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6张PPT)说“木叶”林庚1. 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把握文章内容,梳理文章结构。2. 了解文艺评论。从文学现象入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写作思路。学习目标3. 理解“ 树叶” “ 木叶” “ 落叶” “ 落木” 的不同意味体会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4. 提升鉴赏古典诗歌的审美能力,培养古典诗歌的审美情趣。 新课导入我们的古诗人是“ 敏感而有修养的” ,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 触摸” 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新课导入“ 诗圣” 杜甫有一句千古名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那么其中的“ 落木” 是什么意思呢?天上掉下来的木头吗?显然不是。在诗歌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少形象由于表达情感和使用范围的稳固,使之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审美习惯。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诗词的鉴赏离不开对意象的分析把握,今天我们就走进林庚先生的《说“ 木叶” 》。壹 知 人 论 世 作者简介林庚(1910-2006),字静希。林志钧之子。诗人,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当时,他与吴组缃、季羡林、李长之4名学生风流倜傥,才华出众,被称为清华园里的“ 四剑客” 。林庚专于中国文学史,尤长于楚辞、唐诗研究,并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 作者简介主要著作:诗集《夜》《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问路集》等,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等。在学术上,林庚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独树一帜,其中楚辞和唐诗研究是他的“ 双璧” 。他对诗歌作出的“ 盛唐气象” 、“ 少年精神” 等经典概括,被学界广为接受。 写作背景中国是诗的国度,诗国诗歌发展的高潮是在唐代。深入浅出而富于生气的唐诗,给后人无尽的新鲜启示,并为今天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艺术借鉴。这是林庚先生对唐诗的基本看法,也是他特别喜欢潜心研究唐诗的根本原因。本文选自《唐诗综论》一书。20世纪80年代,诗坛呈现出萎靡不振的景象,专门发表诗歌的报纸杂志寥寥无几。针对这种现状,林庚曾说:“ 当代诗歌路子不对……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诗化的语言、精练的语言,它需要从日常的生活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活语言,又要超越生活语言。”本文正是通过对古代诗歌中“ 木” 字的解说,说明诗歌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点。 文题解读“谈谈”,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写法较灵活的一种文体。说“木叶”本文的议论对象“说‘木叶’”就是谈谈古代诗歌中的“木叶”这个词,这个形象。 文学评论文学评论又叫“ 文艺评论” ,既是指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各种文学现象进行探讨、体会、评价的科学研究活动,又是指反映这种研究成果的一种文章样式。其任务在于揭示艺术现象中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意义,探讨艺术创作的方法和规律,以提高文艺创作的水平;还要帮助读者正确理解作品,培养和提高读者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健康的艺术情趣。文学评论必须对作品有总的评价,并且对这个评价有一定论证过程,但作品分析就未必对作品要有总评价。文学评论包括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影视评论等。贰 初 读 课 文 明确字音征戍(shù) 招徕( lá)i落木萧萧( xi)āo涔阳( cén) 陇首( lǒn)g 得鱼忘筌( qu)án寒砧(zhēn) 桅杆( wé)i 秋风袅袅( niǎ)o窸窣( ) 迢远( ) 灼灼其华( )xī tiáo zhuó亭皋(gāo) 冉冉( rǎn) 门栓( shu)ān 初读课文默读全文,画出文章中说理的关键句子,归纳每段大意。第 1 段:列举诗句,引出议论话题:“ 木叶” 是诗人钟爱的形象。第 2 段:提出古诗“ 树” “ 叶” “ 木叶” ,后来又发展为用“ 落木” ,而不用“ 树叶” 的文学现象。第 3 段:提出要对“ 木” 的来历进行思索。第 4 段:说明“ 木” 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木” 用于秋风叶落季节,含有落叶因素(外形)。 初读课文默读全文,画出文章中说理的关键句子,归纳每段大意。第 5 段:提出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分析“ 木” 与“ 树” 的暗示性,解释“ 木” 暗示“ 落叶” 的原因。第 6 段:比较“ 木叶” 与“ 树叶” “ 落叶” “ 黄叶” “ 落木” 的不同,说明“ 木” 的二个艺术特征:“ 木” 有微黄、干燥之感(色泽)。第 7 段:小结——概念相去无几的词语,艺术形象几乎是一字千里。 初读课文再次快速阅读课文,梳理全文结构,共分为几个部分?提出问题 第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即“ 木叶” 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而“ 木叶” 形象的关键在一个“ 木” 字。分析问题 第有这两个特征。:说明“ 木” 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解决问题 第说明“ 木叶” 与“ 树叶” 在概念上相去无几,但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金。叁 内 容 探 究 内 容 探 究 — — 第 一 部 分第一部分(1~3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即“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任务:阅读1、2段,去发现文中引用大量诗句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现象 内 容 探 究 — — 第 一 部 分屈原《九歌》“袅袅兮来秋风,洞庭波兮 木叶下”;谢庄《月赋》“洞庭始波, 木叶微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木叶下,江连波,秋月照浦云歇山”;王褒《渡河北》“秋风吹 木叶,还似洞庭波”。列举四个名句,引出话题,说明木叶之美,说明“ 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喜爱的形象,为下文的分析张本 。 内 容 探 究 — — 第 一 部 分“树”:后皇嘉 树,橘徕服兮。桂 树丛生兮山之幽。庭中有奇 树,绿叶发华滋。“叶”: 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皎皎云间月,灼灼 叶中华。“木叶”:亭皋 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九月寒玷催 木叶,十年征戌忆辽阳。