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写作任务 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 课件(共38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写作任务 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 课件(共38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38张PPT)
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单元写作任务
从字面上来说,这是一个动宾结构,动词中心语是“阐述”、宾语中心语是“观点”,“观点”前有定语“自己的”这个限定词,也就是,观点不仅要有,而且是自己的。
阐述 (自己的)观点
写文章时,要懂得阐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并力求使他人信服、接受。否则便失去了写作的意义,文章的价值也无法体现。
写文章时,要懂得阐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并力求使他人信服、接受。否则文章的价值也无法体现。
目录
如何拥有自己的观点
第一部分
如何阐明自己的观点
第二部分
如何拥有自己的观点
【第一部分】
观点是一篇文章的统帅和灵魂,观点的正确、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一篇文章的成败。针对某个问题,确立自己的观点,就是要让人了解你的写作意图,知道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观点。
阐述自己的观点,首先得把观点想清楚,“想”是“写”的前提。写之前,把要表达的观点梳理一下,看主要针对什么,解决哪些问题,观点是否正确,有没有说服力。有时还要设身处地想想读者对自己提出的观点是否能接受,如何才能以理服人。只有预先“想明白”,下笔才能“说得清”。很多时候,文章观点含糊不清,牵强附会,很可能是因为自己事先没有“想明白”。
1.提出:从没有观点到有观点
看主要针对什么
看解决哪些问题
2.提升:从有观点到有好的观点
精准
能解决问题
有说服力
3.树立假想敌
通过梳理假想敌,让观点更完善、更无懈可击。
适当转换看问题的角度,客观分析他人的观点,只要这些观点有合理之处,就应坦率承认,并考虑加以吸收。
1.透过现象看本质
打蛇打七寸,写作思考时一定要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看到它的内在本质,在此基础上,才能纲举目张,梳理出相关的问题。
2.多角度思考顾全面
逻辑性讲究严密性。看硬币就要看到硬币对两面,还要看到它的侧面,这样,才能看到它对整体。面对一个论题、现象,要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发现矛盾,这也是辩证思考的基础。
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诠释法。诠释不仅可以用来解释概念、定理、定律等,也可以用来解释事物或事理的性质、特点、功用和原因等。
2.诠释法
定义是对概念内涵和外延最精准对阐释。如:
理想,是对未来事物对美好想象。
美,是指能引起人们美感的客观事物的一种共同的本质属性。
1.定义法
2023年新课标I卷: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赓续华夏篇章,共书人类光芒》的开头:
在无垠的宇宙时空里,我们这颗蔚蓝星球曾诞生了无数或壮烈或激昂或烂漫的故事,寰宇的群星用它们闪烁着的光芒,呼应着无数的人类群星闪耀时刻。故事,总是用难以名状的澎湃力量,在无数个看似平淡的日夜轮回里,激荡着每个人的胸怀。
本文的标题和开头针对材料非常清楚地展示了考生所要论证的中心,开门见山,观点明确,便于阅卷老师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023年上海卷作文:
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 自拟题目;(2)不少于 800字。
课堂练习:快速审题立意,提出自己的观点
示例1.探索陌生世界既需要好奇心,还需要主观能动性
示例2.探索陌生世界,不皆出于好奇心
示例3.探索陌生世界也是成就自我的外在表现
如何阐明自己的观点
【第二部分】
(1)对观点作充分的解释、论证。要仔细推敲观点内在的逻辑结构,以此为“纲”,选择真实典型、能证明观点的论据。
首先,应做到论据典型,因为典型的论据才更有说服力。此外,还要做到论证方法多样,要综合运用事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以使论证更加透彻,阐述的观点更具说服力。
