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3张PPT)谏逐客书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厘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中有深刻内涵的句子。0102学习综合运用感叹句、反诘句,运用对偶、排比,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情感的方法。学会运用开门见山的谏说方法。掌握史实论证、类比认证、正反论证。03学会《谏逐客书》顺情入机、动言中务、入情入理地从事实来劝说他人的技巧;体悟《与妻书》“为天下人谋永福”的革命豪情;培养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了解并能运用对比论证、因果论证等论证方法和铺陈的写作手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说理论证的严密逻辑与思维能力。学习并综合运用表达情感的方法。了解书信文体富于针对性、重交流、抒写自由的文体特点。01020102感受林觉民等革命伟人对时代使命的深刻理解和个人志向的坚定选择,理解人生选择与时代要求相结合的重要意义。培养自己观察社会现象、思考社会问题、把握时代特征的能力。教法与学法学习课时数3课时诵读法、研讨法、比较阅读法、探究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情境导入燃除六籍忍坑儒,本欲愚人卒自愚。若使当时甘被逐,东门牵犬欢应无。李斯大家知道这首诗写的是谁吗?一、认识作者活动一:预习效果检测学习活动( —前208年),字通古,楚国上蔡(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人,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是法家代表人物。书法作品:《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峄山刻石》《会稽刻石》文学作品:《谏逐客书》《论督责书》《言赵高书》《狱中上书》李斯秦始皇死后,李斯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师从荀子李斯早年为郡小吏,辞官到齐国求学,拜荀卿为师。荀子的思想很接近法家的主张,也是研究如何治理国家的学问,即所谓的“帝王之术”。李斯学成后,对各国情况分析和比较,他认为楚王无所作为,其它各国也在走下坡路,决定到秦国去施展才干。赴秦施才秦统一天下后,李斯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主张焚烧《诗》《书》等百家语,禁止私学。书谏逐客李斯很快就当上了秦国的小官,得到秦王的赏识,被封为客卿。为了顺利统一六国,秦王下了逐客令,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于是上《谏逐客书》阻止,为秦王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以法治国惨遭迫害秦王下决心统一六国时,韩国怕被秦国灭掉,派水工郑国到秦鼓动修建水渠,目的是想削弱秦国的人力和物力,牵制秦的东进。后来,郑国修渠的目的暴露了。这时,东方各国也纷纷派间谍来到秦国做宾客,群臣对外来的客卿议论很大。二、了解背景秦王下逐客令,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李斯写《谏逐客书》三、解读文题“谏逐客书”,即就逐客一事,劝谏秦王而写的奏章。逐“谏”,旧时指用言语规劝君主或尊长,使其改正错误。“客”,客卿,指的是那些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书”,上书、奏章,为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逐条分析事理的一种公文文体,与“表”性质类似。“逐”:驱逐,放逐书谏客1.字音字形四、字词积累施(yì) 穰(rǎnɡ)侯 太阿(ē)宛(yuān) 蹇(jiǎn)叔 鄢(yān)鼍(tuó) 駃騠(jué tí) 外厩(jiù)珥(ěr) 窈窕(yǎo tiǎo) 赍(jī)瓮(wènɡ) 缶(fǒu) 缟(ɡǎo)2.通假字(1)昔缪公求士。 “ ”同“ ”缪穆(2)遂散六国之从 “ ”同“ ”(3)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 ”同“ ”(4)河海不择细流 “ ”同“ ”(5)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 ”同“ ”从纵内纳择释藉借3.词类活用(1)至今治强(2)西取由余于戎(3)西并巴蜀(4)使之西面事秦(5)蚕食诸侯“强”形容词,安定“西”名作状,向西“西”名作状,向西“西”名作状,向西;“事”名作动,侍奉“蚕”名作状,像蚕一样(6)娱心意、说耳目者(7)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8)故能明其德(9)却宾客以业诸侯(10)强公室使动,使……娱乐使动,使……愉快使动,使……德明使动,使……完成事业使动,使……强大4.