“落木”:无边 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辞洞庭兮 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论证“ 木叶” 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 落木” )产生过许多精彩的诗句;“ 树叶” “ 落叶” 却无人过问。 内 容 探 究 — — 第 二 部 分第二部分(4~6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两个特征。任务:阅读4—6段,“树叶”“木叶”相差在哪里 诗人为何钟爱“木”? 内 容 探 究 — — 第 二 部 分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VS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木”比“树”更显得单纯,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树——满树叶子,饱满木——叶子越来越少,空阔 内 容 探 究 — — 第 二 部 分“木”本身仿佛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为什么“木”会有这个特征呢 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潜在的形象潜在的形象联想“ 木头” “ 木料” “ 木板”“ 木”树干联想密密层层浓荫“ 树”“茂盛的枝叶” 内 容 探 究 — — 第 二 部 分第五段“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暗示性”是指什么 所谓“暗示性”,就是指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意义。从字面上讲,“木”就是“树”,二者是同一概念,但两个词形象色彩不同, 引起的联想也不同。 “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说木质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质的叶子。“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之外,这排斥也就暗示着落叶。 内 容 探 究 — — 第 二 部 分第五段“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暗示性”是指什么 所谓“暗示性”,就是指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意义。从字面上讲,“木”就是“树”,二者是同一概念,但两个词形象色彩不同, 引起的联想也不同。 “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说木质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质的叶子。“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之外,这排斥也就暗示着落叶。 内 容 探 究 — — 第 二 部 分“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的第二特征是什么呢 “ 木” 不但容易让我们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 木” 所暗示的颜色,它可作者怎么证明的?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内 容 探 究 — — 第 二 部 分区别“(落)木(叶)”与“树(叶)”意象 场合(落)外形颜色质感形象联想(情感)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清秋的性格秋风叶落脱尽叶子空阔疏朗木枯黄干燥(叶)密密层层浓阴满地生机活力树春夏(叶) 之交枝叶 叶绿繁茂饱含水分饱满绵密树干褐绿对比论证,引用论证 内 容 探 究 — — 第 二 部 分“木叶”暗示什么 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萧瑟凄凉凄清冷落思乡怀人孤独寂寥意境 情感形象 内 容 探 究 — — 第 二 部 分诗人为何钟爱“木”?木叶这个意象背后潜藏着“ 木” 的两个特征:落叶的因素和枯黄的颜色。木叶拥有这两个特征,是因为意象本身的。 内 容 探 究 — — 第 三 部 分第三部分(7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去无几,但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金。疏朗 没有活力空阔 飘零枯黄木叶离人游子形象萧瑟凄清意境孤独凄凉情感相去无几 一字千里绵密 有生命力树叶饱满 碧绿柔软肆 主 旨 总 结 深 入 探 究本文中大量援引了古代诗人关于“木叶”“落木”的诗句,这对于阐发道理起到怎样的作用 本文所引用的有关“ 木叶” “ 落木” 的诗句,其意象都没有离开“ 秋” 字。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作引子,引出议论的话题;二是作例证,使得对道理的分析有凭有据;三是调节文气,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 深 入 探 究这篇文章实际上谈论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为什么把“说‘木叶’”作为标题 1、全文以“ 木叶” 作为引论、立论和结论的依据,以“ 说木叶” 为题,体现了作者的行文思路。2、标题为“ 说木叶” ,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着并渗透于有关“ 木叶”的诗句中品读玩味,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简单,并逐层深入,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3、以“ 木叶” 具有暗示性的独特角度,来阐释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有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 主 旨 总 结这篇文章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歌的意境的差别,作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 艺 术 特 色1、努力探究文学的规律性。作者在治学中总是试图从纷繁复杂的文学现象中找出有规律性的东西,并“ 直指根本、与整个文学史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 (葛晓音)。《说“ 木叶” 》是作者这一努力的具体体现。这就使得本文既有理论意识、宏观意识作为主线,又不完全脱离具体文本,始终以微观透视作为立论的依据,善用归纳、辨析之法,不为凿空之论。 艺 术 特 色2、善于“ 卖关子” 。这里的“ 卖关子” ,也就是说不直接抛出观点,而是凭借出色的问题意识,在别人视若无睹之处提出有重大意义的问题,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探究意愿。本文开篇时并没有直接阐发“ 木叶” 的内涵,而是从古代的诗歌钟情“ 木叶” 而少用“ 树叶” 说起,向读者提出问题: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 树叶” 呢 以此为基础,作者向纵深发展,挖掘“ 木” 的内涵。从屈原在“ 洞庭波兮木叶下” 中创造性地发现“ 木叶” 的奥妙,到杜甫在“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中对“ 落木” 的再创造,初步揭示了古代诗人的继承与创新。 艺 术 特 色3、真切而富有个人特色的体验。作者既是诗人,又是学者,既有丰富的诗歌创作经验,又有深厚的古典文学素养,这两者相辅相成,使作者能够自如地出入于各种诗歌语境,将比较复杂的文学鉴赏问题解说得形象生动、清楚明晰。比如,不管是一开始对古诗词中多用“ 木叶” 而不是“ 树叶” 这一现象的梳理,还是对“ 木叶” 暗示性特征的分析,作者均引用了大量的例证,名篇佳句信手拈来,给读者以丰富的审美体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