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第1课 广而告之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 第1课 广而告之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课程名称 《广而告之——校园艺术节海报设计》
教材来源 人民教育出版社2024年版
内容来源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美美与共——校园艺术节设计》
主题 以校园艺术节为载体,学习海报设计的视觉语言与创意表达
课时 2课时(90分钟)
授课对象 七年级学生
设计者
一、目标确定的依据
1. 课程标准相关要求(2022年版艺术课程标准)
审美感知:通过观察优秀海报作品,感知平面设计中的视觉语言(图形、色彩、文字、构图)及其美学规律。 艺术表现:运用美术语言设计校园艺术节主题海报,表达个性化创意。 文化理解:理解海报作为信息传播媒介的社会功能,体会传统与现代视觉元素的融合价值。
2. 教材分析
本课是“校园艺术节设计”单元的开篇,以海报设计为载体,引导学生从信息传递、视觉美学、文化表达三个维度展开学习。教材通过任务驱动,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结合: 任务一:分析海报构成要素,理解视觉元素的组织逻辑。 任务二:探究字体设计方法,体会文字在信息传达中的双重作用(功能性与审美性)。 任务三:综合运用图形、色彩、文字等元素完成主题海报创作。
3. 学情分析
认知基础:七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的构图与色彩知识,但对平面设计的系统性认知较弱。 兴趣点:校园艺术节主题贴近学生生活,易激发创作热情;对字体设计、拼贴等实践形式感兴趣。 挑战点:需突破“元素堆砌”的误区,实现信息传递与艺术表现的统一。
二、学习目标与评价任务 学习目标评价任务1. 能分析优秀海报作品的构成要素,归纳视觉语言的组织规律(对应审美感知)。通过课堂讨论与小组汇报,完成《海报要素分析表》。2. 能设计一组创意字体,体现艺术节主题的个性表达(对应艺术表现)。提交字体设计草图,结合自评与互评完成《创意字体评价量表》。3. 能综合运用图形、文字、色彩等元素,完成一幅兼具功能性与美感的校园艺术节海报(对应文化理解)。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海报作品,阐述设计理念与文化内涵。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海报设计的视觉语言逻辑(主次关系、对比与协调)。 难点:创意元素的有机整合与主题信息的精准传达。
四、教学资源及环境准备
材料工具:卡纸、水彩笔、马克笔、剪刀、胶水、废旧杂志(用于拼贴)。 数字资源:优秀海报案例PPT、字体设计微课视频。 环境布置:教室分为“观察区”(案例展示)与“创作区”(小组工作台)。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对应目标 评价任务 板书(教师示范)
7.1 情境导入 1.角色扮演体验: 教师提前布置教室墙面为“校园艺术节宣传栏”,张贴3张风格迥异的海报: A海报:信息杂乱(文字大小混乱、颜色刺眼)。 B海报:纯文字排版(无图形、色彩单调)。 C海报:靳埭强《水墨的年代》(简约留白,水墨元素)。 学生分组扮演“宣传委员”,从观众视角讨论:“哪张海报最吸引你?为什么?” 2.问题驱动思考: 教师抛出问题:“如果让你设计海报,你会突出哪些信息?” 学生快速在草稿纸上写出艺术节海报必备元素(如时间、地点、主题、主办方)。 1.创设真实情境: 播放校园艺术节往期活动花絮视频(合唱、舞蹈、书画展),配乐《青春舞曲》。 语言引导:“艺术节是展现同学们才华的舞台,而一张好海报就像‘无声的邀请函’,如何让它既美观又实用?” 2.对比分析案例: 以A、B、C三张海报为例,拆解设计优劣: A海报:批评“色彩冲突导致视觉疲劳”,示范用色环工具调整配色。 B海报:提问“纯文字海报是否缺乏感染力?”,对比加入校徽图案后的效果。 C海报:解析“水墨线条如何营造东方意境”,联系校园文化中的传统元素(如书法社团)。 目标1(审美感知)。 学生能准确指出优秀海报的核心特征(信息清晰、视觉聚焦、文化共鸣)。 核心问题:如何让海报“吸睛”又“实用”? 关键元素:时间、地点、主题、视觉符号 冲突案例:A(混乱) vs C(简约)
