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蛟龙”探海》 课件 (共2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3 《“蛟龙”探海》 课件 (共29张PPT)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班级进行“科学秘境”自读课学习,今天学习作家许晨的《“蛟龙”探海》。深不见底的海洋到处充满神秘的色彩,海洋又蕴藏着丰富的宝藏,但这些宝藏怎么为人类来服务?怎么去勘探呢?现在我们可以非常自豪地说,我国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将会帮我们勘探深海世界。就让我们随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一探究竟。
情境导入
23 “蛟龙”探海
许晨
1.了解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及其在深海探测中的应用。(语言运用)
2.在自读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筛选、归纳、整理等能力,让学生掌握自主阅读的方法。(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3.了解深海探测的重要意义,感受中国海洋科技的不断进步,树立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审美创造、文化自信)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学习任务一:
探秘背景——了解“蛟龙号”、作者和本文写作背景。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简称“蛟龙号”,是一艘由中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具有海底作业、定位系统等探秘海洋的多方面能力,能够为科学家搭建探索深海、研究深海的稳定可靠平台。2002年,中国启动“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工作。2009年8月,“蛟龙号”先后组织开展了1000米级和3000米级海试工作。2012年6月24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创下最大下潜深度7062米的中国载人深潜纪录。2014年12月,首次赴印度洋下潜。
2024年8月,“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西太平洋海域顺利完成航次首潜,这是“蛟龙号”第300次下潜;9月,其成功完成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第14潜。
“蛟龙号”长8.2米,宽3.0米,高3.4米,空重不超过22吨,最大荷载为240公斤,最大速度每小时25海里,巡航每小时1海里。“蛟龙号”载员3人,设计最大下潜深度为7000米级,可以在占世界海洋面积99.8%的海域自由行动。为了探索海洋、研究海洋、保护海洋,“蛟龙号”多次作业中,取得了一系列勘探成果,如获得了高质量样品、数据和资料,这在中国深海资源调查和科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作者和本文写作背景
2012年6月24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创下最大下潜深度7062米的中国载人深潜纪录,实现了中华民族“下五洋捉鳖”的美好愿景。作家许晨以此为对象,创作了《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这部以我国深海载人潜探的“蛟龙号”研制为对象的长篇报告文学,是对中国人民伟大创新实践活动的一次动情的文学书写。本文节选自这部报告文学。
酷爱海洋的许晨,于2012年7月前往青岛专心从事文学创作。恰逢这时,成功创造世界探海纪录的“蛟龙号”正停泊在青岛市奥帆中心码头。许晨看着这个科技界的“国宝”,对它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许晨深知“蛟龙号”的横空出世对于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重大意义,于是,创作的火花随之迸发。许晨决定要摸清“蛟龙号”的来龙去脉,并用文字记录下那些“共和国不能忘记他们,历史不能忘记他们”的科学家、潜航员和船员水手建设海洋强国的动人故事。
学习任务二:
感受秘境——掌握字音字形,朗读课文。
憧( )憬  哪吒( )   蓦( )然
浩瀚( )无际 门槛( ) 蹒跚( )
波澜( )起伏 矗( )立 踌躇( )满志
( )波斩浪 ( )声( )色 淋漓尽( )
chōnɡ
né zhā

