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2张PPT)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单元写作任务高中阶段,能够清晰地说明事理尤为重要,本次单元写作我们就来探讨这些问题。“古之所谓将才者,曰儒将,曰大将,曰才将,曰战将。乐毅、羊祜、诸葛亮、谢安、韦睿、岳飞等,儒将也。”——郑观应《盛世危言》何为儒将?如果让你清晰地阐明这一事理,你认为,要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从哪些方面来说?举哪些例子?怎么将事理说得更深入全面?写作时要注意哪些问题?明确事理说明文的写作要求,掌握写作技巧。了解事理说明文的基本特点与结构安排,熟悉说明方法。学习本单元课文的思维方法,并在写作实践中灵活运用。选择合适的说明方法和表达方式,做到清晰地说明事理。*注: 课件参考现代教育出版社的《高分作文技法突破》高中基础版 第七章基础知识储备方法技巧指津典例写作示范单元写作训练基础知识储备1.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分为:2.根据说明语言特色与表达方式的不同,分为:1.事物说明文2.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重在介绍事物的特征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回答“是什么”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重在揭示事物的本质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回答“为什么”在说明事物或事理时, 段落层次之间有一个总分关系, 表现为由总到分、 由分到总、 由总到分再到总。 如梁思成的 《中国建筑的特征》 在主体部分即采取先分后总的结构。1.总分式在说明事物或事理时, 各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平行并列的。 如培根的 《论读书》, 三个部分分别说了读书的目的、 读书的方法、 读书的好处, 就是采用并列式的结构。2.并列式后面内容在前面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 各层之间的关系是逐步深入展开的, 是由现象到本质、个别到一般、 原因到结果等等。 如竺可桢的 《向沙漠进军》 逐步阐述了 “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怎样向沙漠进军” “进军的前景如何” 等重大问题, 就是采用了递进式的结构。3.递进式【附1】说明性文章常见的说明方法举出实际例子来说明事物,使事物具体化,更有说服力,更客观地说明了事物。又如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章”。 (《中国建筑的特征》)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在其他体系建筑中,屋顶素来是不受重视的部分……但在中国,古代智慧的匠师们很早就发挥了屋顶部分的巨大的装饰性。(《中国建筑的特征》)举例子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斗拱……这种用拱和斗综合构成的单位叫作“斗拱”。 (《中国建筑的特征》)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下列九点…… (《中国建筑的特征》)列数字打比方用可靠准确的数据,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以便读者理解。在第一阶段,我收集了2000个方药,挑选出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640个,从其中的200个方药中提取了380余种提取物,在小白鼠身上测试抗疟效果,然而进展甚微。(《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否可以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中国建筑的特征》)描写事物的形状或面貌,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资料说明。采用绘制图形或表格的方法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欠缺。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性质或特征进行解释。摹状貌作诠释引用列图表【附2】说明性文章常用的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以时间先后作为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变化过程的文章,常以时间性词语为标志,如年月、时期、朝代等。2.空间顺序按照事物空间存在的方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或从整体到局部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3.逻辑顺序根据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按照人们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或规律,一一进行介绍的说明顺序。