:老年丧子,暮年从军老翁:妻离子散活动三:读懂诗情——一个苦难的家庭1.这个家庭苦难有哪些?导致一切的罪魁祸首是什么?罪魁祸首:安史之乱带来的战乱2.情随韵传:读出致词中的“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诗词中,句尾押韵有押平声韵和仄声韵: 押阴平、阳平韵的是平声韵,押上声、去声的是仄声韵。蓝字为仄声韵(表达痛苦、感慨、悲愤等情绪时)红字为平声韵(表现舒缓,低沉、平静等情绪时)结合老妇的情感变化,思考诗人为何在写其致词时,韵从原先“戍”“死”“矣”等仄声韵转为“孙”“裙”“归”等平声韵?2.情随韵传:读出致词中的“苦”悲痛激动平静绝望无奈决心关注诗歌平仄韵,设身处地读出情。学法指导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情境化思考:如果你是当时在现场的杜甫,目睹了老妪的悲苦,石壕吏的蛮横,你会怎么做?活动四:读懂诗人——一个苦闷的诗人质疑探究:诗人为何没有挺身而出,帮助这家人?诗人内心充满忧国忧民的苦闷、矛盾:一方面,他目睹了石壕吏的蛮横,非常同情这一家人;另一方面,他非常清楚当时的天下大势,唐军要想取得安史之乱的胜利,就必须马上补充军队。而补充军队就需要这样到处拉人,石壕吏做的就是最基础的工作,是正当的,无法阻拦的。这关系到大唐王朝的安危。活动四:读懂诗人——一个苦闷的诗人诗歌主旨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致词,表现诗人对叛军的憎恶,对国家能平叛战争的渴望,对石壕吏蛮横的批判,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还有一份忧国忧民的矛盾与无奈。活动五:写出悲情——一个苦楚的结局情境化练笔:依据你对诗歌的理解,以诗人的视角,扩写诗人“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要求:符合人物性格,有环境描写,用多种描写 手法刻画人物。提示:诗人心情如何?诗人还能见到谁?人物的神态、外貌、语言会如何?此时的环境如何?……活动五:写出悲情——一个苦楚的结局天微微亮,死寂的小村里,零星传来狗吠声。我收拾好行囊,准备跟这家人告别。才过了一晚,这个在风雨中飘摇的小屋,已经没了它的女主人。透过晨光,我看到昨晚狼狈归家的老翁木然而忧郁的脸,才一晚,他的白发便更刺眼了。他坐在家里唯一的木椅上,手里紧握着老伴平日用惯的拐杖。“老人家,你要一切保重。”我沉重地转过身,与老人告别。推开门,一阵灰色的雾蒙住了我的眼,我的眼前又浮现出昨夜那个苦苦哀求的妇人身影。大唐江山,你何时才能驱散这阵战乱的雾,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代入角色去扩写,把握人物是关键。设身处地去想象,细致描写见真招。学法指导这便是我们的“诗圣”杜甫,一生忧国忧民,用一枝秃笔刺破黑暗的阴影,用一双草鞋历遍人间的苦难。从此,历史不再只记录王侯将相,它走进了百姓中间,抚慰了人们的心灵。是的,这才是我们将他的诗歌称之为“诗史”的意义所在!1.用今天所学之法,揣摩全诗情感,深情朗读诗歌。2.用今日所学之法,扩写“听妇前致词”这一片段。要求:符合人物性格,有环境描写,用多种描写 手法刻画人物。课后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