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答司马谏议书》课件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5.2《答司马谏议书》课件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56张PPT)
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足法,
人言不足恤



【学习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作者的生平及文章的写作背
景;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会在辩证分析与合理推断基础上作
批判性思考,探寻思辨之美。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本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论证
方法;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认识作者对推行新法的坚定立场与对
理想的不懈追求,开从中受到教育。
解题
“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
这个官职,
所以,“答司马谏议书”不能理
解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而
要作“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来
理解。
解 题
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信题多为:
“报……书” 复信
《报任安书》(司马迁)




“与……书”
《与朱元思书》(吴均)《与妻书》林觉民
《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
对象
高官
回信
“上……书”
“答……书”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答苏武书》
谁回复?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
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
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以进士第四名及第,
历任签书淮南(扬州)节度判官厅公事、知鄞县(今浙江宁
波)事、舒州(今安徽潜山)通判,一度调开封任群牧司判
官,旋又外调知常州事、提点江南东路刑狱公事,继召
为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
熙宁初,王安石以翰林学士侍从之臣的身份,同年
轻的宋神宗议论治国之道,深得宋神宗赏识。熙宁二年
(1069年),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
开始大力推行改革。
回复谁?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
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 ,世
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
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
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
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
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祐元年
(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名列
“元祐党人”,配享宋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
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
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
“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
为什么要回复?
王安石变法
“政敌”与“诤友”
王安石大权在握,
皇帝询问他对司马光的看
法,王安石大加赞赏,称
司马光为“国之栋梁”,
对他的人品、能力、文学
造诣都给了很高的评价。
司马光担任宰相。皇
帝询问司马光对王安石的
评价时,司马光说:“王
安石嫉恶如仇,胸怀坦荡,
忠心耿耿。”皇帝说了一
句话“卿等皆君子也!”
壹· 知人论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
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改革
家。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号文,又称王文
公。
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两次出任宰相,
坚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


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
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他的著作有
《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
作者简介
人生经历
聪慧好学,记忆超群,随父宦游,知民疾苦。
少年时期
2 1 岁 进士第四,仕途顺利,多次升官,治绩斐然。
4 8 岁 主持变法,曲折不顺,保派阻挠,有得有失。
元祐更化 ,废除新法,晚年郁结,因病而终。
6 5 岁
知识补充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
字君实,号迂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
学家,
世称涑(sù)水先生。
,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
廷十五年。
,谥文正。

知识补充







赶上连年大旱,
反对派大做文章
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
坚决反对
太后也来起哄
写作背景
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
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 。
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
反对。保守派代表人物当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多次致书王安石,要求
罢黜新法,恢复旧制。
王安石读了司马光的第一封信,颇不高兴,出于礼节,只回了一封短
信,没有就司马光的意见作实质性答复。司马光心有不甘,又写了第二封
信,进一步阐明青苗法的不当之处,其意仍在说教。王安石接信后,又回
了封信,就司马光第一封信作了较为具体的答复,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
《答司马谏议书》。
正音
强聒 (guō)
卤莽 (lǔ mǎng) 不恤 (xù)
盘庚 ( )
利弊 (bì)
见恕 (shù)
gēng
拒谏 ( ) 胥怨 ( )
jiàn

怨谤 ( ) 会晤 ( )
bàng wù
初读课文,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这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
第二部分: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以“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
立场。
第三部分: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第四部分:书信常规的结束语。
同义复词,交往
司马光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 游处相好之日久,而
草稿中用以代指本人名字 我私下,谦词
常常
所坚持的政治主张 勉强解释,唠叨不休
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qiǎng)聒 ,
被理解
终必不蒙见察,故略 ,不复一一自辨。重(chóng)
简单 回信

