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课《登幽州台歌》 同步课件(共37张PPT) 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1.1课《登幽州台歌》 同步课件(共37张PPT) 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资源简介

(共37张PPT)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目录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课堂导入

探究新知

课堂练习

知识总结&课后作业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感悟诗人寄寓在诗歌中的情感。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学习难点
1.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内涵,感悟诗人寄寓在诗歌中的情感。
2.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课堂导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古代诗人登高临远,内心总会有抑制不住的诗兴,于是他们拿起手中的笔,将心中所感所想,写在锦绣中国的大地上,写在灿烂的中华文明史上,创造了独一无二的心灵乐章。
王之涣登楼所表达的积极向上的力量,一千多年来一直激励着后人,其他的诗人登高望远,感受又有何不同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了解作者 陈子昂
陈子昂,字伯玉,唐代诗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他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他的思想进步而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其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和《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




人物生平 陈子昂
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慷慨任侠。
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关心国事。
24岁时举进士,直言敢谏,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
两次从军,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有较深的认识。
后因父老解官回乡,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




写作背景
公元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
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陈子昂向武屡谏不纳,反被贬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挫,眼看报国无门,因此登上蓟北楼(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庐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探究新知
1.学习诵读,感知文意。
3.学习写法,品读语言。
2.感知内容,理解情感。
1.学习诵读,理解诗意。
学习诵读
读准节奏
读出韵脚
感知诗意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chuàng





了解文体
古体诗:在近体诗形成之前,除楚辞外,各种诗歌体裁均被视为古体诗。
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于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等。
这首诗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差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
学习诵读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造的。
前:以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以后,往后。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凄恻的样子。
涕:眼泪。
学习诵读
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
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
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理解诗意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2.感知内容,理解情感。




自由诵读全诗,思考:
1.诗歌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2.诗歌后两句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3.结合背景资料,说说你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1.诗歌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
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
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2.诗歌后两句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登楼眺望:天地悠悠,空间的辽阔无限;
怆然涕下:个人孤单渺小,郁闷悲苦 。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
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3.结合背景资料,说说你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材料1】这首诗写于公元696年(万岁通天元年)。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公元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3.结合背景资料,说说你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材料2】在中国历史上,大张旗鼓的招贤纳士之举,莫过于燕昭王高筑黄金台。
燕昭王立志使燕国强大起来,下决心物色治国的人才。想到老臣郭隗(音wěi)挺有见识,就亲自登门拜访郭隗,请郭隗推荐人才。郭隗说出了自己的打算:“大王您如果真想招贤纳才,不妨就从我身上做起,让天下人都看到,像我这样不才的人尚且收到您如此的尊重,何况那些德才大大超过我的人呢?这样国内外的贤才就会不远千里向我国聚集了。”
于是,燕昭王按照郭隗的主意,盖了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选择了一个吉祥的日子,举行隆重的仪式,恭恭敬敬地把郭隗请到新宫殿里去住。燕王每天都要像学生请教老师那样前去探望。昭王还在沂水之滨,修筑了一座高台,用以招徕天下贤士。台上放置了几千两黄金,作为赠送给贤士的进见礼。这座高台便是著名的“黄金台”。




3.结合背景资料,说说你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材料3】《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
并序:丁酉岁,吾北征。出自蓟门,历观燕之旧都,其城池霸异,迹已芜没矣。乃慨然仰叹。忆昔乐生、邹子,群贤之游盛矣。因登蓟丘,作七诗以志之。寄终南卢居士。亦有轩辕之遗迹也。
《轩辕台》《燕昭王》《乐生》《燕太子》《田光先生》《邹衍》《郭隗》
这七首诗缅怀了燕昭王、乐毅、燕太子丹、田光、邹衍、郭隗等人的事迹,体现了作者对盛世的向往、对古贤丰功伟绩的追慕,同时抒发其生不逢时、壮志未酬的感慨。




3.结合背景资料,说说你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情感: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惆怅和孤寂之情。
哲理:
天地悠悠而生命短促,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
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
3.学习写法,品读语言。
1.诵读体会,诗歌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增强情感的表达效果的?




用典:前不见古人。
引用了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纳才的典故,表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惆怅。
1.诵读体会,诗歌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增强情感的表达效果的?




衬托: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
第四句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1.诵读体会,诗歌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增强情感的表达效果的?




对比:“前”与“后”、“古人”与“来者”
把现在与过去和未来的情形作对比,既表明时间流逝,一去不返,又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之情。
1.诵读体会,诗歌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增强情感的表达效果的?




对比:天地“悠悠”与“独”
用宇宙天地的阔大和人的孤单渺小进行对比,突出天地的广阔和宇宙的永恒,抒发诗人的悲凉、孤寂之情。




2.任选角度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提示:
可以从炼字、情感、手法、画面、意象等角度考虑,选择自己理解最深入的一句诗进行赏析。
注意表达要充分,格式要正确。




2.任选角度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写法角度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运用对比手法,用宇宙天地的阔大和人的孤单渺小进行对比,突出天地的广阔和宇宙的永恒,衬托出人的孤单渺小,抒发诗人的悲凉、孤寂之情。融理入情,表达了天地悠悠而生命短促,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的事理悲情。




2.任选角度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炼字角度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把个人放置到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感。
“独”指独自,诗中有孤独之意,诗人纵观古今,寻遍天地,报国无门,怀才不遇,体现了诗人理想破灭、孤寂郁闷的心情。




2.任选角度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哲理角度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用宇宙天地的阔大和人的孤单渺小进行对比,突出天地的广阔和宇宙的永恒,抒发诗人的悲凉、孤寂之情,也启示人们:天地悠悠而生命短促,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
1.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幽州台”即“蓟北楼”,是战国时燕昭王礼贤下士的处所,诗人因此有感而发。
B.前两句的朗读节奏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C.“怆然而涕下”是因为时间的流逝,空间的寂寥。
D.后两句增加“之”和“而”,读来音节比较舒缓流畅。
课堂练习
【答案】C. “怆然而涕下”是因为作者感觉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故选C。
课堂练习
2.小语读完本诗后认为,与课本所配的插图(图1)相比,图2更符合本诗的意境。你认为哪幅插图更好?请说明理由。
课堂练习
2.小语读完本诗后认为,与课本所配的插图(图1)相比,图2更符合本诗的意境。你认为哪幅插图更好?请说明理由。
示例一:我认为图1更好。本诗是一首吊古伤今之作,诗人登上幽州台,俯仰古今,抒发了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哀叹。图1既展现了诗人登台怀古的具体画面,又细腻生动地描画出诗人忧郁惆怅的神态。画面与本诗的内容和诗人表达的情感更加契合。
示例二:我认为图2更好。诗人登上幽州台,俯仰古今,天地之“悠悠”与人之“独”影互为映照,抒发了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壮志难酬的惆怅和孤寂之感。图2既展现诗人登台怀古的具体画面,又以远景凸显了天地之苍茫与诗人之孤单渺小。画面与本诗的内容和整体意境更加契合。
知识总结
主旨上: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惆怅和孤寂之情。
写法上: 1.用典; 2.对比。
1.背诵、默写诗歌,整理笔记;
2.比较本诗与《观沧海》在内容、情感、写法等方面的异同。
课后作业
道阻且长 行且将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