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第2课 盛情邀约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第2课 盛情邀约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课程名称 盛情邀约
教材来源 人民教育出版社2024年版
内容来源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美美与共——校园艺术节设计》第2课
主题 传统礼仪与创意设计的融合
课时 1课时
授课对象 七年级学生
设计者
一、目标确定的依据
1. 课程标准相关要求(2022年版艺术课程标准)
审美感知:通过观察与分析传统竹简、现代请柬的视觉形式,引导学生感知不同材质、色彩、构图传递的美感差异,理解设计作品中点线面、虚实关系等美术语言的组织规律,培养对形式美的敏锐判断力。 艺术表现:以请柬为载体,指导学生运用折叠、镂空、拼贴等技法,结合文字排版与图案设计,完成从构思到制作的完整创作过程,掌握“形式服务于功能”的设计原则,提升通过视觉语言传递信息与情感的能力。 文化理解:通过解读“请柬”从竹简到纸质、电子形式的演变,理解其“以礼相待”的核心价值,探究古代“五礼”文化对现代社会交往的影响。对比传统纹样(如云纹、回纹)与现代几何图案的应用场景,思考如何将校徽、艺术节标志等校园文化符号转化为设计元素,体现“美美与共”的共生理念。
2. 教材分析
本课以“请柬设计”为载体,串联传统礼仪文化与现代设计思维。教材通过对比古代“请简”与现代请柬的演变,帮助学生理解请柬的礼仪功能与艺术价值。重点学习请柬的结构要素(封面、内页、封底)、设计原则(功能性、美观性、创意性)及制作方法(折叠、镂空、拼贴),并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为校园艺术节设计个性化请柬,体现“美美与共”的单元主题。
3.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的平面设计能力,但对传统礼仪文化缺乏系统认知。部分学生对设计活动的兴趣较高,但动手能力差异较大。教学中需通过直观案例展示、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降低学习难度,同时结合生活实例(如电子请柬、校园活动邀请函)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创造”。
二、学习目标与评价任务 1.文化理解:通过对比古今请柬,理解其文化内涵与社会功能。 2.创意实践:掌握请柬设计的基本要素与折叠方法,完成一款平行折立体请柬。 3.审美感知:运用色彩搭配、图案设计等美术语言提升作品的视觉表现力。 4.责任意识:在设计过程中体现对受邀者的尊重与活动的仪式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请柬的结构要素与折叠技法。
难点:将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设计语言有机融合。
四、教学资源及环境准备
教具:传统竹简、现代请柬实物、平行折示范视频、彩纸、剪刀、水彩笔。 学具:A4彩纸、尺子、双面胶、装饰贴纸(避免使用复杂工具)。 环境:多媒体教室、分组操作台、作品展示墙。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对应目标 评价任务 板书(教师示范)
情境导入 观看短视频《从竹简到电子请柬》,思考问题:“古人如何传递邀请?现代请柬有哪些新形式? 展示战国时期“请简”文物图片与校园艺术节电子邀请函,提问:“请柬的核心功能是什么? 目标1、4。 学生能说出请柬的“礼仪性”与“信息传递”双重功能。 绘制竹简与电子请柬对比图,标注“礼仪” “信息” “创意”关键词。
新知学习 环节一:感知精品——请柬的结构与美感 观察教师提供的请柬实物(传统中式、现代简约、校园主题),分组讨论其结构特点与设计风格。 解析请柬三要素(封面、内页、封底),重点讲解标题、正文、纹样的设计技巧。 目标1、2 学生能准确区分不同风格请柬的设计语言(如传统纹样vs.几何图形)。 绘制请柬结构分解图,标注“标题醒目” “图文呼应” “色彩协调”。
环节二:体察人品——设计中的尊重与诚意 角色扮演“设计师与客户”,模拟为不同对象(长辈、同学、嘉宾)设计请柬,思考如何体现诚意。 结合案例强调设计需考虑受邀者身份(如给校长的请柬应庄重,给同学的需活泼)。 目标2、4 学生能列举至少两种体现尊重感的设计方法(如使用敬语、选择典雅配色)。 书写“尊重=形式+内容”,附校园艺术节邀请函范文片段。
环节三:体悟艺品——折叠技法与创意表达 跟随微课《平行折请柬制作》尝试折叠基础结构,记录难点。” 示范平行折技法,强调“折痕精准” “分层设计”技巧,展示学生易错案例(如比例失调)。 目标2、3 80%学生能独立完成平行折结构,20%在教师指导下完成。 绘制折叠步骤简图,标注“对折中心线” “分层粘贴区”。
探究学习
学生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校园艺术节请柬 要求:①突出“美美与共”主题;②使用平行折结构;③添加校园元素(如校徽、艺术节标志)。 教师活动 巡回指导,提供个性化建议(如用剪纸表现舞台轮廓、用水彩渲染背景) 对应目标:创意实践、文化理解。
评价任务:作品需包含完整结构要素,设计风格与主题契合。 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请柬是礼仪的载体,更是心意的传递。无论形式如何创新,‘真诚’始终是设计的灵魂。
总结反思
“请柬是礼仪的载体,更是心意的传递。无论形式如何创新,‘真诚’始终是设计的灵魂。 “盛情邀约”不仅是美术课,更是一堂生活美育课。当学生将亲手设计的请柬递交时,他们传递的不仅是信息,更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对校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美与共”价值观的践行。
板书设计
左侧区域:传统与现代请柬对比图 传统请柬(竹简) 材质:竹木削制 功能:礼仪性文书 文化符号:篆书字体、云纹装饰 现代请柬(电子/纸质) 材质:彩纸、数字模板 功能:信息传递+创意表达 设计关键词:礼仪、信息、创意中部区域:学生设计草图展示 主题元素: 校徽变形:用线条简化为背景图案 艺术节符号:抽象化的“舞者”剪影 色彩方案: 暖色调(橙+黄):体现青春活力 冷色调(蓝+银):突出科技感(用于电子请柬)右侧区域:设计宣言与关键词提炼 宣言: 以美为媒,以礼相邀 让每一份请柬成为温暖的约定! 核心关键词: 真:信息准确(时间、地点无误差) 善:语言诚恳(体现邀请诚意) 美:形式创新(折叠结构+视觉美感)
七、教学反思
成功经验: 通过古今对比与角色扮演,学生深刻理解了设计的“人文温度”。分层任务设置(基础折法+创意装饰)兼顾了不同能力学生的需求。 改进方向: 部分学生在色彩搭配上过于随意,下次可增加“情感色彩学”小专题。可引入环保理念,鼓励使用废旧材料(如日历纸、包装盒)进行改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