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课件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课件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40张PPT)


































1.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
2.研读课文,按要求提取相关信息。
3.深入挖掘,体会并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屠呦呦,女,药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
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
者,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 。
1930 年生于浙江宁波。1951 年考入北京大
学医学院药学系。1955 年毕业后一直在中国中
医研究院(2005 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
作。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
出贡献是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
于疟疾治疗。
2015 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
学奖。她是首个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
中国科学家。这也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
止获得的最高奖项。2017 年,屠呦呦获
得2016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8
年,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屠呦呦“改革
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2015年感动中国人物一屠呦呦的颁奖词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
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
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 ——张仲景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
愿普救含灵之苦。
——唐·孙思邈
一个科研的成功不会很轻易,要做艰苦的努力,要坚持不懈、反复实
践,关键是要有信心、有决心来把这个任务完成。科学研究不是为
了争名争利,科技工作者要去掉浮躁,脚踏实地!
——屠呦呦
背景解读
屠呦呦先生因青蒿素及其抗疟疗效的发现,荣获2015年诺贝尔
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中国本土科学界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第一
人,并拯救了百万生命!屠先生自己如何看待这一工作? 她有什
么样的心得、体会和梦想? 本文就是屠先生2011年荣获拉斯克临
床医学研究奖后,亲笔撰写,发表在 Nature Medicine(《自然
医学》)杂志的获奖感言全文。
疟 疾
喂!哪儿来
的盲流子
冲啊
有 些 蚊 子 体 内
有种叫疟原虫的单细胞。
它们会在蚊子咬人的时
候,跟着进入人体。
它们在人体里
种搞破坏,让我们
得冷。
同时我们体内的免疫
细胞,也会赶过来消灭它
们,这会让我们觉得热。
这种让人忽冷忽热打
摆子的病,就是疟疾。
迄今疟疾在全球范围内的流行仍
很严重,世界人口约有40%生活在疟
疾流行区域。疟疾仍是非洲大陆上最
严重的疾病,约有5亿人口生活在疟疾
流行区,每年全球约有1亿人有疟疾临
床症状,其中90%的患者在非洲大陆,
每年死于疟疾的人数超过200万。亚洲
东南部,中部也是疟疾流行猖獗的地
区。中南美洲仍有疟疾流行。
2021年6月30日,世卫组织宣布
中国获得无疟疾认证。
【相关背景】
(一)人类艰辛的抗疟历程
疟疾是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
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
媒传染病。本病主要表现为全身发
冷、发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
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有的地区叫
冷热病。俗称打摆子。
在1940年代,我国每年的疟疾感
染病例高达3000万,直接受疟疾威
胁的人口在3.5亿左右。地处热带
的云南思茅则更为严重(如今普洱
市市区)。季羡林曾在《赋得永久
的悔》中这样描述:一九三八年和
一九四八年,这里暴发了两次恶性
疟疾,每两个人中就有一个患病死
亡,县大老爷的衙门里,野草长到
一人多高。原本是通往滇南的要道,
清末七八万人口的市镇,死的死逃
的逃,新中国成立时仅剩九百余人,
人口损失超过85%,当地也成了虎
狼出没的地方。
疟疾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疾病。在我
国最古老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
中,就有关于疟疾的记载。古人认
为,疟疾的起因是暑气和风邪的轮
番侵袭所致。西方人也把疟疾的原
因归结在空气上。把病因归结为空
气,正好说明了人类的无助。疟疾
就这样在人类中肆虐了几千年。
【相关背景】
(一)人类艰辛的抗疟历程
1820年法国的佩雷蒂尔和卡文
顿,从金鸡纳树皮中提取到了
奎宁和辛可宁生物碱。
在20世纪末,疟原虫对金鸡
納碱产生抗药性,奎宁失效。
疟疾再次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
传染性疾病。
1852年法国的巴斯德,证明了
奎宁为左旋体。
1854年德国斯特雷克,确定了
奎宁的分子式C2o H24 NO2。
奎宁和辛可宁生物碱都具有抗
疟活性,由于辛可宁的药理作
用较小,所以奎宁被确定为治
疗疟疾的有效成分。自此之后
的一百多年,奎宁一直是治疗
疟疾的有效药。
观看短视频《抗疟记》,了解
疟疾再度席卷全球,给人类造
成的危害性。
(二)屠呦呦团队的抗疟背景
20世纪60年代,在氯喹抗疟失效、人类饱受疟疾之害的
情况下,屠呦呦接受了国家疟疾防治研究项目 “523”办
公室艰巨的抗疟研究任务。 1969年1月21日,39岁的
屠呦呦被委以参与寻找“救命药”课题的重任后,
就与同事一起开始了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他们制
定了一张以日为单位的密密麻麻的时间表,翻阅
古籍,寻找药方,然后是没日没夜地实验、研究,
经过无数次的屡战屡败和屡败屡战,最终取得了
青蒿素的重大发现。
题目解说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以两个并列
的名词作为标题,将青蒿素的发现置于人类征服疾病的
宏大背景中,简明扼要地阐明了发现青蒿素的重大意义。
“一小步”突出了其对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满含民族
自豪感。
文体介绍
科普文是把已有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融于其中的
科学思想和精神,通过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而使之为读者所
理解的文章。
科普文特点:科学性(实用性、知识性、客观性)
文学性(会运用描写、修辞、表现手法)
通俗性(通俗易懂、趣味性强)
科普文章中常见的说明方法
①举例子:举生活中人们熟悉的、真实的事物来说明,使文章更加具体,更有说服力,
更客观地说明事物。
②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喻,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使深奥
的问题变得浅显,使陌生的事物变得熟悉。
③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更科学、更本质、更
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作解释,具体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点,便于
读者理解。
⑤引资料:引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文献、诗词、歌谣、传说等
进行说明,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更有趣味性。
⑥列数字:引用准确无误的数字,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准确化,以便读者理解。
⑦作比较:用具体的或熟悉的事物和说明对象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使读者得到具体
而鲜明的印象。
⑧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有序地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
以说明,帮助读者掌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清头绪。
第一部分(1-4):引言,讲述获奖事由,就
获奖表达感谢以及追溯自己的医学初衷;
第二部分(5-15):讲述青蒿素从发现到成
药的过程;
总括
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发现)
从分子到药物(提取)
影响世界(传播)
主体
第三部分(16-20):讲述青蒿素的发现给世
界带来的影响和重要作用;
发展与超越(超越)
(以时间为纵
线来介绍)
总结
第四部分(21-25):概述近年来中医药学的
卓越贡献;
结构特点①:采用“总—分—总”结构:过渡自然,结构严谨
课文解读
科学研究探索的过程及重要启示的节点
20世纪50年