书信往来
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 所以,冀君
同义复词,对待
详细地说出
原谅我
实或见恕也。
原因,理由
译文: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
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虽然想要
(向您)硬啰嗦几句,(但)终究一定(是)不能蒙受(您)考虑(我的意见),所以(我)只是简
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 一为自己辩解了。再三考虑君实对我的重视厚遇,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
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第一段 阐明写信原因和目的。
①“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③“具道所
政见不合
写信原因:回应司马光
的抨击,陈说推行新法
的缘由。
②“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
察”
矛盾不可调和
2、措辞有何特点?
①措辞彬彬有礼( 蒙教, 上报, 见恕……)
②语调含蓄委婉
(强聒,不宜卤莽,冀君实或见恕也)
③暗藏锋芒(终必不蒙见察)
3、体现了王安石什么样的形象?
有礼节、有风度、有风骨的政治家形象。
发语词 指读书人
清楚,清晰
特别 名义和实际
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 ,而天下之理得
明确
所争论的问题
矣。
知识链接:
名实之辩是中国哲学史和逻辑思想史上对名实关系的研究和争论。
名正则言顺而事行。但站在不同立场,对同样一样事就会有不同的甚至
完全相反的看法。
名:名称,形式;
实:实际内容。
译文:有学问的人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如果
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晰了。
用来
今君实 以 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指教我 认为
滋生事端 搜刮钱财
因而招致
致天下 。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
名: 司马光给新法冠上的罪名
王安石变法的实际内容(性质)
实:
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
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
主管官吏,
有关部门
认为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
形作名,有
利的事业
状后
不是,不算
施行

判断
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
形作动, 善于巧言献媚、
不正确的言论
预先
批驳
本来
排斥 不行正道的佞人
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 前 知其如
判断
判断
定后
此也。
解读第二段
我 却 认 为 从 皇 帝 那 里 接 受 命 令 , 商 议 法 令 制 度 ,
又 在 朝 廷 上 修 正 ( 决 定 ) , 把 它 交 给 负 有 专 责 的 官 吏
( 去 执 行 ) , ( 这 ) 不 能 算 是 侵 夺 官 权 ; 实 行 古 代 贤
明 君 主 的 政 策 , 用 它 来 兴 办 ( 对 天 下 ) 有 利 的 事 业 、
消 除 ( 种 种 ) 弊 病 , ( 这 ) 不 能 算 是 制 造 事 端 ; 为 天
下 治 理 整 顿 财 政 , ( 这 ) 不 能 算 是 ( 与 百 姓 ) 争 夺 财
利 ; 抨 击 不 正 确 的 言 论 , 驳 斥 巧 辩 的 坏 人 , ( 这 ) 不
能 算 是 拒 绝 接 受 ( 他 人 的 ) 规 劝 。 至 于 ( 社 会 上 对 我
的 ) 那 么 多 怨 恨 和 诽 谤 , 那 是 我 本 来 早 就 料 到 它 会 这
样 的 。
知识补充
名实之辩
名实之辩是中国哲学史和逻辑思想史上对名实关
系的研究和争论 。
名正则言顺而事行。但站在不同立场,对同样一样事就会
有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看法。



名:名称;形式 实:实际内容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
名:司马光给新法冠上的罪名
实:王安石变法的实际内容(性质)



对于司马光的指责,王安石是如何一一辩驳的?
①在辩驳之前,先高屋建瓴地提出“名实问题”,先立于高
处,揭露事情的本质,才能从根本上驳倒对方的责难,为变
法正名。(先问是不是,再说好与坏)
②先驳“侵官”:指出变法是 “受命于人主”,自己与大家
在朝廷公开地议论修订,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推行,“侵官”之
说便不攻自破。“受——议——授”使新法从决策到制定到推
行名正言顺。
③次驳“生事”:“举先王之政”是理论根据,“兴利除弊”
是根本目的。这样的“事”,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
自然不是“ 滋事扰民”。
④再驳“征利”:只用“为天下理财”一句已足。因为问题
不在于是否征利,而在于为谁征利。根本出发点正确,“征
利”的责难也就站不住脚。
⑤然后驳“拒谏”:只有拒绝正确的批评,文过饰非才叫拒
谏,因此,“辟邪说,难壬人”便与拒谏风马牛不相及。
⑥最后讲到“怨诽之多”:却不再从正面反驳,仅用“固前知
其如此”一语带过,大有对此不屑一顾的轻蔑意味。
司马光的言辞攻击、
指责非难
王安石完美防守
守中有攻
“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天下
怨谤