特殊句式(1)东得百里奚于宛(2)遂霸西戎(3)国以富强(4)百姓乐用(5)东据成皋之险(6)江南金锡不为用(7)西取由余于戎状语后置 “东于宛得百里奚”省略句 “遂霸于西戎”省略句 “国以之富强”被动句 “乐于被用”定语后置句 “险之成皋”被动句 “不被用”状语后置句 “西于戎取由余”活动二:自主阅读,初步感知一、带着问题阅读1.自读课文,并结合课下注释及相关资料思考下列问题:如何谏?谏的结果如何?为何会有这样的结果?谁谏谁? 为何谏?2.文中出现的“客卿”都有哪些?五子商鞅张仪范雎……3.《谏逐客书》的核心观点是什么?“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1.概括段落要点二、理解文意,厘清思路结构段落 要点梳理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秦穆公求士——广纳人才——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移风易俗——民盛国强惠王用张仪——四面扩张——以横破纵昭王得范雎——打击豪门——强化集权取物原则: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用人原则: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正面:天道与圣王的做法反面:秦国目前的做法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第一段:以史为据,举例论证客卿对秦国的贡献,彰“逐客”之过;第二段:以秦王重物轻人类比,直击“逐客”之过;第三段:阐明纳客与逐客的利害,正反对比,论证“逐客”之过;第四段:总结全文,逐客必有恶果,进一步强调“逐客”危及国家安全。2.厘清行文思路总结全文(4)兼采天下成就霸业物才各异难制诸侯秦穆公用五子秦昭王用范雎秦孝公用商鞅秦惠王用张仪军事扩张霸西戎变法改制国富强变法改制国富强集权政治成帝业正面类比:用客治国,不却众庶,所以无敌反面假设:逐客资敌,借寇兵而赍盗粮回溯历史(1)分析现实(2)预测未来(3)陈述事实:喜爱各国珠宝珍品反面假设:若非秦则斥,生活质量必下降总结选物标准:快意当前,适观而已反观选人:独重本土结论:有碍统一大业驱逐客卿陷国于危3.梳理文章结构1.秦国历史上的国君很多,李斯为何在文章中独独以穆公、孝公、惠王、昭王为例来说明用客的重要性?选取典型的历史事实来说明四国君任用客卿为秦国所做的巨大贡献,更有利于证明逐客是错误之举。活动三:研读文本,思考交流因为穆公等四国君在秦国历史上政绩最突出,而且都是因为用客而取得成就的。2.李斯为什么要对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音乐等进行铺张描写?想借这种对比向秦王说明,秦王重物而轻人,玩物丧志,不是称霸天下的人所为,以警示秦王,切中秦王要害。提示2为了与秦王逐客形成鲜明对比,使秦王明白逐客做法的错误。提示13.探究李斯每一步的劝谏意图效果及秦王感受内容意图效果秦王感受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而秦无强大之名也今陛下致昆山之玉……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制诸侯之术也臣闻地广者粟多……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开门见山,锋芒毕露,但又言辞藏锋,归咎于吏”,自贬为“窃”,降低反对强度从事实出发,四位君主的懿范光彩照人,不仅能让秦王信服,也能让宗室无话可说,客卿之功在秦国壮大中是全方位、全过程的抓住秦王贪婪的本性与政治野心,美化、满足其虚荣心和心理期待由物到人,指出双重标准,否定形式评价逐客之策,避谈客卿的危害,警示秦王所重在“人民”,非“客”,留出反思的空间选人应以是否愿效忠于秦国、能够为秦国所用为标准,向秦王表明自己的忠心与志向,不应该身陷被驱逐者行列警醒秦王,如果秦国重用他,他就主张连横,为秦卖力;若不待见,他就会投奔山东六国,主张合纵,为联合六国抗秦奔波相对容易接受,继续阅读对先王心生敬意,对祖法、使命的坚守和担当义不容辞,也能读出选才用人的价值取向和实现理想的应有之举这种威胁关乎秦国的政治前途与命运,不得不及时收回成命,化解矛盾进一步消除对李斯以至客卿的疑虑与担忧,反思用人的标准没有具体直接负面评价政策,也少见李斯的“私己之见”,更是戳中了自己的宏图大业涉及到自己熟悉的生活现实,更有真实感,更容易被触动活动四:赏析艺术特色1.《谏逐客书》铺陈排比,气势雄辩。请结合文本分析。(分小组讨论,选代表发言)铺陈就是铺叙、陈述,即直书其事,反复叙说。《谏逐客书》在列举事实和申述道理时极尽铺张排比之能事,整篇文章一以贯之。且这种铺张由一个接一个的排比句式组成。由于铺陈中的角度变化、句式变化,用词中的同中有变、变中有同,所以铺陈虽多,但仍能一气贯通,完美地使恣肆与严谨相得益彰。①角度多样化。铺陈同类和类似事物时,要注意角度的挪移、侧重点的选择,以突出其特征。其实四位君王在重用客卿、提倡耕战、富国强兵、对外扩张上,有许多共同之处。这里有意避同取异,显得各有千秋。角度的变化既突出了各自的主要特点,又避免了雷同。由四位国君唯才是用的史事组成一个大的排比,每个排比句式中,又彰显出铺张的痕迹,写作时各取一个主要角度:穆公用客卿,重在广纳人才;孝公用客卿,重在变法治国;惠王用客卿,侧重于四面扩张;昭王用客卿,侧重于打击豪门。