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4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课件 2024-2025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共2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4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课件 2024-2025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共29张PPT)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三单元植物的生活
第二章植物体内物质与能量变化
第四节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重要概念
课标概念
植物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可以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
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参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并维持碳 氧平衡”。
内容要求
4.2.3 植物通过对水的吸收和散失参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4.3.4 植物可以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有机物和氧气。
4.3.5 植物在维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学业要求
1.运用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等方面的知识, 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从物质循环与能量变化的角度,阐明植物在生物圈中的 作 用 。
学习目标
1.从物质循环和能量变化的角度概述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讨论碳中和相关资料,认同植树造林的意义。
3.尝试设计绿化校园的方案和参加植树造林活动。
过去,塞罕坝森林覆盖率仅 11.4%,黄沙漫天,土地沙化, 生态恶劣。三代塞罕坝人不懈 努力,让森林覆盖率提升到
82%。如今,茂密森林锁住风 沙、涵养水源,空气清新,动 植物繁多,塞罕坝重焕生机。
植物在自然界中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情境导入
①上述动物的最终食物来源是什么
②塞罕坝地区盛产蘑菇,木耳等真菌,它们生存所需 营养来源是什么
③俗话说“万物生长靠太阳”,光能是怎样被生物圈 中的生物利用的
生物名称 青蛙 牛

分类 食肉动物 食草动物
杂食动物
食物来源
与植物的关系
一、植物可以为其他生物提供有机物
吃与被吃 呼吸作用
细菌、真菌分解利用 其他生物(有机物) 构建“身体”
◆植物制造的有机物,通过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复杂关系,以及被
细菌、真菌分解利用等,养育了其他生物。
一、植物可以为其他生物提供有机物
构建植物体
能量 —→ 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
光合
作用
绿色 植物
呼吸 作用
有机物
资料一:1962年以前,塞罕坝满是荒凉景象。这里植被稀 缺,狂风一年吹过70多天,黄沙被裹挟着肆意翻涌,土地 沙化严重,种啥庄稼都难有收成。因为植被无法涵养水分, 年均降水量只有约410毫米,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资料二:1962年,塞罕坝机械林场成立,建设者们开启艰 苦造林征程。经过不懈努力,如今塞罕坝森林覆盖率从
11.4%提升到82%,绿树成荫。生态变好后,降水量增加 到约530毫米,河流湖泊水量充盈,农田灌溉不愁,各种 野生动物也纷纷回归,处处充满生机。
二、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塞罕坝地区降雨量增加与其森林覆盖率有什么关系呢
①生物圈中的水是如何在海洋、陆地和大气 循环流动的
②根据本章第一节相关知识,植物是如何吸 收水的 水又是通过什么方式进入大气的
③据科学家测算,某热带雨林的降水量是
1950毫米/年,蒸腾量是1570毫米/年。请计 算蒸腾量占降水量的百分比,这说明热带雨 林对促进水循环具有什么意义
④如果没有植物,生物圈的水循环会受到什么 影 响
移动
地表蒸发和
植物的蒸腾作用
海洋
降水
湖泊
河流
渗透
讨论
植物根的吸收
海洋蒸发
降水
讨论
①生物圈中的水是如何在海洋、陆地和大气循环流 动 的
移动
降水
蒸腾作用
降水
地表蒸发和
植物的蒸腾作用
下 渗
根吸收
河流
海洋
江河 湖海
降水
蒸 发
降水
海洋蒸发
地表水
地表径流
湖泊
渗 透
大气
大气
森林
大气(水蒸气)
气孔
叶内导管
茎内导管
根内导管
根毛细胞
土壤中的水分、无机盐
②根据本章第一节相关知识,植物是如何吸收 水的 水又是通过什么方式进入大气的
按這理!
讨 论
讨论
③据科学家测算,某热带雨林的降水量是1950毫米/年,蒸腾量是1570毫米/年。请 计算蒸腾量占降水量的百分比,这说明热带雨林对促进水循环具有什么意义
热带雨林降水频繁,其中不少雨 水是由植物蒸腾作用散失的水蒸气 冷凝而成的。植物的蒸腾作用能够 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促进生 物圈的水循环。
根据最新估计:森林能把50%~80%的降水转入地下, 一公顷林地比裸地可 以多储水3000立方米, 一万亩森林的蓄水能力相当于一个100万立方米的水库。
讨论
④如果没有植物,生物圈的水循环会受到什么影响
植物的茎、叶承接雨水,可减缓雨水对地面的冲刷。 树林中厚厚的枯枝落叶可吸纳大量的水分。
在乡村振兴战略和“双碳”目标的引领下,建设“零碳”乡村成为推动农村绿 色发展、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的重要举措。各地积极探索实践,涌现出许多成功 范例,九华村便是其中之一。
九华村是全国首个获得“零碳乡村”认证的村庄。村里安装了太阳能路灯,使 用光伏板发电,田野间有风力发电机,还采用高效节水灌溉系统和智能农业技术, 将“零碳”理想付诸实践。
什么是“零碳”
“零碳”并不是不排放二氧化碳,而是通过 计算二氧化碳排放量,通过设计并实施减少 碳排放量、增加碳吸收量的方案,实现碳的 零排放,即零碳。
三、植物参与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①生物圈中各种生物的哪些生命活动是需要消 耗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的
②哪些生命活动又是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的
③如何用示意图等方式表示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三 、植物参与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讨论
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 制造氧,超过了自身呼吸 作用对氧的需要,其余的 氧都以气体的形式排到了 大气中;绿色植物还通过 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 中的二氧化碳,这就维持 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与氧 气的相对平衡,简称碳 — 氧平衡
三、植物参与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大气中的氧气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
化石燃料
微生物
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
动物
植物
燃烧
燃烧
随着工厂、汽车、飞机、轮船等迅速增多,人类大量使
用化石燃料,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碳量日益增加。
三、植物参与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1.说出碳排放量、碳吸收量、碳中和的含义。
2.如果碳排放量持续增加,而碳吸收量保持不变,会导致什么后果
3.植树造林对实现碳中和有什么作用
4.实现碳中和有什么意义
讨论:教材47页材料
三、植物参与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实现碳中和的措施:
1.实行节 能减排、能源转型; 如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 新能源
2.植树造林,进行生态保护 通过植物吸收更多的二氧 化碳
3.通过工程手段手段捕获和 封存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三、植物参与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讨论: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如何从我做起,助力碳中和
三、植物参与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绿色出行
垃圾分类
植树造林
2021年
退耕还林
退耕还草
分别完成38.08万公顷 和2.39万公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草原,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发展现代畜 牧业,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城内从事草原规划、保护、建设、利用和管理活动,适用本 法。
本法所称草原,是指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地。
第三条国家对草原实行科学规划、全面保护、重点建设、合理利用的方针,促进草原的 可旅偿到用加生本、奶济、补合的达温发膜.
