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3张PPT)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龚自珍目录学习目标壹重点难点贰课堂导入叁探究新知肆课堂练习伍知识总结&课后作业陆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3.感悟诗人寄寓在诗歌中的情感。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重点难点学习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学习难点1.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内涵,感悟诗人寄寓在诗歌中的情感。2.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课堂导入公元1839年,是中国农历的己亥年。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但是,历史的车轮正滚滚向前,一年后,庞大却虚弱的帝国将面对前所未有的耻辱与打击。少数清醒的人们看到了危险,他们呼唤“九州生气恃风雷”,但国家已经病入膏肓,“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局面让他们痛心不已?何去何从?龚自珍用300多首诗歌作出了回答。文学常识了解作者 龚自珍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文学常识人物生平 龚自珍出身于世代官宦学者家庭。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曾任内阁中书、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次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文学常识写作背景《己亥杂诗》共350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己亥年,即道光十九年(1839)。龚自珍这年已48岁,对清朝统治者大失所望,毅然决然辞去官职,回归故里,后又北上接取家属。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有所思,有所感,就用鸡毛写在账簿纸上,投入一个竹筐里。后来共“得纸团三百十五枚,盖作诗三百十五首也”,统名曰《己亥杂诗》,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探究新知1.学习诵读,感知文意。3.学习写法,品读语言。2.感知内容,理解情感。1.学习诵读,理解诗意。学习诵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脚感知诗意已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jǐ hài学习诵读离愁:形容离别京城的愁思。浩荡:无边无际。吟鞭:诗人的马鞭。东指:指向东方,即离别的方向。即:到,表示离别。天涯:离别的远方。落红:落下的花瓣,也即落花。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花:比喻国家。理解诗意已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学习诵读满怀无限离愁正对着白日西下,扬鞭东去从此辞官奔赴天涯。落花纷纷不是无情飘落,它们化作春泥培育更多的新花。理解诗意已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2.感知内容,理解情感。感知内容自由诵读全诗,思考:1.诗中写了哪几个意象?分别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离愁”中包含了哪些复杂的感情?结合诗歌写作背景说一说。3.尾句的情感与前面有何不同?联系现实说说你的理解与感悟。1.诗中写了哪几个意象?分别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感知内容已亥杂诗白日(斜):人生之衰,国势之颓;天涯(远):漂泊之远,回归之疾;落红(叹):身世之叹,不舍之情;春泥(护):死而不已,无私奉献。理解情感2.“离愁”中包含了哪些复杂的感情?结合诗歌写作背景说一说。【链接材料】道光十九年(1839年),即鸦片战争爆发的前一年,龚自珍已年届48,对清朝统治深感失望,毅然辞去官职南归,返回故土。在南北行走途中,他思考良久,感慨万分,将这些感受用鸡毛写在账簿纸上,投放一个竹筐中。后来,他一共“得到三百十五枚纸团,盖写成了三百十五首诗”,创作了这部巨型组诗。这就是著名的《己亥杂诗》──己亥年是指那一年的干支。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当时,作者由于对清朝当权者的不满而怀着愤懑之情,离别了亲朋好友,心情郁结难平。理解情感2.“离愁”中包含了哪些复杂的感情?结合诗歌写作背景说一说。离别的忧伤;回归的喜悦;积极的人生态度。诗人辞官离京、回归故里的复杂心情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理解情感2.“离愁”中包含了哪些复杂的感情?结合诗歌写作背景说一说。诗人辞官离京、回归故里的复杂心情离愁:①辞官离京的愁绪;②对亲朋好友的不舍;③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喜悦:①辞官的轻松喜悦;②回归的豪放洒脱。积极:①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②无私奉献的爱国牺牲精神。理解情感3.从诗歌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结合生活与学习的实际说一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原意:托物言志,诗人以落花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命运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表面了诗人高度的爱国热忱和崇高的献身精神。哲理:花落归根,化为春泥,正可以孕育新的春天,反映了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今天用此来赞颂牺牲自己、培养新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了美好事物勇于献身的精神。3.学习写法,品读语言。1.诵读体会,诗歌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增强情感的表达效果的?分析写法寓情于景:浩荡离愁白日斜。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特定情境烘托离愁,突出了“离愁”之多,表达了诗人辞官离京、回归故里的复杂心情:①辞官离京的愁绪;②对亲朋好友的不舍;③对国家命运的担忧。1.诵读体会,诗歌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增强情感的表达效果的?分析写法比喻(移情于物、托物言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托物言志,诗人以落花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命运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表面了诗人高度的爱国热忱和崇高的献身精神。品读语言2.任选角度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提示:可以从炼字、情感、手法、画面、意象等角度考虑,选择自己理解最深入的一句诗进行赏析。注意表达要充分,格式要正确。品读语言2.任选角度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写法角度诗人以落花自喻,托物言志,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命运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表现了诗人高度的爱国热忱和崇高的献身精神。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品读语言2.任选角度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情感角度诗人以落花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命运的心志,表现了诗人高度的爱国热忱和崇高的献身精神。表现了积极的人生态度,意境高远,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品读语言2.任选角度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哲理角度花落归根,化为春泥,正可以孕育新的春天,反映了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今天用此来赞颂牺牲自己、培养新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了美好事物勇于献身的精神。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品读语言2.任选角度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画面角度一片片飞花离开枯枝纷纷坠落,在那一丛丛花树下堆砌起来,化作红粉香泥,养护新苗新花。诗人以落花自喻,向春天发誓:我们这片落花啊,绝不是无情物。花落归根,最后化作春泥了,还要去滋润未来的花,去孕育未来的五彩缤纷的春天。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头两句叙事抒情,在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中表现了豪放洒脱的气概。B.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C.诗人说“落红”实际上是自吐心曲,诗人辞官归隐,是为了给年轻的更有才华的人提供更多的升迁机会。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沉,仍会继续关心国家大事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课堂练习【答案】C.“是为了给年轻的更有才华的人提供更多的升迁机会”分析有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花”比喻自我牺牲精神,作者借“落红”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了,但还是希望自己的离去,通过自身努力以另一种形式继续对国家、社会和后人做出贡献,就像落花化作春泥护花一样。表达了作者为国效力的献身精神。故选C。课堂练习2.本诗的情感富于变化。下面是两位同学画的情感变化曲线图,请你选出正确的一项,并结合诗句的内容进行说明。示例一:A以“浩荡离愁”为起点,诗人告别久居的京都和老友,愁绪满腔。另一方面能够离开官场,心情又是喜悦的。诗人以落红自喻,由落花想到自己的身世,心情十分低落;但诗人仍然关心国家命运、愿为国效力的爱国之情和斗志昂扬的心境。所以情感是由低谷到喜悦,再到伤感,又到高昂。A图更符合诗人的情感变化。示例二:B以“浩荡离愁”为起点,诗人离开京城产生的离别的愁苦;诗人潇洒地离开京城,心情是喜悦的。诗人虽然是辞官归家,但仍然情有所系,初心不改,仍然关心国家命运、为国效力的爱国之情和斗志昂扬的心境。所以诗歌的情感是由低谷到平静,再到高昂。B图更符合诗人的情感变化。AB知识总结主旨上:全诗诗人辞官离京、回归故里的复杂心情,表现了诗人高度的爱国热忱和崇高的献身精神,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写法上: 1.移情于物; 2.寓情于景。1.背诵、默写诗歌,整理笔记;2.积累、整理古诗中的哲理名句,小组讨论如何在作文中使用这些诗句。课后作业道阻且长 行且将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