侵官 生事 征利 拒谏
受 修 授 举 以
命 之 之 先 兴
于 于 于 王 利
人 朝 有 之 除
主 廷 司 政 弊





辟 难
邪 壬
说 人
怨 前
诽 知
之 其
多 如





变法程序
合理合法
变法目的 矛头指向
为国为民 反对变法
司马光的“攻”与王安石的“驳”


攻方
驳方
连篇累牍,气势汹汹,
言辞恳切,语重心长。
要言不烦,镇定自若,
守中有攻,态度坚决。
“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足法,
人言不足恤。”
①思路清楚、逻辑明晰 【辩论高手】
②抓住问题实质,从大处高处着眼(在驳斥的同时指责司马
光忤逆“人主”旨意,违背“先王”之政,不愿为天下兴利
除弊,将司马光置于壬人邪说代言人的难堪境地)
【扣帽子】
③言辞锐利,气势逼人,锋芒毕露(不为侵官/不为生事/不
为征利/不为拒谏/固前知其如此)
【咄咄逼人】
守中有攻
司马光的言辞攻击、指责非难
第二段层次梳理
1、提供推理前提(原则)
(论证的立足点)


2、摆出对方观点

3、逐一驳前四种说法
4、指出无须驳“致怨谤”
习惯 得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 把 顾念,忧虑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
当作
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

好事,美德
思量, 考虑
对抗
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
为什么
相怨,这里指百姓对上位者的怨恨
宾语前置
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dù),度
只,仅
因为
缘故,原因 计划 考虑
适宜 意动,认为正确 值得反悔的地方
(duó)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因为
译文: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
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皇上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
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
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盘
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
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
名作动,施恩惠
因为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
做事情
非某之所敢知。
应当
墨守 做法
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
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
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知识补充
盘庚迁殷是发生在商朝中期的一次历史事件,是指盘庚继位后,
为了挽救政治危机,决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




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最早的国都在亳(bó,今河南商丘)。在以
后三百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
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有一次发大水,把都城
全淹了,同时在统治者之间,对王位的争夺也十分激烈,有的人说应
当父死子继,有的人说应当兄终弟及。叔侄之间、兄弟之间为争夺王
位,常常展开你死我活的斗争。他们为私利把国家搞得混乱不堪。
就不得考虑迁都的问题。
自盘庚迁都殷后,商族才定居下来不再迁徙。从此,政局稳定,
诸侯来朝,商朝遂强盛起来。
司马光和王安石在各自的信中都引用盘庚迁殷的史实,分别是什么目的?
司马光认为盘庚迁殷听取大家意见, 王安石借“盘庚
而不是只按照自己的想法施展雷霆手 迁殷”表达变法的正
段强迫百姓,司马光借“盘庚迁殷” 确性、有效性,以及
劝王安石能够听取其他人对新法的不 自己施行变法的坚定
同意见,不要一意孤行。
决心。
1.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

“习于苟且”
揭露了士大夫不恤国事、
专以献媚取宠为能的丑
恶嘴脸。
士大夫
“不恤国事”
“同俗自媚于众”

“欲变此”
2.实施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
天下
根本原因:新法触犯了大
地主、大官僚、大商人和
高利贷者的利益,引起了
他们的激烈反对。
“怨谤”

“汹汹然”
第三段层次梳理
主要内容:指责保守派无所作为的思想,进一步明
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表明坚持改革的决心。
1、指出士大夫的现状