四、从我做起,保护植被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2009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
退耕还林,还草,还

开展全民义务植树,
种草活动
对森林和草原实行依
法治理和科学化管理
根据1998年4月
会议《关于修 正:根据2009年
保护植被的措施
米源:2021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
设计绿化校园
目的要求
尝试校园绿化设计,学习常见的花卉、林木、草皮等的相关知识。
课前准备
1.分组,指定组长,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
2.仔细调查校园内植物的种类和分布情况。画一张草图,标明位置。
3.到图书馆查阅有关园林学和园艺学的书籍,或访问附近环境优美的学校、 社区、公园,吸取优点,请园艺师介绍经验。
4.小组讨论,打造校园绿化、美化平面图。制成模型或视频,便于交流。
设计绿化校园
课内活动
1.展示各小组设计的校园绿化、美化方案,并讨论哪个方案使校园最 美丽,哪个方案最合理、最经济。
2.借鉴其他组设计的优点,选定一两个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完善,并送 交学校相关部门。也可以将设计方案放在合适的位置展览。
设计绿化校园
注意
(1)应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尽量不要对校园环境布局做大的改动,最好不 要选用名贵的花草树木。
(2)对于绿化树种,在形态选择和空间安排上要注意高度、大小和色彩的搭 配,做到疏密相间、协调自然。例如,教学楼临窗处不宜种植高大的乔木, 避免影响室内的通风和采光。
(3)应注意花草树木的生长周期,尽量使校园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 有 绿 。
(4)教学楼大厅及室内应注意盆花和观叶植物的配置。选择植物时,要根据 不同植物的生活习性、室内环境特点以及师生活动的需要等。
蒸腾作用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
承接雨水,减缓雨水对地面的冲刷
使雨水更多地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
方式:植物光合作用不断吸收二氧化碳,释放 氧气,对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起了
参与生物圈的水 循环
参与维持生物圈 的碳氧平衡
课堂小结
为其他生物提供有机物
实行节能减排、能源转型
植树造林,进行生态保护
重要作用
如何实现碳中和
通过工程技术手段捕获和 封存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对森林和草原实行依法 治理和科学化管理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
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从我做起, 保护植被
课堂练习
1、有人认为,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越多,植物
能够利用的原料就越多。光合作用就越强。植物生长也越好。因此,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提高对生物圈是有利的。请你分析上述说法是
否准确并阐述理由
不准确。
在一定范围内,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随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而加 强,制造的有机物就多,释放的氧气增多,二氧化碳的浓度逐渐低, 光合作用效率就会降低。但并不是在所有的情况下都是这样的。
2 、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唐代诗人李白 的著名诗句。试从生物圈水循环的角度,对这句诗进行分析。
水蒸气在天空中凝结成云,然后以雨、雪等形式落到地面, 一部 分被生物利用和被土壤等吸收,其余部分汇成江河。可见, “黄河之 水天上来”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奔流到海”是指江河的水也汇入海洋。 “不复回”是指地表水 只能向海洋中流,而海水不会倒流入江河,回到陆地。但海洋中的水, 会以水蒸气的形式到达陆地上空,最终又会以雨、雪等形式成为“天 上来”的水。可见,从水循环的角度看,汇入海洋的水也是可以再返 回陆地的。
课堂练习
1、 有人说: “包括人类在内的其他生物是‘攀附’着植物的茎蔓才站
在这个星球上的。”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能满足自身生长、发育 和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其 产生的氧气是生物圈的氧气的来源。
2、要实现碳中和, 一方面需要减少碳排放量,另一方面需要增加碳吸 收量。请针对“在实现碳中和过程中,我们应当怎样做 ”设计海报
拓展应用
1.我国积极统筹推进碳达峰与碳中和。从生态
系统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错误的是( B )
A. 碳在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传递
B.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C.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D. 积极推进植树造林,有利于早日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
的是( D )
A.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
B.尽量乘坐公共交通绿色出行
C.植树造林,提高绿化覆盖率
D.讲究卫生,多使用一次性餐具
2.倡导低碳生活,能有效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有利于减
缓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恶化的速度,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生活方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