20世纪70年

时间历程
20世纪60年代
21世纪
21世纪
从200个方药
发挥中医药
的威力,为
维护世界人
民健康做出
新贡献。
赴海南临床
试验效果明
显,后转
在中药研究 中提取了380
科学研究 所全脱产学 余种提取物,
探索过程 习中国传统 在小白鼠身上
发展新的青
蒿素衍生物
测试抗疟效果,向分离提纯
进展甚微
医学
在青蒿素结构
中引入羟基的
产物,研制双
氢青蒿素
对中草药从
好奇转化为
热衷
在四川找到
青蒿素含量
高的青蒿
《肘后备急
方》的文献启
示:低温提取
重要启示
节点
生物力药理
学迅猛发展
字 音
青 蒿 素
瑰 宝
疟 疾 nüè
hāo
精 髓 suǐ
guī
相 悖
肆 虐
nüè
bèi
羟 基qiǎng
衍 生 物
yǎn
拯 救zhěng
砒 霜

1.请大家默读全文,结合文章里的小标题,想一想:这篇文章
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结合小标题,我们可以了解到,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以下内容:
①屠呦呦和自己的团队是如何发现青蒿素的抗疟功效的
②屠呦呦和自己的团队是如何把青蒿素从分子变成药物的
③青蒿素的发现是如何影响世界的
④关于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⑤中医药学对世界性医学难题的贡献
2、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试简要分析。
① 用小标题领起各部分内容,简明概括。
本文用五个小标题提纲挈领概括了青蒿素从发现到制成药物经过的
不同阶段,介绍了中医药学对人类作出的贡献。让读者一目了然。
② 采用了“总—分—总”、由一般到特殊再到一般的顺序行文,过渡
自然,条理清晰。
第二部分总写发现、提取青蒿素的经过,第三、四、五部分具体写
研究工作的过程,第六部分总括中医药学的贡献,结构严谨。
先写青蒿素的研究普及,再写对双氢青蒿素的认识以及它们的联合
应用,这是一个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符合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前五部
分写青蒿素的贡献,最后一部分写中医药学的贡献,这是由个别到一般
的过程,顺理成章,升华了文章内容。
课文构成
引言
主要内容
发表获奖感言,简要概述发现、提取青蒿素的经
过并对中医药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具体介绍发现青蒿素的背景、过程,以及青蒿素
研究取得的初步成果
发现青蒿素
的抗疟疗效
经过亲身尝试、临床治疗、正式命名、寻找优质
青蒿、药物生产、试用青蒿素胶囊,最终打开了
开发新抗疟药物的大门
从分子到药物
影响世界
确定青蒿素分子的立体结构,在国内、国际引起热
烈反响
随着研究的深入,将青蒿素衍生物双氢青蒿素发
展成新药物,青蒿素联合疗法在世界广泛应用
发展与
超越
复方用药、辨证施治疗法和有效方药的积累对中
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积极贡献,并对中医药
的美好前景充满希望
中医药
学的贡

