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 第六单元作文:学写故事 课件(共2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八年级下册语文 第六单元作文:学写故事 课件(共24张PPT)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八年级下第六单元作文
学写故事
尺水兴波,引人入胜
导入
十多年前,莫言荣膺诺贝尔文学奖。在颁奖典礼上,他满怀深情地演讲了一篇长达八千多字的获奖感言,这其中包含多个莫言亲身经历的小故事。演讲的最后,莫言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他也曾在多个场合重申这句话。
李丹崖说故事是一座用语言搭建的戏台,有的人在看,有的人在演,动情处,人人都想客串一把;其实,人人也都曾经客串过,因为,故事的别名叫“生活”。
莫言认为,讲好故事也能获得巨大的文学成就,故事里面有真理和正义,一个人可以将终身讲故事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与人生追求;李丹崖认为,故事就是人们演的戏,故事就是生活本身,阅读故事就是阅读人生。
好的故事如同魔术师的手中的红绸,轻轻一抖就能让观众屏息凝神。
我们在课文里也学过很多好故事——蒲松龄的《狼》,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袁珂的《女娲造人》等,还读过名著《西游记》等等。想想看“好故事”有什么特点?
通过细读经典故事文本,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总结写作技巧
01
发挥联想与想象,丰富故事细节,写出情节波澜,增加故事的吸引力。
02
所叙故事要能够给人以启迪,引发读者对于生活、生命的思考。
03
教学目标
PART ONE
故事内涵
故事
何为故事?
望字生义——故=古+文,用文字写“古时”的事。一秒之前发生的事均可以是故事。
事=用自己的嘴(口)讲有曲折、有起伏、一波三折的故事,有一条线索贯穿其中
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对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故事可以是真人真事,也可以是虚构的人和事。
主旨深刻有内涵
人物有血有肉
情节曲折离奇
内容新颖独特
好故事的特点
让人出乎意料
如何写好故事
PART TWO
1.情节完整,有始有终
如何写好故事
写故事一定要有头有尾,完整地叙述一件事。要想将故事叙述完整具体,各要素必须交代清楚。过程和结果叙述清楚,揭示故事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在联系,才能使读者对整个故事有全面完整的印象。
屠户晚归
投以骨
狼仍从
奔倚积薪之下
一狼假寐
杀狼
遇狼
一狼洞入
亦毙之
故事是对事件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适合口头讲述。
故事不能叙述太简单,看了开头就能猜出结局;也不能平铺直叙、平淡无奇,否则无法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在情节发展中设置一些小的悬念,增加一些波折,结尾能出人意料,等等,都是增加故事趣味性的好办法。
比如蒲松龄的《狼》,篇幅不长,但写得一波三折,读来引人入胜。
各要素交代清楚了故事就精彩了吗?
莫怀戚《散步》
2.巧用分歧,产生波澜
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文似看山不喜平”,读好文章就像欣赏山景,不喜欢平缓而无变化。怎样才能写出有波澜的文章?