事物的内在逻辑关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到深、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等。采用什么说明顺序,主要取决于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事物、事理的发展变化过程,用时间顺序容易表述清楚;写建筑物的结构,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用空间顺序合乎人们观察事物的习惯;说明事物、事理用逻辑顺序便于把说明对象的内部联系说清楚,不管是实体的事物还是抽象的事理,都可以用逻辑顺序来说明。方法技巧指津第二,结构上的条理性事物和事理有时往往是比较复杂的,为了给读者以明确的认识,说明其特征时必须有一定的条理和顺序。说明顺序往往体现在文章的结构层次上,所以写作时,要厘清结构层次,把握说明顺序。1.说明性文章的一般要求第一,内容上的科学性。说明文的内容必须真实准确,以确凿的材料为依据,如实反映客观事物的特征、本质及规律,具有严密的科学性。第三,语言的准确性说明性文章的实用性很强,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由于说明的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在准确的前提下,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总之不拘一格。2.事理说明文的要求(1)要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与需求。如《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和《生命的秘密》,保持科学的严谨,也照顾了非专业读者。(2)脉络要清楚,关键内容要突出。在说明事理的时候,作者思考要周密,条理要清晰,要讲逻辑。(3)要讲究文采。《说“木叶”》一文,讲古典诗歌中“树”和“木”的异同,作者旁征博引,把一个看似简单的话题说得兴味盎然,给读者无尽的遐想和启迪。写事理说明文和写其它文章一样,必须首先明确写作要求和写作意图,除了把握这些一般性的要求之外,还有如下技巧:与介绍事物相比,说明事理更难一些,因为事物是具体的,而事理比较抽象。想要把事理说清楚,就需要在认识和表达两方面多下些功夫。1.准确认识、深入研究事理2.认真梳理,说清关键要素3.条理清晰,符合一般规律4.层次分明,合理安排结构5.准确生动,语言通俗易懂1.准确认识、深入研究事理要清晰地说明事理,就要对其有准确、深入的认识。梁思成用“文法”作比来说明中国建筑的特征,林庚解说“木叶”背后的“暗示性”,之所以能做到条理分明、清晰易懂,就因为他们对这些事理有深入的研究,思之愈深,说之愈明。一般而言,事理都有一定的复杂性,仅仅做一般的了解,很难准确把握。要在写作前搜集相关资料,做些研究,深入理解要说明的事理。对事理的理解越到位,就越容易将其解说清楚。《说“木叶”》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语言形象中的潜在力量概念中的意义意在言外木叶“木头”“木料”等木制的东西茂密的“叶”总之,准确、深入的认识是写好事理说明文的先决条件。为了把要说的事理彻底弄清,就要下一番功夫,学习、观察、调查、向别人请教以至进行实验,经过反复研究,把所有的疑问和不清楚的点都弄清楚;然后再加以整理,做到明白透彻,条理清晰。2.认真梳理,说清关键要素在说明事理时,要着重说清其中的关键要素。重要概念、因果关系、事物间的联系、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等,都是说明的重点,把它们阐说清楚,才能纲举目张。主要内容解说清楚了,整篇文章的“清晰”就有了保证。梁思成分九个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从整体布局、建筑结构写到重要构件、装饰风格,重点突出,层次清楚,即使是非专业读者也会觉得条理分明,易于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整体布局建筑结构重要构件装饰风格简要概说九大特征风格手法3.条理清晰,符合一般规律(1)说明事理时,还要考虑人们认识事理的一般规律,根据说明对象的具体情况安排说明顺序。可以由具体的现象出发,归纳并说明其中的道理;也可以由浅入深,逐步揭示事理的不同层面;还可以在比较中凸显事理的特征。《说“木叶”》从对众多诗句的解读中抽绎出创作、欣赏的规律,《中国建筑的特征》在中西建筑的对比中解说建筑语汇的“可译性”,其中的思路都很值得我们效仿。(2)根据事理的特点和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选择适当的说明方法。这就是抓住人们不易明白或不易信服的关键问题,尽量利用人们熟悉、知道、承认、能够明白或接受的东西来说明问题。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或者由近及远,由浅入深。此外,通常写事理说明文往往不是单纯地使用一种方法,而是综合运用几种方法。4.层次分明,合理安排结构开头部分主体部分结尾部分可以正面提出事理,也可以由提出问题的方式开始,也可以从最精彩部分开头,以引起读者兴趣。可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或人的认识规律,一层一层地说明或一步一步地推理。也可以先提出结论再进行分析综合。可以作简略的概括,也可以说明该事理的应用和意义。还可以先下定义,解释这种道理,然后列现象或举例说明这个道理。5.准确生动,语言通俗易懂语言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尽量少用术语,通过解释性的表达方法,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将深奥的道理通俗化。