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4张PPT)必修下册第四单元学习目标学习重点1.逐步形成对可疑信息的敏感度,形成信息查证意识,通过比对信息,了解虚假信息的语言特点和外部表现特征,掌握辨识信息真伪的基本技巧。2.通过阅读和反思,掌握分辨信息良莠的方法,追求信息的“善”和“美”。3.具备辨识各种媒介信息真伪的自觉意识,提升分辨媒介信息良莠的素养,确立健康向上的思想和情感。通过比对信息,了解虚假信息的语言特点和外部表现特征,掌握辨识信息真伪的基本技巧。学习难点1.逐步形成对可疑信息的敏感度,形成信息查证意识。2.通过阅读和反思,掌握分辨信息良莠的方法,追求信息的“善”和“美”。学习方法多媒体教学法、探究教学法课时安排3课时情境导入2025年1月,微博、抖音、快手、百度等11家北京属地网站平台在热搜热榜固定辟谣位共推送辟谣信息400余条,总曝光量近9亿次,主要涉及《地震小孩被埋?系AI生成》《证监会回应“释放利空”传言:谣言!》《流感季可以持续吃奥司他韦来预防流感?》等。谣言:2025年1月7日9时5分,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灾情牵动人心,许多网民通过社交平台为灾区祈福。然而,一系列“小男孩被埋图”在互联网平台广泛传播,并配文“日喀则地震”等关键词,引发大量网民关注。真相:据查证,它最早出现于账号“AI小芭芘”在2024年11月18日发布的短视频中,作者明确表示这条内容是用AI工具创作的。还有一些标记着“地震”的图片也并非是现场图,而是由AI或旧图拼接而成,故意混淆视听。涉案人员已被属地公安机关依法行政拘留。谣言: 近期,网络上出现了冒充“华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某分行”名义发布的虚假广告。该广告以“岁序更迭 再启华章”为主题,声称从即日起至2025年9月30日期间,用户只需每天连续签到即可领取礼品。广告还附有一个二维码,诱导用户下载安装注册应用程序参与活动。真相:对此,华夏银行发布声明表示:这个二维码并非该行官方手机银行应用程序的二维码,整个活动也与华夏银行毫无关系。华夏银行称,已向公安机关报案。华夏银行提醒消费者提高警惕,不轻信网络“免费领取礼品”等广告,加强核实甄别,避免自身财产受损。谣言:近期,在社交平台,有人以“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主办”“北京雁栖数学冬令营”等名义发布招生公告,使用所谓“图灵班”“菲尔兹班”等表述,造成公众误解。真相:清华大学求真书院和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特联合声明,均未委托任何机构、个人开展相关数学冬令营或培训课程,请广大学生及家长关注清华大学求真书院和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官方渠道公布的内容,注意甄别核实真实信息,谨防上当受骗。谣言:近日,有不法分子在网络上传播类似“雄安集团大规模招聘数万人”的虚假信息,并借此名义收取“培训费”“报名费”等费用,给部分不明真相人员带来经济损失、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真相:对此,中国雄安集团有限公司发布严正声明:公司所有招聘信息均发布于公司唯一官方网站,所有招聘活动不收取任何费用,不举办或委托任何机构举办辅导培训班。中国雄安集团有限公司提醒公民,如发现相关不法行为或已造成财产损失,请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吕氏春秋·察传》当代人必须具备的媒介素养:辨识信息的自觉与能力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任务一:列举虚假信息被揭穿的事例《当心!水煮鸡蛋绿了会致癌》《驾照考试要增加科目五?还没考驾照的人要抓紧时间!》《重大突破!一滴血可测癌症已被批准临床使用》思考与讨论:你所接触到的信息失真的情况有哪些?信息本身真实,传播过程中产生了损耗和扭曲真实的信息被传播者夸大、隐瞒、剪裁和篡改——达到某种目的信息本身是假的,以讹传讹……1.社会生活的不确定性,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温床;科学知识的欠缺,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社会信息管理的滞后,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机会;一些媒体及群众观念淡漠,助长了谣言的传播;网络推手、网络水军制造谣言,强化了谣言的扩散,挟持了网民的意见;商业利益的驱动,是谣言滋生的经济动因。2.网络信息失真扩大化。一些用户和网络媒体为了引起社会关注,或为了吸引更多的读者以提高点击率,故意歪曲、捏造事实,甚至不加核实转发、引用道听途说的消息,以讹传讹、误导受众,使新闻失去了真实可靠的本质。任务二:探究信息失真的原因有哪些?3.捏造事实、无中生有。综观网上流传较广泛的谣言,与历史矛盾、民众怨恨相关的谣传很容易在网民间流传,由于传播过程中挟带了传播者的情绪、怨恨、希冀,最终可能导致群体性的行动。这类谣言具有很强的煽动性、蛊惑性。4.添油加醋、歪曲夸大。在当事人的身份涉及“富、官”这类敏感词语的时候,少数网民会先入为主地为当事人添加形象设定,网络舆论则会不断美化受害者一方的形象,以达到加深对施害者的仇恨的目的,而仇恨的情感一旦过度膨胀,就会左右人们的理性判断,使人们离真相越来越远。任务三:分析虚假信息具有哪些特征?1.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网络谣言以网络为媒介,其数字化、超时空、全球性特征使其远远超越传统的人际传播。