在铺陈大量珍宝时,就采取了多变的句式,写了十几种东西。“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树灵鼍之鼓……而陛下说之,何也?”在这一段话中,前面先用七个动宾结构,极力铺陈,而且是肯定性的铺陈;接着用一个反问句“……何也?”又把前面的铺陈全面提领起来。下一句是“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西蜀丹青不为采”。在这里则是先用一个假设句总提,然后连用六个主谓句进行铺陈,而且是否定性铺陈。②句式的变化。这两段话由于铺陈中同中有变,变中有同,所以使大量铺陈错综复杂又一气贯通,既恣肆又严谨,读之但觉势如奔马,而又不觉得烦琐、累赘。如第2段③用词多样化。写秦王获取珍宝,用“致”“有”“垂”“服”“乘”“建”“树”七个动词,分别与一定的名词搭配,贴切自然,这些都是用词的变化。如第2段写穆公八方求士,用“取”“得”“迎”“来”四个近义词,实际含义一样。由于变化就避免了重复。写惠王四面扩张,用“拔”“并”“收”“取”“包”“制”“据”“割”“散”九个动词,灵活多变。如第1段2.举例说明本文所采用的正反对比的说理方法。本文在提出中心论点之后,即反复采用正面论述和反面推理相结合、正反对比的方法进行论证。第1段:四位秦君“皆以客之功”的事实是正面论述,“向使”句以下转入反面说理。第2段:秦王重“异国之物”与用人上的“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形成对比。第3段:五帝三王之成功与秦王却客以助仇,也是正反对比。3.李斯的上书言辞犀利精辟,请分析《谏逐客书》成功的原因。(1)避重就轻,缓和对立情绪。在李斯的叙述语境中,秦王还没有颁布逐客令,而只是自己听说大臣们有这样的建议,发表一点个人的看法而已。这种说服的高妙之处在于:第一,把批评的矛头从秦王身上移开,集中于大臣身上,这样避免了和秦王的直接对立;第二,使自己避开了抗命不遵的雷区,另一方面也为秦王收回成命铺好了台阶。(2)谈古论今,用事实说话。运用了大量无可辩驳的事实来论证逐客之害和纳客之利。首先,他回顾历史,列举了秦国穆公、孝公、惠王、昭王重用客卿而民富国强的史实,来说明客卿对秦国的巨大贡献。其次,着眼现实,列举秦国今天所拥有的珍宝,它们无一出自秦国,都来自诸侯六国,从侧面说明逐客令的荒唐与毫无道理。(3)以美为刺,满足虚荣心。运用了许多谦卑和溢美之词,如开头一句“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用一个“窃”字,摆出一种谦卑的姿态,去迎合秦王的强势心理。接着列举了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代国君任用客卿所取得的成就,虽然这些都是历史事实,但李斯在行文中,特意采用了大量的排比句,营造了一种势不可当的气势,有力地彰显了秦的强大。第二段更是用铺张扬厉的笔法,极力铺陈各种奇珍异宝,这些宝物都是秦王征服诸侯、雄霸天下的见证和标志,所以,列举得越多,就越能体现秦的强大与富饶。这实际上是一种委婉的歌颂,迎合了秦王的好大喜功的本性。道理、举例、类比、对比等多种论证方法使用,事、情、义、理融为一体。(4)多种方法的融合使用。活动五:多维探究,提升思维品质在司马迁的笔下,李斯既是一个眼光敏锐的政治家,又是一个目光短浅的庸人;既有身居相位的无上荣耀,又有腰斩咸阳的无奈凄凉;既有追求功名的壮怀激烈,又有厌恶争斗的心灰意冷,是外似刚愎而内心游移的两面派。你是如何看待李斯的?观点一:是英雄李斯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实践着法家思想,他受到秦王嬴政的重用后,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远见,辅助秦王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秦朝建立以后,李斯升任丞相,在巩固秦朝政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建议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又提出了统一文字的建议,之后又在统一法律、货币、度量衡和车轨等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观点二:是小人李斯害怕秦王重用韩非,向秦王讲韩非的坏话,秦王轻信李斯,把韩非打入大牢。李斯建议秦始皇下令焚书,先秦许多文献古籍都被烧掉了,使中国文化遭到了巨大的损失。小结这篇文章论证了秦国驱逐客卿的错误和危害。作者站在“跨海内、制诸侯”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高度,分析阐明逐客的利害得失,反映了其卓越见识,体现了他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政治主张和用人路线。文章表现出不分地域,任人唯贤的思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新时代的我们,面对祖国伟大复兴的光荣任务,我们应该肩负起怎样的使命呢?根据要求写一篇小短文。要求:事实依据与理论依据结合,运用因果论证与对比论证的方法,600字左右,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