2、举“盘庚西迁”的史实论证
3、以退为进反驳


缘由 见面 不胜 小,用作自称的谦辞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仰慕
区区:
①小,少,微不足道:秦以区区之地
②拳拳:感君区区怀
③愚拙:何乃太区区
④用作自称的谦辞:区区不才
没有缘由见面,内心不胜仰慕至极!
【古代书信的套语,使全文结构更严谨】
总结全文
答司马谏议书
指责保守派
无所作为、
墨守成规
交代回信 驳斥司马
的缘由 光的观点
书信常规
的结尾
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
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进而说明自己的变法
是正确的。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观点,揭露出朝中保守派无所
作为、腐朽没落的本质,表现了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所动
的决心。
针锋相对,态度坚决
行文思路
书信体 驳论文
1、中心论点: 立名实:确定辩驳的理论根据
反驳论敌指责变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2、论据:循名核实:使反驳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原则基础之上
理论论据:
事实论据:
①名实相符的原则
①新法的实际情况 ②盘庚迁殷
3、论证方法: ①道理论证 ②举例论证 ③假设论证
既据实反驳又据理反驳
文章主旨
全文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
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
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
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文
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从而批驳了保守派不恤国事、
墨守成规的弊端,表现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
语所动的决心以及坚持变法的坚决态度。
肆· 探究题
探究题
【任务一】针对司马光对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
王安石是如何以"实"进行逐一反驳的?请从文中找出依据,再做分析。
【任务二】《答司马谏议书》一文被称之为"驳论性政论文的典范之作",
针对司马光的指责,作者采用了哪些驳论的方法进行反驳?请结合2、3
段具体分析。
【任务三】批判性思维训练
这是一篇驳论文,王安石的辩驳让我们赞赏。那么,假如你是司马光,
你接到王安石的回信,是否被他的观点所说服?请你代司马光写一封驳
王安石的回信---《代司马光复王介甫书》。
探究题
【任务一】针对司马光对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
怨"的指责,王安石是如何以"实"进行逐一反驳的?请从文中
找出依据,再做分析。
探究题
【任务一】针对司马光对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王安
石是如何以"实"进行逐一反驳的?请从文中找出依据,再做分析。
(1)驳“侵官”:“受”“议”“授”三个动词,说明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
过程都是名正言顺、合理合法的。
(2)驳"生事":"举先王之政"是理论依据,"兴利除弊"是根本目的,表明变法改革确
的,"征利"的责难也就站不住脚了。
(3)驳"征利":"为天下理财"明确了"征利"的对象,"为天下"的根本出发点是正排斥巧
辩的佞人,不符合"拒谏"之说。
(4)驳"拒谏":拒绝正确的批评才叫拒谏。"辟邪说,难壬人"是批驳不正确的言论。
(5)驳"致怨":"固前知其如此也"一语带过,"固"意为"本来",充分表达了面对改革
的阻力和怨恨早有心理准备,大有对此不屑一顾的轻蔑意味。又指出士大夫"多媚众",
度义后动,不为士大夫之怨而改其度。
探究题
【任务二】《答司马谏议书》一文被称之为"驳论性政论文的
典范之作",针对司马光的指责,作者采用了哪些驳论的方法进
行反驳?请结合2、3段具体分析。
【问题研讨】驳论的艺术
摆谬论(树靶子):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
挖根源 人习于苟且,士大夫不恤
国事,同俗自媚于众