每一个线上网民都是网络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信息的反馈者和传播者。这种突破时空限制的传播方式,使得网络谣言一旦发布,在短短几分钟内就可以实现浏览、转发、评论数量的几何式增长。方便快捷的发布方式、数量庞大的信息接收群体,都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更便利的载体和更广阔的传播空间。2.传播渠道多,扩散性强。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网络的普及,网络社区、微博、微信、论坛、聊天室、贴吧等众多媒介平台加速了网络谣言的传播,几乎没有任何成本的复制与粘贴方式使得一些网民无意中成为谣言的传播者。大范围的传播强化了谣言的欺骗性,又进一步加剧了接收者的迅速扩散,最终形成“链式传播”模式。3.迷惑性兼破坏性越来越明显。现阶段,我国网民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一些人自编自导,刻意制造一些耸人听闻的谣言,引发社会恐慌;一些人试图利用网络平台谋取利益,将平常小事用煽动性语言无限夸大。一些不负责任的新闻媒体为争夺点击率,不注重核实事实真相,随意传播那些博人眼球的假新闻,肆意制造它的轰动效果,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教学过程任务一:列举自己辨识信息的事例谈谈:①产生辨识信息的动机;②辨识信息的过程、思路。提示:1.查看信息来源,是否正规可靠;(对于公共政策、国家大事,应该关注主流媒体,倾听权威声音)2.对于权威信息,客观理性看待(对权威声音有所质疑时,需要客观理性地评判)3.运用常识,信息否可信。(借助辟谣平台,快速做出判断)4.观察语言特征,浮夸者不可信。任务二:讨论获取真实可靠的信息的信息源,编写一份真实信息源的图表媒介 信息源电视 中央及各省市卫视新闻频道(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北京电视台新闻频道等)广播 中央及各省市卫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报刊 党报党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网络 政府官网(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等)任务三:学习分辨信息的良莠信息真实但是导向不正或格调不高,怎么办?以网络社交媒体信息为例,其鉴别标准如下:维度 分类信息来源 来源的完整度出处的可信度作者的知名度信息内容 内容的完整度证据的充分度常识的可信度信息表述 措辞的规范度情绪的分寸度提示:鉴别信息的真伪,学习分辨信息的良莠,最根本的在于:加强学习,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拥有健康向上的思想和情感,从根本上提高辨识信息的能力。第一,丰富自己的常识,逐步形成对可疑信息的敏感。虚假信息往往以违背常识的方式吸引受众眼球,以达成某种传播目的,或者说在编造信息的过程中,往往会有常识性的破绽。具备丰富的常识,熟谙常理常情,就比较容易对信息“生疑”,只有“生疑”,才谈得到下一步的“辨识”。任务四:总结辨别媒介信息应遵循的方法第二,要形成信息查证意识。信息的出处、发出者的身份都能帮助我们评估信息的真伪。出自政府部门、权威媒体等的信息,在真实性方面是最有保证的。点击量并不能作为辨识信息真伪的指标,有很多假信息的点击量恰恰是很大的。要学会在“点击场”“言论潮”中保持清醒,查证判别信息发出者、传播者的意图。第三,要学会信息比对。人们接触到的信息源往往是多样的,某一个信息源发出的虚假信息,常能因其他信息源发出的不同信息而被揭露出来。特别是一些缺少权威信息源的媒介信息,对其进行信息比对是辨识其真伪的好方法。第四,要熟悉虚假信息的语言特征。虚假信息有一些常见的语言特征,例如,夸大其词,动辄说“惊天秘闻”“突发”“惊爆”;不提供信息来源,只是模糊地说“网友曝”“专家说”“外媒报道”:刻意煽动或迎合社会情绪,常说“怒了”“悲愤”“大快人心”;等等。可以搜集一些已经证明为假的信息,总结归纳其语言方面(特别是信息的标题或关键词)的特征,以后遇到有类似语言表达的信息,要多加警惕。第五,要了解虚假信息的外部表现特征。巨大的网络点击量是很多虚假信息发出者追求的目标,因此他们常会用一些违法违规手段为自己的信息“火上添柴”。点击量、关注度异常增长的信息,阅读量很多而评论、点赞很少,或评论大量雷同的信息,其背后往往都是有计划、有目的的炒作,而这种疯狂炒作的信息中有很多就是虚假信息。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任务一:认识媒介素养教育材料:部分媒体为了讨好受众,会大量制造和传播低层次文化,尤其是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由普通大众主导的信息传播活动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主流媒体声音相对变弱,产生了很多格调不高甚至内容低俗的文化产品,造成了严重的文化污染。应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创新中,以其中积淀蕴含的精神力量武装头脑,通过文化育人方式培育全社会形成正确的文化判断和文化理性,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强,提升全民信息场域中的文化价值判断力、文化自觉践行力和文化责任担当,陶养大国公民的胸怀。媒介融合正持续向纵深发展,媒介素养教育必须做好充足准备,迎接媒介融合的时代浪潮。