1.从第三段看,哪些因素促成屠呦呦发现并提取出青蒿素?
① 自己热衷于中草药研究。
② 领悟了有关人体和宇宙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③ 运用现代科学和技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
医药学的精髓。
2. 为什么先写研究工作的背景而不直接写研究工作的过程?
① 写疟疾重新肆虐,突出研究工作的使命感。
② 写“523 项目”和中医研究院的任命,突
出了国家规划和院所领导的作用。
③ 强调团队的作用,不独自贪功,客观公正。
3. 把引用的内容“ 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删掉好不好?
原因:不好。
① 通过引文,读者可以更直观地领悟
“渍”“绞”等古方要领对研究工作带来的
启发,更形象地反映传统医书的价值。
② 省去引文,表面上看似简洁,实则使
语言干瘪不生动,损减了文章的说服力。
4. 发现青蒿素的初期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① 研究者做志愿者,尝试提取物。
② 在海南对病人进行临床治疗。
③ 分离提纯抗疟的有效成分。
叁 品语言,析手法
【品析语言】
品析提示:
本文语言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朴实而
不乏生动的特点,充满了理性的力量。全文以平实、准确
的语言娓娓道来,让读者能够比较顺畅地把握作者所要叙
述的事实和道理,从而获得科学的认识。这样的语言风格
,显示了科学工作者理性、求实的精神。
品析要求:
请从文章中任选一两处语言进行品析。主要从说明文
语言的严谨性、准确性、朴实性不及生动性方面进行品析

【品析语言】
试分析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1)奎宁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秘鲁历史上对金鸡纳树的利用。
明确 :“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既强调了秘鲁历史上
对金鸡纳树的利用与奎宁的发现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也隐含
着奎宁的发现也涉及其他因素的信息。
(2)在第一阶段,我收集了2000个方药,挑选出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640个,从其中
的200个方药中提取了380余种提取物,在小白鼠身上测试抗疟效果,然而进展甚微。
明确 :通过准确列举一连串数量庞大的数字,强调了科学研究的工作量
之大,过程之艰辛,从侧面体现了作者科学严谨、任劳任怨的工作态
度与精神。
【品析语言】
试分析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3)然而,实验结果很难重复,而且似乎与文献记录相悖。
明确 :“很难”“似乎”模糊性词语的运用,恰恰体现了用语的准
确性,说话留有分寸,符合客观实际情况。
(4)“青蒿素的发现,则是中医药学赠予人类的瑰宝。”“青蒿素是中医药学给予人
类的一份珍贵礼物。”
明确 :这两处都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既充分生动地肯定了青
蒿素的价值,又表达了对祖国中医药学的热爱、赞美、感激、崇敬之情。
【品析语言】
试分析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3)然而,实验结果很难重复,而且似乎与文献记录相悖。
明确 :“很难”“似乎”模糊性词语的运用,恰恰体现了用语的准
确性,说话留有分寸,符合客观实际情况。
(4)“青蒿素的发现,则是中医药学赠予人类的瑰宝。”“青蒿素是中医药学给予人
类的一份珍贵礼物。”
明确 :这两处都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既充分生动地肯定了青
蒿素的价值,又表达了对祖国中医药学的热爱、赞美、感激、崇敬之情。
屠 呦 呦 的 发 现 对 人 类 征 服 疾 病 的 进 程 有 何 影
响 ?
● 提供有效治疗:青蒿素是一种高效、安全的抗疟药物,它的发现为疟
疾患者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治疗选择。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广泛应用,
大大降低了疟疾的死亡率,挽救了无数生命。
●推动疟疾防治:青蒿素的发现激发了全球范围内对疟疾防治的研究和
努力。它促使科学界更加关注疟疾问题,并推动了对疟疾疫苗、诊断
方法和其他防治策略的研究。
●激励科研创新:屠呦呦的成功故事激励了更多科学家投身于疾病研究
和药物研发领域。她的工作展示了传统医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的潜力,
鼓励了跨学科研究和创新。
●促进国际合作:青蒿素的发现也促进了国际间在疾病防治方面的合作。
各国科学家、研究机构和国际组织共同努力,分享研究成果,加强了
全球范围内对抗疾病的力量。
屠呦呦在研究青蒿素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她是
如何克服的?
● 海量筛选:在 寻 找 抗 疟 药 物 的 过 程 中 , 需 要 对 大 量 的 草 药 进 行 筛 选 和 实 验 。 这 是 一 个 耗 时 耗
力 的 过 程 , 需 要 大 量 的 样 本 采 集 和 检 测 。
●科学难题:疟 疾 寄 生 虫 对 药 物 的 抗 药 性 是 一 个 长 期 存 在 的 问 题 。 屠 呦 呦 需 要 不 断 探 索 和 创 新 ,
寻 找 有 效 的 药 物 组 合 和 治 疗 方 法 。
●文化和传统的挑战:中 医 药 的 理 论 和 实 践 与 现 代 科 学 方 法 有 所 不 同 , 屠 呦 呦 需 要 在 两 者 之 间 找
到 平 衡 , 将 传 统 知 识 与 现 代 科 学 相 结 合 。

