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课《望岳》 同步课件(共35张PPT) 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1.2课《望岳》 同步课件(共35张PPT) 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
望 岳
杜 甫
目录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课堂导入

探究新知

课堂练习

知识总结&课后作业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感悟诗人寄寓在诗歌中的情感。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学习难点
1.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内涵,感悟诗人寄寓在诗歌中的情感。
2.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课堂导入
“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
仁人志士登山临水,山水便化为了胸中丘壑,笔底波澜。山水开阔了人的胸襟,壮大了人生格局。
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今天让我们跟随唐代大诗人杜甫,走近东岳泰山,抬头《望岳》。




了解作者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写作背景
《望岳》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23岁的杜甫到洛阳考进士,结果落第而归。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因其父杜闲当时任充州司马,年轻的杜甫离开了长安,到究州(今属山东)去省亲。
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探究新知
1.学习诵读,感知文意。
3.学习写法,品读语言。
2.感知内容,理解情感。
1.学习诵读,理解诗意。
学习诵读
读准节奏
读出韵脚
感知诗意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dài


céng




了解文体
五言古诗:是汉、魏时期形成的一种新诗体。它没有一定的格律,不限长短,不讲平仄,用韵也相当自由,但每句五个字的句式却是固定不变的。因为它既不同于汉代乐府歌辞,也不同于唐代的近体律诗和绝句,故称五言古诗。
唐代的五言古诗呈现出自己的面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唐初陈子昂、张九龄等通过自己的感遇,表现出自己的性格,开启了一代有思想、有个性、有艺术特色的诗风。继后李白、杜甫或抒发性灵,寄托规讽;或缘事而发,忧国伤时;而王维、孟浩然等又以其清淡婉约的诗风参与其间,在繁星丽天的盛唐诗歌中,闪烁着耀眼的光彩。
学习诵读
岱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
夫: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 如何:怎么样。
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北,鲁国在南。后用齐鲁代指山东。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 未了:不尽,不断。
造化: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南北。
割:分。夸张的说法,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昏晓:黄昏和早晨。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
荡胸:心胸摇荡。 曾:同“层”,重叠。
决眦:极力张大眼睛。眦:眼角。 决:裂开。 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会当:终当,定要。 凌:登上。 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
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学习诵读
泰山是如此雄伟,青翠的山色望不到边际。
大自然在这里凝聚了一切钟灵神秀,
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为黄昏与白昼。
望着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着我的心灵,
极目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了山林。
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
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理解诗意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感知内容,理解情感。




自由诵读全诗,思考:
1.诗中各句分别从什么角度“望”泰山?分别突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
2.诗歌表达了杜甫的什么愿望?结合资料说说你的理解?
3.从杜甫的愿望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结合生活与学习的实际说一说。
1.诗中各句分别从什么角度“望”泰山?分别突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




望岳
山势绵延,山色青翠;
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云气缭绕,归鸟入林;
登临绝顶,一览众山。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远望
近望
凝望
愿望




2.诗歌表达了杜甫的什么愿望?结合资料说说你的理解?
【材料1】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23岁的杜甫到洛阳考进士,结果落第而归。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因其父杜闲当时任充州司马,年轻的杜甫离开了长安,到究州(今属山东)去省亲。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材料2】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译文:孟子说:“孔子登上了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了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所以看过大海的人,就难以被别的水吸引了,在圣人门下学习的人,就难以被别的言论吸引了。




2.诗歌表达了杜甫的什么愿望?结合资料说说你的理解?
用众山的低小反衬泰山的高大,表达自己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精神。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愿望:要登上绝顶,俯望众山。
会当:诗人本次并未登上泰山。




3.从杜甫的愿望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结合生活与学习的实际说一说。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原意:当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众山,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哲理:
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和喜悦。
3.学习写法,品读语言。
1.诵读体会,诗歌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增强情感的表达效果的?




写景方法
①动静结合
静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动景: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②远近结合
远望: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近望: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1.诵读体会,诗歌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增强情感的表达效果的?




写景方法
③俯仰结合
仰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俯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④虚实结合
实写: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虚写: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本次并未登上泰山)
1.诵读体会,诗歌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增强情感的表达效果的?




修辞手法
①设问: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开篇以设问的方式提出疑问,不仅体现了诗人乍见泰山时的惊叹赞美之情,也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回答中不仅直接描绘了泰山雄伟辽阔的景象,还强调了泰山之高大绵延,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赞叹与敬畏之情。
1.诵读体会,诗歌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增强情感的表达效果的?




修辞手法
②拟人、夸张: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钟:运用拟人手法,将大自然人格化,似乎大自然特别钟爱泰山,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割:运用夸张手法,形容泰山把天色分为截然相反的一明一暗,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巍峨高大。
1.诵读体会,诗歌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增强情感的表达效果的?




修辞手法
③化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化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表达了诗人决心有朝一日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的愿望,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任选角度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提示:
可以从炼字、情感、手法、画面、意象等角度考虑,选择自己理解最深入的一句诗进行赏析。
注意表达要充分,格式要正确。




2.任选角度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画面角度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大自然仿佛将所有的神奇秀丽都集中于泰山,而山体又是那么高大,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山中冉冉升起的云气,荡涤着我的心灵,极目追寻那暮归的鸟儿隐入了山林。




2.任选角度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写法角度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钟:运用拟人手法,将大自然人格化,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割:运用夸张手法,形容泰山把天色分为截然相反的一明一暗,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巍峨高大。




2.任选角度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哲理角度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化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表达了诗人决心有朝一日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的愿望,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也启示人们: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2.任选角度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炼字角度
钟、割
钟:运用拟人手法,将大自然人格化,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割:运用夸张手法,形容泰山把天色分为截然相反的一明一暗,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巍峨高大。
曾云、归鸟、决眦
“曾云” “归鸟”勾勒出天高任鸟飞的广阔背景,“决眦”将诗人极目仰望时的神态描写出来,表现了诗人的全神贯注,浮想联翩,衬托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令人震撼的力量,蕴藏着诗人对雄伟壮丽的祖国山河的热爱。
会当、凌:表现出诗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贴切传神。
1.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表明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表现出了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
B.三、四句中的“割”字,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活力。
C.五、六句中“荡胸”和“决眦”将诗人目不转睛、极目远望的神态写得活灵活现。
D.七、八句表现诗人的登临决心和豪迈气概,是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精神的体现。
课堂练习
【答案】C.有误,“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意思是:望着那升腾的层层云气,心胸摇荡;睁大眼睛远望归鸟回旋入山,眼角好像要裂开一样。“决眦”将诗人极目仰望时的神态描写得活灵活现;“荡胸”指的是诗人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不是神态描写。故选C。
课堂练习
2.“语不惊人死不休”是杜甫的创作风格,在《望岳》中有多处体现。请以具体诗句为例,分析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风格。
示例一:“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问答形式表现泰山的雄伟,空间上跨越齐鲁,时间上千古长青,真是惊人之语。
示例二:“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钟”和“割”两个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和高大巍峨的特点。
知识总结
主旨上:全诗围绕“望”字,描写了泰山的高大壮美,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写法上:1.写景:动静、远近、俯仰;
2.修辞:拟人、夸张、化用。
1、背诵、默写诗歌,整理笔记;
2、比较本诗与《登鹳雀楼》在内容、情感、写法等方面的异同。
课后作业
道阻且长 行且将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