7.2 新知学习 环节一:感知精品——海报的视觉语言 1.观察教材中的“第十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海报”,用红笔圈出画面主体图形,用蓝笔标记辅助文字。 2.小组讨论并填写《海报要素分析表》: 图形:水墨线条的抽象表达(如波浪象征艺术流动)。 文字:主标题字号最大,副标题居次要位置。 色彩:蓝白渐变传递宁静与包容感。 构图:中心对称式布局,强化视觉聚焦。 用投影仪放大海报细节,示范分析步骤: 图形:“水墨晕染的圆形像一轮明月,象征艺术的圆满与传承。” 文字:“主标题‘国际艺术节’用粗黑体加投影,即使远看也清晰醒目。’’ 对比案例:展示一张文字密集的海报,提问:“信息过多会导致什么问题?”(学生答:重点模糊)。 目标1(审美感知):通过视觉要素分解,理解海报设计的逻辑性。 80%学生能准确填写《海报要素分析表》中的图形与构图分析部分。 感知精品——海报四要素 图形(主体)→ 文字(层级)→ 色彩(情绪)→ 构图(秩序) 反例:文字堆砌=视觉噪音
环节二:体察人品——字体设计的温度(10分钟) 1.字体情绪实验: 用三种字体书写“艺术节”,贴在黑板对比: 黑体:工整严肃(适合正式通知)。 手写体:活泼潦草(适合创意工作坊)。 隶书:古朴典雅(适合传统文化主题)。 2.创意挑战:将“舞”字最后一笔替换为飘带线条,表现动态感。 播放微课《字体变形技巧》: 变形法:拉长“艺”字竖笔,模仿毛笔飞白效果。 意象法:用音符图形替换“乐”字的点。 针对性指导:“标题字体需与主题匹配——科技展用棱角分明的字体,书画展用毛笔质感。” 目标2(艺术表现):通过字体设计实践,掌握形意结合的表达方法。 学生能完成至少1组主题字体设计(如“国风雅韵”用篆书变形)。 体察人品——字体设计三法 变形(拉长/倾斜) 装饰(纹理/阴影) 意象(图形替笔画) 原则:字如其题,形意合一
环节三:体悟艺品——文化符号的现代表达 1.符号转化实践:将校徽中的“书本”图案简化为抽象几何图形(如三角形叠加重叠)。 2.小组辩论: 正方:“传统剪纸图案更适合校园艺术节海报。” 反方:“抽象色块更能吸引年轻人关注。” 展示案例《故宫文创海报·千里江山图》: 传统青绿山水→扁平化色块+金色线条。 解读:“保留文化基因,用现代语言重新编码。” 提出设计守则:“尊重传统不照搬,创新表达不猎奇。” 目标3(文化理解):通过符号转化辩论,理解传统与创新的平衡。 学生能列举至少1个校园文化符号(如运动会火炬、图书馆钟楼)并给出设计思路。 体悟艺品——文化表达 传统符号(剪纸/水墨)→ 现代转化(几何/扁平) 设计底线:不扭曲文化内核
7.3 艺术实践(30分钟) 1.主题定向: 小组抽签选择艺术节子主题(如“国风雅韵” “科技未来” “活力校园”)。 2.创意实施: 低技术方案: 拼贴组:用废旧杂志剪贴图形,叠加透明硫酸纸渲染背景。 手绘组:结合水墨晕染、马克笔涂鸦,制作主视觉图案。 字体设计:为标题“校园艺术节”设计一组创意字体(需体现主题特色)。 3.分层任务: 基础层:完成信息完整的基础版海报。 进阶层:添加动态箭头、对话框等引导视觉动线。 巡回指导策略: 对拼贴组:建议“图形大小对比强化层次感”。 对手绘组:示范“用同一色系渐变避免色彩杂乱”。 展示“快速构图模板”: 中心式(主体居中,四周放射)。 对角线式(动态平衡)。 网格分栏式(信息清晰)。 目标2、3(艺术表现、文化理解)。 小组互评依据《海报评价量表》: 信息完整度(20分)。 创意独特性(30分)。 视觉美观度(30分)。 文化契合度(20分)。
文化思辨
议题:“商业广告追求点击量,校园海报需要什么价值?” 学生活动: 对比分析饮料广告海报(夸张明星头像)与公益海报《保护濒危动物》: 讨论:“哪种设计更能打动你?为什么?” 结合校园场景,总结好海报的标准:“服务师生需求,传递友善与美。” 教师升华: “设计不仅是技巧,更是责任——用视觉语言让校园更温暖。”
7.5 总结反思(2分钟)
学生:用便利贴写下“我的设计灵感来源”或“本节课的启发”,粘贴至“灵感墙”。 教师结语: “今天的每一幅海报,都是同学们对校园的热爱。当我们用设计传递美好,便是‘美美与共’最好的诠释。’’
六、板书设计
广而告之——校园艺术节海报设计 设计思维:信息×美学×文化 核心口诀:一图胜千言,文字精且简 字体设计:变形|装饰|意象 文化表达:老元素,新表达
七、教学反思
情景导入的优化: 通过角色扮演与问题海报对比,学生快速进入“设计师”角色,理解海报的实用性与艺术性不可分割。 需注意控制讨论时间,避免偏离主题。 文化思辨的深化: 学生能从“点击量”与“社会价值”的对比中,理解校园设计的特殊性——服务于人而非商业利益。 实践环节的分层设计: 拼贴与手绘兼顾不同能力学生,但需准备更多废旧材料以避免争抢。 主题升华的自然性: 从“海报设计”到“校园文化建设”的过渡稍显生硬,可增加学生采访后勤老师的设计需求案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