面对信息生产、传播与消费越来越多元化的信息场景,媒介素养教育需要关注新媒介技术与文化发展带来的新挑战,在教育内容上实现多种素养的融合共生,在教育路径上实现从单一媒体到融合媒体、从大众媒体到自媒体、从区域媒体到无边界云媒体、从国内舆论场到国际舆论场的综合建构。媒介素养包含了价值指向、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等核心维度,建立在核心维度基础上又包括信息素养、媒体素养、数字素养、视觉素养、网络素养健康素养等若干子维度。随着社会发展,其内容维度还在不断扩展。因此,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必须超越单一、狭隘的视角,拓宽视野,结合传播学、教育学、新闻学、心理学、文化研究、健康传播乃至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领城,从多学科维度进行探索和实践。实践过程中需要把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在多学科中进行渗透、融合,以跨学科方式融汇多元内容,以丰富的教育议题拓展媒介素养外延,缔造媒介素养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与广阔前景。(摘编自《媒介素养助力培养理性公民》问题:如何有效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明确:①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文化自觉践行能力等。②融合共生多种素养,综合构建教育路径。③强化跨学科教育,构建共同对话空间。学习任务任务二:培养媒介素养意识材料一:我们应该把焦点放在人类会话的形式上。我形象地使用“会话”这个词,并不仅仅指语言,同时也指一切使某个文化中的人民得以交流信息的技巧和技术。在这样的意义上,整个文化就是一次会话,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以不同象征方式展开的多次会话的组合。信息内容在缺乏媒介的世界里是不能存在的。我并不是说,火灾战争这些从来没有在这个世界的任何地方发生过,我想说的是,如果没有用来宣传它们的技术,人们就无法了解,无法将这一切纳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些信息就不能作为文化的内容而存在。马歇尔·麦克卢汉有一句著名的警句“媒介即信息”。他认为,深入一种文化最有效的途径是了解这种文化用于会话的工具。语言无愧为一种原始而不可或缺的媒介,它使我们成为人,保持人的特点,事实上还定义了人的含义。但这并不是说,除了语言之外没有任何其他媒介,人们还能够同样方便地以另一种方式讲述同样的事情。虽然文化多是语言的产物,但是每一种媒介都会对它进行再创造——从绘画到象形符号,从字母到电视和语言一样,每一种媒介都为思考、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的方式提供了新的定位,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话语符号。这就是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即信息”。摘编自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材料二:我们需要培养这样的一批媒介使用者,他们能够时刻警醒:所有经过媒介传播的内容都是高度选择和组织的结果;能够冷静选择,拒绝诱惑;能够超然于信息文本之外,多方求证,不盲从盲信。个人媒体崛起,数字化技术、交互技术对大众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媒体时代会看、会读乃至会批判这些媒介素养已经不能适应新的传播技术,因为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界限已经含混不清,以往的“受众”成为匿名的“无冕之王”,他们不仅仅要求具备信息接受技能,还要懂得如何利用这种技能传播自己的声音和思想;对新传播技术的掌握,并不意味着技术就能发生正向的效应,新媒介素养应将理性交往作为一种基本素养普及至每一个公民,使这些可能的新媒介使用者具备一种平和的心态、冷静的态度、批判的视角和容纳异见的胸怀回归理性的讨论。(摘编自茵必峰、陈夏蕊等的相关文章)问题:“传统媒体时代会看、会读乃至会批判这些媒介素养已经不能适应新的传播技术”,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根据上面相关材料阐明你的观点和理由。明确:答案一:同意。①传统媒介素养过于偏重“认识”与“评判”,不能适应 “传播者”的身份需求。②新的传播技术,需要有“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素养,这是传统媒介素养缺失的。③面对新的传播技术,作为使用者需要更理性的思维、平和的心态、冷静的态度、客观的批判视角和容纳异见的胸怀,这些在传统媒介素养中是缺失的。答案二:不认同。①传统的媒介素养尚未完全普及,仍有存在的价值。②新的传播技术降低传播者门槛,媒介传播的信息泥沙俱下,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更需要“会看、会读乃至会批判” 这些传统媒介素养。③传统的媒介素养是形成新媒体素养的基础,使得新媒介使用者在利用媒介发声的过程中能更好地保持理性的思维、平和的心态、冷静的态度、客观的批判视角和容纳异见的胸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