典型论据 + 多样论证方法
(2)回溯观点形成的过程,一步步引导读者达到最后的结论,从而让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例如,我们在分析《庖丁解牛》中的智慧时,得出的观点是“专注是成功的秘诀之一”,我们可以回归课文,分析得出这一观点的来由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庖丁解牛时目不两视,耳不两听,全神贯注,心到而且神到。
“专注是成功的秘诀之一”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阐述自己的观点有时需要和其他不同观点比较,说明自己观点的不同之处,以及这种不同是出于什么考虑,采纳自己观点的好处或者优势是什么。如果他人的观点也有合理之处,则考虑是否可以吸收其合理部分以丰富自己的观点。观点的不同往往源自看问题的角度有异,阐述自己的观点也要顾忌所选择角度的优劣,说明这个角度是否可以更全面地看问题,据此而提出的观点与办法为何利大于弊,有利于解决问题。
此外,还可以以退为进
*注: 现代教育出版社《高分作文技法突破》(基础版)第111页。
把自己的观点变为文章,要有明确的思路,也就是要对全文进行总体设计。这个总体设计的前提,是认真分析和研究文章中所要阐述的观点和材料,弄清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这个材料与那个材料之间的联系,然后形成一个合乎逻辑的思路,进而合理安排文章的论证结构。如优秀作文《说“疑”》的片段: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科学上的重大突破,理论上的重大创造,往往是从疑开始的。“苹果为什么落在地上?”这个疑对于探索“万有引力”的牛顿曾有极大的启示。
“挂灯摇摆幅度不论大小,为什么时间都是一个样?”这个“疑”使伽利略发现了等时性的原理。这些自然现象皆是人们生活中惯常所见,然而,寻常人熟视无睹,唯有具有探究精神的人对此产生“疑”,努力探索,以至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这段文字开头就提出论点,然后过渡勾连,接着列举了两个事例,在每个事例之后,均有一句分析,指出其共同点,最后是对共同点的归纳,文章虽短,但思路明晰,结构合理,大大增强了论证的力量。
清代著名文学家、戏剧家李渔对写作有形象的比喻:“基址初平,间架未定,先筹何处建厅,何处开户,栋需何木,梁用何材,必俟成局了然,始可挥斤运斧。”由此可见作文结构的重要性。
常见的议论文结构有并列式、正反对比式和递进式、驳立式和启感式结构等。
并列式
本论部分的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采用总提式以引出分论点(段首句),然后各用一个单句(陈述句)对分论点进行简析,以过渡到下文的举例(举例论证,每个例证均扣住分论点)。在使用一组论据来证明同一个论点(分论点)时,还要注意这一组论据内部间的有机排列以及总结照应(对本段的分析说理加以小结升华)。
如2019年北京卷优秀作文《文明的韧性》第二部分的两个分论点:
分论点一
文化之韧,在于海纳百川。
分论点二
历史之韧,在于烈火真金。
正反对比式
在中心论点提出之后,从正反两个方面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运用对照式,目的是通过两个方面的对照,突出说明其中一个方面的正确性,另一个方面只起烘托、陪衬的作用。
对照式结构的常式结构特点是本论部分一般由两两相对的两大板块构成,可以是人物对照、场景对照, 也可以是事实对照、理论对照。采用的是辩证思维的方式。变式则很多,可以是两两相对的若干板块构成。如《给自己留一条缝》:
反方
庄子为自己留了一道缝隙。……于是也就有了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
项羽没有给自己留一道缝隙,乌江之畔,血染长空。……
福楼拜为自己留了一道缝隙。……他每天都拥有了温馨和朝气,能够宁静、快乐,充满活力地工作着。……
川端康成没有给自己留一道缝隙,他的生命最终在不堪忍受的拥挤中凋谢了。……
正方
递进式
纵向开拓,步步推进,深化议论。
文章的层次间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层次间是不能随意调换顺序的,所以作者在写作前就安排好材料间的先后关系。
层进式结构方式不易让人一目了然,所以每段开头的句子一定要写好。既紧扣行文的要求,又要能体现出文章的层进式结构。
最常见模式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如《理解万岁》:
你是否真正理解这个世界的变化?
我们怎样才能真正理解周遭的一切,取得与他人和世界的和谐呢?