常用的制造“波澜”的方法之一就是巧设悬念,是指作者在展开故事情节、安排矛盾冲突时,利用读者关切叙述的人物或事件的动态的心情,将后面要表现的重要内容,先行提出或预作暗示,来个悬而未决。令读者欲罢不忍,饶有兴味地读下去,非要把文章读完不可。
3.悬念误会,激发兴趣
彭荆风 《驿路梨花》
(悬念1)小茅屋的主人是谁——(误会1)以为瑶族老人是主人(消解1)瑶族老人是过路的——(悬念2)真正的屋主人是谁——(误会2)哈尼小姑娘是主人(消解2)哈尼小姑娘解释,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悬念3)解放军为什么要盖小屋——(解除悬念)哈尼小姑娘解开悬念,说解放军是为了方便过路人而盖的。
鲁迅 《社戏》
4.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叫不到船:
在期待已久的社戏日,却发现没有船可用,主人公因此感到失望和沮丧。
不准和别人去:
双喜提出的夜间开船计划遭到外祖母和母亲的反对,这增加了不确定性和焦虑。
外祖母要担心:
由于担心外祖母的安全,主人公在决定是否前往社戏时面临困难。
转机:
八叔公的船意外返回,提供了解决方案,使得主人公能够继续他的社戏之旅。
偷豆事件:
在社戏途中,主人公和小伙伴们“偷”罗汉豆,这一行为虽然带有顽皮性质,但也反映了他们对自由和乐趣的追求。
戏后余波:
社戏结束后,六一公公对主人公的豆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甚至送来新的豆子,这一行为不仅展示了他的宽厚和慈爱,也加深了主人公对平桥村的喜爱。
这些波折和转机共同构成了《社戏》中跌宕起伏的情节,使得整个故事既充满悬念又富有教育意义,成功地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并传达了深层的主题。
欲扬先抑,是一种以退为进的写作技巧,即作者为肯定和褒奖某人某物,先作某些退让,有意贬抑或否定,而后再着力褒扬,让人景仰。由于这样大起大落地叙述,势必在读者心头引起较剧烈的心理变化,于是,便能达到形成“波澜”的目的。
5.欲扬先抑
《阿长与<山海经>》中,运用欲扬先抑手法的运用
①形成对比,突出人物形象:作者先写阿长的诸多缺点,如粗俗、迷信等,后写她为“我”买来《山海经》,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使阿长善良、淳朴的形象更加突出,让读者对阿长的印象更加深刻。
②激发读者兴趣:先抑后扬的写法制造了悬念,使读者好奇这样一个有诸多缺点的人后来会有怎样的转变,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吸引读者深入阅读,去探寻阿长的变化。
③增强情感表达:前文的“抑”为后文的“扬”做铺垫,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作者的感激和敬佩之情被强烈地烘托出来,使作者对阿长的情感变化更具层次感和冲击力,也让读者更能体会到作者对阿长的深厚感情。
◆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
故事中的人物要有血有肉,形象丰满,有趣味。好作文,都会把人物的性格特点隐藏在准确具体的描写之中。
1.传神的外貌描写
外貌描写不仅能真实地反映人物的面貌长相,还能反映出人物的年龄、身材、性格、经历、处境与思想感情。
6.细节描写不可少
2.逼真的行动描写
即通过人物在故事中富有个性的动作和语言来表现人物最突出的个性特征。只有这样,我们笔下的人物才能鲜活起来。
3.真实的心理描写
当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都不足以展示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时就应该适当地描写人物的心理。
5.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如《孙权劝学》:吕蒙就是一个个性鲜明、形象生动的人,由借口“军中多务”不肯读书,到听了孙权的劝告“乃始就学”,到“非复吴下阿蒙”,乃至令人“刮目相看”,表现了他听从劝告、学有所成的进步过程,也体现他志趣的发展变化。这样写,人物形象才更加丰满。
6.融入合理的想象
故事允许有联想、想象的成分。设定故事情节后,可以通过适当的联想和想象去丰富细节,使情节更加曲折,人物更加生动。比如《卖炭翁》中,作者对卖炭老人的外貌和心理做了细致的描绘,特别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将老人的艰难处境和矛盾心理刻画得如此真切,催人泪下。
“但是他根本什么也没有穿唉”最后有一个小孩说,小孩的这句话人们一个一个悄悄地传了开去。“但是他根本什么也没穿”最后所有的人叫起来,这话使皇帝大为震惊,因为他觉得他们说的话是对的;但是他心里说:“现在我必须挺到底。”内侍们也走得更加毕恭毕敬,好像是在捧着皇帝那并不存在的长袍拖据。
《皇帝的新装》
7.意料之外,结尾添彩
PART THREE
学习总结


好 故 事
一、叙事完整,讲究波澜
二、塑造人物,个性鲜明
三、联想想象,丰富情节
紧扣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能直观地给学生呈现出完整的内容体系,启迪学生的思维,便于学生掌握要领,而且还能培养其分析概括的能力。
下课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