● 坚持不懈的努力:她 不 放 弃 , 持 续 进 行 实 验 和 研 究 , 不 断 尝 试 不 同 的 方 法 和 组 合 。
●创新思维:屠 呦 呦 勇 于 尝 试 新 的 思 路 和 方 法 , 不 断 改 进 实 验 设 计 , 以 提 高 研 究 的 效 果 。
●团队合作:她 与 团 队 成 员 紧 密 合 作 , 共 同 解 决 问 题 , 分 享 经 验 和 知 识 。
●借鉴传统智慧:屠 呦 呦 深 入 研 究 中 医 药 的 文 献 和 传 统 经 验 , 从 中 获 取 灵 感 和 启 示 。
●科学严谨性:她 始 终 坚 持 科 学 的 方 法 和 原 则 , 确 保 实 验 的 可 重 复 性 和 可 靠 性 。
①疟疾威胁人类健康长达数千年,有抗疟药物的客观需求,这一研究工
作具有强烈的使命感;
客观方面
主观方面
②中国政府重视与国际方面的合作,并启动“523项目”来抗击疟疾。
③团队的力量。有一个由专业研究者组成的研究团队。
①屠呦呦从小饱含对医学的敬畏和好奇,并将好奇转化为热衷,积极投身于医学工作中;
②有扎实的知识储备,专业能力强;并且重视中医药学的传承,善于从前人的经验中汲
取经验,勇于创新;热切希望中医药学进一步发挥威力,造福人类;
③埋头苦干、锲而不舍的科研精神。面对多重困难,坚持研究与实验;
④吃苦耐劳、迎难而上、甘于牺牲的奉献精神。查阅大量医药典籍,积极开展临床试验;
⑤治病救人、造福人类的高度责任感。她的科学研究与国家民族的需要以及世界人民的
幸福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2、探讨屠呦呦精神的时代意义。
③传承英雄精神是激励我们实现民族复兴
的磅礴力量。习近平在《之江新语》中提到,
“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我们就
是要善于向先进典型学习,在一点一滴中完
善自己,从小事小节上修炼自己,以自己的
实际行动学习先进、保持先进、赶超先进。
一个科研的成功不会很轻易,要做艰苦
的努力,要坚持不懈、反复实践,关键是要
有信心、有决心来把这个任务完成。科学
研究不是为了争名争利,科技工作者要去掉
浮躁,脚踏实地!
——屠呦呦
谈热点,积素材——漫谈今朝风流人物
你还知道有哪些“一生只为一事来”的“屠呦呦们”吗?
提示:袁隆平,一生只为稻粮谋;孙家栋,年过古稀未伏枥,犹
向苍穹寄深情;程开甲,一片赤诚,一生奉献;氢弹之父于敏;新冠抗疫英
雄终南山;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