驳立式
第一步:树起靶子(敌论点),有的放矢。
举例:人们常用“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句话来勉励自己,认为做事只要有心,功夫下到,就能成功。殊不知,功夫也会负有心人。为什么?因为“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句话只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一面,而忽视了要尊重客观规律的一面。(《功夫也负有心人》开头)
第二步:正面立论,针锋相对。(位置可灵活)
第三步:引据论证,深入批驳。(1.现象+危害 2.剖析错误本质)
先破后立,或先立后破,或破立结合。在结构上可总-分-总式,或并列式展开,或层进式推进,据情况灵活运用。
第四步:收尾照应,提出希望。(谈做法)
成语“亡羊补牢”众所周知,大意是丢了羊后,再补好羊圈,尚不算晚。它比喻犯了错误后,应及时纠正、以弥补损失。(树起靶子,有的放矢)
然而,我却认为,“补牢”岂待“亡羊”后 (正面立论,针锋相对)
没丢“羊”之前,总认为“羊圈”固若金汤,万无一失,高枕无忧。“补牢”的工作嘛,一定得“亡羊”之后才能做,一定得造成了损失了才大吃一惊。这就是某些官僚主义者头脑中僵化的模式和刻板的逻辑。(破)
既要养“羊”,就得护“羊”,就得经常检查“羊圈”牢不牢,就得经常做修补工作。否则,亡一只两只“羊”,再补“牢”尚可,若亡一群“羊”或“羊”全部跑光呢?其损失就惨重了,付出的代价也就太大了。(破立)
看一看发生在眼前的事实吧。我国的森林面积少得可怜,但总要等到大兴安岭的大片森林化为灰烬后,才来惩处官僚主义分子;我国的科技人才奇缺,但总要等到罗健夫、蒋筑英等中年知识分子命归黄泉后,才懂得呼吁全社会来关心他们;我国国民的文化素质和发达国家本有差距,但总要等到我国已形成两亿多文盲的大军之后,才意识到教育战线上存在着危机;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是一项任务,但总要等到青少年犯罪率急剧上升后,才担忧起思想教育方面存在着隐患来……“牢”虽然补了,有些正在补,可“羊”亡得何其多,损失何其惨重啊!(破)
从哲学的高度看,树立长期的“补牢”思想,是内因,而“亡羊”诚然能对“补牢”工作敲响警钟,但它毕竟只是外因。如若没有树立先“补牢”防“亡羊”的思想,于放弃了内因的主导作用,这必然会受到历史的惩罚!其实,“亡羊补牢”是损失造成后一种消极的补救办法,何不防患于未然呢?这正如吃一堑,固然可以长一智,但长一智不一定非要以“吃一堑”为前提呀?!(破立)
我们的“羊”亡了一次又一次,紧接着“牢”也补了一回又一回。我们的教训太多,损失不小。“亡羊补牢”的惰性思想不除,我国前进的步伐就会受到严重的阻碍!(立)(引据论证,深入批驳)
祖国要富强,民族要振兴。炎黄的子孙们,猛醒吧!“补牢”岂待“亡羊”后?!(收尾照应,提出希望)
启感式
启感式的写法是常用结构方式。“启”是指启示类,“感”是指感想类。共同特点是先叙材料,后发感想。感想类可以先叙材料后发感想。这种写法一般由“引”、“议”、“联”、“结”四步构成。
引——就是引述材料作话题,揭示论点或提出问题。
议——针对材料和中心论点,作出必要的分析。
联——即联系实际,展开分析论证,这是文章成败的关键之所在。
结——即对全文的论证作总结,解决问题,总结全文。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引】古希腊神话中有个服苦役的西西弗斯,他命中注定推一块巨石上山,当石头靠近山顶又滚落下来,于是重新再推,循环不息。‘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只要一个人还活着,他就注定要为一个目标奋斗不止。
(第一段引用神话故事提出观点,这是文章的“引”。)
【议】纵观古今,无数的伟人在其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道尔顿临终前还在实验室中记录数据,最后安息在了这个与他相伴一生的地方;诗人海涅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坚持用颤抖的手在本上写下刚想出的诗句;
无产阶级革命伟大的导师马克思则是在自己的写字台前溘然长逝。伟人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们能够真正做到“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第二段,正面举例论证。)
也有许多人,他们奋斗过,辉煌过,但随后便懈怠了,最后落得个“逸豫亡身”的下场。唐玄宗李隆基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究其原因就是没能将奋斗坚持到底。
(第三段,反面举例论证,与前面构成对比,更有说服力。)
正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人生便是如此,奋斗可以使你前进、成功,甚至辉煌。但是一时的辉煌不可长存,时间久了就会腐烂变质。当然辉煌也有它的保鲜剂,那就是不懈地奋斗。这是为什么呢?从哲学上说,一切事物都处
