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1张PPT)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游山西村陆 游目录学习目标壹重点难点贰课堂导入叁探究新知肆课堂练习伍知识总结&课后作业陆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3.感悟诗人寄寓在诗歌中的情感。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重点难点学习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学习难点1.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内涵,感悟诗人寄寓在诗歌中的情感。2.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课堂导入他:“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读书三万卷,学剑四十年。他:12岁即能诗文,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存九千多首,他是我国古代诗人中创作数量最丰富的一个。他:一生却充满坎坷,先是科举,因“喜论恢复,触及秦桧”两次被除名,再是仕途,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猜猜他是哪位诗人?文学常识了解作者 陆游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今浙江绍兴)。南宋著名诗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他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传世。文学常识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陆游42岁,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陆游因在隆兴二年(1164)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符离战败后,同样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交结台谏,鼓倡是非,力说 张浚用兵”的罪名从隆兴府通判任上罢官,回到家乡山阴闲居。陆游住在山阴镜湖之三山村。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探究新知1.学习诵读,感知文意。3.学习写法,品读语言。2.感知内容,理解情感。1.学习诵读,理解诗意。学习诵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脚感知诗意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túnkòuguān文学常识七言律诗七言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七律,属于近体诗范畴。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至盛唐杜甫手中成熟。七言律诗格律严密,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学习诵读腊酒:腊月里酿造的酒。足鸡豚: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足:足够,丰盛。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红艳。箫鼓:吹箫打鼓。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做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古风存: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古风:有古人之风度也。若许:如果这样。闲乘月: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无时: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叩门:敲门。学习诵读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的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盛。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理解诗意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2.感知内容,理解情感。感知内容自由诵读全诗,思考:1.诗歌紧扣“游”字,写自己在山西村的见闻,概括诗歌从哪几个方面写山西村?突出了山西村的什么特点?2.诗歌表达了陆游的什么情感?结合链接材料和具体诗句说说你的理解。3.从颔联的景物描写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结合生活与学习的实际说一说。1.诗歌从哪几个方面写山西村?突出了山西村的什么特点?感知内容游山西村首联:出游至农家---村民的热情好客;颔联:村外的景物---优美的农村风光;颈联:村中的情事---淳朴的风俗风情;尾联:愿频来夜游---随时做客,悠闲惬意。理解情感2.诗歌表达了陆游的什么情感?结合链接材料和具体诗句说说你的理解。【链接材料】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初春,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为极力支持张浚北伐,被投降派劾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官闲居,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镜湖的三山乡。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平,相比诈伪的官场而言,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让诗人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诗题中的“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诗中记叙了当地的风俗,饶有兴味。理解情感2.诗歌表达了陆游的什么情感?结合链接材料和具体诗句说说你的理解。不仅说明了诗人与当地村民相处得非常愉快、融洽,也充分表露出诗人对山西村和山西村村民无限喜爱的真挚感情,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主人热情,景物秀丽;风俗淳朴,客人留恋。理解情感3.从诗歌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结合生活与学习的实际说一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原意:描写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用来说明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哲理: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希望或转机,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启示人们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终会出现豁然开朗的境界。3.学习写法,品读语言。1.诵读体会,诗歌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增强情感的表达效果的?分析写法白描手法:游村见闻的自然风光和淳朴民俗。紧扣诗题“游”字,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见闻的片段,通过每联一个层次的刻画来体现。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受到热情款待,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古朴民风,末写游村之感。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游村”贯串,把秀丽山村的自然风光与淳朴的乡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中,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1.诵读体会,诗歌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增强情感的表达效果的?分析写法寓情于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描写了山水曲折、树茂花艳的山村风光和村民们穿戴简朴、迎神祭祀的风俗,赞美农村优美的风光和淳朴的民俗,流露出热爱农村生活的情感。品读语言2.任选角度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提示:可以从炼字、情感、手法、画面、意象等角度考虑,选择自己理解最深入的一句诗进行赏析。注意表达要充分,格式要正确。品读语言2.任选角度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画面角度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人在山峦间漫步,溪水潺潺,山路陡转。正感到无路可走时,眼前却豁然出现一缕炊烟,以及花明柳暗掩映下的几间茅舍。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将近社日,一路上迎神的箫鼓声随处可闻,村民们穿戴简朴,这里仍然保存着古代的风俗。品读语言2.任选角度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写法(哲理)角度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描写了山水曲折、树茂花艳的山村风光;表现了作者沿途观赏景物时内心的喜悦;也揭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道理,能够引发广泛而丰富的联想。品读语言2.任选角度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炼字角度1.莫笑、足:“莫笑”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足”,足够、充足,表达了农家待客尽其所有的热情淳朴。2.疑、又一村、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疑”点明变化无穷的山水景色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所致。“又一村”写出了诗人的欣喜之情。“山重水复”和“柳暗花明”,“疑无路”和“又一村”两两相对,写出了山阴路上自然景象的特点。3.若许、无时:“若许”是诗人的设想,“无时”是随时的意思,抒写了诗人的悠闲惬意之情,以及对古风犹存的乡村生活的热爱。1.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莫笑”表达了诗人对淳朴民风的赞赏,“足”字写出了农家殷勤待客的盛情。B.颔联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蕴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C.颈联写农人欢天喜地庆贺“春社”。古朴的风俗淳厚的农民,使诗人流连忘返。D.尾联转为忧伤的笔调,直抒胸臆,写出了诗人走出热闹喧嚣后内心的失意与孤独。课堂练习【答案】D.尾联是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对农村风光的喜爱,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对淳朴民风的赞美。所以“转为忧伤的笔调,直抒胸臆,写出了诗人走出热闹喧嚣后内心的失意与孤独”的理解有误;故选D。课堂练习2.默写古诗时,“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中的“箫”常被误写成“萧”。请你根据诗歌内容和下面的知识卡片解释为什么要写作“箫”。答案:“箫”是一种乐器,“箫鼓追随春社近”的意思是将近社日,一路上迎神的箫鼓声随处可闻,表达了诗人对古老、淳朴的民风、民俗的赞美。而“萧”常用来表现冷落、衰败的意思,与诗句内容不符,所以应写作“箫”。知识卡片:“箫”也叫“洞箫”,是一种竹制的管乐器,音色清幽。“萧”指“艾蒿”,是一种含有香味的草本植物,也用来表示冷落、衰败、没有生气的意思。如(曹操《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知识总结主旨上:全诗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图,表现了农家热情好客和淳朴风俗,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写法上: 1.白描手法; 2.寓情于景。1.背诵、默写诗歌,整理笔记;2.本诗的颔联非常有名,你认为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它?为什么?课后作业道阻且长 行且将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