hàn
kǎn
pán shān
lán

chù
chóu chú



1.识记字音字形。
默读课文
不出声读,不动嘴唇:默读的关键在于不出声,不依赖发音来理解文字,这样可以提高阅读速度,并且不会互相干扰,保证环境的安静,便于更集中地思考和理解读物的内容。
眼到、心到、手到:
1.眼到,认清每一个字,不能一目十行,以免养成不求甚解的不良习惯。
2.心到,集中注意力,一边读一边想,理解词句的意思和内在联系。读了以后,能对自己提出不懂的问题。
3.手到,在默读时,边读边动笔。可以划出重点词句,或标出段中的层次,记下自己不懂的问题,提高默读的效果。
2.快速默读课文。
学习任务三:梳理文脉——划分层次结构,概括大意
本文记录了“蛟龙号”坐底7020米,探海成功。请以“探海”为中心事件划分层次,以“探海”为中心词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1-2):探海的目标,跻身深海探测强国行列。
第二部分(3-7):探海的目的地,世界上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冲击7000米的攀登高峰的标杆。
第三部分(8-15):探海的过程,“蛟龙号”坐底7020米,探海成功。
第四部分(16-21):探海的意义,“神舟”上天,“蛟龙”入海,伟大的壮举让中国人倍感骄傲和自豪。
“蛟龙”探海
一(1-2):探海的目标
二(3-7):探海的目的地
三(8-15):探海的过程
四(16-21):探海的意义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学习任务一:
语言秘诀——理解重点词句,赏析语言。
1.第4段的“蓦然”“定格”两词有什么作用?
“蓦然”“定格”,文笔陡转,从辽远的背景直接切入现实中的试验海域。
无疑,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载人深潜工程和深海科学事业来说,7000米是一道至关重要的门槛,也是一个攀登高峰的标杆。
2.如何理解下面句子中标黄词语的含义?两个词语是否矛盾?
不矛盾。“门槛”比喻标准或条件,指7000米的深度是深海探索的基础深度,“标杆”指典型、楷模、模范、样板,指“蛟龙号”是我国首个完成载人深潜7000米的潜水器。深海科考探索,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科技水平要求极高,只有我国首次完成7000米载人深潜,意味着达到了领先全世界的水平。两词是从不同角度比喻,并不矛盾。
3.阅读第8段,海试地点距出发港口万里之遥,为什么是“亲近”的?
①我国向往海洋、憧憬海洋的历史悠久,哪吒闹海、龙宫探宝的神话传说,都反映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探索深海的强烈愿望;
②近现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在大洋深海探索的记录不断被刷新,增加了我国探索深海的紧迫感;
③我国科学工作者经过长期科学研究,研制出世界上先进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对完成深海实验的目标充满信心,把握十足
4.最后一段“好啊!‘神舟’上天,‘蛟龙’入海”一句中,“好啊”非常口语化,用在这里有什么独特的表达效果?
“神舟”上天,“蛟龙”入海,同一天成功完成两项人类历史上首次出现的壮举,标志着我国高科技发展领先世界的高超水平,中华儿女无不心潮澎湃、激动万分。一句简短的“好啊”,抒发了作为中国人由衷的无比自豪和骄傲之情。
学习任务二:
揭秘文意——领会意图写法,概括主旨。
1.第2段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对比的手法。把世界上先进国家探索大洋深海不断取得进步和我国深海探索的落后作对比,揭示出我国发展深海研究探索的紧迫性,引出下文我国“蛟龙号”首次完成7000米载人深潜的内容情节,展现我国科技发展的超高水平。
2.第4~7段,反复介绍马里亚纳海沟有什么用意?
反复介绍马里亚纳海沟,既是客观记述,又侧面表现了“蛟龙”探海难度之高、意义之大。
3.本文重点写“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深潜马里亚纳海沟,为什么还要写“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施手控交会对接?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打破纪录和“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交会对接发生在同一天,整个过程都扣人心弦;“蛟龙号”成功实现探潜7062米,其意义丝毫不亚于“神舟九号”飞天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二者的成功,都标志着我国在高新科技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振奋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
4.第15~20段为什么详写“神舟”与“蛟龙”通话的过程?
详细记述“神舟”与“蛟龙”通话的过程,以奇迹般的海空连线,展现了我国科技事业的伟大成就。
5.题目《“蛟龙”探海》有什么含义?
“‘蛟龙’探海”既指深海载人潜水器这件“探海神器”的名称是“蛟龙”,犹如神话中的避水金睛兽、闹海蛟龙一般,这种由我国自主研发的深海载人潜水器可以自由地出没海底,载沉载浮,来去自如,实现了我国海洋科技史上的重大跨越。
同时,“探海”的“蛟龙”更被用来指代驾驶和操纵“蛟龙号”的科研人员,他们才是大海中真正的蛟龙、王者和英雄,是这个时代的佼佼者。
6.主旨探讨
本文记叙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世界上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坐底7020米探海成功的详细过程,“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打破纪录和“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同日成功,“神舟”上天,“蛟龙”入海,展现了我国科技发展的超高水平,抒发作为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之情。
未知世界奥妙无穷,人类求索永无止境,茫茫宇宙,月宫火星,南极北极,珠峰高极,潜海深极,无不留下中国人探索的踪迹。中国人的奋斗和探索精神,鼓舞着中华儿女实现梦想,大展宏图,引领中华民族永不停歇的探索步伐。身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无不为这伟大的壮举感到骄傲和自豪!我们要努力学习,将来投身于科学探索事业,推动中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蛟龙”探海
征服:蛟龙入海,深潜马里亚纳海沟。
成功:坐底7020米,探索深邃海底。
意义:挖掘无穷奥秘,攀登科技标杆。
双庆:“神舟”上天,“蛟龙”入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