驳论角 示缺点

示危害
驳谬论
论证方法:
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假设论证
盘庚之迁
不为侵官、不为生事、不为征利、不为拒谏、固前知
其如此(怨谤)
立观点:
探究题
【任务二】《答司马谏议书》一文被称之为"驳论性政论文的典范之作",针对司马光的指责,作者采用了
哪些驳论的方法进行反驳?请结合2、3段具体分析。
(1)演绎推理,先破后立。开篇要摆出对方的观点,树起靶子。首先立名实,确定辩驳的
理论根据。以"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高屋建瓴地提出儒
者公认的理论论据,这是大前提。然后,循名核实,逐条反驳名不副实,即小前提不符合
大前提的要求。最后得出结论﹣-"天下之理未得",指出对方的批驳都是毫无根据,难以
服人的。
(2)假设论证。如"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一句中"如……则……"译为"
如果……那么……"。用假设的方式表明自己只知"无大作为"之罪,不知"改革"之罪。说
理的同时,坚定了自身立场,表明了心迹,希冀对方理解。
(3)以退为进,刚柔并济。由于王安石与司马光共事多年,私交不错,因而作者采用了
寓刚于柔、以退为进的表达方法。整篇文章用辞有礼有节,姿态谦逊,称自己为"某",
说对方用"蒙";顾念友情,如文中提到"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重念蒙君实视遇
厚";但是提到原则和决心的时候并不让步,如文中提到"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
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可谓是柔中有刚,刚柔并济。
探究题
【任务三】批判性思维训练
这是一篇驳论文,王安石的辩驳让我们赞赏。那么,假如你是
司马光,你接到王安石的回信,是否被他的观点所说服?请你
代司马光写一封驳王安石的回信---《代司马光复王介甫书》。
巩固练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故:原因
B .故今具道所以
C.辟邪说,难壬人
D .则非某之所敢知
道:说
辟:批驳
知:明白
2.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在本文中,司马光认为天下"怨谤"、众"汹汹然"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
利、拒谏"造成的。
B .面对保守派的指责,作者开始不屑于辩解,就没有回复。后来想到不可鲁莽失礼,
才写了本文,表达了一种坚持改革的决心。
C .本文通过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几个方面的辩驳,批驳了保守派不恤国事、墨守成规
的状况,表明自己的坚决态度。
D .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的辩驳,有理有据,层层
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
巩固练习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2)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3)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3(1)我私下觉得与您交往深厚密切已经很久了,可是议论国事时常常意
见不同,这大概是由于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不同吧。
(2)大概知书识礼的读书人所争辩的,特别在于名和实(是否相符),
名和实的关系一经辨明,天下的根本道理就清楚了。
(3)盘庚并不因为有人埋怨而改变计划,考虑到(事情)适宜就行动,
是因为认为正确而且看不到有什么值得反悔的地方。
君子和而不同”
王安石
相似点
司马光
1021年10月17日出生
相差两岁
1019年12月18日出生
21岁考中进士
1070年-1074年
唐宋八大家之一
1086年5月21日
年少及第
官至宰相
北宋文豪
同年离世
19岁考中进士
1085年-1086年
主编《资治通鉴》
1086年10月11日
君子和而不同”
“政敌”与“诤友”
司 马 光 在 《 与 王 介 甫 书 》 中 写 道 : “ 孔 子 曰 :
‘ 君 子 和 而 不 同 , 小 人 同 而 不 和 。 ’ 君 子 之 道 , 出 处 语 默 ,
安 可 同 也 ?然 其 志 则 皆 欲 立 身 行 道 、 辅 世 养 民 , 此 其 所 以
和 也 。 ” 可 见 , 二 人 政 见 虽 不 同 , 但 本 心 相 同 , 都 具 有
“ 立 身 行 道 、 辅 世 养 民 ” 的 高 度 责 任 感 与 “ 和 而 不 同 ” 的
君 子 风 度 。 我 们 看 到 了 圣 人 先 贤 心 怀 天 下 , 坚 守 道 义 , 敢
于 担 当 的 志 士 情 怀 。 他 们 用 言 行 告 诉 我 们 君 子 之 交 并 非 总
是 寻 求 一 致 的 见 解 , 只 要 有 利 于 国 家 、 集 体 , 即 使 意 见 不
同 , 亦 可 赤 诚 相 见 , 沟 通 思 想 。 他 们 的 责 任 意 识 和 磊 落 人
格 , 需 要 我 们 继
王安石与司马光可谓亦敌亦友
立人·责任与担当
为人品格:
匡世济民,勇于担当
“却羡临川王介甫,爱君独上万言书。”
“商君持国是,介甫定朝章。”
“文章王介甫,种棘满朝廷。”
“介甫不晓事,执拗新法行。”
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
——梁启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