采用比喻,拟人的方法,文章则会更加生动形象。为了吸引读者,这种文章也可采用叙事式、散文式、童话式来表述,在科学性的基础上焕发艺术性,让说明的事理更能让人接受。典例写作示范说 “儒将”李昀举1谈及周瑜,大部分人想到的都是东坡笔下“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的儒雅风度,“儒将” 也成了对周瑜这一类形象的代称。那么,“儒将” 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 2“儒将” 的特点, 在于 “儒” “将” 二字。总写儒将的形象与称谓。3“儒”,就是儒雅。东汉末年,战火纷飞,即使是这样, 儒生们也放不下自己的骄傲, 去不了那身儒雅的行头,如果有人穿越到汉末,想要以“羽扇纶巾”这一特征找到周瑜,那他恐怕要头疼了,且不说诸葛亮也是这副打扮,就是在大街上,放眼望去也不知有几人作此形状。“儒将”的儒雅,应该是身为儒生的共同追求。4“儒”,就是学识过人。“儒将”本是儒生,学贯古今是很寻常的事情,即使是曹操这样与“儒将”八竿子打不着的“赘阉遗丑”,也是学识渊博,过于常人的,比如“第五伯鱼年迈而幼妻”,现在恐怕没人知道这个典故,而曹操是写在教令上的,肯定是有把握看到的人都能看懂,可见,那个时代学识渊博的人真的不少。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说明儒将的第一个形象特点——儒雅。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儒将的第二个形象特点——学识过人。5儒将就是儒生,这是大部分人对“儒将”们的印象,但实际上,这样想的人忽略了“儒将”与“儒生”的区别,“儒将”是将领,不是书生,正如袁崇焕的那句名言:“你道本部院是个书生,本部院却是个将首!”6“将”,就是冰冷无情。百世流芳的大忠臣、大功臣于谦,长年任职兵部主官,在土木堡之变后的北京一战中曾下过几道命令,其冷酷程度令人无法相信这位代兵部尚书是第一次上战场,但这才是“将”:“京城之中,凡有盔甲不出城作战者,立斩!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立斩!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这样带着杀气的命令,才是“儒将”在战场上的面目。明末兵部尚书卢象升的一道命令也很能说明这一点:“刀必见血,人必带伤,马必喘汗。违者斩!”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剖析说明儒将和儒生的区别。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将”的第一个特点——冷酷无情。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儒将的又一个特点——精通谋略。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将”的另一个重要特点——老成持重。7“将”,就是阴谋机巧。周瑜何等人杰,却曾在与孙权的谈话里提议要软禁刘备而调度关张,这可是毫无疑问的小人行径,然而兵不厌诈,这才是将的本色。采石一战的统帅虞允文只是一名儒生,从未带兵打过仗,然而上了战场,虞允文却如无师自通,反用先人谋略,以“减灶法”激起了金人的骄狂,一举克敌,这正是“儒将”的另一大特点:精通谋略。8“将”,就是老成持重。曹刿等到齐军三鼓才出击,就是最好的例子。诸葛亮一生谨慎,这是宣皇帝司马懿的评价,纵观诸葛亮一生征战,似乎都是三个字:“谋定战”,这样,才能使损失最小化、利益最大化。所以,“老成持重”也是“儒将”的必备素质。9整体来看,“儒将”兼具了“书生”和“将首”的特点,寻常人对“儒将”的理解多重于“儒”,而忽略了他们的本职是“将”。将“儒将”分为“儒”和“将”两方面进行说明,在分说时又分别细分成几个方面,借助大量的史例进行论证,最后在纠正常人对“儒将”的理解中收束全文,干脆利落。文章抓住了事理中的关键概念,条分缕析,纲举目张,阐说清楚,浅显易懂。单元写作训练“说得清、道得明”是说明文写作的基本要求。从下列写作任务中任选一项完成,并交流修改。交流时,要注意了解同学能否明了你要说明的事理,存在哪些疑惑与误解,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交流后,可适当修改自己的习作,做到清楚明晰。1.探索生物世界的奇异现象,追寻天宇中的神奇星光,调查民间文化的各种形态观察人们不同的劳动方式,凡此种种,都可以让我们有所发现,增进我们对某些道理、规律的认识。写一篇800字左右的作文,说明你所发现的某一事理。2.常识对我们的生活,学习都很重要。它们有些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有些与文化相关,如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多采用对称布局;有的则凝结着人生的某些经验,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些常识的背后其实都存在某些事理,试以“常识中的‘理’”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3.九天揽月,五洋猎奇,追逐星光,敲击原子……科学揭开了一个个自然之谜,把古人的梦想变成了现实。纯真而热情的你,仔细观察,大胆探索,一定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以“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为话题,结合你学过的有关知识,写一篇说明性文章,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