于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这就要求我们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发展的过程。时间不可能永远定格在那辉煌的瞬间,只有不懈地奋斗,才能创造一次又一次的辉煌。生命是短暂的,奋斗使之不朽。道尔顿、海涅、马克思他们给后人留下的不仅仅是原子学说、美丽的诗句和《资本论》,更宝贵的是他们那奋斗到生命最后一刻的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地进步。
(第四段,从哲学的高度深入分析论证。)
【联】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把一时的成就当做永久的成功,从此松懈下来,这种做法大错特错。这也正如我们学生的考试:一次考好不代表可以从此松劲,而要更加努力,奔向下一个目标。
(第五段,在观点得到充分“议”的基础上,作者再联系实际,指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现实意义,这是“联”。)
【结】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奋发进取,不可以松劲懈怠,时刻提醒自己: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总结全文,发出号召,这是文章“结”的部分。)
1.阅读下面作文题目,列详细提纲;
2.就其中一个分论点,展开详细论证,要求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和典型论据。
2024届T8全国联考语文作文:
《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王一彪在一部优秀新闻文集的后记中,用三句话来概括这些文章的写作经验和切身体会:天安门上看问题,努力做到胸怀“国之大者”;田间地头找感觉,努力做到心里装着人民;鉴古学今求突破,努力做到笔端葆有乾坤。
新闻写作的道理,对青年的成长也会有所启发。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题目: 胸怀国之大者,心系民之安乐,笔舞史之春秋
中心论点: 青年成长之道,需胸怀壮志,心系人民,笔墨春秋。
分论点1: 青年要树立家国情怀,胸怀天下。
分论点2: 青年要脚踏实地,关注民生。
分论点3: 青年要勇于创新,锐意进取。
胸怀国之大者,心系民之安乐,笔舞史之春秋
青年者,国之栋梁,民之希望。成长之路漫漫,需借鉴者众。新闻写作之道,犹如青年成长之道,须胸怀壮志,心系人民,笔墨春秋。
青年要树立家国情怀,胸怀天下。“天安门上看问题”要求我们要有广阔的视野和高远的目标,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周总理年少时目睹国势衰微、民族危亡,遂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壮志。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无数青年心怀天下,抛头颅洒热血,为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事业奉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如今,虽然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但家国情怀依然是我们青年应该具备的品质。
青年要脚踏实地,关注民生。“田间地头找感觉”告诉我们要深入基层,了解
人民的需求和疾苦,为人民服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青年不仅要有远大的理想,更要有踏实的作风。焦裕禄在兰考担任县委书记时,为了治理风沙,亲自带领群众种植泡桐树;黄文秀放弃了大城市的优越生活,毅然回到家乡,投身于脱贫攻坚事业,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他们都是将人民放在心上的好干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青年要勇于创新,锐意进取。“鉴古学今求突破”提醒我们要善于学习历史经验,同时也要敢于创新,不断寻求突破。在当今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变化迅速,青年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不断学习和创新。我们要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传统,同时也要敢于尝试新的方法和理念,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青年始终是时代的先锋,肩负着历史赋予的重任和使命。我们要以家国情怀为引领,脚踏实地,关注民生,勇于创新,与时代同频共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